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一场综合了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的中国民歌大会,带你游遍耳畔上的中国


央视历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每当黄金周来临之际,总是会安排一些连场的大戏在黄金周集中播出,让那些或主动或被动选择窝在家里的假期留守人士足不出户也能乐享一周,其中最大的高招就是在这期间举办连续的全民参与性的赛事,譬如2001年,央视就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我记得那一年国庆,每天晚上谁叫我也不出门,天天守着电视追看比赛,也叫一个欲罢不能。

今年,这样的好事又来了,但这一次不是京剧,而是民歌,《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从10月1日晚七点半在央视三套正式开播,除了中秋当晚停播一期外,一直到10月9日,算是连续8天,159首歌,基本把中国的民歌唱了个遍,顺带着也把整个中国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风光历史全都浏览了个遍。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可能有人会说了,喔,又是京剧,又是民歌,那都是你们这些老家伙们爱干的事,姆们时尚的年轻人们只能表示无感。可如果我要说,这是一台连播的民歌版《中国好声音》呢?

是的,你没看错。从形式上来讲,这次的《中国民歌大会》,其实与大家当下最熟悉的最时兴的各种音乐综艺秀并没有多大出入,甚至还有升级。

一样是唱功卓著的民间素人歌手参赛,一样有专家评委点评,一样有专家+大众评审共同投票决定选手成绩的机制,一样引入了当下各档这种节目最爱用的选手间连环攻擂守擂的环节,而不同的是,这次出任大众评审的百人团成员,不像其他节目都是由基本上不需要任何门槛的普通热心观众组成, 他们首先是观众,由100位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籍的电视观众组成,但同时也都是不折不扣的民歌爱好者,不管是来自美国的生物学博士,马来西亚的小朋友,或是各个民族年轻的民歌传承人,甚至是病毒科学家、律师、警察、老师、老板娘、全职妈妈,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站起来唱上几句不同地区的民歌,而且个个水平不低,其中有一些百人团成员还担负着以演唱的方式为参赛选手出题的任务, 有这样的评审团存在,其他的综艺音乐秀节目当中,常常会出现观众抱怨大众评审团不够专业而影响了比赛公正性的事情,在这里基本都可以避免了。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百人评审团不仅要为台上选手打分,还要与他们一起参与答题,同时还随时出场表演为选手出题

百人团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专业感受给选手打分,而更有意思的是,在知识问答环节,百人团的成员要和选手一起参与答题,最后看选手能击败多少百人团成员,而击败的人数则是选手该轮比赛的得分,于是,电视综艺节目所追求的“结果不可控性”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而意外的体现。同时,各大音乐综艺秀所钟爱的重编曲、重拼接的音乐形式在这个节目里也都随处可见,譬如河南选手周彬就巧妙的将两首河南民歌《九莲灯》和《编花篮》融进了一首歌里,而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鸿雁》、《康定情歌》、《沂蒙山小调》等,在这里都听到了风格迥异却又非常民族民间的版本。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选手们纷纷穿上各自民族最典型的服装,用原生原调,唱响一段段熟悉而又新鲜的旋律

但如果仅把《中国民歌大会》仅看成是一场民歌版的“好声音”或“我是歌手”,那未免又太低看了这个节目的内涵和格局。出于一档电视节目的本质。

它当然首先要采用当下最能符合电视观众收视心理的节目形态,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次的第二季《中国民歌大会》是由中央台大型节目制作中心制作,历时10个月筹备,19天录制,连续8天播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大台投入如此大的精力举办的节目,它的立意绝不可能只满足于做出一档热门综艺节目的层面,无论是从它的大众性、专业性、权威性还是文化性方面,它势必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中国民歌大会》的总导演邹为就曾表示他们为自己拟定的创作目标是——制造中国民歌景观,要打造一档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景观式节目,《人民日报》则发文将这次《中国民歌大会》的启动列为我国的重要文化事件。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第二季《中国民歌大会》总导演邹为

既然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其专业性与权威性以及文化普及性在这个节目中就是首当其冲的体现要素。

第二季《中国民歌大会》无论是从32位参赛选手还是100位百人团成员的音乐水平来看,都让节目的专业性得到了勿庸置疑的保障,结合其综艺化的节目形态,也有人称其为综艺版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们也确实在节目中看到了以前青歌赛里诸多熟悉的因素,譬如主持人董卿,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文化素质考评,来自院团专家的点评讲解环节等等。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董卿搭档朱军出任《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的主持,也是本季节目的一大亮点

但很显然,《中国民歌大会》又不是从前的青歌赛,青年京剧大赛或者是电视舞蹈大赛那样纯竞技类的选拔比赛,去掉了评委逐个亮分等剑拔弩张分分计较的职业考核性因素,而更强调作品的展示性和情感延伸意义,正因为如此,节目中不仅有选手们攻擂守擂的专业较量,还有百人团选手或为选手出题或与选手情感联络或纯为选手作品延伸展示的各种表演,赛场上下相为呼应,有机结合,气氛也轻松了许多。而比赛的结果也不像青歌赛那样要分出个一二三名,而是通过连环的攻擂守擂最终产生一名总擂主,而这名总擂主最终由蒙古选手乌英嘎通过知识题抢答和清唱决战两轮比拼战胜四期擂主阿木古愣后获得。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连夺三期擂主的山西戏曲老师张红丽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擅长长调的内蒙古选手乌英嘎意外击败四期擂主阿木古愣最终获得总擂主称号而另一方面,它又有别于大多数地方

虽然歌手们演唱的作品也都进行了大量有另于经典版本的改编,但这些改编都是根据作品的音乐性和民族性本质而进行的,而并没有为了刻意讨好年轻观众刺激收视率而任性加入有违作品本性的时髦元素,

譬如电子 、嘻哈这些潮流音乐形式显然与民歌的精神相背,就不可能出现在这档节目当中,也正因此,作品的权威性就得到了应有的维护,这是大多数更强调综艺化的节目所极度匮乏的。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同时,以往的青歌赛民族唱法的比赛中,虽然后来也加入了原生态民歌的专门分类,但唱主角的,基本上还是以各大院团出来的民族声乐唱法选手唱主角的,尤其是汉族选手占了主体,这次的《中国民歌大会》仍然还是不乏来自中国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院团的选手参加,但更多的是来自各个基层各个民族的选手代表,虽然参赛选手演唱的曲目大多以耳熟能详的民族题材或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为主,但选手的唱法上却是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原生唱法的鲜明特征和特色,

譬如用蒙语演唱的《敖包相会》,藏语版的《康定情歌》,都是很多人闻所未闻的。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来自云南的彝族汉子高洪章就在节目中为大家介绍了云南独有的艺术形式“跳菜”(跳着舞蹈上菜),别开生面

而百人团与选手的互动环节更是被设计成了各民族原生态民歌的风情大赏,譬如山西选手王亚苏就与担任百人团成员的丈夫刁敏代表作表演了以展现莜面制作过程的武川爬山调《割莜麦》,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王亚苏刁敏夫妇即兴代表作充满生活情趣的满汉调《割莜麦》,令人动容

而另一位百人团成员杨渌则即兴演唱了展现苗族嫁娶风俗的“呵偶” (即兴演唱的酒歌),还有一位山东选手则在答题环节中随口唱出了刘欢好汉歌的取材原曲《王大娘钉缸》,叫人忍俊不禁又脑洞大开。有数据统计,这次的《中国民歌大会》,32名选手计入参赛的曲目共64首,但8天的节目中所涉及的民歌则高达159首,

这159首民歌可以说是涵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包含了40多个民族的传统民歌及经典歌曲,真正是全景式的再现了中国的民歌盛景。

这一幕幕,坐在专家评审席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老师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李松主任应该看的是心潮澎湃热泪翻涌了。

2004年11月,我曾与两位老师有过一面之缘,那时两位作为“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的组织者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同时我还采访了大批当时来参加这次演唱会的各族歌手,两位老师为保护和力推我国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拳拳之心我至今仍心有戚戚,只是那个时候,尚没有这样一个足够普及大众的平台,尚没有这样能让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能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充分有效的展示机会,有了这次的《中国民歌大会》,连当年参加表演的李怀秀的弟子如今都带着海菜腔加入了百人团,在黄金周的中央台黄金档节目中为全国观众展示表演,两位老师也可算是夙愿终偿了。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田青老师毕生都在追求如何能让民歌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能多次感受到田青都是在为大家做答题点评时语带哽咽心有深触的动容,而田老师在为大家作知识问答点评时,也显得更为投入和深入,除了这两位,还有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王黎光院长李月红教授,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教授,以及曾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人的王立群教授等多位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专家,在比赛之外,以民歌为索引,共同为大家开辟了一个民族文化版的“百家讲坛”,他们依据每一个选手来自的地区,演唱作品的风格或内容,从中挖掘出相关音乐知识、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文化延展甚至人性关怀的内容,譬如在哈萨克族小伙叶尔波力唱完传统民歌《诉》后,就为大家讲述了了哈萨克族之所以对冬不拉情有独钟的根源,在于它能够形象地模仿出草原上的潺潺泉水、清脆鸟鸣和欢腾的牲畜蹄声等哈萨克族独有的风景和风俗,而从另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中,蒙曼就为大家挖掘了“姑娘追”这一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交往的传统活动习俗,李松老师则从一首陕北民歌《走西口》开始讲起了山陕地区与蒙古民族之间的文化迁徙和交融,除此之外,专家团还分别对沂蒙红色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陕北高原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原文化等深入浅出的讲解,

歌里引出故事,故事延伸出文化,文化里就挖掘出民歌深处根与魂的力量,妙趣横生又令人醍醐贯顶,受益匪浅。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作为一台国家级电视台主办的综艺大秀,央视的大台风范却不仅仅只体现在挖掘、展示和普及文化内涵的立意上,也更体现在节目的包装方面。

《中国民歌大会》在整体视觉效果的呈现上基本上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文艺中又透着文化感,整体的舞美设计,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提取了“榫卯”这个元素,一拼一搭,一上一下,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背景层次与包容一体的情感空间,而舞台的色彩设计无论是视频色彩、虚拟色彩还是服装道具的色彩,都会贴合这首民歌歌曲所属的地域环境。比如说到陕北民歌,是黄河黄土;说到山西民歌,是青砖灰瓦,再加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典型服饰装扮,歌手、歌曲意境和舞台融为一个整体,共同组成标志性视觉,为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甚至几乎每个选手的表演都给配备了精心编排的舞蹈,伴舞演员基本都是至少十人心目的规模,这在任何一个音乐比赛类节目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有朋友说,这分明就是春晚节目的配置标准啊。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选手苏文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舞台背景再现当年陕北风貌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江南选手余玉婵演唱《采茶舞曲》时,吴越风情跃然台上

连续8场的《中国民歌大会》,俨然一个“耳畔上的中国”。

于是,这个黄金周,虽然足不出户,我却在家里跟随着《中国民歌大会》的歌声,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各个民族,并沿着歌声的索引,深入到了各民族文化的深根与广袤之处,洞悉了歌声的传奇所在与传播之道,然后也明白了,

什么样的土地选择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人群选择什么样的歌声,这些既是天命,也是人情,是我们无以回避的规律,也是我们自然延续的命脉。如此的开怀与醒悟,当是那些挤在人群堆里或堵在行车路上的高峰旅行所难以体会得到的。

中国民歌大会=春晚+青歌赛+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耳畔上的中国

本届年龄最大的选手宋守莲与百人团选手翟琪共唱《谁不说俺家乡好》,民歌就这样在两代人间传承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