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有一些国人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村与村之间的械斗?

孔代亲王


村子打架,一方面表达出日本人少,一方面说的是打仗毫无章法,瞎冲,这应该也算是对小日本的一种蔑视吧,我天朝泱泱大国随便几个村拉出来打架也比你日本战国打仗强多了,说出来是挺爽的,但是这确实是以偏概全。日本战国时间大概为1467—1615年,中前期由于各方实力割据太多,每个军阀都占据一小块地方,日本总共地方人口就这么多,所以各个小军阀之间战争规模确实很小,往往都是几百数千人在那打打杀杀,很像我们国家明清时期的乡村械斗,但是到了后期由于不断地兼并,形成了几大豪强,战争规模也迅速拉大,动辄几万十几万人,这相比我们国家可能有些逊色,可是力压同时期任何欧洲国家都不在话下。且不说战国时期的日本战争,我们再往前推两百年,先看看元朝蒙古征服日本时,当时幕府时代的日本战争能达到什么规模,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村子级。


文永之役

蒙古入侵日本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的“文永之役”,元朝组织了大约三万两千人的部队,当时的幕府权臣北条时宗决定反抗,调集当时分封各地的大名将部队移至靠近高丽的日本西部地区并举行大规模祭祀,增强部队信心。元军在博多湾登录,在技术冷兵器火器都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日军五万部队硬生生扛了二十余天,他们的全装甲重骑兵在弓箭手掩护下甚至对元军发起自杀式反冲锋,最终把元军赶回船上过夜,而在当夜,元军不幸遭遇第一次“神风”200余艘船只被掀翻,剩余兵士无奈只得返航。

弘安之役

第一次元日战争结束后,镰仓幕府为了防范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大量准备,动员全国之兵,集结了规模空前的二十万武士并在沿海滩涂修建了大量工事。蒙古征服南宋以后的1281年,元军分兵两路从浙江和朝鲜两地出发,裹挟高丽南宋降军共十五万人,战舰四千余艘浩浩荡荡开往日本,元军先是在对马岛海战中受挫,而后在登录博多港后再次被日军击退,激战一月,始终未能挺进九州岛腹地,无奈再次选择撤退,在撤退途中又惨遭神风袭击,部队损失惨重,元朝征日宣告永久性失败。

两次战争总结

这两次战争彻底击垮了我对古代日本的古板印象,在日本战国之前,幕府居然能组织起十几万甚至二十万规模的部队并且在战争中各兵种默契配合,充分发挥战术技巧,战斗精神果敢,部队士气高昂,不由得让我对那时的日本产生了一丝的敬意。两次战争,元军都被阻挡在前沿滩涂,始终无法前进,可以这么说,元军不是被台风打败的,是被日本人强大的动员能力打败的。日本人在13世纪就能组织起这样规模庞大的部队,确实还是值得称赞的!

日本战国时代战争规模

事实上日本人口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达到了一千万级别,而我国汉朝初期人口只有一千五百万,到明朝中期也才六七千万,这样的人口足以支撑起十万人级别的战役,而且在如此狭小的土地上战斗,人员更密集,死伤更为惨重,绝不会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村子打架。在战国后期发生的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关原合战”之中,德川家康的东军和石田三成的西军双方都出动十万以上部队,死伤更是达到了五万余人。这样的人数级别放在当时的世界都属于响当当的存在。毛主席说过: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藐视不是自我意淫,而是自身不断地修炼、壮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负有复兴中华的责任,复兴中华从正确对待敌人开始,意淫误国,实干兴邦!支持的请动动小手点个赞!谢谢!


军武吐槽君


这劳什子问题有意思,一看这个问题让我瞬间想起美剧《权利的游戏》第六季十岁萝莉熊女莱安娜。

咋的这么像咧,当时剧情是这样的。

跟随北境之王少主罗伯出征的熊岛家族,因为血色婚礼,死了不少人,连熊女老爸都死了,于是年仅十岁的小女孩莱安娜,被推到家族族长位置。

这小萝莉虽小,但人很精明,面对珊莎和囧诺找她要求援兵。他是有理有节,来来回回弄了无数次,终于松口了。最后珊莎和囧诺问他,亲爱的小熊,你家有多少军队啊。

最后小丫头来一句,包括我在内,62个。

当时珊莎和囧诺那绝壁到位的眼神,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所谓熊岛领主,能调动的精锐只有62人,而她还是维斯特洛大陆的受封爵士。这就是西方封爵制度下的征兵体验,权利的游戏虽然是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真实再现了西方封爵制度特点,而他和日本战国时期有关系吗?

当然有,因为日本封爵制度其实和西方差不多都是如此。

二战中日本,号称大日本帝国,其实看上去也确实如此,够大啊,跟我们国家浙江省面积差不多,人口也比较多,约七千万,可要是将时间拉回几百年前,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春秋时代类似,有个名义上老爹。中国叫周王,周王共主吗?日本叫天皇,万世一系吗!不过这两都一样是傀儡。中国春秋时期据说有分封国家100多个,在面积大约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00多个国家平均下来大约就是一个国家3万平方公里不到,看上去小,其实不小了。

那日本啥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做数据类比,战国时期日本国土还没有现在大,北海道和冲绳一个没开发,一个还不是日本领土。

日本面积大概28万平方公里。而割据势力有多少,有说500多,有说200多,这里我算平均值350吧,那么每个面积就真很小很小了,比村子肯定大点和乡镇差不多,再加那时候日本人也少,估计几百万,每家肯定就万把人咧?

这还是平均值,要是大点势力土地多点,就不平均啦,一家几百人也是有可能的,这不就是村子和村子打仗吗?

当时日本人打仗是这样打的。

某天,当地最大的村长接到更大一级县长织田信长命令。

哥几个,明天要和武田家开战,准备动员,你们自己招呼自己的足轻记得过来集合。

然后记得自己带好家伙,你们是武士,记得武士道荣誉哦,别和足轻比。

足轻,就是日本平民,武士就是分封的村长还有村长家人或者是贴身家臣。

于是接到命令村长,开始去村里各家各户召集足轻,只见那些足轻们也是方便,跟老婆告个别,拿起几个饭团,顺起自己的竹刀就上路了,讲究点的会带个竹甲。

来到村长家的足轻,在村长指引下来到合战集合点,跟着村长旗帜后面,就是一个村子就位。

只见对阵双方,足有3000人。

左边旗帜大概有50多个,就是说50多个村长带足轻参战,50多个旗帜飞扬,真壮观啊。

右边旗帜大概40来个,就是说40多个村长带着足轻参战,40多个旗帜飞扬,真壮观啊。

二军对垒后,日本人会先假模假样的来场单挑,这个是真的哦,他们和中国不一样,学习三国演义学习的很彻底。

二个骑着日本特色矮脚马的1.6米壮汉,就这样开始单挑,背后背着比他们身高还高的旗帜,手拿大关刀这样你来我往

大概打十来回合后,指挥战斗人看不下去了,于是开始指挥冲锋。只见织田信长指挥自己的铁炮队精锐,开始三段击远程覆盖,随后平均身高大约1.5米的日本足轻大军开始冲锋。另一边,甲斐之虎,武田家,也指挥着自己的风林火山骑兵队,也开始冲锋。

铁炮队那铁炮强大的后坐力,让日本猛士无法承受,都越打越偏,冲锋的武田骑兵队也因此幸运的避过铁炮,原因吗也很简单,平均高度1.2米的马,配平均高度1.5米的日本人,一打高,当然打不着,太矮呀。

远距离交火完成,近身搏斗开始,双方就用各种武器互相K.。k来k去,趴下一地人,但死的不算多,足轻都讲分寸,大家都种地的,不到你死我活下手都有分寸,于是从早上到中午。

然后,然后,然后

战斗当然就结束了啊,回家老婆孩子还等着吃饭哦。

谁想陪你玩过家家?

哈哈哈,以上就是日本的小规模合战场景演绎。

日本战国持续数百年,按照我看《德川家康》感官,最大一次合战就是,决定德川家康统治地位的“关原合战”。交战双方兵力合计10万。

被日本人称呼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合战,其中出兵最多的德川家康,出兵3万人,而这3万人还有1.2万不是他自己的兵。

这就是日本,一个最大合战,十万人的战国时代,一个被吹嘘跟三国时代一样英豪辈出的战国时代。

我们的人中吕布,身高193

他们的日本吕布“本多胜忠”,身高153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明确回答,日本战国时代就是村和村打仗,最大规模县级别。

不过我还要加一句,这是初中生参加的战斗,平均身高大概153左右。


阿斗不傻


俏皮话可以这样说,但还是要剥析其中的意义。

日本战国时期时期大约在我国明朝中后期,日本本土也不大,相当于现代我们国家的二个省。但究其日本战国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大多在本州岛上,你说他就是我们国家一个省之间 的内战,也不为过。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其范围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争霸战,争夺范围大致有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这六省为中心地区,其余的属于边角,算边缘地区。

日本那么小的地方,物资人员自然与中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日本战国有能力参加角逐天下的大名,基本条件要达到一万石高,一万石通常可养兵250人,这二百五十人基本是步兵,想到养骑兵,那可不是小大名可以做到的。

比如日本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会战——关原之战,双方参战数量加起来达二十万,但这场战争总共就持续一天。说话不好听的,这场战争幸好是一天,依日本那点国力,时间一长,整个日本都会被这二十万人吃光。

再说械斗。

日本那可真是械斗。日本地盘小,打一场仗,几百人到一二千人不到,每人准备三五天干粮,走数个时辰,到达目地的,开打,战斗也就持续几个时辰,分出胜负。

中国,开战动员上万人,除了自己带粮食,还要有专门的运输队,先走十多天,到达目的地,这要是像日本只带三五天粮食,军队早就散了,攻城还要有攻城器械。战争时间也长,不是数月就是数年,没有后面运补给的,这一场战争就打不下去。而且这补给部队还比作战部队要多,长平之战,秦国约六十万,赵国约四十五万,这其中大部分应该是补给部队,这场战争双方都是赌国本。

所以你说日本是械斗也不错,就与黑社会打架一样,比狠。

一旦真正的作战数量达到上万,时间拖长,那么械斗也就进入真正的战争模式了。而与战争相比,消耗资源的数量级就不是械斗能比的。

这就造就了一个特点,日本不注重大的战略规划,特别中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上的东西,他们的“策略”与我们所说的“策略”不是一个东西,在这一点上,喜欢大河剧的同学应该理解。他们的“策略”应该是具体的作战方式,从那冲突,在那个时间,打那里,根本目的在于赢得这场战争。我们所说的“策略”都是指大的战略意图,并不指具体战争应该怎样打,这场战争的输赢,才是我们“策略”的基本点。


另一个,关于日本战国,有意思的特点。

日本战国,大多是小大名之间的战斗(给点面子,不说械斗),往往是强者收服弱者,小大名变成大大名。在这其中就在关于弱者失败,而投降强者的事,这种事很多。他国地盘小,个人能力再强,也建立不起诸如中国诸侯国一般的势力,也就是说一旦强者死亡,继任者没能力,等待他的只有灭亡,与依附另一个强者。

这与中国战国七雄不一样,开创者打下国家,继任者能力差,也能凭借父辈留下的资源活下去。

如此就造就了,日本人跪舔强者的性格。而中国这边,特别看不起“三姓家奴”。

题外话,在三国文化流行的日本,许多人喜欢吕布,就是这个理;中国人可没谁真心喜欢吕布,除了游戏中靠他的武力值攻城略地,还行外。


艾洛布


不多说,我直接把我头条上的文章放过来了,日本人古代身高如此,说是村里械斗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最近几年,由于日本制作的三国游戏很火爆,所以,日本人很喜欢拿他们的武士和咱们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比较。

比如某一个著名日本制作的三国游戏里,日本武士本多忠胜就把三国战神吕布打得嗷嗷乱跑(自动脑部郭敬明追打姚明....)

真要打起来,可能是下图这样的场景......

,所以 今天小编就把三国时期著名武将和日本著名武士的真实身高列出,进行比对,打破他们的幻想症...让赤裸裸的现实照进他们的心里。让你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跳起来锤你的蛋蛋“。

三国时期一尺等于现在23厘米。

首先是三国几大著名武将!刘关张三兄弟和蜀汉名将。

关羽九尺,张飞八尺,赵云八尺,马超八尺有余,魏延八尺有余 诸葛亮八尺,刘备七尺半 ,下图换算成现代身高↓

由图可见,关羽可以说是一个魁梧的壮汉了,其他五虎将,除了刘备身高在现代来说都是非常高了,诸葛丞相竟然都有一米八八......

然后是曹魏政权猛将(曹操绝对是捡的...儿媳妇都差点比过他...)

我很好奇...曹丞相,你的表弟表哥的都这么老高...你咋还这么矮呢...差点让儿媳妇比下去了。...

然后是东吴的伙计们,关羽果然没说错啊...

东吴身高...着实不高...超过一米八的都没几个。关羽说的东吴鼠辈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人家是两米高的大高个...不过可能跟生活环境在南方有关吧,吃喝没有北方这么豪气,

最后是三国其他各路猛人(包括蛮族孟获兀突骨)

吕布竟然也有207cm...兀突骨竟然到了213cm ,怪不得诸葛亮当时七擒七纵呢...蛮族的基因太可怕了.....貂蝉这么貌美如花的弱女子竟然也有168....(剧透下。。。日本大部分不到这个数。。。)

下面!精彩的地方来了!各位看官擦亮自己的眼睛!

日本方面第一位选手!正宗高富帅,标准五头身,一代剑圣!羡慕去吧!你等凡人!!!

(笑了的麻溜的去关注去!!!)

第二位选手!还没有弓箭高的神弓射手!

这只是预热...下面..日本武士身高大揭秘!!!!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丰臣秀赖....据说还是个私生子。.... 其他战国名将统统还没有貂蝉高....

而在游戏里吊打吕布的日本战神本多忠胜据资料查证只有140 cm.....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的话...下图可以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

这样一整是不是就清楚多了...下面是我们天朝人民吐槽时间....

  1. 倭人武将个头矮小极具优势,你拿大刀抡,他妈的一缩脖子基本就和地面平齐了,抡不着,你用枪刺,丫跟个跳蚤那么小,刺不准。另外还有优势--一顿饭吃一个小包子就撑着了,后勤辎重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你算算吧

  2. 丰臣秀吉140 丰臣秀赖185cm (⊙_⊙?)(言下之意是丰臣秀赖不是丰臣秀吉的儿子...而是.....)

3.四娘如果生在日本战国 那就是战神一样的人物啊(郭敬明:我特么招谁惹谁了)

4.本多忠胜高达据说也是一米四,他们本国人都说他是——“勇猛的矮个子”。

5.大约两千个矮个子,骑着狗一样大的马,在一个山岗下跑来跑去

— —日本战国某次惨烈大战的实录

不过现在的日本人因为牛奶政策已经在平均身高上高于中国了,我们要加油了!!!!!


伯牙子期


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村级械斗还真不是胡说: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这大致也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份,而在战国时代北海道、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还没被纳入日本国土范围之内。然而就是在这么一块并不大的区域之内却被划分为六十六个分国(当时日本的地方行政单位),而每一分国之内平均同时存在近百座城堡、数十个互不统属的割据势力。当时号称东海道第一的今川家满打满算总兵力不过在两万左右,而号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在1560年的桶狭间合战中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不到四千。如果我们去看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河剧有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方武士向自家主公报告敌人大军来袭,结果一听完敌方兵力之后不禁令人感叹——吓死宝宝了,咋一下来了百十来人的大军?原来几十人、几百人也能称之为大军来袭了。事实上这并不奇怪——日本战国时代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所辖之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也就相当于一个乡村。一个县、一个村本来就人口有限,况且还不能全都征发去打仗,否则农活谁做啊?没粮食作为支撑能把战争打下去吗?本就人口有限,在加上生产力的限制就使当时的诸侯大名的军事动员能力大概也就只相当于中国的村级吧。

战争规模小只是导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被称为村级械斗的一方面,还有另一层原因是方式的原始:作为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古代日本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其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日军列阵好后并没趁元军登陆时进行半途截击,等元军列好阵形后日军射出鸣镝向对方宣告:战斗开始。元军的答复则是直接开炮,从未见识过大炮的日军瞬间被元军的炮火彻底打乱了阵形。在和元军的战斗过程中日军逐渐摈弃了武士之间的刀剑比拼这种原始的战法,编成了以密集的长枪为特点的步兵集团作战,在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名混战中这种密集步兵的克星——武田骑兵队出现了。在此之前日本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另外训练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日本战国大名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在日本有着和骑兵一样遭遇的还有火器:尽管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是火药发明国,然而日本火器的诞生远远晚于朝鲜、琉球、越南等同样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这在日本室町时代的禅院日记《荫凉轩目录》中可以得到验证:1466年琉球官员在出访日本时以“铁放”作为礼炮发射,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直到1543年由中国人发明的火枪在跨越整个亚欧大陆传到大西洋边上的葡萄牙之后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个地球传入日本。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日本战国合战的一方面,除此之外日本战国合战还有另一面。战国时代恰恰是日本战争模式日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如上文所言:在战国时代之前日本还不具备成熟的骑兵,火器更是闻所未闻。然而正是在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的金山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诸侯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1543年火枪传入日本后立即被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加以改进仿造,事实上战国后期的战争火枪几乎已快取代武士刀成为主战兵器了。1575年6月28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祭出了三段击这一新式火枪战术:将队伍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固然不值一提,可这在当时却是一种了不起的新式战术。这一战术在世界范围内是由中国明代的平西侯沐英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平定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的军事行动中率先使用的,而日本在引入火枪之后的32年就已掌握了这种新式战术,要知道欧洲直到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的腓特烈大帝才掌握这种战术,比日本完了近两百年左右。日本的火枪技术尽管是由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传入的,但日本火器在某些性能上已然超越欧洲火器:当时日本曾发明过能在雨天照样点燃的新式火绳,而当时的欧洲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

在战争模式进化的同时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在战国时代早期由于诸侯大名的领地都不大,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然而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势力强大的大名逐渐脱颖而出:公元1587年丰臣秀吉发动的九州征伐动员了三十万兵力;公元1589年丰臣秀吉发动的小田原征伐动员了二十六万兵力;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发动侵朝战争,后来陆续增兵达到三十万。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先驱尽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统治,但其举国兵力不过数万,连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在壬辰战争爆发的四年前在遥远的欧洲也爆发了英西大海战,尽管此战英国取胜,但并未获得彻底压倒西班牙的优势,此后直到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围绕海上霸权展开了持续的争夺。按说英西海战持续的时间长于壬辰战争,可双方动用的船只总数还不及日本侵朝时一国动用的舰船数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时就已经有1540万人口,这一数字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仅次于大明王朝的第二强国。尽管这一数字拿来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相比仍然显少,可也不至于成为村级械斗了吧?事实上这时日军的后勤动员能力已得到高度的提升:明王朝为应对抗倭援朝战争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当面对来自东北关外的八旗劲旅和明末变民时明军几乎已没多少经费足以支撑战争了,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进一步激化了民变。偌大的明王朝为支撑这场战争都几乎倾尽国库,那么作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理当更为困难才是,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也的确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不过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能搞到战争经费支撑这样一场战争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事实上在战前明朝方面就已对日本方面的发展有相当的认识——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就说:“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秀吉权略亚于信长,承其最胜之遗能,以威力智术驾驭人,遂复役属六十六洲之众”。徐光启用“必为我大患”来评价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说明他并没有把日本人当做一般酋长来看,而是放到了战略层面,当做一个潜在劲敌来对待的。事实上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军并未轻敌,而是充分进行了战备,而被明军所打败的这个对手也并不是什么软柿子,应该说战胜这个对手是足以令当时的中国军人自豪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日本的战国时间,一般指从1467年应仁之乱到1615年德川幕府击败丰臣秀吉统治日本之前的混战时期。这个时期,日本割据实力非常的多,因此动员兵力往往有限,因此被戏称为“村长间的战争”

图——日本战国会战

一般来说,由于日本的武士制度,通常领主们的军队主体是由一群武士和武士们各自招募来的武装农民组成。

武士进攻,农民们也跟随进攻,武士撤退,农门们跑的也飞快,武士战死了,农民们就一哄而散。而且由于武器装备的不足,大部分情况下,武装农民们都是一击而溃,所以日本战国时战争死亡率非常的低。

图——武士和他的随从部队

不过,抛开小领主之间的“械斗”,历史上的几次大战,实际上动员兵力并不小。比如德川家和丰臣家对决的关原之战,对战双方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死亡人数在两万至三万之间;小田园之战中,丰臣秀吉更是带领22万大军。织田信长发动的桶狭间之战,双方兵力十万左右,今川义元惨败,但其三万兵马也只有3000人阵亡。

图——丰臣家和德川家最后的决战地大阪城

中国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300万人的赵国,一战就死亡40万人,所以日本战国时期的大部分战争都不算非常惨烈。极低的死亡率,可能导致很多人认为日本战国的战争有点像“村战”。

图——中国战国时的军队

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经常发生械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战”。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大量的堡垒型住宅,比如村战要塞——开平碉楼。

再比如,城墙和村舍结合的围屋。

这才是村战发展的正确方向,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无论组织形式还是作战目标都不适合称之为“村长间的战争”。


国外见闻录


因为很多人的想法:小日本啊!

日本相对于中国来说,确实很小,但是跟其他西方国家比,还真不一定小很多。

日本国土面积比德国要大一点点,比很多欧洲发达国家要大。

主要还是

战国前期百十来个各方势力,本来人也不多,一分散确实没有多少兵力了。

战国时代中后期确实不是村长打架了,因为日本地形狭长,山地多,还是非常考验战术策略的。

日本战国时期,战争周期比较短,国土狭长,所以后勤补给上没有那么困难。

而且应征农兵(足轻)也比较方便,一场战役往往一个月左右就能打完。

春天播种完应征入伍,打完这场仗正好回家收麦子。

关原合战满打满算才打了一天。

关原合战阵型图

我国幅员辽阔,官渡之战就打了半年多,对后勤补给能力非常具有挑战性!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日本战国时期1467年-1615年

中国比日本提前一千多年就能打出如此壮观的战争。

《三国演义》里,动辄二十万大军,百万大军,雄兵几十万,都是吹出来的。

三国时期一场普通战役双方两万人都是非常多了。平均八个农民养一个士兵,这种消耗量和战役距离长度在日本战国时期也很难达到。

最考验日本后勤补给能力的就是万历朝鲜战争,已经是动员全国了。

当时的明朝已经是衰落期了,明朝先后派军近二十万,与日本全国兵力相当(日本战国后期颠峰时期),日本重火力可以忽略,基本没有,让明朝拿大炮一顿锤。

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明朝的骑兵在当时强于日军,日军的火绳枪比明军的鸟铳更加精准。

日本在作战经验上面优于明朝,明朝在科技上优于日本。

万历战争后,八旗和绿营入关,废了明朝,这是后话了。


他在東京


日本战国时代战争规模也不能说很小,毕竟在日本战国时代的人口数量和中国战国时代的人口数量是一样的,都是2000万左右。但是,战国时代日本最多有60多个诸侯国。其实力类似于中国春秋末期。

日本的面积大约是3.7个浙江省大,或者面积等于是2个河南省,再加半个浙江省。其实也不能说面积太小,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主要战争范围也是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和湖北,江浙部分地区等几个省份。

再从战国时代的出兵能力来看,1万以上战斗部队的战斗还是比较多的,数万人出战的次数也不少。要知道,明朝经过长期筹备萨尔浒大战,也只不过是8.6万人出战,号称47万而已。

我国古代很多出兵人数,其实都属于号称,动辄号称数十万,上百万,比如,清军出兵越南的时候号称大军50万,其实第一次越南之役,清军真正出兵才不到5000人。当然,我国古代战争规模肯定要比日本战国时代大得多。


我们喜欢的三国,魏蜀吴实际人口和兵力也都不大,蜀国灭亡的时候,只有94万人口,10万军队,实力也不比日本战国时代实力比较强的大名强多少!


但是说日本战国时代是村战,也不准确,从以上来看,说是市战比较合适,日本战国那些诸侯,其实更像是市长级别的。毕竟在战国结束的时候,一帮市长可是拼凑出20万齐装满员的军团,跨海进入半岛作战的。并且战国时代,日本大名的鸟枪装备率比明军都高,明军大部分火器其实都是火铳,而不是鸟枪。

这种组织力,动员力和武装能力可不是一帮村长可以办到的。而且,日本有200人属于武士阶级,这是专职军人集团,村长那有实力养活专职武人集团?村长只能征召临时动员起来的民兵。

不具备建立组织完善的军团,专职武人集团,常备军,并且长期征战的能力。战争能力和人口没有多少关系,努尔哈赤初步统一满洲的时候,才30多万人口,还不如日本一个大名手下人口多,一样在萨尔浒击败明朝主力。

关键在于,看似村长的努尔哈赤的军队比明军还像正规军,拥有更好的盔甲,战争技巧,战阵技术和更加精良的武器。八旗军拥有全套精良的盔甲,明军的三眼铳,火门枪无法击穿,反而出关的明军盔甲简陋,被八旗军射手“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看战斗力,不光是人口数量,专业性,装备水平,常备军水平,长期作战能力,远程作战能力等等都要考虑到。


深度军事


事实本就是如此。从微观看,日本战国时期的战斗本来就是村长之间的械斗。让我来谈一谈一些另类看法:

一、日本战国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大名豪族制度类似于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大地主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小地主。小地主才是日常争斗的主要参与者。木栅栏围起来便可以称为城的“村子”。(即使有些天下有名的坚城也不过是石头堆砌起来高度不足十米的垣)所以他们的战斗主要参与者就是“村长”。

二、日本合战的主要参与者

日本战国合战的军事力量演变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的日本军队中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武士(就是地主)+足轻(职业军人)+农兵(拿起锄头的农民),其中农兵占据了八成。日本战国前期开展都只能选择在农闲的冬夏两季。后期大名家族实力扩张,战争的频发,战争变成以武士+足轻的职业化。

三、日本战国的经济基础

除了个别位置好,拥有区位优势,道路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商业的地方。大名所依靠都是从农民处收缴上来的年贡。而且,日本合战的发生也与农业活动有关系。大大名为了政治地位,小大名为了土地,地方豪族甚至仅仅为了充足水源或者一口粮食。所以,我认为日本战国的本质就是村民打架。

结语

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战国的合战确实是以村民间的械斗为主

你是否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原因,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历史的拐点


日本的战国时代,可以说得上是日本的历史上最为缤纷的时代,战争频仍、跌宕起伏,各大名你方唱罢我登场。在2016年,在日本国内有机构调查统计,日本国民最向往的时代。战国时代仅次於幕末年代(明治维新前夕),而位居第二位。

而我国有许多网友,出於对日本的敌意。往往将日本的战国时期的战争,嗤之为“村长们之间”的战争。诚然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就双方的动员的兵力而言,规模都不怎么大。但就其战争本身而言,却也是精彩纷呈,而绝不是村与村之间的械斗。

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欧洲中世纪的战争比较相似。而跟我国秦朝以后的战争却并不相像,日本与西欧都是封建体制,而我国自秦朝以后就已经迈入了帝制时代。帝制时代,中央权力加强,再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能动员的兵力与物力等也自然就很大。

然而,在日本战国时期,各大名虽能动员的兵力不多。但是,这为数不多的兵力却是来自於日本国内的精英阶级。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只有武士才有资格当兵,而日本的武士跟我国春秋时期的“士”一样,都是属於贵族阶层。而日本跟欧洲一样,之前都没有科举制度,日本的武士阶层就是日本国内的统治阶层。

日本的武士阶层,受到了其国内各方面最好的教育,而且都是文武皆修。而我国自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贵族当兵的特权就渐渐地被废除了。自隋唐开创科举制,文官与武官也就越来越泾渭分明了。宋朝建立后,重文轻武,以致尚武精神更是式微,武官总是低文官一等。而当兵的就更为人所轻视,宋朝的军队中就有大量的无赖、地痞、流浪汉。在《水浒传》中,就有动辄骂“贼配军”的。明朝中后期,各卫所都出现了大量逃兵,还有许多军官“吃空额”、“喝兵血”的。当兵的社会地位极低,以致到了近代还都有“好男不当兵”、“丘八”等俗语。这在兵员素质上,就比日军差太远了。

在日本战国时期,当兵一直是武士的特权,是一种身份与荣耀。而武士都是世袭的,自小就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与训练。所以,在日本战国时期,各大名的军队虽人数不多,但其战斗力都是比较强的。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企图以朝期为跳板,征服大明。在朝鲜战场上,日军对朝鲜军,基本上是以汤沃雪。而后大明军队援朝抗倭,依靠骑兵与火力等装备的优势,与日军战成了平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