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心理學家羅洛·梅說:“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自己的懦弱。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 孩子,你要聽話,要懂事;
  • 孩子,你要很乖,爸爸媽媽和老師才會喜歡你;
  • 孩子,你要懂事,其他小朋友才會跟你玩...

這些話相信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非常熟悉。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甚至以此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為了讓孩子變得懂事,父母一味地嚴厲管束、限制孩子,試圖讓孩子變成自己心目中的“乖孩子”。

殊不知,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當然,也不是說孩子懂事就不好。

有一種孩子在父母開明有愛的教育下成長,安全感得到了極大滿足,他們也很懂事,明白事理,懂得合作。這樣的懂事大多數是父母良好的教育促成的,當然值得鼓勵。

而另外一種,因為後天環境所逼導致的早早懂事的孩子,真的就很讓人心疼。他們永遠承受著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重任,往往因為體諒父母的不易,少年老成、謹小慎微!如果你的孩子是被迫懂事,那我們就要警惕起來了。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為他們為了去迎合別人,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長期壓抑。

1、壓抑自我需求,膽怯自卑

多數太懂事的孩子其實一直被“懂事”這個詞綁架著,大人們總是一遍遍地說懂事才是好孩子,好像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是一種好孩子必備的技能,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大人忘了,這個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還有兩個詞叫做“委屈"和“不快樂°。而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懂事,往往就是與委屈和不快樂的經歷聯繫起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嘴裡的零食,手裡的漫畫,心裡美滿的童年;更多的人,擁有的只是耳邊的教訓,手裡的習題,心裡委屈的童年。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不會無理取鬧,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再懂事的孩子,他也只是個孩子。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2、、內心脆弱而又叛逆

一個孩子原本從小就有一個叛逆的影子住在他的內心,叛逆心理是孩子本該有的正常心理,叛逆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不想再受到管束的心理,這就往往跟父母所期望的懂事相反,任何事情都一個度,當然這個叛逆也度。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叛逆時期非要嚴格管束和要求,那麼這個孩子會變得極度地叛逆,此刻就會很危險,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很不成熟,什麼傻事也做的出來,一但叛逆到和父母無法交流,後果不堪設想。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每個孩子的天性就是頑皮,有小任性,父母並不是應該只是嚴格要求和約束,更多的是給孩子做正確的引導,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時候更應該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處,並且教育孩子應該怎麼做,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那麼你呢,平日裡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最後,想給你們一點小建議:

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窮。

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總會跟孩子哭窮“咱們家存款就剩不多了,明年你的學費還得找親戚借……”類似這樣的話估計很多大人小時候也聽到過吧。

孩子天生是愛父母,捨不得父母受苦的,不要把生活的苦難過早展現在孩子面前,讓他的小肩膀一起抗下重擔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不要把孩子的體諒當做理所應當。

每個孩子天然地體諒父母,但這種體諒背後是孩子的委屈和犧牲,不要把它當做必然。

上個月曝光了一條新聞:西安7歲男童長期被親媽家暴,甚至刀砍,但孩子卻說:“我知道她也不容易,即使媽媽打我,我也想待在她身邊。”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不要傷害那個全世界最愛你的人。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不要鼓勵孩子“懂事”,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適當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這裡不是說所有孩子的要求都要滿足,而是偶爾在不那麼涉及原則的情況下

滿足孩子的需要。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未完成情結”,通俗點講就是小時候不被滿足的願望,長大後容易變成狂熱的執念。

比如想要的布娃娃一直沒得到,成年後可能會囤各種玩偶,這種慾望就像黑洞,不論怎麼瘋狂彌補,還是得不到滿足。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大聲告訴孩子你愛他。

不被愛的孩子最容易早早“懂事”,被愛的才能“有恃無恐”地活在童真裡。不要吝嗇表達愛,多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只有你大聲說出來,孩子才會明白,而不是惴惴不安去猜

“孩子懂事點才好”這話有毒,孩子被迫懂事的背後,其實是深深的無助。

在家早教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出一個明事理、懂禮貌、會共情的“主動懂事”的孩子,絕不是在他們連自我意識都沒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教他放棄自己的主觀想法,盲目地隱忍和順從。

別為了那句“懂事”,養出一個內在哭泣的小孩。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這是尹建莉的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一位媽媽講的自己女兒的故事:

“她太懂事了,懂事得讓人不安。”

這是一位幼兒園老師對班上一個小女孩的評價。


這個小女孩剛進幼兒園一週就成了班上的“每週之星”,雖然是第一次上幼兒園,但是她不哭不鬧,相反處事特別“懂事和成熟”


中午吃飯,老師並沒有說她吃得慢,但她看到老師走過來就主動說:“老師,我在加油吃飯,我會好好吃的,加油!”


下午睡覺,別的小朋友都要求老師拍拍,想讓老師來哄哄自己。而這個孩子會說:“老師,你很辛苦的,很累的,你不用拍我了。”


從孩子的眼神裡能看出來,孩子其實非常渴望被拍著睡覺,渴望被關注,但是她不直接說,卻總是選擇用各種迂迴的方式來表達。


老師說:“我從教二十年,從沒見過這樣的孩子,不哭也不鬧,這麼會看臉色,會討好人。小小年紀壓力就這麼大,對今後成長可能不利。”

而在信中,那位媽媽也講了孩子會這麼“懂事”的原因。孩子由強勢的外婆一手帶大,如果孩子和外婆因為看電視或睡覺發生衝突,外婆通常使用暴力讓孩子屈服。於是孩子變得越來越會看臉色,越來越乖巧。這樣被迫懂事的孩子,真得很讓人心疼。

我們並不能教給孩子什麼,反而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很多。所以在這裡為各位家長推薦一套書,分別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4本書裡面用的,都是最貼合實際的例子,從孩子的學習方法到孩子的性格培養,再到孩子的世界觀、金錢觀等等。沒事的時候看一看、睡前的時候看一看,都可以幫助您隨時隨地的解決育兒問題。

抱歉,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這套書能讓家長學會傾聽、讓孩子敞開心扉、幫助家長與孩子順暢溝通的親子書,為你提供強力的技巧,以減少家庭衝突,促進合作、尊重和互理解。

你還會學到一些策略,幫助你在淚喪達峰值時管理好自己的壓力;掌握實用的解決方法幫助你恢復冷靜,能夠以讓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現在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