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很少使用冲锋枪?

自食其果


以史为鉴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日本陆军资源不足


众所周知,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最大的对手是日本海军。反之亦然。

日本一位海军将官甚至说过“日本海军只拿出30%的力量对抗美军,剩下70%的精力都用来对付日本陆军。”详情可搜索本人原创文章《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二战中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那些奇葩事儿!》

日本钢铁等战略资源都被海军抢去造战舰了,陆军资源不足,当然没法大量制造自动武器。

二,日本武士道精神使然


日本人向来崇尚武士道精神,因此在练兵的时候经常严格要求士兵,训练白刃刺杀等战术,殴打体罚非常常见。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日本士兵单兵作战能力相当之高。早期的中国士兵不论在体力、枪法、拼刺刀、团队作战全面处于下风。

得益于一战时期战胜了俄国,日本人认为传统武士道精神依然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利器。

三,对手太弱,不值得


抗战时期,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战略战术还局限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对手根本不是现代化之后日本陆军的对手。

因此经常出现几个日本士兵就可以占领一座县城的荒唐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陆军觉得现有装备已经足够,根本也没有精力去考虑自动武器的事情了。

为当年以血肉之躯阻挡日本侵略者步伐的壮士们致敬!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虽然有资源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日本军方对作战方式的盲目自信。他们认为,决定战斗胜负的就是“万岁冲锋”。战士们排成密集队形,军官举起手中的战刀,用力一挥,大喊一声“杀给给”,士兵们狂吼着“板载――”,潮水一般冲上敌人阵地。一般敌人很快就崩溃了。如果没有,那就再来一次。人更多的,叫喊声更大的。

他们用这种方法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了俄国,这是第一次东方国家战胜西方国家。他们当然有自信。

然后又这样在中国战无不胜,又在东南亚打败了英国,这种自信就发展成了迷信了。

整个二战,他们都是这么打仗的。

一直到他们撞上铁板,在太平洋的海岛上被美军强大的火力打得头破血流,尸横遍野,也没能夺取阵地。

这种密集队形的冲锋,主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让敌人害怕而失去斗志,自己就先崩溃了。

这在中国战场上特别有效。因为国军的士兵很多是以前的军阀,没有国家认同感,也没有信仰。表现在战斗力上,就是斗志不强。

而这种冲锋对于火力要求不是很明显,至少在当时是这样。

后排的士兵开枪只会打到自己人,只管闷着头冲就行了。

所以冲锋枪还不如步枪头上明晃晃的刺刀更有威慑力。

这才是日本一直没装备冲锋枪的主要原因。


用户7021405497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资源十分匮乏,日本军队起家的资金是日本全民族勒紧裤腰带挤出来的。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了争抢有限的经费,经常就会互相在政治上诋毁对方,并吹嘘自己军队的实力强大。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注重的是海军,打造了强悍的日本海军,并在甲午战争打败了当时的清政府,逼迫我们签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作者我是真的生气)

在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后,日本的参谋部就提出了两个不同的战略方针。

第一是由陆军提出的:北进论。当时的背景情况是,1939年日本在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而日本在东北、华北得到的资源不足以维持其庞大的军用,开始设想继续扩张掠夺。由于中国战场以日本陆军为主,因此当时日本陆军的势力较大,他们便怂恿日本天皇去进攻苏联,看中的就是西伯利亚资源广袤,并且希望能够和纳粹德国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相接触,从而得到德国的帮助。(技术和物资上的)


第二:南进论。这个计划是由日本海军提出的。其针对欧洲战场纳粹德国已经占领大部分的地区,法国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就变成一份大礼,不仅有着大量的劳动力,而且物资丰富,有着大量的战略物资。对于物资缺乏的日本来说诱惑力极大。而且相比于广袤寒冷的西伯利亚来说,东南亚更加容易夺取(毕竟宗主国基本都给德国占了),而且也可以在印度洋上和德国接触。即使会与美国的利益相冲突,日本的山本五十六认为只要速战速决,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舰队,就可以迫使美国承认这一事实。这也就是珍珠港战争的起因。


历史上日本政府的选择就是南进,攻打东南亚地区。这也代表着日本海军的胜利,为了与美国在太平洋上争锋,必然要大量的舰船,资源就偏向于海军建设,日本陆军所掠夺到的资源都给海军去大建海军了。也就没有多少战略物资给陆军发展。(日本陆军收刮到的物质,除了基本生活保证,其余都要上缴,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三光”的原因)

这个是物质上的不允许,下面是条件上的不允许。

日本鬼子用的步枪最常见的就是三八大盖,特点是子弹穿透力强和精准度高。穿透力强是为了高击杀数,高精准是为了减少子弹消耗。

上面也说了,日本资源贫乏,像冲锋枪这种子弹消耗大户,如果人手一把,一个联队一天下来消耗的子弹,恐怖都有上万发,这种数目日本是承受不起的。(就像日本鬼子的坦克和德国坦克比起来,日本坦克就是铁皮车。)

总结一下:一是没物资造枪(给海军),二是造不起(太穷了)

如果有其他想法,请指教。


战火观察室


上面很多答案已经给出传统上的观点,下面本答案会从一个大家平时不太注意的方面进行解说:枪械工业。

实际上,日本并非对于冲锋枪无动于衷。如果大家看过卧烟社“走向战争的日本”系列(没看过的请移步:行不改名能代酱的个人空间),就应该知道二战日军的建军指导方针来源于对于一战的考察。MP18在一战末期的惊艳表现自然得到日本军方的重视。因此,日本冲锋枪的研制始于1920年,1927年就已经有第一把试作型问世。这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相当早的。当然鬼子的产品多数比较奇葩,比如这个:

还有这个:

此外,从德国进口的MP18/28在日军中也多有装备,按日本人自己的说法:

昭和初期に国軍が近接戦闘用としてスイスSIG社製の「一九二八年式機関短銃」を輸入して陸海軍・警察で使用したほか、「滿洲事変」・「支那事変」で捕獲された機関短銃が部隊で多用された。また後には再軍備後のドイツより「一九三四年式機関短銃」も輸入している。日本にも輸入され(ベ式機関短銃、獨國一九二八年式機関短銃、シマイセル自動短銃などと呼称)、海軍陸戦隊に配備された他、日本陸軍の機関短銃開発の研究素材にもなり、1939年の一〇〇式機関短銃の開発につながっている。

啊,懒得翻译了反正大家都应该看得懂。

这张照片清楚地表明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淞沪会战中使用MP28作战。因此,所谓日本人不用冲锋枪之传言可以休矣。

当然,日本大量使用输入的MP28,并不能否认日本国产冲锋枪开发的迟缓。或者应该说,日本的冲锋枪开发一直以来步履维艰,遭遇了很大的困难。比如说他们的第一支国产冲锋枪

「試製自動短銃」の第一次試作銃就被评价为発射速度が1200発/分と高過ぎる、命中精度が悪い、構造が複雑で脆弱、などの問題点があった。

该枪的改进持续到1931年,下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昭和6年(1931年)の満州事変の勃発により、予算上の制約と生産優先順位の点から開発は停滞した。

1935年,日本再次开始研制冲锋枪。他们开发的冲锋枪型号包括「南部式機関短銃一号」、「南部式機関短銃二号」、「試製一型機関短銃」和「試製二型機関短銃」共4个型号。并且规定了冲锋枪的编制:

師団付属の騎兵連隊は師団捜索隊として機械化偵察部隊となりつつある時期にあたっており、こうした機械化偵察部隊の運用に適する火器として三八式騎銃ないし四四式騎銃を補完するものとされていた

也就是说这些冲锋枪准备装备师团属骑兵联队、师团搜索队和机械化(实际是摩托化)侦察部队,补充三八式和四四式骑枪火力不足的问题。

但是到1937年,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日本冲锋枪的研制再次遇到困难:

「支那事変」の勃発により「単発小銃」の増産のために「自動短銃」と「自動小銃」の整備・生産は見送りとなったのである。騎兵科の開発ということで予算も開発資源も十分でなかったが、落下傘部隊が開発に参入したこと。

在骑兵部队开发预算不足,伞兵部队接手的情况下,日本终于在1939年制造出了百式冲锋枪的最初原型「試製三型機関短銃」。该枪实际上是MP28改进型MP34的南部8mm子弹型,大概长这个样子:

这里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二次大战中的其他工业国家,凡是大战开始,资源匮乏,首先想到的是增加冲锋枪产量。这一点在英国身上尤其明显,美国、苏联和德国也与之类似。唯一与之相反的就只有日本,他们是一打仗就以节约资源为由停止冲锋枪的研发。

这一点非常反常。在二战中的其他工业化国家看来,冲锋枪是一种高性价比能够大量供应前线的武器。德国的MP38/40冲锋枪甚至是STG44突击步枪都比98K步枪要便宜,更不要说其垂死挣扎阶段为国民掷弹兵准备的国民冲锋枪。苏联大量生产冲锋枪的重要原因也是这东西造起来又快又省钱。当然最登峰造极的肯定是英国人10美元一支的管子枪。不过米佬的汤姆逊是例外,反正鬼畜有钱任性。

那么,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以省钱省资源著称的冲锋枪,为什么到日本反而成了浪费资源必须为其他武器让道呢?

这当然不是舍不得几颗子弹的问题。日本虽然只是末流工业化国家,但子弹好歹也是有几十亿发产量的(顺带说一句,抗战中国子弹产量只有几亿发,还没毛子的76mm以上口径炮弹的产量高),不至于说几支冲锋枪都养不起。更何况冲锋枪用的手枪弹本来造价就很便宜,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如上所述,对于其他工业国家而言,越是缺资源就越是大量制造冲锋枪。这东西是最省钱的。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导致日本就是要和其他国家反着来呢?

在个人看来,一方面,是日本人脑子比较轴。

日本冲锋枪的开发思路始终不对。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冲锋枪是一种以大规模生产为第一要务的武器,PPsh也好,Sten也好,MP40也好,甚至是美帝的M3,都拼命降低成本,务求武器简单实惠。而日本人则总是试图强调冲锋枪的射击精度和远射性能。在1935年开发南部式機関短銃一号时,日本人就要求该枪能够杀伤700米处身着防寒服(显然主要假想敌是毛子)的敌人。而試製二型機関短銃也要求有效射程达到500米。百式冲锋枪虽然实际有效射程仅120米,但是却装着一个1500米的表尺,简直丧病。而现代测评表明,百式冲锋枪的射击精度在二战冲锋枪当中也是靠前的。

日本人对冲锋枪有不切实际的战术要求。他们希望冲锋枪能够部分替代机枪的作用,所以他们给百式冲锋枪还加上了两脚架。相对于刺刀(反正本子连机枪上都有刺刀座)来说,这个两脚架才是百式冲锋枪上最奇葩的部件,充分表明了日本人对冲锋枪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短机关枪”上,并没有认识到冲锋枪应当是一种突击兵器。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日本人。因为轻机枪还不够成熟,一战当中冲锋枪真的就经常被当作短机关枪使用。英语中冲锋枪也是submachinegun,即替补机关枪,说明冲锋枪被定位为用于填补重机枪的火力缺口的自动武器。这是确确实实的一战经验,虽然完全不符合二战战场就是了。二战战场上真正的“替补机关枪”应该是轻机枪。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日本冲锋枪变成了一种加工精细、成本高昂的武器。这和冲锋枪在二战中的定位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正因为如此,在其他国家一打仗就大量制造冲锋枪的时候,日本反而是一打仗就下马冲锋枪。

而另一方面,则是日本枪械生产工艺的落后。

至1943年,太平洋战争前线的实践已经表明了冲锋枪的价值,也证明了德国陆军对于冲锋枪的定位是正确的,而日本冲锋枪定位则是错误的。因此,到1944年,日本对陆军长期拒绝装备的百式冲锋枪进行了改进,并于当年4月投入大规模生产。改进措施主要是按照德国经验,对百式冲锋枪的生产工艺进行简化:

昭和19年より、戦況の逼迫により自動小銃・機関短銃の必要性が高まり、従来の「一〇〇式機関短銃」を省力化した「一〇〇式機関短銃−戦時生産型(制式名称不明)」が設計され着剣装置が銃身の下に直接設置されているほか、照門が簡易化されるなど、各所に戦時生産を意識しての簡素化がなされている。部隊によっては、「機関短銃」ではなく「自動小銃」と呼称する部隊もある。名古屋造兵廠−鳥居松製造所で1944年4月より8000〜9000丁が生産され、南方向けの「決戦部隊」や「挺身斬込隊」と、「本土防衛部隊」に配備された。

顺带说一句,南方部队没能收到百式,因为运输船在途中被击沉了。因此这部分生产的百式基本完全供本土防卫使用了。

也就是说,即使日本决心大力生产冲锋枪,并且对百式冲锋枪进行了简化以后,其产量仍然十分捉鸡。需知,其他参战国都是以数以百万计的产量在生产冲锋枪。美国生产了大约200万支M1和M3。德国生产了120万支MP38/40和40万支STG44,加上MP18/28/34和大量缴获的PPsh也至少有两百万支以上。英国生产了375万支司登和10余万支仿MP28的兰开斯特。苏联更是生产了500万支PPsh和300万支PPS。相比之下,百式不到一万支的产量就实在有点太可怜了。

在本土防卫部队大量还在使用竹枪的情况下,能够大量快速制造的冲锋枪本来无疑是救命稻草。至少德国人就是这么干的,虽然“国民冲锋枪”和“人民突击步枪”都扯淡到可笑,但至少比让JK举着竹枪去跟米畜卖萌要强不是?

但显然,即使粗劣如此的武器日本人也无法提供。他们搞出的是这东西:

居然是他娘的火绳枪!还他娘的是蛇杆式!连土八路的单打一都不如啊!

JK说算了,我们还是继续用竹枪卖萌吧……

非不愿,实不能也。实践证明,冲锋枪这种对于其他工业国家而言最为便宜性价比最高的武器,偏偏就是日本玩不转的。而制约日本冲锋枪生产的瓶颈,就是枪械生产中的机械加工能力。

日本的步枪价格和其他国家的手动装填步枪相差无几,换算成美元都在20~30美元之间。但是日本的机枪生产成本却明显高于其他国家。92式重机枪的造价高达2100日元,相当于500美元。而一挺MG42的造价仅为400马克,换算成美元仅100美元左右。美国的.30机枪稍微贵一点,也不过150美元左右。

这是因为在二战前,轻武器生产经历了一次革命性变革。以冲压工艺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加工技术被引入枪械生产,大幅度提高了枪械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马克沁M1911重机枪造价500~600美元,和92式重机枪相当,但被赞誉为“最低的成本,最快的生产速度,最好的武器”的MG42通用机枪的造价一下子降低到前两者的1/5。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冲锋枪身上。MP38/40、STG44、PPsh、PPS、司登和M3全部是新工艺的受益者,因此他们的价格普遍相比间战期的汤姆逊、MP18/28/34等旧型冲锋枪大幅下降。一支汤姆逊要价近200美元,一支MP28也要100美元,而一支MP40仅仅20多美元。只有手动装填步枪由于多是几十年前的旧设计,活动部件少,在这一波工艺革命当中受益不大,所以仍然基本维持了以前的价格。

这就是工业生产的威力。这就是为什么冲锋枪成为二战性价比最高轻武器的奥秘之所在。

而日本的轻武器生产却完全没有赶上这波革命。一直到1945年,日本的轻武器生产与1930S仍然没有大的区别,新工艺的使用几乎为零。具体到冲锋枪上来说,百式冲锋枪的原型MP28/34就是一支典型的间战期冲锋枪,而百式也完全继承了原型的工艺特征。MP28造价100美元左右,百式的造价也不会与之相差太多。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一支百式冲锋枪的造价,可以制造:4支三八大盖4支STG44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

这才是日本不要冲锋枪的真相所在:日本人落后的枪械生产工艺让他们无法在1940S,制造出20美元的冲锋枪!

最后总结一句就是:日本很会精打细算,说到底还是缺钱惹的祸


科技八一扒


首先武器要适应战场的战术需要。日军在二战主要战场就是我国战场和南洋战场。在我国战场,日军其实也用不上冲锋枪,掷弹筒,步兵山炮加机枪的组合,就可以可以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了。
按照编制,日军1个三单位野战师团所属步兵联队,拥有4门75毫米山炮,6门70毫米步兵炮,4门37毫米速射炮,6门20毫米机关炮,24挺重机枪和108挺轻机枪,还有几十个掷弹筒,这种火力配置,在我国战场,日军已经够用了。根本没有必须要装备一批冲锋枪。
其实在太平洋战场,日军冲锋枪的作用范围也不大,日军在太平洋主要是防御防御战,而且第一位就是隐蔽。如果进行近战,那么,在硫磺岛第145联队怎么在元山机场坚持1个月?
美军6万多人的地面部队在围攻日军,还有在海上成群结队的航母,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在炮击和轰炸。日军要是敢于冲出来到冲锋枪距离和美军战斗,恐怕元山机场一天就失守了。
日军在岛屿防御战,最核心的就是反坦克战,第一位是隐藏自己,在远距离使用步机枪狙杀美军坦克的掩护步兵,迫使坦克失去步兵掩护,然后撤退。那怕是美军坦克单独冲出来,也可以使用单兵炸弹给予打击。
如果把美军放到冲锋枪那几十米交战距离,美军坦克早就发现日军火力点,一炮就端了,喷火坦克都已经开火了。战斗根本就打不下去。

(上图为硫磺岛全图)

日军在岛屿防御战,几乎唯一可以杀死美军的方式,就是步机枪远距离狙杀和掷弹筒袭击。一旦被美军发现,美军战列舰都开始炮击了,你什么枪都没有用处。在布干维尔,美军就创造过,那怕发现日军1个小队,都使用战列舰进行火山爆发式的炮击。


烽火观察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二战中,日军的标配就是三八大盖,普通士兵几乎没有冲锋枪,日军大本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所以节约是每个日本人从出生以来的习惯。日军高层认为,为士兵配备冲锋枪,一个基数的子弹,可能几秒钟就打完了,但是如果换成单发步枪,打一个小时都有富余,配备冲锋枪就是浪费子弹。

第二,日军高层认为,战场上追求的是单兵火力精准射击,只有精准射击才能造成较大伤害,冲锋枪概略射击,根本不可能精准。所以日军的基础训练非常扎实,尤其是射术训练更是全球闻名,日军的一名普通士兵,站在移动的卡车里,就可以击中百米外的固定目标,这样的射击术,估计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几支军队能达到。这也是为什么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总是伤亡较大的原因。其实日军炮兵,坦克,空军都不强,比起苏德美英等国差远了,有杀伤力的就是射术。



但是日军高层的这种可笑的想法,最终害了日军,在跟美苏军队作战期间,日军火力全面劣势,几乎被暴揍。


毒刺剑客


日本在近程的自动火力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实战压力需求,日本从1931年到1942年之前的对手是中国,光是38大盖加歪把子的组合就能将中国军队打败,还研究什么冲锋枪。第二个应该就是思想上作祟吧,白刃战、精确射击都是日本陆军一直重视的作战科目,不过在于日本斗争的八年时间里,日本的这个思想也带偏了未来共和国军队的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很早之前就引进了冲锋枪制造技术并进行了装备。

在越战之前,共和国陆军的主要武器还是56半,56冲只有班长才有装备,白刃战、精确射击仍然是共和国军队的重要训练科目。但是到了越战的时候面对越军人手一支AK47,解放军在初期的作战中班组火力被越军压制,所以有了压力之后,解放军紧急将大量的56半换装56冲,这才扭转了班组火力上的差距。


日本人也在1940年定型了一款冲锋枪,名叫百式冲锋枪,但是1941年才开始装备部队,但是产量也一直十分有限。因为它的采购成本太高了,一把冲锋枪的价格就相当于三支三八大盖的价格。而且消耗的子弹也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只给单兵装备一部分。虽然他在1940年后量产,但是由于定位不明的因素,产量都不高,约在1万支左右,约有7500支装备了伞兵部队。但是在1943年之后日本的资源严重缺乏,被分配到冲锋枪上面的资源基本上,哪怕是在1944年美军给日军带来巨大的火力差距,有了压力后的日本也没实力再去装备冲锋枪了。
装备百式冲锋枪的日军,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美军一个步兵师其实只有几十把到100多把冲锋枪,美军其实是很少装备冲锋枪的。在德军也只有步兵班长、炮兵班长这样的人才配备冲锋枪。

真正冲锋枪普遍装备的只有苏军,其他国家正规军大部分都是把冲锋枪给班长、非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使用。另外就是非正规部队冲锋枪多,比如英国本土防卫军,德军那些紧急动员师。

在太平洋战场也没有发生过美军成千上万冲锋枪打的日军遍地倒的画面。美军战斗兵都是M-1半自动步枪,班长和非战斗人员是M-1卡宾枪,冲锋枪数量其实极少,1个师就几十把到100多把。

在太平洋的美军都是绝对优势兵力,和海空大军围攻1个小岛。日军不用冲锋枪很正常,面对有战机和坦克掩护的大批美国陆军,还有射速极快,威力又大的M-1半自动步枪,日军不可能傻的跑到50米距离拿冲锋枪扫射美军。

通常是在远距离躲在地洞里使用步枪进行精确射击,不仅能杀伤美军,还能拖延时间。比如硫磺岛元山机场,日军第145联队如果都是精确射程50米的冲锋枪1天就全灭了,美军在硫磺岛砸了几万吨炮弹炸弹,战列舰直接抵近轰击。日军就是依靠地洞、地道和坑道,采用远距离精确射击才抗住将近1个月。

其实就是远距离射杀美军步兵,美军步兵一旦被精确射击打退,美军坦克和推土机就不敢单独上前,单独坦克上前会遭遇日军的反坦克爆破手袭击。坦克推土机一旦靠近,日军地堡就完蛋了,跑不掉。

我军回忆录说过,日军在炮楼都是相隔200-300米步枪就射击,尽量不让人靠近,特别是爆破手,一旦靠近了各种炸药包就上来了,根本守不住。


深度军事


日本在二战时不用冲锋枪,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日本的作战理念决定的。我们可以回忆那些军事历史方面的中央9台纪录片,好像中央7台也放。纪录片里面的日本二战侵略军,如果使用压制性的步兵火力,那么是用歪把子。如果是一般的步兵,使用的是三八大盖。如果是宪兵在城市和乡村执行任务,使用的是王八盒子,也叫撸子。

如果日本侵略军觉得这些火力不够,他们会使用迫击炮或山炮提供压制火力,也能够解决一定的战术需求。但是,日本在战争期间基本上没有研发制造过大批的冲锋枪,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一种百式冲锋枪鲜为人知,但是它真实现在,尽管只小规模配备了日本的伞兵部队。日本的伞兵本来就少,他们侵略倚仗的还是陆军步兵部队。日本百式冲锋枪,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唯一量产的冲锋枪。1930年(昭和5年)日本陆军指派南部麒次郎的南部枪械制造所研制,子弹使用与十四年式手枪相同的8毫米南部子弹规格。1935年,中央工业公司的南部枪械厂试验百式冲锋枪的弹匣可放50发子弹,弹匣呈弧线形,插在枪的左面、左侧面。1940年定型时正值日本神武纪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于1941年2月起装备部队。

“百式冲锋枪”1940—1945年生产,制造数量仅30000把左右,尽管后来有了衍生型伞兵型和升级型,但是3万把枪支,在二战大战场上,就像是大海与尘埃的对比。

“百式冲锋枪”也印证了日本战术思想的落后。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另外,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本文回答到这里就奇怪了,战术思想和工业能力如此落后的日本鬼子,为什么能够在中国14年之久。想了一会,说明了,中国当时的战术思想和工业能力更加落后,能够打败日本鬼子,还是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使然......


吾评武愿


因为对于日本鬼子来说,打仗这件事,资源是很紧张的,而人命是有富裕的。一把三八大盖子做到了一米六的长度,简直就是长矛,军部巴不得每个日本兵都提着长矛上战场拼刺。

鬼子们热衷于拼刺,从战术,战斗意志,战技上说,都占上风,一旦战场上沾上了日军,他提着长矛,滋哇乱叫地冲过来给你见血的拼刺,对普通士兵构成的心理阴影还是非常大的。


日本人拼刺表面上是尚武的精神装饰,实际上就是因为穷的吝啬。


记得很早的时候,李鸿章访问欧洲,看到刚刚问世的马克辛机枪试射,连连惊呼,太快了,太快了。



这喷火的枪口打出去的不光是子弹,还是银子。战场上士兵要想射得爽,后勤,军需都需要国家强大的保障。


包括北洋水师买舰也是这样,手头就这么点银子,买快速的小船,就要上量,如果不能上量,就只有买几个镇远,定远这样的巨无霸。速度慢,射速慢,但是威力大,防御力强。

高精度点射步枪,就相当于定远,镇远,要求一枪放倒一个敌人,而低精度速射冲锋枪,就像吉野,没事乱突突,打出去一个弹网,总能打到敌人身上。


日本人并不是没有研发过冲锋枪,日俄战争中吃了自动武器的亏,所以经过认真学习了MP18,汤普森以后,日本也自行研发了百式冲锋枪(日语:一〇〇式機関短銃/百式機関短銃)。


在1940年-45年间,制造了三万把左右,并且在海军陆战队试装,但是最后热衷于白刃战拼刺刀的日本人居然得出结论——“冲锋枪不适合日军”。



而在日军中,实际上一直有一支枪介于冲锋枪和步枪之间,在担负自动化火器的角色,那就是九九式轻机枪(九九式軽機関銃,きゅうきゅうしきけいきかんじゅう)。这款武器算是日军最成功的一款自动化火器,射程2000米,载弹30发,射速400-500发每分钟,全自动,这款武器有参考捷克造和布伦式,所以设计上还算成功,能够给步兵班组提供很好的全自动火力掩护。



打仗打的就是钱,日本人的长矛在贫穷落后的东南亚撒野了一下野,到了太平洋也就不行了。那些长矛武士被美国人的自动化火器当活靶子打,实在也是大快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