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論國民士氣11章10節:清帝國6萬鐵騎征討明帝國,大敗撤退

上一節中,西米衣谷記述了1625年各大帝國發生的幾件大事兒,包括東亞清帝國遷都瀋陽,歐洲的法國首相黎塞留一手策劃,將三十年戰爭由德國內戰升級為國際戰爭。在此期間,俄羅斯帝國正在西伯利亞廣袤無邊的土地上大肆擴張,奧斯曼帝國則和波斯在爭奪今伊拉克一帶土地,我們將在後文中按照時間順序記述。

就在神聖羅馬帝國名將華倫斯坦連敗英國、丹麥軍隊,扭轉歐洲三十年戰爭第二階段戰局的同年,1626年,清帝國嚮明帝國邊防重鎮寧遠(今遼寧興城)發動的一次大型攻堅戰役。

論國民士氣11章10節:清帝國6萬鐵騎征討明帝國,大敗撤退

當時的背景是,後金軍繼遼瀋之戰獲捷後,又克廣寧(今遼寧北鎮)等40餘城堡,隨後企圖進兵山海關。

1626年農曆正月十四日,68歲的努爾哈赤率領諸貝勒,親統八旗勁旅6萬人,號稱20萬大軍,征討明帝國,發動了明金之間的第四次大決戰。

正月十六日,後金軍隊抵達東昌堡,十七日渡過遼河,後金兵團未遇任何抵抗,“如入無人之境”,二十三日即抵達寧遠城郊。努爾哈赤率領軍隊在離寧遠城5裡的地方安營,將寧遠重重包圍。

寧遠處於危急時刻,遼東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卻擁兵山海關不救。寧遠城只有明兵1萬餘人,孤懸關外,與外界所有聯繫都已中斷。

守將袁崇煥決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軍民共同守城。他在將士面前刺血為書,以表守城決心,並派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分守各城門;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11門,在城內查緝奸細,同時通告鄰近各地,凡見到從寧遠逃跑的將士立即斬首,很快穩定了軍心和民心。

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派兵猛力攻城,寧遠軍民依託堅城,浴血奮戰。眼看久攻不下,努爾哈赤命軍士以盾牌和板車掩護,冒死鑿城挖洞。袁崇煥見狀便親自帶兵用鐵索裹著棉絮蘸油點燃,垂下來燒挖城之敵。

正月二十五日,袁崇煥命用西洋大炮,從城上往下轟擊。努爾哈赤終於迎來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戰。

努爾哈赤親自督陣,明軍十數門大炮不斷燃放,“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袁崇煥又讓士兵把被褥裹上火藥,捲成一捆一捆的,投擲到城下,“火星所及,無不糜爛”。

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軍隊連攻兩天,精於騎射的八旗兵,在深溝高壘面前,矢石炮火之下,難以發揮特長,不但沒拿下寧遠,反而傷亡慘重。對這種新引進的西洋大炮的來源特點、性能、威力,努爾哈赤都一無所知。炮轟之處,死傷一片,官兵害怕,畏縮不前,努爾哈赤遭受到從未有過的致命失敗。無奈之下,努爾哈赤派遣三等副將武納格率蒙古兵往攻寧遠南十六里明軍屯貯糧草的覺華島,盡殺守兵7000人,焚燒糧草千餘堆和2000餘隻船。

正月二十七日,努爾哈赤帶著後金士兵開始撤退,並於二月初九日回到瀋陽。

寧遠之戰,以明帝國勝利、後金帝國失敗而結束。努爾哈赤撤退後不久即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