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大數據助智能汽車跑上大馬路

金婉霞 本報記者 王 春

要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路徑可以有很多,智能網聯也許是最有潛力的一種方式。

近日,在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成立兩週年之際,其承載平臺上海淞泓智能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試點示範區封閉測試區建成智能駕駛測試場景達到200個以上,各企業智能網聯測試車輛累計測試里程接近1萬公里,目前已向上汽集團、蔚來汽車、寶馬汽車頒發了國內首批道路測試牌照。

基於這些測試結果,相關方面正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在上海港口等特定場景實現應用,推動卡車、環衛車等車輛率先探索應用自動駕駛技術。

大數據給智能汽車“加油”

如果說傳統汽車的動力來自“汽油”,那麼“數據”是智能汽車得以迭代的基礎。“根據美國RAND公司的統計,如果要在美國證明自動駕駛比人為駕駛安全,需要一百輛車全天24小時以40公里的速度駕駛225年。”李霖表示,汽車之所以能實現自動駕駛,不能僅僅依靠汽車本身的單獨功能,而是汽車與汽車、道路信號等整個交通大環境相互緊密聯繫的結果。其中大數據的共通與互相監控,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關鍵一環。

在實際應用中,要讓智能汽車跑遍這麼多里程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基於此,國家先後批准在全國建成了5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讓這些智能汽車先在測試區裡“練身手”,其中在2016年6月開始運營的上海測試區是全國第一個。

為了加快數據積累,自2017年6月起,上海智能網聯示範區啟動“崑崙計劃”,構建了智能駕駛全息場景庫、智能網聯汽車仿真測試平臺、人機交互(HMI)實驗室等智能網聯相關的基礎平臺。其中,智能駕駛全息場景庫已積累了近4000個交通事故場景,150多萬公里自然駕駛場景,以及超過100小時1000人次的駕駛模擬器測試場景,並通過 1270組路測設備,以“上帝視角”獲取了超過120小時道路衝突場景,80餘類標準規範場景。

“我們已搭建測試能力齊全、技術水平先進、影響力大的國際性平臺。” 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海林表示,自開園以來,上海智能網聯封閉測試區共已為40多家企業提供了450余天次、超過5000小時的測試服務。

跑上大馬路,開展“大路考”

智能汽車在通過封閉測試區的各門“考試”後,只完成了走向大馬路的“第一步”。

今年3月,由上汽集團和蔚來汽車研發的智能網聯汽車從位於嘉定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發車,正式從封閉測試區走向了開放的大馬路,開展了首次在開放道路上的“大路考”。

“要讓智能汽車真正走向應用,還是需要去‘大路’上跑一跑。”李霖說,自動駕駛汽車要告別實驗室,實現規模化生產、銷售,道路測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開放道路測試,其場景更為複雜,是對封閉區測試場景的補充和拓展。近期,無人駕駛開放道路將從5.6公里擴大到12公里,測試場景更豐富。陳海林表示,到今年底,開放測試路段將達47公里,涉及58個路口。

幾個月的“大路考”結果顯示:上汽與蔚來汽車累計測試里程達到6040公里,累計測試時長約263小時,測試過程安全可控,未發生交通碰撞事故,未對現行交通產生不利影響,總體情況良好。不久前,寶馬汽車在進行了一個月的封閉道路測試後,也拿到了“大路考”許可證。

有了這些測試結果的“背書”,智能汽車走上實際運用指日可待。從長遠看,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突破技術瓶頸,還涉及道路設施改造、法律法規配套等問題。自動駕駛技術落地,找準場景很重要,目前必須附加一定的限制條件,如限定範圍、限定速度、限定場景等。

部分車企已開始在應用場景相對簡單的領域裡探索:在嘉定的部分園區裡已能見到自動駕駛小巴;在洋山深水港港區內已有自動駕駛的卡車。“在港口等一些特定應用場景,將推動卡車、環衛車等實現自動駕駛。”陳海林說。

今後,示範區還將不斷提升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能力,根據產業技術進步需求,分四階段從封閉測試區建設開始逐步向開放道路、典型城市道路以及城際共享交通走廊拓展,讓自動駕駛真正走進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