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把崇禎帝朱由檢換成宋高宗趙構,明朝會形成南宋的局面嗎?

歷史一書生



崇禎帝朱由檢換成宋高宗趙構,明朝穩住全國性政權都沒問題,最次也是南渡偏安一隅上百年。

趙構這個人雖然在歷史上聲名狼藉,但他的帝王之術可是甩崇禎帝幾條街呢,崇禎帝繼位時雖然明朝已經根子上爛透了,但畢竟是二百多年的全國性政權,還擁有很多底牌的,操作好了區區流寇李自成又怎麼可能打到北京逼死他。

下面我們來看看崇禎帝如何打爛一手好牌的。

崇禎帝一生中最大的亮點應該是繼位後除掉了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然而後續的事件就不是那麼美好了,崇禎帝除掉魏忠賢以後,也許是為了加強集權也許是為了防止再出現一個九千歲,在東林黨的幫助之下幾近催毀了廠衛系統,使當時的廠衛成為擺設。


廠衛系統最大的作用是監督百官,崇禎帝將這個系統幾近催毀,使當時東林黨漁翁得利,權力更加之大,而要命的是東林黨代表的是江南士族的利益,心中是無國無君的,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崇禎帝一朝十七年換了首輔和六部尚書級別大員幾十位就可以看出崇禎帝駕馭不了東林黨,只能通過換人來選出或者培養忠於自己的勢力。

崇禎帝通過廠衛系統想加強集權,結果成全了東林黨,造成主弱臣強的隱性局面。

明末要命的是遇上了小冰河時期,崇禎帝在位年年都有大面積的天災,當然北方最為嚴重,南方還好,並非無可救藥。如果處理得當肯定不會出現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首先東林黨把持朝政,貪汙受賄在當時成為風氣,造成了賑災不力,而且崇禎帝面對代表江南士族利益的東林黨還選擇了妥協,沒有收商業稅,而是加徵百姓剿餉和練餉,更是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使局面進一步惡化。

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很多將領崛起,這種亂世中崛起的將領所屬軍隊更多性質上屬於私人軍隊,這時候已經隱隱有軍閥自重的跡象。


而崇禎帝更是昏招連連,崇禎十二年,盧象升被太監高起潛和大臣楊嗣昌合夥坑死,崇禎帝被矇蔽之下都沒有撫卹盧象升家人,直到楊嗣昌死後才給予贈蔭。崇禎十六年孫傳庭對戰李自成時,崇禎帝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戰,孫傳庭只得率軍出潼關,結果戰死,崇禎帝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崇禎帝對於忠心耿耿為朝廷賣命的大將如此,早就寒了其他將領的心,那些亂世中崛起的軍閥本來就對朝廷沒有多少忠誠度可言。崇禎帝又如此,導致了李自成進軍北京時,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卻來者寥寥無幾,最終悲涼落幕。

趙構如果換在崇禎帝的位置上,他絕對不會作死的催毀監督百官的廠衛系統,而且雖然他人品不好,但是權謀之術很是爐火純青,對東林黨那群老油條肯定也不會處於下風,這樣朝政最起碼會穩定下來。

趙構的拿手好戲是卸磨殺驢,而崇禎帝卻是還沒有磨完就對驢猜忌甚多,趙構雖然有冤殺岳飛的汙點,但是建立在統治穩定的基礎上,如果趙構當政,面對忠心耿耿大將,絕不會像崇禎帝那樣打爛一手好牌。


再說說南遷問題,就算趙構也打爛一手好牌,最起碼李自成即將兵圍北京時,南遷本來是一次機會,但愛面子的崇禎帝放棄了,因為有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雖然明庭並沒有這個祖訓只是後世人的評價,但當時的確是這樣的,崇禎帝之前的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時,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明庭並沒有南遷而是選擇了換皇帝死磕到底。

所以好面子的崇禎帝不敢南遷,而趙構卻敢,趙構這個人面子對他來說真不算什麼,他南渡建立南宋以後,對金國先稱臣後稱侄,何等屈辱,但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這些都忍了,更何況放棄一個北京南遷呢。

崇禎帝朱由檢換宋高宗趙構,穩住明朝全國性政權地位都有可能,南遷成功更是妥妥的,別看趙構不是什麼好人,但他當皇帝是一把好手!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其實明朝的滅亡主要責任在於崇禎皇帝,咱們現在來複盤崇禎皇帝登基以後的所作所為,你會發現他幾乎沒有一個決定是正確的,換句話講,正是崇禎皇帝的瞎指揮讓大明朝再也延續不下去了。


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雖然自己沒本事,但是人家知道放手讓下邊的人去幹,讓魏忠賢給他向作為東林黨大本營的東南省份徵稅,讓作為東林黨人的孫承現負責東北防務。魏忠賢收稅得來的錢,貼補西北乾旱饑民和東北的抗清費用,這樣整個國家還能運轉。

但是到了崇禎皇帝上臺以後,這個人即沒本事,關鍵還很勤快,每次下邊的大臣做出正確的判斷,都會被崇禎皇帝改成錯誤的,就這樣大明王朝在崇禎皇帝孜孜不倦的犯錯下滅亡了。


第一,崇禎皇帝上臺以後,沒找到替代品,就急匆匆的幹掉了魏忠賢。魏忠賢死了不要緊,但是整個大明的官場就失控了,東林黨開始全面掌控朝政,後果就是崇禎皇帝雖然很勤奮的工作,但是他的決定沒有人執行,因為大臣們每天忙於黨爭。


魏忠賢死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東南各省本來是財稅重地,卻再也徵不到稅了。天啟年間東南各省每年光茶稅就能徵20萬兩,但是到崇禎年間,茶稅每年不到三萬兩。因為東南各省是東林黨的大本營,大家想方設法一起糊弄崇禎皇帝少交稅,崇禎皇帝自己身邊又沒有一個得力的人選能抗衡東林黨,從東林黨身上掏出銀子來,所以崇禎朝就越來越窮。

崇禎皇帝從東南富裕的地方收不到稅,他就開動了他愚蠢的腦子打起了西北災民的主意。崇禎皇帝開始幹蠢事,面對此起彼伏的饑民他不去賑災,反而加稅,加遼餉。


明朝西北一畝地最多也就值十兩銀子,崇禎皇帝加稅加到最後,每年要從一畝地徵收十二兩的稅,搞的老百姓都不種地了,大家紛紛加入李自成的部隊要和崇禎拼命。不拼命,面對這麼蠢的皇帝,只能是死路一條,造反興許還有活路。


所以,崇禎皇帝是明朝滅亡的第一功臣。


第二,崇禎皇帝靠自己的愚蠢,成功把朝堂上有本事的大臣全部幹掉。崇禎一朝其實人才濟濟,如果遇到一個明白皇帝,靠這些下屬是能滅掉李自成和滿清的,只不過是這些能幹大臣遇到了難得一見的蠢蛋皇帝崇禎。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袁崇煥,本來這個人在東北幹得不錯,把滿清打得滿地跑,但是崇禎皇帝在北京就天天懷疑袁崇煥會造反,然後還找理由把袁崇煥給千刀萬剮。還有盧象升,熊廷弼等人,都是對大明朝忠心耿耿,但是都不得好死。有了這些案例,大臣們就明白給崇禎皇帝打工,做多錯多。大家看著忠臣一個個被崇禎皇帝殺掉,大臣們早就心寒了。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調以後,屍體在街上扔了好幾天沒人管,滿朝文武都不給他收屍,可見大家恨崇禎到了什麼程度。


內有流民外有滿清,加上崇禎自毀長城,終於幹掉了大明王朝。


第三條是崇禎皇帝還貪財,當時的史書記載稱崇禎皇帝是“錢鏽”,說是隻要錢到了皇帝手裡,就別再想見天日,皇帝的錢彷彿都鏽住了一樣。


崇禎皇帝每年向西北饑民加稅逼他們造反,然後把加稅得到的錢鎖在自己的府庫內不給東北抗清的士兵發軍餉,導致東北的士兵們也隔三差五兵變。看到這裡大家會發現,崇禎皇帝這是何等缺德的一個玩意。

後來實在沒辦法,士兵不給幹活要軍餉,崇禎自己不拿錢想從大臣那裡募捐,哪個大臣傻啊,敢拿錢出來。一拿錢,崇禎皇帝就馬上辦大臣一個貪汙,這種蠢事,崇禎皇帝是乾的出來的。


看完這三條,你會發現歷史上還有比崇禎蠢的皇帝嗎?趙構也是一代人傑,如果把趙構放在崇禎的位置上,明朝根本不會滅亡,根本用不到成立什麼南明。


西山講歷史


先亮答案:不會!

明朝之所以會滅亡,並不是單純的因為皇帝,而是多種因素複合的結果。

處於小冰河期的明朝,農作物歉收,造成的農民起義是一個原因。

雖然朝廷發放賑濟糧,可是被層層剋扣盤剝,到了農民手裡只剩下穀皮,明朝朝廷的腐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在朝廷鎮壓起義軍的同時,東北的滿清軍隊一直虎視眈眈,意圖中原。使得明朝腹背受敵。

崇禎多疑,這個性格也導致了很多錯誤的決定。



所以單純把朱由檢換成趙構自然是改變不了其他因素的。可以誇張點說,在當時的狀況,即使秦皇漢武在世也不一定能改變歷史!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分享新觀點!


k笑笑生


崇禎最大的缺點是不會御人,而宋高宗趙構恰恰克服了這個弱點,如果把崇禎換成趙構,清朝最次也會形成南宋的局面。

崇禎一上臺就遇到內憂外患,他是一個有志青年,想靠自己的努力中興大明,於是剛登基不久,就請來能打仗的袁崇煥對付關東崛起的大清,可是才兩年,他就把袁崇煥殺了。顯得非常沒有耐心。

但凡有點本事的人,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毛病,袁崇煥愛吹牛、狂妄、擅殺毛文龍,身上毛病很多,但他的忠心沒有問題,能打仗也是事實。袁崇煥和岳飛非常相似。


岳飛身上也有很多毛病。岳飛帶的部隊在當時的武將中已經是最多的了,趙構一直擔心岳飛尾大不掉,早想動他,但是對付金兵需要他,所以一直忍著。有一次,趙構一時糊塗要給岳飛加兵,後來趙構回過味兒來,又不想給了。岳飛很生氣,以辭職要挾。大敵當前,還要靠岳飛打仗,趙構放下架子去請岳飛回來。趙構沒有兒子,岳飛一而再再而三請求趙構立太子,這是捅趙構的痛處。岳飛掌握軍權,提出立太子是犯大忌諱的。老皇帝會想,你擁立太子是要對我不利啊!趙構聽到岳飛提出立太子之事鼻子都氣歪了,回答岳飛的話,“這是你該管的事兒!”

類似這樣讓趙構生氣的事兒,岳飛沒少做,這是趙構,換作崇禎,得殺岳飛幾個來回。趙構殺岳飛,是宋金議和談的差不多了,殺岳飛是金國提出的議和條件,一旦議和成功,仗不用再打了,能打仗的岳飛也就沒用了,所以才殺岳飛的。崇禎是正需要用袁崇煥的時候把他殺了,從中可以看出崇禎和趙構的巨大差距。



趙構要殺岳飛,他不親自動手,任務交給了秦檜,秦檜頂著罵名,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袁崇煥是被崇禎親自逮捕下獄,下令處死的。袁崇煥是忠臣,崇禎殺他,自己要承擔責任,趙構殺岳飛,有秦檜替他擔責任。

趙構要南逃,朝廷中一幫人跟著,趙構要殺岳飛有人幫辦,趙構想幹什麼事兒基本都能幹成。崇禎要南遷,朝中大臣堅決反對,不管他內心多麼期盼,沒人支持,無法成行。崇禎要議和內閣不通過,崇禎下令勤王很多人不到場,崇禎讓捐款連他老丈人都不情願。崇禎和趙構兩個人駕馭人的能力相差太遠。這也就造成了兩個人不同的結果。



如果崇禎換成趙構,當皇太極主動提出議和時,他能抓住機會達成和解,緩解壓力,然後集中力量對付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的問題解決了,後金再進犯大明,明朝就不至於兩線作戰,對付起來也要輕鬆得多。

退一步說,後金進犯,北京不保,還可以退守南京。南京是大明的陪都,建得很牢固,比趙構南逃的落腳點要強得多。而且明朝末年,南方相對穩定,農民軍和清兵沒到過,經濟沒遭到破壞,經營得好,不會比南宋差。

明末的局面是崇禎一手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他不會馭人,換作趙構,明末保持南宋的局面應該不成問題。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我個人感覺不會。

明末,李自成進京,崇禎朱由檢吊死煤山,如果他變通一下南下,也是權宜之策。明朝'一直有兩套行政班子,一套在北京為主,一套在南京為輔。

假設朱由檢是趙構,南下,在南京繼續明朝江山,之後呢?北伐還是偏安一隅?

宋朝,開始面對遼國,形成僵持局面,等著遼北面的金崛起了,聯合女真滅了遼國。金國站穩腳跟立馬和宋硬剛上了,直接俘虜了宋朝兩代皇帝,包括後宮嬪妃、朝中大臣等三千多人帶回金國奴役,是為靖康之恥。當金國南下,遇到趙構的南宋,形成對峙。南宋又等金國北面的蒙古人崛起了,聯合蒙古滅了金國,這下又直接面對勢不可擋的蒙古騎兵,最後直至滅亡。

從上面可以看到,宋朝其實一直靠和別人聯合才消滅了對手,但是消滅一個又來一個更兇猛的,趕走了狼又來了虎。

再看看明末,局勢更加複雜,而且和宋朝最大區別就是沒錢。沒錢就不能很好的控制下面的軍隊,明末已經初步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各路軍閥、李自成、張獻忠、蒙古人、後金,都是壓在搖搖欲墜的大明朝身上的稻草。而且包括朝廷在內,誰也沒有絕對的實力控制天下。

假設,朱由檢南下,控制了江南局面,和進入北京的李自成形成對峙,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蒙古人、後金又會和大順、大明保持什麼關係呢?

吳三桂降清,打敗李自成,清軍還是會繼續南下。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抵擋住了清軍,李自成在北方坐穩江山,騰出收來還是會攻打南明。以當時南明實力肯定不能自己抵擋大順軍,最後還得聯合清軍,結局會和南明一樣,可能時間會拖個十年八年,後果也是一樣的。

總之,當時情況下,南明無論如何不會像南宋一樣可以存活一百五六十年的。

當然以上純屬假設。


欲將心事付瑤琴用戶


歷史很詭異,大宋和大明面對的竟然是同一個敵人——女真人,只不過跟大宋糾纏了一百多年的是女真人的第一個政權金國,跟滅了大明王朝的是女真人(後改稱滿族)的第二個政權後金(後改稱清)。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既然北宋被金國滅亡後,趙構能建立南宋,如果崇禎如法炮製,遷都南京,同樣可以建立南明政權與滿清對峙。

事實上,南明政權確實存在過,只不過不是崇禎,而且很快被滅掉了,那麼換做崇禎就能做到嗎?我的答案是痴心妄想!

一、從外部形勢看,金國和清國對待宋和明的政策截然不同

金國滅了北宋以後,做了兩個重要工作,第一件事是將趙氏皇族及朝中大臣,全部擄掠遷徙到北方;第二件事是扶持張邦昌建立偽楚政權。

這兩件事反映了一個問題:金國根本沒有做好統治中原的準備,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想吞併大宋,親自治理漢地。他們的策略是,通過偽政權間接控制漢人,從而實現坐收其成的效果。

金國人為什麼這麼做?是在位者胸無大志嗎?我覺得關鍵的因素是金政權建立的時間太短,國家治理的模式,還處於部落聯盟與封建皇權統治的過渡期,皇帝還不能發揮其獨裁統治的威力,甚至連皇位的傳承製度,還受到原始的“勃極烈”議事會制度的限制。

在這種狀況下,金國人根本不具備統治中原的政治基礎。但金人的“以漢制漢”政策能實現他們的理想嗎?答案是否定的!

金國人的撤軍,以及張楚政權的主動“親趙”,給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及生存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後來金國人意識到這個失誤,想彌補時,發現趙構已經羽翼豐滿,甚至有力量跟金國人打擂臺。

所以,南宋之所以能夠有隔江對峙的能力,說到底是金國人自己犯了個錯誤,給了趙構足夠的喘息之機。

滿清則不同,當清軍攻破北京後,吳三桂曾經奏請多爾袞,立崇禎的長子朱慈烺為帝,多爾袞一口回絕。這說明,滿清早就定下了自己做中原主人的計劃。所以,他們第一時間將都城遷到北京,並迅速開展剿滅各地反抗武裝的軍事行動,一點不拖泥帶水。

滿清為了入主中原,實際上是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的,皇太極時期,他就開始重用漢人,為滿漢一體做準備工作。正是這些漢人,在滿清的血液裡植入了中原文化的基因,為滿清統治中原,奠定了政治基礎。

滿清入關後,沒有像金國人那樣,忙於燒殺劫掠,而是以主人自居,以長久統治為根本目標,左手刀,右手糖,對反抗力量無情剿滅,對老百姓積極安撫。

在種種情況下,崇禎皇帝即便南逃,他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戰略空間。

二、從內部環境將,大宋有三個大明不具備的條件

宋朝的滅亡,根子在軍事制度和皇帝個人的腐敗。大明王朝的滅亡根子,在於黨爭的泥淖和積貧積弱的國力。這兩個根源導致大宋相對於大明,有一個重新崛起的先天條件——軍事力量的保證。

南宋建立後,為了充分發揮武將的軍事指揮權,趙構進行了相應的軍事改革,武將擁有了北宋所不具備的權利,甚至出現了“私人部曲”,由此,南宋的軍事力量迅速復甦。大明王朝其實軍事力量一直很強,導致戰爭不力的原因,在於黨爭束縛了武將的指揮才能,這個病根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也永遠得不到解決。

南宋王朝第二個優勢條件就是,民心和民間武裝始終保持對金國人的打擊。這跟金國人的政策有關,客觀上造成了漢人不服女真人的統治。金國人在黃河流域最早受到的軍事壓力,不是來自於南宋朝廷,而是中原地區的民間武裝。

崇禎不可能得到這個有利條件,由於滿清很注重對漢民族的懷柔政策,從根子上瓦解了民間武裝滋生的土壤。大順和大西政權本來就是崇禎的死對頭,也不大可能跟崇禎媾和。不光如此,崇禎內部還面臨著投降高潮。

趙構相對於崇禎的第三個有利條件是,趙構是南宋唯一的精神核心,崇禎及南明王朝的任何一位皇族子弟都不具備這個條件。

事實上,南明王朝前前後後歷經六朝,都很短命,內部紛爭不斷,說白了,黨爭導致的皇權核心缺失,是很重要的原因。即便崇禎親自打理南明,也不可能恢復榮光,否則他早就解決黨爭這個爛根子了!

趙構的幸運還得感謝金國人,他們把趙氏皇族一網打盡了,反倒成全了趙構唯一核心的地位!

從以上情況分析看,假如趙構代替崇禎,採取同樣的政策,那麼他能克服以上對大明王朝不利的因素嗎?

答案很明顯,這些因素都是客觀的,不是靠哪個人就能改變的。趙構之所以可以建立南宋,並非他個人有多大本事,而是客觀的歷史環境決定。崇禎之所以無法做到南北對峙,實在是他不具備這些有利條件。


尋根拜祖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把朱由檢換成趙構,明朝還是那個明朝,而且我嚴重懷疑撐不到十七年就得完蛋。


明朝要形成南宋的格局,或者說南明朝廷要想像五百年前一樣能夠和女真人南北而治,其實並不在乎當國的皇帝是誰,而是需要有且只有一個親王,在皇室被包了餃子的時候可以統帥剩下的人民和軍隊。司馬睿如此,趙構如此,南明也該如此。



為什麼只能有一個親王呢?因為一旦出現多個王爺,就無可挽回地會自己先打起來,這個是封建社會的痼疾,不管是八王之亂還是南明窩裡鬥,都是這麼打的。在正統思想的指揮下,一旦皇室傾頹,近支親王們率先考慮的都是怎麼做到皇帝,而不是怎麼挽救國家危亡。


如果把朱由檢換成趙構,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趙構蛻變成他爹趙佶,然後在北京上演靖康之恥復刻版。如果沒有那個有且只有一個的親王逃出生天,那歷史終將不會發生改變。而按照明代這種濫封王爵的制度,這種可能性基本為零。


青言論史


我們知道趙構為南宋開國皇帝,即宋高宗。宋高宗亦為大宋中興之主,北宋滅亡趙構接掌江山建立的王朝稱南宋。南宋的建立面臨嚴峻的形勢,尤其是遊牧民族的逐步復興和強大對南宋造成巨大的威脅,與北邊的金形成對峙之勢,西邊有吐蕃和大理,西北邊有西夏和大遼,以及後期逐步崛起的蒙古。這些遊牧民族政權對大宋政權形成巨大的威脅。南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形勢下存在的。

如果把崇禎帝朱由檢換成宋高宗趙構,明朝形成的局面也就是與農民政權李自成、滿清皇太極政權鼎力而存,分裂華夏民族版圖劃地而治。

但答案是很肯定的,這樣的局面是不可能形成的,明朝、大順、滿清三大政權不可能並列存在。

對此有以下幾點可以加以論證:

一、中華民族是一個長期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民族,人民渴望統一,大一統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統一已是歷史趨勢。自從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啟華夏民族空前統一的局面以後,統一便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趨勢,儘管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有短暫的分裂,但也無法改變統一之大勢,統一已是大勢所趨,誰要改變那必然被歷史所唾棄。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建朝立國以來便處於長期統一的局面,傳至崇禎帝朱由檢而要劃地而治那是不可能的,崇禎帝也不可能同意劃地而治,他自縊於煤山以身殉國便足以說明這一點。

二、劃地而治的舉措是產生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而其存在根本上得益於雙方力量相對持平,力量均衡是其存在的根本條件。南宋局面的構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南宋和其他遊牧民族政權力量相當,甚於遊牧民族政權力量相對弱於南宋,且各遊牧民族政權之間多有互相牽制,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要雙方力量過於懸殊,強大的一方必然大舉進犯,後來的蒙古政權就是如此。這種特殊的形勢形成了南宋特殊的局面。而明朝的局面不存著這樣特殊的形勢。天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勢如破竹,其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異常強大,節節勝利,攻破大明帝都北京城,建立了大順政權。而崇禎帝的大明卻無力抵抗。如此力量相較,強大的一方必然不容許弱小的一方存在,大明自然滅亡。再加之滿清軍隊強大的的戰鬥力,牽制著大明江山的安穩,滿清進入山海關奪取大明天下已是天下人人皆知之事,對於皇太極明朝江山是志在必得的。諸此種種已完全說明了劃地而治的可能性不存在的。

三、朱明江山國力耗竭,庫中無銀,手中無糧,民不聊生,軍紀敗壞,軍心渙散,官場腐敗,雖有近三百年根深蒂固的統治基礎,但經濟基礎薄弱,民心散落,已無法抵禦洶湧的農民起義和勇猛的滿軍的打擊。無勢在之自然無法造局。

所以即使崇禎帝即是趙構,南宋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明朝發生,再說崇禎帝就是崇禎帝,他不會是宋高宗。


潤知醒


不可能的!小宋朝偏安一隅,朝臣雖奸但不腐,且無內亂,民眾節氣還在,雖膽小偷安,但卻知共御外辱。明則不同,天災人禍,奸佞當道,官腐兵匪,民心意亂,已無鬥志!有如舊衣服,只靠幾塊布來補丁,衣服還是舊的。朝代相距甚遠,文化思想也不盡相同;無論北宋與南宋,民亂不成氣候,這都與文化思想有關。而明,亂象已定,氣候已成,任誰都無力迴天。比方一下,明末當時背景,有點近乎現代上世紀清末民初時期,如果沒有西方世界工業革命的崛起,勢力強大已為世界多元化,而不是日本一家獨大;假如不是整體世界格局的變化,日本佔領東北後,同樣也能吞併華夏!晚清時期,國家軍隊以為個人掌控,這與明末很是相似。軍隊只聽給他們利益的官員,而眼裡沒有國家與皇上(政府),這就是與南宋最大的區別。回到主題,朱由檢可去南宋,但小老趙回到大明,死的更慘!


天河水43507343


崇禎很可憐,在當皇帝前,沒有一點思想準備,本來他大哥木匠皇帝就是把他養在宮裡,他自己也打算做一輩子的閒王,如果早一點出來,自開府衙,多見一些人間疾苦,從別的方面瞭解一下大明朝的問題,比如黨爭,貪腐,培養一批自己的人,利用好大力支持錦衣衛、太監,這兩個部門就是乾哭活髒活背鍋的,個人覺得還是可救的,崇禎上臺把錦衣衛基本費了,這是最大的錯誤,還有就是利用好太監,有的貪腐黨爭官員正常途徑一時解決不了,可以由太監和錦衣衛來做,發揮出錦衣衛的偵查作用,這樣文官的黨爭貪腐不會那麼囂張,在全國積極收選一批對國家忠心實幹的官員提拔上來,大力發展農業,早早調查好軍隊的實際情況整頓好軍隊,畢竟崇禎在位17年,如果17年都無法改變一個帝國打過半個東北的滿清,歷史結果是崇禎自己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