03.02 成吉思汗後代,清朝最後猛將僧格林沁,為何死於16歲少年之手?

詩悠帆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旗人,也就是說,他與著名的孝莊太后,是同一家族的。滿清皇帝娶皇后,一般只從幾個家族中挑選。科爾沁草原裡的博爾濟吉特氏,也是滿清皇帝娶後的備選貴族家族之一。博爾濟吉特氏在元代譯為孛兒只斤氏,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 因為博爾濟吉特源於突厥語,意即藍眼睛的人,故成吉思汗家族或擁有高加索的血統。成吉思汗一統蒙古之後,規定只有本家的直系後裔,才有繼承蒙古大汗,及留在蒙古本部的資格,後世便稱此家族為黃金氏族或黃金家族。

僧格林沁驍勇善戰、治軍嚴整頗有成吉思汗之遺風,是繼成吉思汗之後,在其家族中,唯一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爺。在他之後,成吉思汗家族再無此殊榮。可見此人的作戰能力自當不凡,當然在籌謀遠劃方面,就遠不及成吉思汗了。歷史上傳說僧王爺愛兵如子、以身作則,有次軍糧不濟,將士厭瓜拒食,僧王爺當眾啃瓜,將士也就不好說什麼了;每次紮營固寨,將士不眠,僧王爺也決不入帳休息。與晚清諸將領驕奢淫逸、剋扣軍餉卓然相異。


再說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生擒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又在山東馮官屯,殲滅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基本很少戰敗。第2次鴉片戰爭時期,在第2次大沽口戰役中,創造了自鴉片戰爭連敗以來,中國軍隊首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全勝列強之局。是戰,大敗英法聯軍。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俘獲2艘;殲滅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2人、重傷英艦隊司令賀伯少將,僧格林泌的部將,直隸提督史榮椿和協副將龍汝元戰死,陣亡軍官7人、士兵15人。英法聯軍在此戰中受轟不過,曾豎白旗詐降。

是戰,鑑於首次在大沽口吃敗仗後,僧格林沁的陣地重建非常及時、火力佈置得當嚴密、海灘設防挖壕豎樁、海口設鏈層層阻艦。如此以來,我軍大炮雖與敵艦炮有代差,但由於,一是敵艦登陸,必進入我炮射程,抵消了敵炮射程遠的優勢;二是設鏈海口位置得當,敵艦輕敵以為我早聞風而逃,停艦三次破三鏈,被我炮臺藉機三次集火猛轟,致敵傷亡慘重,抵消了我打擊運動目標不如敵艦的優勢;


三,清軍將士上下用命、知恥而後勇。兩個守將雙雙陣亡,可見已盡全力了。四,這是最主要一點,英法聯軍攻擊我炮臺,我佔地利之便,我主敵客,雖無水師在海口協擊,也是狂勝英法聯軍。如果以滿清步騎衝擊列強防線,則敵主我客,素質武器又雙雙不如,便會輸成百比一,千比一之慘狀。小編我雖非唯武器論者,但也知道為彌補代差,須付出大量人命的代價。

這次戰役引起西方一片驚呼,其實,在大沽口首戰,我軍失敗之後,敏銳的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便警告列強,“中國人好象學會了打現代戰爭,至少在防守築壘和火炮操作方面,進步很快。”勞駕,首戰是我軍輸得很慘,好不好,為啥不傲嬌一下,這麼冷靜又有智慧,到底想幹啥呢?這法夷著實聰明,竟然在我軍狂敗的大沽口首戰中,看出我軍在二次大沽口之戰中的致勝法門,這一戰,英法聯軍就輸在輕敵驕狂之上。這也是我軍不多地用智慧、而不是用人命來彌補武器代差。


下面該輪到僧格林沁驕傲輕敵了。有代差還輕敵,就會輸得極慘。大沽口失陷後,英法聯軍沿通縣直逼北京。於是,1860年9月,爆發了八里橋戰役。是役,防禦清軍總數約3萬,主力是僧王爺蒙古驍騎萬人,不能說僧格林沁驕傲了,就一無是處。再怎麼,僧王爺也是久經戰陣,創造了中國軍隊,首次狂勝列強的戰例。戰略眼光沒有,戰術素養還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僧王爺是反侵略戰爭中的主戰派,極力反對與列強簽訂恥辱和約,要求咸豐帝召回《天津條約》的和談使團,主張傾全國之糧、之力與眾夷血戰,即便戰敗亡國,也要叫眾夷膽寒,終未被咸豐所採納。人死屌朝天,雖敗猶榮,在衛國戰爭中,僧格林沁是條漢子!

戰前,僧軍便搞到英法聯軍詳細準確的情報。據史載,“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後,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前層踞地,中層微府,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操必勝之權。……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譎,不足以盡其變”。



太詳細準確了,連英法聯軍的做戰陣型都詳細瞭解了。怎麼展開,騎兵在那裡,步兵分幾層,怎麼次第順序射擊,我軍騎兵怎麼以速度、角度的優勢破掉敵陣。不勝怎麼可以,以我軍十比一於英法聯軍,勝券在握!說老實話,法軍步兵戰術素質真的很高,此戰,勝保的騎兵用錯誤的正面決死衝擊,卷至法軍陣前。法軍步兵的心理素質,也很穩定,估計是對其三層戰法很有自信。

所謂三層戰法,第一橫隊蹲著,第二橫隊半蹲,第三隊站著。因為槍支裝彈費時,第一隊射擊後馬上裝彈,第二隊射擊後也裝彈,待第三隊開完槍,進入裝彈程序,第一隊又可開槍射擊,依次循環,以求輸出不間斷的火力。即便如此,經歷了重大傷亡的勝保馬隊,也衝至法軍陣前,馬刀都差點遞到了法軍的鼻子之前了,法軍竟也不潰逃,面對面的,氣定神閒用排槍幹翻一千人的勝保騎兵。最終勝保馬隊就只活下了7個人,悲哀!



看來,有著拿破崙傳統的法軍,也與中國軍隊一樣不是軟蛋,很優秀呵!既然都不是慫貨,那就看誰的武器好、戰術佈置更得當。靠,勝利女神好象對法軍這邊,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陷於路途的法軍炮兵抵達了戰場,精銳的法國炮兵,在”炮兵之神”拿破崙皇帝的靈魂指揮之下,三下五除二,便將清軍的落後炮群全乾翻了。黑洞洞炮口,象張開獠牙的虎口,開始轉向失去炮兵掩護的僧格林沁騎兵。

衝擊中的騎兵,被炮彈和子彈組成的收割機成批成排地收割,戰場上都處都是炸裂的人馬碎屍、倒伏的旌旗、沖天的煙火,傷員的哀嚎,令人猶若奔進了阿鼻地獄。這時,法國騎兵也向綠營步兵發起衝擊,不知是武器太差,還是漢人不想替滿清賣命,法國騎兵一路狂飆、軍刀閃閃,綠營漢兵卻沒有法步兵對陣蒙古騎兵的雍容華貴,立刻潰敗、四散而逃。這些綠營兵在衛國戰爭中如此的表現,真丟我大漢族的臉。



僧王爺還想力挽狂瀾,分兵分割包圍法軍,那知英軍已迂迴到我軍後方,遂成合圍之勢,敗局已定。蒙古騎兵的軍心也開始崩潰了,大家一起玩命地逃唄。此戰僅斃法軍12人,另有英軍、英屬印度兵幾十人,清軍戰損加潰退踩踏致死達萬餘人。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北京指日可下,僧格林沁因輕敵,未按設定的斜向衝擊法軍而致敗,被革除郡王爵位等多職,僅餘欽差大臣一職。

此戰宣告了在中國戰場上,騎兵戰術與熱兵器對戰中的死刑。此後,滿清再無大的戰役運用騎兵與列強作戰的戰例。

同治元年始,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在中原圍剿捻軍,也象圍剿太平軍一樣,屢戰屢勝。由於捻軍與太平軍最大的不同,就是騎兵多,多到什麼程度,總共有二十萬騎兵!比全國任何軍事力量的騎兵都多。所以,捻軍歷來擅長於運動戰。僧格林沁被重新啟用後,入山東剿捻,期間,僧軍被捻軍誘的東奔西跑。騎兵的手麻的連馬韁繩都拉不住。可見捻軍深得游擊戰的“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之精髓。

當僧格林沁的軍隊,精疲力盡、一頭撞進曹州高樓寨這個陷阱裡,在城寨的狹小複雜的街道之上,騎兵根本無法施展衝擊的威力,被捻軍一頓胖揍,全軍覆沒。戰後,捻軍清點清將官之頂戴花翎,足足有幾十個,可就沒有僧格林沁的。正在捻軍上下到處尋找之時,過來個年方16的兵士叫張皮綆,手裡拿了個頂戴花翎。他說他在打仗的時候,看著一個清軍將官受傷墜馬,逃到了旁邊麥田裡,他便跟上去,瞅個空子,就用刀砍死了這個將官。捻軍首領,一翻看花翎頂戴——正是僧格林沁之頂戴。

僧格林沁的作戰地域很有意思,一直在北方與義軍或列強打仗,從沒到南方作過戰。其實,這反映了滿清皇帝對漢人高官的忌憚,在外敵入侵、內亂四起之時,為保一已之私、無視國家榮譽,對洋人打不過,就卑躬屈膝;對義軍、暴民打過打不過,則一律狠下死手,決不輕饒;對湘軍、準軍之漢臣,則是既用又防、又拉又打。一副重病懨懨的垂死樣。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僧格林沁親王恰恰不是成吉思汗後代!僧格林沁的博爾濟吉特氏其實就是孛兒只斤氏,但是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所以並不是如問題中提到的是成吉思汗後代。

《清史稿·列傳三百五·藩部一》記載:

科爾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師千二百八十里。……科爾沁始祖曰哈布圖哈薩爾,元太祖弟,今科爾沁六紮薩克,……,皆其裔。

在蒙古諸部中,科爾沁部歸附滿洲最早,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之後進行的通婚又自始即在各自的最高階層間進行且不間斷,其部族的武力又為清朝方面所倚重,所以科爾沁部在有清一代歷來大受重視。


以婚姻論,清室皇族成員迎娶蒙古諸部之女共163人,其中娶自科爾沁部達57人,佔比34.97%;同時共有432位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諸部,其中嫁往科爾沁部的即有106人,佔比24.54%,由此可見科爾沁的地位。

僧格林沁本身出生於一個普通臺吉(蒙古貴族名號)家庭,雖然也流著“高貴”的血脈,但是家境貧寒,道光五年(1825),他被選定為遠房堂叔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從此走上歷史舞臺。

僧格林沁雖然不是常勝將軍,但是他確實在參與的一系列戰爭中屢建戰功,他所率領的蒙古馬隊也是暮氣沉沉的晚清八旗軍隊中特立獨行的佼佼者,但是僧格林沁有個毛病,就是驕傲輕敵,恃勇少謀,對手捻軍正好利用了他的這個弱點,讓他的精銳部隊在運動戰中疲於奔命,最後強弩之極力不能入魯縞,人困馬乏之餘戰鬥力急劇下降,他本人也陰溝翻船,被一個只有16歲的捻軍士兵張皮綆殺死在山東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吳家店的麥田之中。

晚清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子劉體智編撰的《異辭錄》中說:

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這或許可以簡單概括其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的原因。


談古論金


歷史用了一個過河卒,就結束了一個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名將。這不是諷刺,這是歷史。

僧格林沁,清王朝最後一位忠於皇室的八旗勇將,被封鐵帽子王。如果拋開歷史的潮流,僧格林沁應該是一個令人佩服得人——自律,不被榮華富貴所腐化。

僧格林沁也沒有逃脫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詛咒——凡是拿了免死金牌、鐵帽子等最高名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死於非命。

武器時戰爭的重要因素,人和制度才是戰爭決勝的關鍵因素;僧格林沁的死既有歷史潮流因素,更多的是清朝制度的腐朽。

殺死這位鐵帽子王得就是下面這個16歲小將——張皮綆。


僧格林沁再和捻軍作戰得過程中接連獲勝,於是僧格林沁輕敵冒進,結果中了捻軍得埋伏,僧格林沁帶領殘部殺出重圍。到吳家店僧格林沁因受傷落馬,潛伏再麥田裡。這時候,歷史命運安排了一個過河卒——張皮綆,他得任務是搜索殘敵,他發現了麥田裡一個穿黃馬褂得清軍,於是手起刀落殺了他,並且扒下了他的衣服、帽子、珠,穿在身上回到了軍營。軍營裡得人看到張皮綆帶回來得頂戴、朝珠大吃一驚,經過反覆辨認,最終確認張皮綆殺死得就是著名得僧格林沁。

那一年,張皮綆16歲,僧格林沁55歲。歷史用了一個過河卒殺了對方一個大將。那一年,曾國藩得九弟曾國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覆滅。

僧格林沁的死震動天下;清王朝以親王之禮安葬了僧格林沁。八旗兵走上了和綠營一樣的命運。

後來捻軍被曾國藩滅掉,張皮綆回家了。喝酒後吹牛殺死了僧格林沁。被巡撫丁寶楨抓走凌遲處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僅僅是代表清王朝軍事勢力由滿族向漢族大臣的轉移,更代表了中國歷史上冷兵器時代的終結。從歷史現代的角度上說,僧格林沁是一個勇將,在榮華富貴裡沒有被溫柔鄉腐化,是一個有夢想有自律精神的名將,在清朝綠營失去戰鬥力時,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依然保持著戰鬥力。

僧格林沁的崛起


僧格林沁生活的時代,滿清已經當了兩百多年的皇帝了。清朝的軍事建制八旗和綠營軍隊已經吃了祖上基業吃了200多年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基本定理,八旗和綠營也逃不過。安享榮華富貴得滿清綠營已經被腐化了。

這裡穿插介紹一下八旗和綠營得區別,八旗是滿清得看家軍隊,保持在20萬左右,最高軍隊數量是35萬,由八旗子弟組成。綠營是清初漢人投誠過來得軍隊,分散全國駐防,人數大概是60萬左右。但是八旗戰鬥力一直保持著對綠營得絕對優勢。但是從嘉慶年間,八旗和綠營都有衰落、腐化;但是戰鬥力格局依然不變。值得一提得是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就是綠營。

太平天國得興起,與此同時捻軍也興起了。1856年太平軍第一次打敗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1858年再次打敗江北大營,1860年再次打敗江南大營。咸豐皇帝下令各地辦團練,漢族大臣曾國藩等開始崛起。從此以後,綠營得戰鬥力喪失殆盡。太平天國北伐軍打了京師附近,各地綠營攔截不住。

是時候出手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面對一直不可戰勝得太平軍,僧格林沁出動了他的精銳騎兵。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並沒有被腐化掉,戰鬥力十分驚人。僧格林沁排出了陣型:第一排,重裝騎兵衝陣,第二排,弓箭兵負責擾亂對方陣型,第三排精銳騎兵趁亂衝殺。

戰鬥開始了,重裝衝陣騎兵出發了,後面100米是弓箭兵,在距離太平軍一個弓箭射程的時候,弓箭兵開始騎射,密集的弓箭越過沖陣騎兵頭頂落入太平軍大陣,太平軍一陣動亂,此時重裝衝陣騎兵已經到達陣前,立刻把太平軍大陣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隨後弓箭兵拔出了腰刀,後排騎兵也已經趕到,太平軍一敗塗地。太平軍的北伐軍十幾個大陣都被破,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被活捉,京師之威脅解決。僧格林沁一時如日中天。

僧格林沁的失敗

五年後,同樣是京城打仗,但是對面已經不是太平軍了——而是英法聯軍。僧格林沁面對英法聯軍的陣型,排出了和對付太平軍一樣的陣型。他預估自己衝陣騎兵會損失一千人,因為對方在射擊的時候需要100步,然後要裝填,他的衝陣騎兵只會挨一輪射擊。可是僧格林沁顯然忽視了技術的力量。

戰鬥開始了,衝鋒!僧格林沁發現了苗頭不對,對方在400米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射擊了,如果這樣在衝鋒到對方陣前,衝陣騎兵要經過5輪以上的射擊,這意味著衝陣騎兵全軍覆沒,弓箭兵就暴露在對方的槍口下……

這一仗,英法聯軍大勝,只損失了幾個人,而僧格林沁幾乎全軍覆沒。

隨後,逃到熱河的皇帝下旨剝奪僧格林沁的權力……

僧格林沁失去了自己的精銳部隊

隨後,在各種力量的較量下,僧格林沁被迫帶著剩餘的部隊去絞殺捻軍……

僧格林沁死的時候,湘軍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隨後奉旨北上打捻軍……

八旗失去最後一個柱石,從此後再沒有戰鬥力。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地方武裝崛起。


嘟嘟讀讀


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一生驍勇善戰,長年征戰沙場,圍剿太平天國北伐軍、抗擊入侵的英法聯軍、鎮壓捻軍,堪稱晚清名將。但他並不是題主所說的成吉思汗的後代,而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子孫。下面我們就來捋一捋僧格林沁的身世,看一下僧格林沁是怎樣由窮小子華麗轉身成為鐵帽子王的。



僧格林沁,姓博爾濟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兄弟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世孫。這個姓氏通過聯姻與清朝皇室關係密切,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哲哲、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順治的廢后孟古青及第二任皇后阿拉坦琪琪格都來自這個姓氏。雖然出身黃金家族,祖上風光榮耀,但到了僧格林沁父輩這一代時,家道早已中落,空有貴族名頭。

不過僧格林沁的命運確實是好。他的族叔是扎薩克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此郡王是嘉慶皇帝的女婿。他死後,因身後無子,僧格林沁就過繼給他,並承襲了郡王的爵位。

時來運轉的僧格林沁被道光皇帝任命為御前大臣,極受道光皇帝的恩寵。道光皇帝在臨終之際,還任命僧格林沁為咸豐的顧命大臣之一。

僧格林沁在咸豐朝依然備受重用。咸豐三年的時候,太平天國北伐軍在林鳳祥、李開芳的率領下一路北上,勢如破竹,直取直隸。此時,僧格林沁披掛上陣,一舉在天津獨流大勝太平軍,太平軍被迫後撤。次年,僧格林沁將林鳳祥部在連鎮包圍,並在咸豐五年的時候,佔領連鎮,俘虜林鳳祥。此後,與李開芳在高唐交戰的勝保因戰事不利被解京問罪,軍務交付僧格林沁接替。僧格林沁在馮官屯周圍開挖水渠,利用水攻致李開芳部火藥全溼,槍炮啞火,李開芳被俘,太平軍全軍覆沒。

僧格林沁大戰太平天國北伐軍近三年,生擒北伐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立下赫赫戰功,被咸豐帝晉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不久又下詔允爵位世襲罔替,僧格林沁成為清朝的十二位鐵帽子之一,他也是清朝的最後一位鐵帽子王。

僧格林沁對清廷忠心耿耿,對內追剿太平軍毫不留情,對外強力要求還擊入侵的英法聯軍。

咸豐八年的時候,英法聯軍向大沽口發起進攻。僧格林沁反對和談,力主還擊。但是咸豐懾於英法的壓力,不敢反抗,只是委任僧格林沁督辦大沽口防務。僧格林沁就任後,大力加強大沽口防務,積極備戰。




次年,英法艦隊再次進攻大沽口,遭到了清軍的頑強還擊。英法聯軍沒佔著便宜,灰溜溜撤退了。

咸豐十年的時候,心有不甘的英法聯軍捲土重來,一路打到通州。在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在英法聯軍猛烈的炮火下死傷慘重,被迫撤退。僧格林沁也跌入人生的低谷,被奪爵革職。

咸豐末年至同治年間,僧格林沁恢復王爵,重回戰場,追剿北方捻軍。正是在這場征戰中,身經百戰的僧格林沁折戟沉沙,竟意外地死於一個十六的少年之手。

同治四年的時候,僧格林沁不顧士兵千里行軍疲憊不堪,繼續追剿捻軍至山東境內。其部下陳國瑞提出應休整隊伍,養精蓄銳。可剛愎自用的僧格林沁根本聽不進去,執意追擊。結果在山東高樓寨一帶被捻軍重重包圍。僧格林沁突圍至曹州一帶的吳家店時,墜馬落入麥田,被年僅十六歲的捻軍張皮綆斬殺。

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沙場,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清廷以親王的喪儀為其舉行了葬禮,同治和慈禧娘倆親自出席追悼,賜“忠”字諡號,配享太廟、入祠“昭忠祠”。僧格林沁作為晚清最後的蒙古勇將,身後備極哀榮。



歲月是一條河流


晚清戰亂頻繁,社會混亂,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八旗兵已經不堪一擊的時候,漢人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等漢人將領,蒙古族也出現了一個將星,這位蒙古王爺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代世孫;科爾沁左翼後旗第10代札薩克,著名的蒙古“鐵帽子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早年可謂是很清苦,出身貧寒,雖然他是黃金家族的後裔,但是他湊巧是那衰落下去的一個分支。早年隨父親放牧,在歲的時候被送去讀書。

本來他可能作為一個普通的牧民度過一生,但是有時候就這麼幸運。在他14歲那年,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九代札薩克病故,膝下無子,僧格林沁就來到京城,參加繼承人的選舉。很幸運,他被選為札薩克的嗣子,成功繼承了郡王的位置。

不過他一年的戎馬生涯中,和太平軍以及 英法聯軍的交戰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他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一八三五年同太平軍的交戰。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洪秀全決定實施他的北伐計劃。於是命令李開芳、林鳳翔率領北伐軍北上。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取道安徽,途經河南,讓咸豐皇帝大驚失色。開始著手整治京畿直隸的防務,命令僧格林沁協調左都御史花沙那主持各旗的營防事宜。

可是經過天平天國較量,八旗兵已經把徹底不堪一擊的實質暴露無遺,根本無法承擔保衛直隸的重任。於是僧格林沁調動4000人的察哈爾蒙古騎兵以及另外1000人的馬隊趕到京畿附近待命。

很快太平軍就打到了天津外圍,這時的京城已經亂作一團,達官貴人們紛紛外逃,以為大清國要國祚不保。這時僧格林沁蒙古人的兇悍之氣就顯露了出來。食君之祿做忠君之事,僧王被授為參贊大臣,並且在乾清宮向僧格林沁授刀,擁有代天子行使權力的能力。

(太平天國)

僧格林沁立即率領他的蒙古騎兵和八旗禁軍出征,在涿州駐紮。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戰太平軍,幾乎殲滅了北伐太平軍的主力,使得太平軍向南回撤。經過三個月的周旋,僧格林沁成功將孤軍深入的北伐軍拒之天津門外,咸豐帝見僧格林沁作戰勇猛,龍顏大悅,賜予他“湍多羅巴圖魯”的稱號,滿語是“像湍流一樣勢不可擋的英雄”的意思。六月趁大雨季節,對撤退到連鎮的太平軍實施“水淹七軍”的計策,本已經在之前戰爭受到巨大傷亡的太平軍徹底被摧毀了戰鬥意志。僧格林沁生擒林鳳祥。

解決完林鳳祥的部隊以後,僧格林沁掉頭開始收拾李開芳。僧格林沁在高唐州發現北伐軍城牆堅固,防禦嚴密,於是使用調虎離山之計。太平軍果然中計,再加上南撤心切,率軍從高唐州衝出突圍。清軍窮追猛打,最後只剩下李開芳帶領的八百餘騎兵躲到了馮官屯。僧格林沁依舊用在連鎮對付林鳳祥的方法,用大水把太平軍逼了出來。經過激烈的戰鬥,生擒北伐軍將領李開芳,就此北伐軍兩員大將皆落入清廷手中,北伐軍也灰飛煙滅。

僧格林沁的英勇戰績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讚賞。將他一年前獲得的親王頭銜再加一等,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並且加薪加俸。一時間,僧王榮耀到了極點,他也和曾國藩被合稱為“南曾北僧”。

然而他很快就碰到了他的勁敵:英法聯軍。咸豐八年,大清國大沽口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咸豐帝對這樣有失體面的事十分不滿,正好英法聯軍對於條約的條件也十分不滿,打算再次發動戰爭修改條約。正巧僧王的請求順了咸豐皇帝的胃口,他要求拒絕簽訂合約,他親自率軍同英法再次一戰,把洋人趕出去。1859年4月,咸豐皇帝委任僧格林沁主持大沽口防務,整頓軍隊,修築工事。

(清軍在大沽口修築防禦工事)

不過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贏得並不怎麼光彩,雖然清軍大獲全勝,但是僅僅是僥倖而已。僧格林沁用計謀矇騙了侵略者,英法聯軍遭到重創,陣亡人數高達448人。

這場戰役可謂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一次重大勝利,滿朝文武欣喜若狂,以為大清國從此能挺起腰板和英法較量了,但是很快大清又虛了。

那就是八里橋之戰。不過這原因還是要從跪拜問題說起,這是個老問題,結果大清打贏了這一仗真覺得自己有骨氣了,硬逼著英法使團下跪。最後使團被扣留,還收到了非人的待遇。英法自然不買賬了,雙方不斬來使,你結果把使團扣留。英法聯軍再次在天津集結。

僧王這次和英法聯軍在通州八里橋相遇,英法聯軍這次有備而來。當僧格林沁帶領他的蒙古騎兵再次衝向英法聯軍的陣地時,遭受了近代科技的懲罰——炮火的嚴懲。僧格林沁只能撤退守衛八里橋,畢竟這座橋太重要了,背後就是北京城啊。

(八里橋之戰)

雖然清軍英勇的抗擊英法聯軍的進攻,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冷兵器時代的武器最終抵不過近代化的船堅炮利。不過,我們可以從外國人的記錄中窺探到中國軍人的英勇“八里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聯軍。他們的軍隊是由兩萬五千名韃靼兵和為數眾多的民團所組成的……儘管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覆地衝殺,還是一開始就遭到慘敗;然而,他們頂住了使他慘遭傷亡的強壓火力……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僧格林沁終究是跑了,他看他的部下死傷過半,他最終選擇撤退,如果他戰死,他可能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而他沒有勇氣戰死了。他半生得來的東西,全部在咸豐皇帝對他的處分中消失了。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不久之後,咸豐皇帝逃出北京,圓明園的熊熊大火,燒掉了大清最後的尊嚴,也燒掉了僧格林沁的榮耀,燒掉了他的一切。這場英勇而又愚昧的鬧劇,最終在《北京條約》的簽訂下落下了帷幕。

這位可憐的王爺從此再也沒有散發出什麼將星的光芒來,後來他在對捻軍的圍剿中中計,被圍困在了高樓寨,全軍覆沒,終年55歲。參考資料:《僧格林沁傳奇》,《法蘭西和中國》 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戰爭史


僧格林沁與成吉思汗沾親,但他體內那點高貴血液,早就在歲月中長河中被沖淡了。當然,這位清軍統帥還是很猛的,曾先後擒獲林鳳祥、李開芳等名將,成功扼殺了太平軍的北伐。然而,這位被清政府視為寶貝疙瘩的親王,卻在陰溝了翻了船。


在說明僧格林沁死因之前,還得插播一段僧格林沁的家史,因為題主稱其為成吉思汗後代的說法,多少有些不妥。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姓博爾濟吉特氏,這是姓氏就是之前的孛兒只斤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不過,僧格林沁的祖上並非是成吉思汗,而是一代天驕的弟弟。僧格林沁屬科爾沁部,早年歸附滿洲,比較受清代統治者重視。

到晚清時,八旗軍隊作戰能力急劇下降,能上陣殺敵的精銳並不多。太平天國攻佔南京後,派出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率軍北伐。北伐軍一路大捷,使得京畿大為震動。

關鍵時刻,清政府派出了僧格林沁,命其率軍抵禦北伐的天平軍。僧格林沁也是一代名將,而且驍勇善戰,其部下也都是清軍精銳,因而先後取得了多次勝利,其中最大的功勞就是擒獲林鳳祥、李開芳,成功扼殺了太平軍的北伐。

在僧格林沁越戰越勇的同時,南方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團練也取得了不小的勝利。當時清政府看到僧格林沁能堪當大任以後,便又打起了重滿抑漢的心思,派僧格林沁帶兵去南方。

結果,僧格林沁在鎮壓捻軍軍的過程中,大意輕敵,陷入重重包圍之中。起義軍一見領頭的是僧格林沁,自然更加奮力攻殺,結果僧格林沁幾乎全軍覆沒。

事實上,當時僧格林沁幾乎已經逃脫了,但他負傷墜馬,躲在麥田裡躲避。這時,捻軍中有一位叫張皮綆小卒盯上了。論武藝和身軀,張皮綆都不是已經受傷的僧格林沁的對手,但是張皮綆畢竟精明,他偷偷地靠近,然後突然襲擊,一刀結果了這位大名鼎鼎的親王。

據說起義軍打掃戰場時,還曾因未發現僧格林沁而著急,但不久張皮綆便拿著僧格林沁的頂帶花羚來報捷,說自己弄死了個當官的。結果,大家一看才知道,張皮綆殺的是清軍頭目僧格林沁。

就這樣,一代悍將,被清政府視為柱石之臣的僧格林沁,竟死在了一個十六歲小卒手中,而這個少年因偷襲絕殺了僧格林沁,也使得自己的名字張皮綆被後人記住。不過,等太平軍和捻軍被鎮壓後,張皮綆酒後失言,洩露了自己的身份,遭清軍逮捕後被凌遲處死,其全家也被屠戮殆盡。


史海爛柯人


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人,出身貴族,後來家道中落,淪為幫人家放牧為生,然而人有些時候還是得信命,公元1825年,僧格林沁的命運在這一年發生了巨大改變,他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之後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僧格林沁的身份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了蒙古親王。

僧格林沁圍剿捻軍,輕敵冒進反被圍

之後他也為滿清立下赫赫戰功,先是參與了對英法聯軍的戰爭,之後又參加過於太平天國的戰爭,尤其是太平天國戰爭中,僧格林沁直接將太平軍的兩位大將斬殺,分別是林鳳祥和李開芳,這也使得僧格林沁成了農民起義軍怨恨的對象之一,他們認為僧格林沁就是滿清的走狗。

公元1865年,也是同治皇帝年間,僧格林沁接到命令,準備圍剿捻軍張宗禹部隊,曹州一戰,僧格林沁原本以為勢在必得的,結果卻因為自己高傲輕敵,指揮失誤,竟然被張宗禹給包圍,一怒之下,僧格林沁帶著精兵強行突圍,之後一路逃亡到吳家店,然而在突圍中受傷的他,一不下心落下馬背,只能躲進麥田之中。

16歲少年張皮綆,手起刀落斬猛將

接下來介紹下這個16歲的少年,他叫張皮綆,是安徽人士,從小就家境貧寒,父親和大哥都參加了起義軍張宗禹的捻軍,後來張皮綆家鄉也時常遭到清軍士兵的騷擾,不得與跟著母親投奔了張宗禹的隊伍,在起義軍的那段日子,張皮綆整日習武,習得一身上陣殺敵的好本事。

恰巧,僧格林沁在突圍逃跑之後,張皮綆接受命令,就是負責搜索殘敵,結果他就走到了清朝猛將僧格林沁的藏身之處——麥田。

張皮綆定睛一看,此人穿著非常高貴,因為此時的僧格林沁正穿著皇帝賞賜的“黃馬褂”,黃馬褂只有軍功卓著,對國家有貢獻或者有能力的人才可獲得。張皮綆只知道這應該是個大人物,但確實不知是僧格林沁,心想管他三七二十一,斬了再說,於是想著清軍如何糟蹋自己的家鄉,一刀砍了下去。

就這樣,僧格林沁被一個16歲的少年張皮綆殺死,張皮綆隨後便將其帽、珠、花翎、衣服脫下,穿在自己身上大搖大擺的回到軍營。後經過辨認才知道,自己殺死的竟然是清軍猛將僧格林沁,這一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京城,但是滿清也只能惋惜,他們又如何能尋找到這個16歲的少年呢?

張皮綆隱姓埋名

張皮綆後來因為母親病逝,父親和大哥又戰死,家中只剩下大嫂一人,生活困難,張皮綆為了保證香火不斷,自己回到家鄉,結婚生子,改名為凌雲,做了份小生意,以此維持家中日常生活,還得接濟自己的大嫂,不過日子倒也還過得去。

公元1873年,抓捕張皮綆的通緝令一直都在執行,山東巡撫丁寶楨打探到消息,派人到了安徽搜查,原本早已改名的張皮綆,很多人早已不知,畢竟幾年的變化,清軍更是認不出來,然而張皮綆卻因為貪杯,喝醉了酒,吹噓自己當年殺了清軍大將僧格林沁,這一消息剛好被清軍聽到,他們將張皮綆押送到山東濟南,之後被凌遲處死,年僅24歲,清朝也算是為僧格林沁報了仇,一雪前恥。

那麼僧格林沁為何會被16歲的張皮綆所殺?

上面也提到,僧格林沁因為輕敵,被捻軍包圍,是身邊隨從冒死突圍才將其救出,然而他自己在突圍的過程中也受了重傷,後又從馬背摔落,躲進麥田,此時的僧格林沁早已經精疲力盡,加上傷勢嚴重,哪裡還有能力進行反抗。

其次僧格林沁已經是55歲的人,和一個16歲的少年,如今看來的確是少年,可是在那個時代,16歲都已經娶妻生子,他們的力氣也都近乎成年人,殺了受傷的僧格林沁絲毫不成問題。

奈何一代猛將就這樣去世,僧格林沁在軍中威望甚高,常與將士同甘共苦,出生入死,對百姓也從不濫殺,卻死在了一個16歲的少年之手。


貓眼觀史


曾格林沁可以說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蒙古王爺,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抗擊英法聯軍中有出色表現,曾格林沁也被稱為當世名將。

曾格林沁在剿滅捻軍的戰鬥中戰敗被殺,死於一個16歲的小兵張皮綆之手,至於原因,我只能說張皮綆運氣太好,也正是因為擊殺曾格林沁,張皮綆最終落得被凌遲的結局。

曾格林沁的出身

曾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是黃金家族的子孫,雖然是貴族,但是曾格林沁家族早已敗落生活條件並不好,年幼的曾格林沁還曾以放牧為生。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運氣這個東西,曾格林沁就是運氣爆棚。

部落首領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是嘉慶皇帝的女婿,由於沒有後代,所以挑選了曾格林沁作為養子,老王爺去世後,曾格林沁就繼承了郡王爵位。

曾格林沁繼承王位不久,適逢清朝大宴蒙古王公,由於面聖時表現出色,曾格林沁得到厚賞奉命御前行走並賞戴三眼花翎。

四處征戰

道光臨終前曾格林沁和載垣、端華等人同受顧命之託,成為了輔國重臣。

曾格林沁半生幾乎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鎮壓平叛,所統帥的蒙古騎兵可以說是最後一支勇猛善戰的“八旗軍”。

由於曾格林沁生擒了太平軍北伐主將林鳳祥和李開芳,因功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由於曾格林沁是主戰派,而且還曾在大沽口挫敗聯軍進攻,曾格林沁成為替罪羊,被革去爵位。

戰死沙場

捻軍起義爆發後,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鎮壓農民起義最有經驗的曾格林沁。

也正是在鎮壓捻軍時,曾格林沁中計被圍,最終受傷墜馬,隱藏於麥地,被捻軍張皮綆斬殺。

張皮綆的結局也很慘

曾格林沁的死讓清廷極為震怒,大肆搜捕張皮綆。

此後不久張皮綆也離開捻軍,回家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用帶回來的銀兩購置了田產,娶妻生子,生活也算無憂。

但在一次酒後,張皮綆和周圍的人吹噓自己殺害曾格林沁的經歷,暴露了身份,最終被緝拿歸案凌遲處死,辦案人員還在張皮綆家中搜出了曾格林沁的朝珠。


一點點歷史


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1811.7.24—1865.6.12),福垊翻譯成漢名就是寶寶獅,他哥叫寶寶象,卡哇伊思密達不思密達啊?那為啥叫寶寶獅啊?

先說姓:博爾濟吉特氏。元朝的發音是孛兒只斤(bó ér jì jǐn,外蒙語Боржигин),漢意三說。①藍色眼睛。僧格林沁、孝莊皇后是藍眼睛嗎?不是,所以福垊不認同此論。②棕色眼睛。棕色近似黑色,至少理論上不錯。③源自蒙人遠古的圖騰“包爾鐵赤那”,乃蒼狼🐺的意思,可有蒙人闢謠說他們絕不崇拜狼。三種說法,其中兩種福垊拿不住。但後來該姓氏又改成包、寶、鮑、孛、劉、李等氏,翻譯成包,怕誤會成包青天的後代,只好翻譯成寶了,而且寶寶有趣,不是嗎?

再說名:僧格林沁名。僧格林沁的父親是四等臺吉(意同漢王子、滿貝勒)德力格爾,位尊家貧,常年幫人放羊、牛為生。一日報喜,生雙龍(同胞)胎。他給老大取名朗布林沁,意思為寶象。老二則是寶獅的意思。一個大一個強,可見他對家族強大多麼渴望。然後歷史的發展是老大沒大,二強真強!他一個放牛的牧童哥,怎麼就強了?

驍將的春天。越勤奮越幸運,機會垂青有備的人。不然就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你不僅沒接住,還要砸暈掉地上弄髒餅,最終會被別人搶走。1825年,科爾沁左翼後旗札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逝,道光親自為郡王的夫人公主在其大家族中選繼承人,選中了勤奮、聰明又帥的15歲的寶寶獅子。獅子到底是怎麼樣的名副其實?



從40歲開始他就走向了疆場,而且無往不勝。他連續擊敗並活捉了太平軍的北伐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爵位郡王變成親王還是鐵帽子的。1860年他在大沽口一舉擊敗了英法聯軍,當時的法國皇帝是曾經荷蘭國王的兒子,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英法聯軍反攻,敗了。這次失敗丟官,而下次失敗則喪命了。那麼他就是在劫難逃,也不至於死在一個少年手裡吧?



英雄末路,死於無名小卒。劉備夷陵之戰敗後喊天意,其實是大意。而僧格林沁的失敗,同樣是驕傲大意。作為常勝將軍,他對捻軍之流,就是鄙視藐視歧視,根本不放在心上。捻軍首領張宗禹,就利用他求勝心切,誘使他孤軍輕騎,而陷入重圍。他不愧是悍將,突出重圍,然而身負重傷,傍晚他藏在曹州吳家店的麥田裡。被追趕來的16歲捻軍小兵張皮綆(geng)發現,見他穿黃馬褂,不由分說,一刀斃命。後來,他才知道自己立了大功。雖然張皮綆(1849—1873)隨後退隱了,但清朝一直在追捕他,最終被丁寶楨抓捕並凌遲處死,死前還說自己的豐功偉績呢。

慈禧說寶寶獅在清朝在,反之依然,但清朝還是撐了47年才滅亡。


福垊


僧格林沁,血統高貴,出生於蒙古貴族博爾濟吉特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爾的後代,清朝晚期著名將領。

僧格林沁三朝元老,戎馬一生,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他一生盡力輔佐道光、咸豐、同治三代皇帝。先後參與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抵禦八國聯軍入侵,歷經大小戰役數百起。

咸豐皇帝親自賜予他“湍多羅巴圖魯”稱號,封他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享雙俸。

(僧格林沁塑像)

僧格林沁出身寒門,少時家道中落,隨父親到處替別人放羊,遍嘗民間疾苦。

以致他後來貴為親王,統領大軍時,能與士兵同甘共苦,衝鋒陷陣。他也極愛護百姓,凡是他的軍隊所到之處,先安民心,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受士卒和百姓愛戴。

《清史稿》對他做了這樣的評價:“僧格林沁忠勇樸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

僧格林沁的主要功勞有兩點。

一是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咸豐三年,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已攻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定都天京。清廷如坐針氈,決心拔去這個心頭大患。

(僧格林沁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於是,咸豐皇帝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僧格林沁的身上,請出太祖努爾哈赤的御用寶刀,語重心長地對僧格林沁說:“你是大清的柱石,願你攜太祖神器,蕩平敵寇,保我大清江山。”

僧格林沁率軍出征,經過兩年的血戰,打得太平天國起義軍節節敗退。在東連鎮木城戰役中,生擒北伐軍統領林鳳祥。又在同年的山東馮官屯擒獲太平軍大將李開芳,全殲其兩部人馬。由此,僧格林沁聲名鵲起。被朝廷視為禦敵“長城”。

二是抵禦英法聯軍的入侵。

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強行登陸大沽口,清廷直隸總督譚廷襄不加抵抗,倉皇逃跑。餘下的守軍奮起反擊,終因臨陣缺帥,死傷慘重,炮臺被佔。

第二年,清廷又一次將保家衛國,抵抗入侵的重任交給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不辱使命,率軍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殺,在大沽口重創英法聯軍,擊沉敵艦數艘,殲敵數百人,擊傷敵軍司令賀布。

(僧格林沁抵禦英法聯軍)

此戰,僧格林沁創自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首勝,給英法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捍衛了民族尊嚴。

咸豐十年,僧格林沁再次披掛上陣,禦敵於八裡橋。終因武器落後,慘敗在英法侵略者的炮火之中。

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由此被焚。

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為何死於一個16歲的少年之手呢?

同治四年,捻軍叛亂,勢如破竹,清廷無人可擋。

慈禧終於想起了被罷免的僧格林沁,再次啟用他,奉旨前去剿殺。僧格林沁過於急功近利,想快速殲滅捻軍,連續十多天馬不停蹄反覆追殺,結果在山東曹州陷入捻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因連日廝殺,軍士太過疲乏,多次突圍不成。僧格林沁傷重,跌落馬背,在麥田中被年僅16歲的捻軍士卒張皮綆斬殺。

(被毀的圓明園)

僧格林沁之所以死於一個16歲少年之手,從小處說,是因為他勇有餘而謀不足,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從大處講,是因為腐敗的清朝氣數已盡,憑藉區區僧格林沁一人之力,無法阻擋清朝的滅亡,更無法阻擋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

所以,即使僧格林沁沒有死於16歲少年張皮綆之手,也會被其他起義軍將士所殺。

這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