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有一些國人說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

孔代親王


村子打架,一方面表達出日本人少,一方面說的是打仗毫無章法,瞎衝,這應該也算是對小日本的一種蔑視吧,我天朝泱泱大國隨便幾個村拉出來打架也比你日本戰國打仗強多了,說出來是挺爽的,但是這確實是以偏概全。日本戰國時間大概為1467—1615年,中前期由於各方實力割據太多,每個軍閥都佔據一小塊地方,日本總共地方人口就這麼多,所以各個小軍閥之間戰爭規模確實很小,往往都是幾百數千人在那打打殺殺,很像我們國家明清時期的鄉村械鬥,但是到了後期由於不斷地兼併,形成了幾大豪強,戰爭規模也迅速拉大,動輒幾萬十幾萬人,這相比我們國家可能有些遜色,可是力壓同時期任何歐洲國家都不在話下。且不說戰國時期的日本戰爭,我們再往前推兩百年,先看看元朝蒙古征服日本時,當時幕府時代的日本戰爭能達到什麼規模,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村子級。


文永之役

蒙古入侵日本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的“文永之役”,元朝組織了大約三萬兩千人的部隊,當時的幕府權臣北條時宗決定反抗,調集當時分封各地的大名將部隊移至靠近高麗的日本西部地區並舉行大規模祭祀,增強部隊信心。元軍在博多灣登錄,在技術冷兵器火器都全面佔優的情況下,日軍五萬部隊硬生生扛了二十餘天,他們的全裝甲重騎兵在弓箭手掩護下甚至對元軍發起自殺式反衝鋒,最終把元軍趕回船上過夜,而在當夜,元軍不幸遭遇第一次“神風”200餘艘船隻被掀翻,剩餘兵士無奈只得返航。

弘安之役

第一次元日戰爭結束後,鎌倉幕府為了防範即將到來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大量準備,動員全國之兵,集結了規模空前的二十萬武士並在沿海灘塗修建了大量工事。蒙古征服南宋以後的1281年,元軍分兵兩路從浙江和朝鮮兩地出發,裹挾高麗南宋降軍共十五萬人,戰艦四千餘艘浩浩蕩蕩開往日本,元軍先是在對馬島海戰中受挫,而後在登錄博多港後再次被日軍擊退,激戰一月,始終未能挺進九州島腹地,無奈再次選擇撤退,在撤退途中又慘遭神風襲擊,部隊損失慘重,元朝徵日宣告永久性失敗。

兩次戰爭總結

這兩次戰爭徹底擊垮了我對古代日本的古板印象,在日本戰國之前,幕府居然能組織起十幾萬甚至二十萬規模的部隊並且在戰爭中各兵種默契配合,充分發揮戰術技巧,戰鬥精神果敢,部隊士氣高昂,不由得讓我對那時的日本產生了一絲的敬意。兩次戰爭,元軍都被阻擋在前沿灘塗,始終無法前進,可以這麼說,元軍不是被颱風打敗的,是被日本人強大的動員能力打敗的。日本人在13世紀就能組織起這樣規模龐大的部隊,確實還是值得稱讚的!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規模

事實上日本人口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一千萬級別,而我國漢朝初期人口只有一千五百萬,到明朝中期也才六七千萬,這樣的人口足以支撐起十萬人級別的戰役,而且在如此狹小的土地上戰鬥,人員更密集,死傷更為慘重,絕不會僅僅是我們印象中的村子打架。在戰國後期發生的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關原合戰”之中,德川家康的東軍和石田三成的西軍雙方都出動十萬以上部隊,死傷更是達到了五萬餘人。這樣的人數級別放在當時的世界都屬於響噹噹的存在。毛主席說過: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從戰術上重視敵人!藐視不是自我意淫,而是自身不斷地修煉、壯大,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負有復興中華的責任,復興中華從正確對待敵人開始,意淫誤國,實幹興邦!支持的請動動小手點個贊!謝謝!


軍武吐槽君


這勞什子問題有意思,一看這個問題讓我瞬間想起美劇《權利的遊戲》第六季十歲蘿莉熊女萊安娜。

咋的這麼像咧,當時劇情是這樣的。

跟隨北境之王少主羅伯出征的熊島家族,因為血色婚禮,死了不少人,連熊女老爸都死了,於是年僅十歲的小女孩萊安娜,被推到家族族長位置。

這小蘿莉雖小,但人很精明,面對珊莎和囧諾找她要求援兵。他是有理有節,來來回回弄了無數次,終於鬆口了。最後珊莎和囧諾問他,親愛的小熊,你家有多少軍隊啊。

最後小丫頭來一句,包括我在內,62個。

當時珊莎和囧諾那絕壁到位的眼神,讓我記憶深刻。

一個所謂熊島領主,能調動的精銳只有62人,而她還是維斯特洛大陸的受封爵士。這就是西方封爵制度下的徵兵體驗,權利的遊戲雖然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但真實再現了西方封爵制度特點,而他和日本戰國時期有關係嗎?

當然有,因為日本封爵制度其實和西方差不多都是如此。

二戰中日本,號稱大日本帝國,其實看上去也確實如此,夠大啊,跟我們國家浙江省面積差不多,人口也比較多,約七千萬,可要是將時間拉回幾百年前,那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日本戰國時代和中國春秋時代類似,有個名義上老爹。中國叫周王,周王共主嗎?日本叫天皇,萬世一系嗎!不過這兩都一樣是傀儡。中國春秋時期據說有分封國家100多個,在面積大約3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100多個國家平均下來大約就是一個國家3萬平方公里不到,看上去小,其實不小了。

那日本啥情況,我們還是可以做數據類比,戰國時期日本國土還沒有現在大,北海道和沖繩一個沒開發,一個還不是日本領土。

日本面積大概28萬平方公里。而割據勢力有多少,有說500多,有說200多,這裡我算平均值350吧,那麼每個面積就真很小很小了,比村子肯定大點和鄉鎮差不多,再加那時候日本人也少,估計幾百萬,每家肯定就萬把人咧?

這還是平均值,要是大點勢力土地多點,就不平均啦,一家幾百人也是有可能的,這不就是村子和村子打仗嗎?

當時日本人打仗是這樣打的。

某天,當地最大的村長接到更大一級縣長織田信長命令。

哥幾個,明天要和武田家開戰,準備動員,你們自己招呼自己的足輕記得過來集合。

然後記得自己帶好傢伙,你們是武士,記得武士道榮譽哦,別和足輕比。

足輕,就是日本平民,武士就是分封的村長還有村長家人或者是貼身家臣。

於是接到命令村長,開始去村裡各家各戶召集足輕,只見那些足輕們也是方便,跟老婆告個別,拿起幾個飯糰,順起自己的竹刀就上路了,講究點的會帶個竹甲。

來到村長家的足輕,在村長指引下來到合戰集合點,跟著村長旗幟後面,就是一個村子就位。

只見對陣雙方,足有3000人。

左邊旗幟大概有50多個,就是說50多個村長帶足輕參戰,50多個旗幟飛揚,真壯觀啊。

右邊旗幟大概40來個,就是說40多個村長帶著足輕參戰,40多個旗幟飛揚,真壯觀啊。

二軍對壘後,日本人會先假模假樣的來場單挑,這個是真的哦,他們和中國不一樣,學習三國演義學習的很徹底。

二個騎著日本特色矮腳馬的1.6米壯漢,就這樣開始單挑,背後揹著比他們身高還高的旗幟,手拿大關刀這樣你來我往

大概打十來回合後,指揮戰鬥人看不下去了,於是開始指揮衝鋒。只見織田信長指揮自己的鐵炮隊精銳,開始三段擊遠程覆蓋,隨後平均身高大約1.5米的日本足輕大軍開始衝鋒。另一邊,甲斐之虎,武田家,也指揮著自己的風林火山騎兵隊,也開始衝鋒。

鐵炮隊那鐵炮強大的後坐力,讓日本猛士無法承受,都越打越偏,衝鋒的武田騎兵隊也因此幸運的避過鐵炮,原因嗎也很簡單,平均高度1.2米的馬,配平均高度1.5米的日本人,一打高,當然打不著,太矮呀。

遠距離交火完成,近身搏鬥開始,雙方就用各種武器互相K.。k來k去,趴下一地人,但死的不算多,足輕都講分寸,大家都種地的,不到你死我活下手都有分寸,於是從早上到中午。

然後,然後,然後

戰鬥當然就結束了啊,回家老婆孩子還等著吃飯哦。

誰想陪你玩過家家?

哈哈哈,以上就是日本的小規模合戰場景演繹。

日本戰國持續數百年,按照我看《德川家康》感官,最大一次合戰就是,決定德川家康統治地位的“關原合戰”。交戰雙方兵力合計10萬。

被日本人稱呼為決定國家命運的合戰,其中出兵最多的德川家康,出兵3萬人,而這3萬人還有1.2萬不是他自己的兵。

這就是日本,一個最大合戰,十萬人的戰國時代,一個被吹噓跟三國時代一樣英豪輩出的戰國時代。

我們的人中呂布,身高193

他們的日本呂布“本多勝忠”,身高153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明確回答,日本戰國時代就是村和村打仗,最大規模縣級別。

不過我還要加一句,這是初中生參加的戰鬥,平均身高大概153左右。


阿斗不傻


俏皮話可以這樣說,但還是要剝析其中的意義。

日本戰國時期時期大約在我國明朝中後期,日本本土也不大,相當於現代我們國家的二個省。但究其日本戰國時期所發生的事件,大多在本州島上,你說他就是我們國家一個省之間 的內戰,也不為過。

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其範圍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爭霸戰,爭奪範圍大致有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這六省為中心地區,其餘的屬於邊角,算邊緣地區。

日本那麼小的地方,物資人員自然與中原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日本戰國有能力參加角逐天下的大名,基本條件要達到一萬石高,一萬石通常可養兵250人,這二百五十人基本是步兵,想到養騎兵,那可不是小大名可以做到的。

比如日本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會戰——關原之戰,雙方參戰數量加起來達二十萬,但這場戰爭總共就持續一天。說話不好聽的,這場戰爭幸好是一天,依日本那點國力,時間一長,整個日本都會被這二十萬人吃光。

再說械鬥。

日本那可真是械鬥。日本地盤小,打一場仗,幾百人到一二千人不到,每人準備三五天干糧,走數個時辰,到達目地的,開打,戰鬥也就持續幾個時辰,分出勝負。

中國,開戰動員上萬人,除了自己帶糧食,還要有專門的運輸隊,先走十多天,到達目的地,這要是像日本只帶三五天糧食,軍隊早就散了,攻城還要有攻城器械。戰爭時間也長,不是數月就是數年,沒有後面運補給的,這一場戰爭就打不下去。而且這補給部隊還比作戰部隊要多,長平之戰,秦國約六十萬,趙國約四十五萬,這其中大部分應該是補給部隊,這場戰爭雙方都是賭國本。

所以你說日本是械鬥也不錯,就與黑社會打架一樣,比狠。

一旦真正的作戰數量達到上萬,時間拖長,那麼械鬥也就進入真正的戰爭模式了。而與戰爭相比,消耗資源的數量級就不是械鬥能比的。

這就造就了一個特點,日本不注重大的戰略規劃,特別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上的東西,他們的“策略”與我們所說的“策略”不是一個東西,在這一點上,喜歡大河劇的同學應該理解。他們的“策略”應該是具體的作戰方式,從那衝突,在那個時間,打那裡,根本目的在於贏得這場戰爭。我們所說的“策略”都是指大的戰略意圖,並不指具體戰爭應該怎樣打,這場戰爭的輸贏,才是我們“策略”的基本點。


另一個,關於日本戰國,有意思的特點。

日本戰國,大多是小大名之間的戰鬥(給點面子,不說械鬥),往往是強者收服弱者,小大名變成大大名。在這其中就在關於弱者失敗,而投降強者的事,這種事很多。他國地盤小,個人能力再強,也建立不起諸如中國諸侯國一般的勢力,也就是說一旦強者死亡,繼任者沒能力,等待他的只有滅亡,與依附另一個強者。

這與中國戰國七雄不一樣,開創者打下國家,繼任者能力差,也能憑藉父輩留下的資源活下去。

如此就造就了,日本人跪舔強者的性格。而中國這邊,特別看不起“三姓家奴”。

題外話,在三國文化流行的日本,許多人喜歡呂布,就是這個理;中國人可沒誰真心喜歡呂布,除了遊戲中靠他的武力值攻城略地,還行外。


艾洛布


不多說,我直接把我頭條上的文章放過來了,日本人古代身高如此,說是村裡械鬥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最近幾年,由於日本製作的三國遊戲很火爆,所以,日本人很喜歡拿他們的武士和咱們三國時期的著名將領比較。

比如某一個著名日本製作的三國遊戲裡,日本武士本多忠勝就把三國戰神呂布打得嗷嗷亂跑(自動腦部郭敬明追打姚明....)

真要打起來,可能是下圖這樣的場景......

,所以 今天小編就把三國時期著名武將和日本著名武士的真實身高列出,進行比對,打破他們的幻想症...讓赤裸裸的現實照進他們的心裡。讓你們看看什麼是真正的“跳起來錘你的蛋蛋“。

三國時期一尺等於現在23釐米。

首先是三國幾大著名武將!劉關張三兄弟和蜀漢名將。

關羽九尺,張飛八尺,趙雲八尺,馬超八尺有餘,魏延八尺有餘 諸葛亮八尺,劉備七尺半 ,下圖換算成現代身高↓

由圖可見,關羽可以說是一個魁梧的壯漢了,其他五虎將,除了劉備身高在現代來說都是非常高了,諸葛丞相竟然都有一米八八......

然後是曹魏政權猛將(曹操絕對是撿的...兒媳婦都差點比過他...)

我很好奇...曹丞相,你的表弟表哥的都這麼老高...你咋還這麼矮呢...差點讓兒媳婦比下去了。...

然後是東吳的夥計們,關羽果然沒說錯啊...

東吳身高...著實不高...超過一米八的都沒幾個。關羽說的東吳鼠輩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人家是兩米高的大高個...不過可能跟生活環境在南方有關吧,吃喝沒有北方這麼豪氣,

最後是三國其他各路猛人(包括蠻族孟獲兀突骨)

呂布竟然也有207cm...兀突骨竟然到了213cm ,怪不得諸葛亮當時七擒七縱呢...蠻族的基因太可怕了.....貂蟬這麼貌美如花的弱女子竟然也有168....(劇透下。。。日本大部分不到這個數。。。)

下面!精彩的地方來了!各位看官擦亮自己的眼睛!

日本方面第一位選手!正宗高富帥,標準五頭身,一代劍聖!羨慕去吧!你等凡人!!!

(笑了的麻溜的去關注去!!!)

第二位選手!還沒有弓箭高的神弓射手!

這只是預熱...下面..日本武士身高大揭秘!!!!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豐臣秀賴....據說還是個私生子。.... 其他戰國名將統統還沒有貂蟬高....

而在遊戲裡吊打呂布的日本戰神本多忠勝據資料查證只有140 cm..... 如果不能真正瞭解的話...下圖可以更加直觀的表達出來。。。。

這樣一整是不是就清楚多了...下面是我們天朝人民吐槽時間....

  1. 倭人武將個頭矮小極具優勢,你拿大刀掄,他媽的一縮脖子基本就和地面平齊了,掄不著,你用槍刺,丫跟個跳蚤那麼小,刺不準。另外還有優勢--一頓飯吃一個小包子就撐著了,後勤輜重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你算算吧

  2. 豐臣秀吉140 豐臣秀賴185cm (⊙_⊙?)(言下之意是豐臣秀賴不是豐臣秀吉的兒子...而是.....)

3.四娘如果生在日本戰國 那就是戰神一樣的人物啊(郭敬明:我特麼招誰惹誰了)

4.本多忠勝高達據說也是一米四,他們本國人都說他是——“勇猛的矮個子”。

5.大約兩千個矮個子,騎著狗一樣大的馬,在一個山崗下跑來跑去

— —日本戰國某次慘烈大戰的實錄

不過現在的日本人因為牛奶政策已經在平均身高上高於中國了,我們要加油了!!!!!


伯牙子期


說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村級械鬥還真不是胡說:日本的國土面積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這大致也就相當於中國一箇中等大小的省份,而在戰國時代北海道、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等地還沒被納入日本國土範圍之內。然而就是在這麼一塊並不大的區域之內卻被劃分為六十六個分國(當時日本的地方行政單位),而每一分國之內平均同時存在近百座城堡、數十個互不統屬的割據勢力。當時號稱東海道第一的今川家滿打滿算總兵力不過在兩萬左右,而號稱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織田信長在1560年的桶狹間合戰中所能動員的總兵力不到四千。如果我們去看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大河劇有時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方武士向自家主公報告敵人大軍來襲,結果一聽完敵方兵力之後不禁令人感嘆——嚇死寶寶了,咋一下來了百十來人的大軍?原來幾十人、幾百人也能稱之為大軍來襲了。事實上這並不奇怪——日本戰國時代割據一方的諸侯大名所轄之地大者不過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縣、小者也就相當於一個鄉村。一個縣、一個村本來就人口有限,況且還不能全都徵發去打仗,否則農活誰做啊?沒糧食作為支撐能把戰爭打下去嗎?本就人口有限,在加上生產力的限制就使當時的諸侯大名的軍事動員能力大概也就只相當於中國的村級吧。

戰爭規模小隻是導致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被稱為村級械鬥的一方面,還有另一層原因是方式的原始:作為島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狀態的古代日本直到公元10世紀末當中國已進入宋代後其戰爭模式還停留在將領之間決鬥的“一騎討”形式上:兩軍列陣後由將領派使者下戰書,然後武將之間互通姓名出陣決鬥,還約定俗成不得射殺對方的坐騎。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東征日本,日軍列陣好後並沒趁元軍登陸時進行半途截擊,等元軍列好陣形後日軍射出鳴鏑向對方宣告:戰鬥開始。元軍的答覆則是直接開炮,從未見識過大炮的日軍瞬間被元軍的炮火徹底打亂了陣形。在和元軍的戰鬥過程中日軍逐漸擯棄了武士之間的刀劍比拼這種原始的戰法,編成了以密集的長槍為特點的步兵集團作戰,在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名混戰中這種密集步兵的剋星——武田騎兵隊出現了。在此之前日本對騎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這一方面是由於作為島國的日本缺乏優良馬種,同時日本也缺乏適合騎兵大規模機動衝鋒的大面積平原,另外訓練一支成熟的騎兵部隊需要花費高額的費用,日本戰國大名的轄地大者不過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縣、小者相當於一個鄉村,對他們而言:訓練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騎兵部隊幾乎是無法承受的沉重負擔。在日本有著和騎兵一樣遭遇的還有火器:儘管作為日本鄰國的中國是火藥發明國,然而日本火器的誕生遠遠晚於朝鮮、琉球、越南等同樣深受中華文明影響的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這在日本室町時代的禪院日記《蔭涼軒目錄》中可以得到驗證:1466年琉球官員在出訪日本時以“鐵放”作為禮炮發射,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直到1543年由中國人發明的火槍在跨越整個亞歐大陸傳到大西洋邊上的葡萄牙之後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個地球傳入日本。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日本戰國合戰的一方面,除此之外日本戰國合戰還有另一面。戰國時代恰恰是日本戰爭模式日益走向成熟的時期——正如上文所言:在戰國時代之前日本還不具備成熟的騎兵,火器更是聞所未聞。然而正是在戰國時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憑藉甲斐的金山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擊聞名的騎兵部隊,同時這支部隊以中國《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理念作為自己的作戰方針,從此打著風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騎兵隊成為令其他諸侯大名聞之色變的存在。1543年火槍傳入日本後立即被善於學習的日本人加以改進仿造,事實上戰國後期的戰爭火槍幾乎已快取代武士刀成為主戰兵器了。1575年6月28日織田信長在長筱合戰祭出了三段擊這一新式火槍戰術:將隊伍分置三行,第一行發射完畢就自動退下裝填彈藥,第二行則前進射擊,第二行射擊完畢再退下裝填彈藥,第三行前進射擊,等第三行設計完畢時之前的第一行已裝填好彈藥,如此循環往復。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固然不值一提,可這在當時卻是一種了不起的新式戰術。這一戰術在世界範圍內是由中國明代的平西侯沐英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平定雲南麓川宣慰司思倫的軍事行動中率先使用的,而日本在引入火槍之後的32年就已掌握了這種新式戰術,要知道歐洲直到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的腓特烈大帝才掌握這種戰術,比日本完了近兩百年左右。日本的火槍技術儘管是由來自歐洲的葡萄牙人傳入的,但日本火器在某些性能上已然超越歐洲火器:當時日本曾發明過能在雨天照樣點燃的新式火繩,而當時的歐洲並不掌握這樣的技術。

在戰爭模式進化的同時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也經歷了一個逐漸變大的過程:在戰國時代早期由於諸侯大名的領地都不大,難以支撐大規模戰爭,然而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勢力強大的大名逐漸脫穎而出:公元1587年豐臣秀吉發動的九州征伐動員了三十萬兵力;公元1589年豐臣秀吉發動的小田原征伐動員了二十六萬兵力;1592年3月豐臣秀吉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發動侵朝戰爭,後來陸續增兵達到三十萬。當時的西方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先驅儘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統治,但其舉國兵力不過數萬,連雄踞中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國總兵力也就二十萬人左右。在壬辰戰爭爆發的四年前在遙遠的歐洲也爆發了英西大海戰,儘管此戰英國取勝,但並未獲得徹底壓倒西班牙的優勢,此後直到1604年英國和西班牙圍繞海上霸權展開了持續的爭奪。按說英西海戰持續的時間長於壬辰戰爭,可雙方動用的船隻總數還不及日本侵朝時一國動用的艦船數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時就已經有1540萬人口,這一數字超過了歐洲任何一個國家,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僅次於大明王朝的第二強國。儘管這一數字拿來和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相比仍然顯少,可也不至於成為村級械鬥了吧?事實上這時日軍的後勤動員能力已得到高度的提升:明王朝為應對抗倭援朝戰爭花費的經費支出平均每年高達240萬兩左右,戰後的明朝迅速出現了財政赤字。當面對來自東北關外的八旗勁旅和明末變民時明軍幾乎已沒多少經費足以支撐戰爭了,以致於不得不一再加徵三餉,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進一步激化了民變。偌大的明王朝為支撐這場戰爭都幾乎傾盡國庫,那麼作為彈丸小國的日本理當更為困難才是,事實上到了戰爭後期日本也的確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不過作為一個彈丸小國能搞到戰爭經費支撐這樣一場戰爭就足夠令人驚訝的了。事實上在戰前明朝方面就已對日本方面的發展有相當的認識——徐光啟在《海防迂說》中就說:“信長為人雄傑,多智略。此人智計叵測,十倍秀吉;假之數年,必為我大患!秀吉權略亞於信長,承其最勝之遺能,以威力智術駕馭人,遂復役屬六十六洲之眾”。徐光啟用“必為我大患”來評價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說明他並沒有把日本人當做一般酋長來看,而是放到了戰略層面,當做一個潛在勁敵來對待的。事實上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明軍並未輕敵,而是充分進行了戰備,而被明軍所打敗的這個對手也並不是什麼軟柿子,應該說戰勝這個對手是足以令當時的中國軍人自豪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的戰國時間,一般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到1615年德川幕府擊敗豐臣秀吉統治日本之前的混戰時期。這個時期,日本割據實力非常的多,因此動員兵力往往有限,因此被戲稱為“村長間的戰爭”

圖——日本戰國會戰

一般來說,由於日本的武士制度,通常領主們的軍隊主體是由一群武士和武士們各自招募來的武裝農民組成。

武士進攻,農民們也跟隨進攻,武士撤退,農門們跑的也飛快,武士戰死了,農民們就一鬨而散。而且由於武器裝備的不足,大部分情況下,武裝農民們都是一擊而潰,所以日本戰國時戰爭死亡率非常的低。

圖——武士和他的隨從部隊

不過,拋開小領主之間的“械鬥”,歷史上的幾次大戰,實際上動員兵力並不小。比如德川家和豐臣家對決的關原之戰,對戰雙方總兵力達到了二十萬,死亡人數在兩萬至三萬之間;小田園之戰中,豐臣秀吉更是帶領22萬大軍。織田信長髮動的桶狹間之戰,雙方兵力十萬左右,今川義元慘敗,但其三萬兵馬也只有3000人陣亡。

圖——豐臣家和德川家最後的決戰地大阪城

中國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300萬人的趙國,一戰就死亡40萬人,所以日本戰國時期的大部分戰爭都不算非常慘烈。極低的死亡率,可能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戰國的戰爭有點像“村戰”。

圖——中國戰國時的軍隊

明清時期在中國南方經常發生械鬥,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村戰”。在這個時代,誕生了大量的堡壘型住宅,比如村戰要塞——開平碉樓。

再比如,城牆和村舍結合的圍屋。

這才是村戰發展的正確方向,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無論組織形式還是作戰目標都不適合稱之為“村長間的戰爭”。


國外見聞錄


因為很多人的想法:小日本啊!

日本相對於中國來說,確實很小,但是跟其他西方國家比,還真不一定小很多。

日本國土面積比德國要大一點點,比很多歐洲發達國家要大。

主要還是

戰國前期百十來個各方勢力,本來人也不多,一分散確實沒有多少兵力了。

戰國時代中後期確實不是村長打架了,因為日本地形狹長,山地多,還是非常考驗戰術策略的。

日本戰國時期,戰爭週期比較短,國土狹長,所以後勤補給上沒有那麼困難。

而且應徵農兵(足輕)也比較方便,一場戰役往往一個月左右就能打完。

春天播種完應徵入伍,打完這場仗正好回家收麥子。

關原合戰滿打滿算才打了一天。

關原合戰陣型圖

我國幅員遼闊,官渡之戰就打了半年多,對後勤補給能力非常具有挑戰性!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日本戰國時期1467年-1615年

中國比日本提前一千多年就能打出如此壯觀的戰爭。

《三國演義》裡,動輒二十萬大軍,百萬大軍,雄兵幾十萬,都是吹出來的。

三國時期一場普通戰役雙方兩萬人都是非常多了。平均八個農民養一個士兵,這種消耗量和戰役距離長度在日本戰國時期也很難達到。

最考驗日本後勤補給能力的就是萬曆朝鮮戰爭,已經是動員全國了。

當時的明朝已經是衰落期了,明朝先後派軍近二十萬,與日本全國兵力相當(日本戰國後期顛峰時期),日本重火力可以忽略,基本沒有,讓明朝拿大炮一頓錘。

雙方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明朝的騎兵在當時強於日軍,日軍的火繩槍比明軍的鳥銃更加精準。

日本在作戰經驗上面優於明朝,明朝在科技上優於日本。

萬曆戰爭後,八旗和綠營入關,廢了明朝,這是後話了。


他在東京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規模也不能說很小,畢竟在日本戰國時代的人口數量和中國戰國時代的人口數量是一樣的,都是2000萬左右。但是,戰國時代日本最多有60多個諸侯國。其實力類似於中國春秋末期。

日本的面積大約是3.7個浙江省大,或者面積等於是2個河南省,再加半個浙江省。其實也不能說面積太小,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主要戰爭範圍也是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和湖北,江浙部分地區等幾個省份。

再從戰國時代的出兵能力來看,1萬以上戰鬥部隊的戰鬥還是比較多的,數萬人出戰的次數也不少。要知道,明朝經過長期籌備薩爾滸大戰,也只不過是8.6萬人出戰,號稱47萬而已。

我國古代很多出兵人數,其實都屬於號稱,動輒號稱數十萬,上百萬,比如,清軍出兵越南的時候號稱大軍50萬,其實第一次越南之役,清軍真正出兵才不到5000人。當然,我國古代戰爭規模肯定要比日本戰國時代大得多。


我們喜歡的三國,魏蜀吳實際人口和兵力也都不大,蜀國滅亡的時候,只有94萬人口,10萬軍隊,實力也不比日本戰國時代實力比較強的大名強多少!


但是說日本戰國時代是村戰,也不準確,從以上來看,說是市戰比較合適,日本戰國那些諸侯,其實更像是市長級別的。畢竟在戰國結束的時候,一幫市長可是拼湊出20萬齊裝滿員的軍團,跨海進入半島作戰的。並且戰國時代,日本大名的鳥槍裝備率比明軍都高,明軍大部分火器其實都是火銃,而不是鳥槍。

這種組織力,動員力和武裝能力可不是一幫村長可以辦到的。而且,日本有200人屬於武士階級,這是專職軍人集團,村長那有實力養活專職武人集團?村長只能徵召臨時動員起來的民兵。

不具備建立組織完善的軍團,專職武人集團,常備軍,並且長期征戰的能力。戰爭能力和人口沒有多少關係,努爾哈赤初步統一滿洲的時候,才30多萬人口,還不如日本一個大名手下人口多,一樣在薩爾滸擊敗明朝主力。

關鍵在於,看似村長的努爾哈赤的軍隊比明軍還像正規軍,擁有更好的盔甲,戰爭技巧,戰陣技術和更加精良的武器。八旗軍擁有全套精良的盔甲,明軍的三眼銃,火門槍無法擊穿,反而出關的明軍盔甲簡陋,被八旗軍射手“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看戰鬥力,不光是人口數量,專業性,裝備水平,常備軍水平,長期作戰能力,遠程作戰能力等等都要考慮到。


深度軍事


事實本就是如此。從微觀看,日本戰國時期的戰鬥本來就是村長之間的械鬥。讓我來談一談一些另類看法:

一、日本戰國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大名豪族制度類似於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大地主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小地主。小地主才是日常爭鬥的主要參與者。木柵欄圍起來便可以稱為城的“村子”。(即使有些天下有名的堅城也不過是石頭堆砌起來高度不足十米的垣)所以他們的戰鬥主要參與者就是“村長”。

二、日本合戰的主要參與者

日本戰國合戰的軍事力量演變分為前期與後期兩個階段。前期的日本軍隊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武士(就是地主)+足輕(職業軍人)+農兵(拿起鋤頭的農民),其中農兵佔據了八成。日本戰國前期開展都只能選擇在農閒的冬夏兩季。後期大名家族實力擴張,戰爭的頻發,戰爭變成以武士+足輕的職業化。

三、日本戰國的經濟基礎

除了個別位置好,擁有區位優勢,道路交通便利,擁有發達的商業的地方。大名所依靠都是從農民處收繳上來的年貢。而且,日本合戰的發生也與農業活動有關係。大大名為了政治地位,小大名為了土地,地方豪族甚至僅僅為了充足水源或者一口糧食。所以,我認為日本戰國的本質就是村民打架。

結語

我們必須承認日本戰國的合戰確實是以村民間的械鬥為主

你是否還能想到什麼特別的原因,說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歷史的拐點


日本的戰國時代,可以說得上是日本的歷史上最為繽紛的時代,戰爭頻仍、跌宕起伏,各大名你方唱罷我登場。在2016年,在日本國內有機構調查統計,日本國民最嚮往的時代。戰國時代僅次於幕末年代(明治維新前夕),而位居第二位。

而我國有許多網友,出於對日本的敵意。往往將日本的戰國時期的戰爭,嗤之為“村長們之間”的戰爭。誠然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就雙方的動員的兵力而言,規模都不怎麼大。但就其戰爭本身而言,卻也是精彩紛呈,而絕不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

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與歐洲中世紀的戰爭比較相似。而跟我國秦朝以後的戰爭卻並不相像,日本與西歐都是封建體制,而我國自秦朝以後就已經邁入了帝制時代。帝制時代,中央權力加強,再則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能動員的兵力與物力等也自然就很大。

然而,在日本戰國時期,各大名雖能動員的兵力不多。但是,這為數不多的兵力卻是來自於日本國內的精英階級。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只有武士才有資格當兵,而日本的武士跟我國春秋時期的“士”一樣,都是屬於貴族階層。而日本跟歐洲一樣,之前都沒有科舉制度,日本的武士階層就是日本國內的統治階層。

日本的武士階層,受到了其國內各方面最好的教育,而且都是文武皆修。而我國自戰國時期起,各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貴族當兵的特權就漸漸地被廢除了。自隋唐開創科舉制,文官與武官也就越來越涇渭分明瞭。宋朝建立後,重文輕武,以致尚武精神更是式微,武官總是低文官一等。而當兵的就更為人所輕視,宋朝的軍隊中就有大量的無賴、地痞、流浪漢。在《水滸傳》中,就有動輒罵“賊配軍”的。明朝中後期,各衛所都出現了大量逃兵,還有許多軍官“吃空額”、“喝兵血”的。當兵的社會地位極低,以致到了近代還都有“好男不當兵”、“丘八”等俗語。這在兵員素質上,就比日軍差太遠了。

在日本戰國時期,當兵一直是武士的特權,是一種身份與榮耀。而武士都是世襲的,自小就接受了較好的教育與訓練。所以,在日本戰國時期,各大名的軍隊雖人數不多,但其戰鬥力都是比較強的。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後,企圖以朝期為跳板,征服大明。在朝鮮戰場上,日軍對朝鮮軍,基本上是以湯沃雪。而後大明軍隊援朝抗倭,依靠騎兵與火力等裝備的優勢,與日軍戰成了平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