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默默耕耘,扎根山区教育事业,向万全的这位老教师致敬!

默默耕耘,扎根山区教育事业,向万全的这位老教师致敬!

1958年,刘建云参加教育工作。1962年,从沙家庄中心校调到顾家沟小学任教。顾家沟是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旧社会没有学堂,村里也没有识文断字的人。解放后,虽然办学多年,但因生活艰苦留不住教师,学校一直是办办停停。刘建云这一次来,就象扎了根一样,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

默默耕耘,扎根山区教育事业,向万全的这位老教师致敬!

30多年来,刘建云以党的重托、人民的需要为已任,立志为山区农民在文化上彻底翻身做贡献。期间,他两次放弃调苏家桥、北新屯中心校出任校长的机会,把妻子接到顾家沟安家落户,无怨无悔地在这里艰苦奋斗,辛勒耕耘,把顾家沟小学办成全县闻名的山区小学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先进单位,刘建云老师的名字上了《中华当代名人辞典》。

刘建云初到顾家沟时,这里的所谓学校,只不过是空荡荡的三间破土房和一间阴森森的龙王庙。上学的只有3个学生,师生4人守着破庙上课,刘建云心里越发不是滋味。面对眼前的实际,他思想上有过激烈的斗争,可他一想到党的培养,山区人民的需要,就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做饭,就生一顿熟一顿凑合着吃,没有蔬菜就着盐水下饭。他每天晚上挨门逐户地动员学龄儿童入学。他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尊重,都愿意把孩子交给刘老师调教。从此,刘建云与顾家沟同心,与顾家沟小学同步。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让孩子们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带领十几名学生把破龙王庙苫好房顶,修好门窗,抹上黑板。他开设“耕读班”,沿门逐户地动员那些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儿童,给这些孩子们上半天课,让他们回家劳动半天,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同时,他还办起了农民学“毛著”夜校,每天晚上教村里的青年学文化,学毛著。

1976年,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刘建云与全村父老奋战一个月,在村中心盖起了8间砖包土坯,白灰水泥沙擦顶的校舍,从此,顾家沟有了一所正规化学校。但没过几年,由于杨木柁檩细,屋顶弯了腰。刘建云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上课,他带领几个高年级学生到山里一座古刹------金银洞拉回松木檩柱,将两个教室里的柁檩支撑好。

他利用放假期间脱土坯、码基石,亲手盖起三间放柴、烧水的配房,还参考报纸上的方法垒起了节柴灶,保证了学生整天有开水喝。

1986年,在刘老师的积极倡议下,村里投资3万元,盖起了10间完全是砖瓦结构的新校舍,将原来的危房改建为村委会。这次建校,刘老师根据山区复式教学的特点,亲手设计,亲自施工,将办公室建在两个教室中间,隔墙按上大玻璃,一个老师可以关照两个班的学生,以适应教师少、班级多复式教学的需要。房子建好后,他又带领学生利用两周秋假时间,硬是将一个七高八低,坑坑洼洼的校院整理成平平整整的操场。他还和学生一块一块把村外拆了庙的烂砖捡回来,又块一块铺没了50多米长的通道。1989年他又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利用集体打井剩下的废涵圈和石料建起孩子们喜爱的滑梯、乒乓球台、花池和旗杄台墩等,还利用生产队的旧车辆、废车架和抽水机替下来的废铁链,改装成转盘、翘板、篮球架和吊绳、秋千等。为了绿化美化环境,他带领学生在校院内外开辟了“红领巾果园”,栽种各种果树180多棵,四旁植柳200多株。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陶治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操。1998年,在县乡的支持下,又在现在的校院里盖起了10间完全防震抗震的校舍。顾家沟小学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就这样经过刘老师30多年努力,一步一步地得到了彻底改善。

刘建云没有上过师范,上山前从未搞过复式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他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并向一些有复式教学经验的同仁求教。不断摸索和积累适应山区特点的教学方法。他根据复式教学动静搭配的需要,找来一些废旧材料,亲手制作了许多小黑板、小卡片等各种教具。他采用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教育质量迅速提高。每年统考,总平成绩保持在80分以上,在全学区乃至全县名列前茅。他根据自己的实践撰写的《复式教学三项改革》的论文,被省复教中心汇编到《复式教学研究》和《复式教学讲义》中。

为了进一步改善条件,全方位培养人才,从1965年起,刘建云带领学生搞勤工俭学活动,开辟了5.5亩的小种植基地。一面辅导学生结合教学学科学,学技术,一面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贡献的理想。30多年来,累计小种植、刨药材、摘山杏等各项收入达3.8万多元,平均每年每生创收20多元,除解决学生上学费用,减轻家庭负担外,还弥补了学校经费不足。逐年添置教学仪器和活动设备,并为少先队阅览室购置图书千余册,长期订阅儿童报刊11种。另外,师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了20多种体育器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内容。

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刘建云在办学任教中,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第一的原则。他除了在各种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外,还辅导少先队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用第二课堂进行“五爱”“四有”教育,特别是热爱家乡,助人为乐的教育。组织少先队经常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活动。从1983年起,分小队为村里3户病残困难户担水、扫院、帮种帮收,坚持数十年如一日。1985年,该校少先队参加了由邓颖超奶奶倡导的“万名创造杯”活动,获得“全国创造杯”一枚。河北团省委“创造杯”两枚。1986年,在开展的“创造性活动”中,有一名中队长获得了“全国好队长”称号。1987年,在开展的“全国各族儿童勤巧小队”活动动中,该校共参加了9项活动,其中有4项获得一等奖,一项获得二等奖。1988年,在开展的“红领巾小阵地建设”活动中,该校少先队员又有一项活动获奖。

1992年春,该校在驻张市51056部队“长城校外辅导站”的袁宝莹同志具体指导下,创建了万全县第一个英雄中队一王宝中队,该中队是以本村一位在县烈士塔留名的英雄先烈的名字命名的。这个中队在刘老师的辅导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报刊组织的有关活动中获得奖励。“从小爱劳动”的实践活动,获得《中国少年报》优秀活动奖。同年,由刘老师设计的以“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题的“两史一情”教育活动,被《河北教育》刊登,并被评为一等奖。1993年,全校师生积极为《东方红》故乡实施希望工程捐款捐书捐本,有一名中队代表参加了张家口市“《东方红》故乡行”春令营活动。1993年,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期间,该校开展的“山沟红领巾不忘毛主席"“五个一活动”(即朗通一段毛主席语录,背通一首毛主席的诗词,搜集一枚毛主席像章,唱一支歌颂毛主席的颂歌,写一篇缅怀毛主席的作文),这项活动在《中国少年报》简讯中作了报道。寒假期间,王宝中队”开展的“红领巾智刹赌博风”活动在《中国儿童报》“雏鹰行动”栏中头版报道。1994年初,该校与手拉手联系学校张市桥西区北新村小学,联合举行了“红领巾手拉手为张思德叔叔过第50个清明节”为主题的大队会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继承与弘扬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教育,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这次活动后,两校同学结成的对对好朋友,频频书来信往,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有些同学身上的缺点毛病克服了,书写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刘老师辅导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写的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观后感在《中国少年报》“金钥匙奖”征文中发表。刘老师设计的“手拉手走向张思德”活动,1994年在《河北教育》(第五期)中华传统美徳教育征文选登”中发表。

为了培养学生立志做“跨世纪建设者”的思想意识,刘老师辅导“王宝中队”积极参与“跨世纪锥鹰行动”,开展了“鲁班小队”活动和“我愿做个小小志愿者”活动。活动中队员们自己动手修桌凳,修器材,给本村里冬挖潜流工地送开水,帮助启动拖拉机,给工人师傅烧暖炕一一使队员们从小树立了“兴学重教发展农业”服务的雏鹰意识。这一活动被《辅导员》杂志评为一等奖,“鲁班小队”被称为全“维鹰小队”。这几年,“王宝中队”还参与了全国“东方红行动”“张思德行动”、长征行动”和“红领巾黄河行动”等四大行动,为“东方红希望小学”、“张思德纪念碑”“红星希望小学”和“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从中队勤工俭学收入中捐款450元。还派代表随张市夏令营到延安等地参加了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组织性、纪律性都产生了重要效应,开扩了孩子们的眼界,也不同程度地见了世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复式班学生的思想素质。所有这些活动都凝结着刘老师的心血与汗水。

三十多年来,他教出的200多名小学毕业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地参加生产劳动的,都在各条战线上勤奋工作,以高尚的思想品格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回报母校和刘老师为自己付出的爱。刘建云老师在顾家沟这块贫脊而又多情的土地上,像春蚕吐丝那样,日积月累地把顾家沟小学建设成全县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刘建云亦被授予河北省特级教师,省复教中心研究员,团省委少先工作学会会员,山西《复式教学》特约编辑,省劳动模范,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刘建云的名字被编入1999世纪经典《中华百年》。(摘自万全文史资料第六辑,作者:高卓瑞 李成栋)

默默耕耘,扎根山区教育事业,向万全的这位老教师致敬!

有幸从同事的电脑里找到了上面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从左往右依次为郭发、刘建云、王殿贵,都是大家熟悉的老万全人,平台也刊发过不少关于他们的文章和事迹。祝三位老人健康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