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陕西安康花鼓戏与湖南花鼓戏有什么区别?

银振冰


零陵花鼓戏


湖南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湖南花鼓戏是在地花鼓、花灯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又因为湖南多山多丘陵的地理环境,导致各地有不同的花鼓戏类型,包括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湖南花鼓戏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地花鼓)、三小戏,再到整本大戏的历史过程。湖南花鼓戏的早期形式是“两小戏”,一般是一旦一丑扮演一个情节极为简单的小故事,“两小戏”系由对子花鼓戏衍变而来,故其剧目也与对子花鼓戏有许多共同之处。湖南花鼓戏的曲调可分为四大类型,即小调、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打锣腔和川调。

安康花鼓戏。安康花鼓戏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三种地方小型歌舞。它最早来源于湖北郧襄一带(包括襄阳、樊城、枣阳、宜城、郧县、均县、房县等地),后来沿汉江传入安康,与各地山歌调子融合在一起,逐形成一个定型的地方剧种。安康尤以旬阳、汉阴、紫阳、平利花鼓最有代表性。

小调戏,除了本地原有的小调曲调和小调戏之外,大多是凤阳花鼓戏的回流。凤阳花鼓的吹腔名目与梆子腔联唱的形式,原系汉江流域的产物,后沿长江东去,在江南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与当地唱腔的碰撞与融合,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江南移民的迁入定居,富有江南韵味的小调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大筒戏大量剧目主要来自鄂西,在汉水中下游发展兴盛起来。大筒戏在鄂豫陕边界流传较久。后与上述两种合流,清初,鄂西花鼓艺人随移民的迁入不断流入安康,更加促进了安康花鼓戏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安康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三种声腔同台分演,艺术风格逐浙趋于统一。但因各地演出形式不同,其称谓也有差异:安康称“二棚子”,“地蹦子”,“拉花儿戏”,“花鼓子”,“大筒子”,“风搅雪”等;并且还有“八岔”和“土岔”之分;表演形式及唱腔与陕南其它地区大同小异。


时拾史事/微信公众号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

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湖南花鼓戏又为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称,湖南各地花鼓戏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

据史料,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清朝嘉庆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充实了武功表演。 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

安康花鼓戏是民间的称谓,专业说法是陕南花鼓戏。

陕南花鼓戏又被称为汉调二黄,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等。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的大型剧种。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

据史料,汉调二黄成于明永乐前后。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除了衰落期间大量遗失以外,仅现所知有传统剧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

汉调二黄的行当,分为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二黄音乐唱腔属板腔形式。其曲调简朴中存幽雅,婉转中有激昂,旋律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讲求尖团分明,而且要求达到清亮准确、字正腔圆和满腔满调。

虽然都被笼统称谓花鼓戏,但因为每个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不同,以及地方小剧种类繁多,在流变过程中,互有兼收,最后都经过改良。

所以,湖南花鼓戏和陕南花鼓戏,无论唱腔,还是行当,都已经有很大不同。

论名气,湖南花鼓戏更大,这是有种种原因综合导致的现象,但不能因此就说湖南花鼓戏比陕南花鼓戏更好。 地方小剧种都是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