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霞浦柏洋吳氏宗祠你知道嗎?

霞浦縣柏洋鄉吳洋村,位於人跡稀少的西北向邊隅山村。近年來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該村的村道也得到硬化,拉近了與城鄉的距離,讓居住這裡的村民感受到現代生活的節奏感。該村在群山森林環抱之中,真可謂天然的氧吧,吳氏祖輩們在這生息繁衍,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唯獨在村中兩株柳杉,據說植於宋天聖二年的千年古柳杉,一株直徑1.83米,一株直徑1.65米,枝繁葉茂,不知道從那年開始,被村民奉祀為神樹,寄託著全村人,風調雨順,家家健康平安,而村周圍滿目綠色修竹,涓涓小溪繞村而過。要是一幅美麗鄉村的綺麗畫卷。據《吳氏家譜》記載:先祖宋天聖二年遷居吳洋,明洪武五年建宗祠(1372年),原為六個自然村,以吳洋為主村,全村純屬吳姓、主村現住40多戶,近200多人口,是霞浦革命老區重點村,具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同時也霞浦文化遺蹟保護較好的山村之一。

霞浦柏洋吳氏宗祠你知道嗎?

據小編了解該村較完整地保留著二座明、清“吳氏宗祠”。舊祠地處三峰一山的梧峰山,距主村東南約一華里處。其祠周圍鬱鬱蔥蔥的竹林環抱之中,為單簷硬山頂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祠門前左右豎二對石旗杆夾、祠外亂毛石砌築殘牆。在祠的南向坑壑下,有天然蛤蟆洞,洞深4米,寬5米,而洞內還有三個小洞,洞前紫藤倒掛苔蘚滴翠,常年滴水,洞頂安放經人工鐫鑿漁翁與蛤蟆石,極具村野情趣,其後隨著業興人旺舊祠已不適應各種活動需求。因此村民們於清嘉慶年間,在村內東向一山脈下擇地重建宗祠。

重建宗祠佔地面積1143.8平方米,座東向西,建築面積約900多平方米,為前後二進,中間天井,屬懸山頂磚木結構,依次為左右臺階步入約百平方同理,祠前左右豎六對旗杆夾、走廊,正門、左右儀門、戲臺、天井、環樓、眾廳、祭臺等,整個建築用料考究,細膩傳神,正門分別高懸清匾額“吳氏祠堂”、“文元”、“選魁”,戲臺橫掛“顧本思源”、“祭相匾”、“讓德流芳”有黑底金字、有藍底金字,均為行書體,筆力蒼勁,加上祠內二處六角藻井,更顯現古樸典雅的文化韻味。祠內現存祖功牌,儀仗、祭器一應俱全,具有文物考古價值,祠廳天井外豎有一尊高1.6米,為元至正年造石香爐,其底座為覆盤蓮花式,上為方形四面鐫刻飛鹿圖,再上纏繞龍柱,龍頭頂為蓮花瓣爐,線條清晰,形象生動,富有藝術感。另有明洪武已末年的石獅一對,底部長85釐米,高60釐米。該獅造型肥腫,線條粗獷,同時在其獅背鑿一石槽,應為插牌之用。

霞浦柏洋吳氏宗祠你知道嗎?

據村裡老人說,舊時吳洋文人雅士層出不窮,主要得力於此地為“洋頭出石筍,洋尾出石壁”之地,自遷居此地後,據族人介紹入仕舉人者有,明正德十四年吳質公獲三十二名,清道光吳澄桂科貳式第八名等四位舉人。同時村裡還建有十六座大小宮,有泗洲文佛、臨水宮、牛王世頭宮、高大祖公宮、顯聖井行雨龍王宮、地主大明王宮、紅面佛將軍官、華嚴洞飛來山楊梅洞等。而且自建吳氏宗祠,由主柯分支到閩東、浙江就達十六座,僅福鼎市白琳,青安等分祠就佔九座,尤其白琳翠郊吳氏古民居,始建清乾隆十年,佔地面積10560平方米,為閩東古民居之冠。每年二月十二日祭祖日,全區分祠裔孫約有五、六百人云集吳洋總祠進研討吳氏文化,並請劇團連演三天的戲。

霞浦柏洋吳氏宗祠你知道嗎?

吳洋村除了吳氏宗祠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外,又是霞浦革命老區重點村之一。1934年閩東蘇區革命領導人曾志、葉飛曾在吳洋村發動群眾開展武裝革命鬥爭,領導群眾分田分地,他們曾住在蛤蟆洞裡,並與芳竹坑村作為紅軍秘密聯絡點。1986年霞浦縣文物部門在吳洋村吳伏橋家徵集到當年革命先輩使用過的一把半斬刀及革命標語。我們從吳洋新舊祠的六對旗杆碣,及徵集的革命文物,足以佐證了吳氏宗詞的文化底蘊及老區革命先輩在此活動的足跡,實乃霞浦縣宗祠之罕見。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