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侯景兵败投奔南梁,群臣各怀心思误国终害己

侯景兵败投奔南梁,群臣各怀心思误国终害己

正月里,东魏慕容绍宗带领五千精锐骑兵前后夹击侯景的军队。侯景欺骗他的士兵们说:“你们这些人的家属,已经被高澄杀掉了。”侯景手下的士兵都相信了他的话。

慕容绍宗从远方高喊道:“你们的家属都平安无事,如果你们回归,官职和勋爵会像从前一样封给你们!”说完,他披发仗剑面向北斗星发誓。

侯景的士兵们都是北方人,不愿意南渡,在将领暴显等人的带领下纷纷投降了慕容绍宗。侯景的人马全面溃散,士兵们争相抢渡涡水,河水都被败兵们阻断而不再奔流了。

侯景与自己的几个心腹之人骑马从硖石渡过了涡水,他们逐渐收集了一些溃散的士兵,步骑只有八百余人了。他们向南经过一座小城时,有人登上了城墙上面的短墙对侯景谩骂道:“跛脚的奴才,看你还想做什么!”

侯景听完恼羞成怒,攻破了这座小城,杀掉了骂他的人之后带兵离去。他们昼夜兼行,追击他们的东魏军队不断逼近,侯景派人对慕容绍宗说:“我侯景如果被抓去,您还有什么用呢!”慕容绍宗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便停止追击放过了他,任侯景逃入江南。

豫州刺史羊鸦仁因东魏军队逐渐逼近,声称粮草运输接济不上,舍弃了悬瓠城,回到了义阳,殷州刺史羊思达也丢弃了项城逃走,至此,东魏把这些城池都占领了。

梁武帝十分恼怒,斥责了羊鸦仁,羊鸦仁很害怕,启奏梁武帝申请宽限一段时期,并把军队驻扎在淮河上游。

侯景战败后,不知道该投奔哪里,这时鄱阳王萧范刚刚被任命为南豫州刺史,还没有上任。马头戍主刘神茂,因平素不被监州事韦黯所容,当他听说侯景来到,觉得机会来了,便前去迎候侯景。

侯景问他:“寿阳离这个地方路途不远,城池险要、坚固,我想要前往投奔,韦黯(名将韦睿之子)他能接纳我吗?”

刘神茂回答说:“韦黯虽然占据着寿阳城,但他只是监州官罢了。如果您率兵到了寿阳附近,韦黯一定会出来迎接,您趁此机会拘捕他,事情就可以成功。得到寿阳城之后,再慢慢启奏皇上,让皇上知道此事,朝廷对大王南来归顺很高兴,一定不会责怪您的。”

侯景听完握住刘神茂的手说:“真是天助我也!”

刘神茂请求率领一百名步骑先去做向导,侯景与夜间来到了寿阳城下。韦黯以为是贼盗来了,披上铠甲亲自登上了城墙。侯景派手下人告诉韦黯说:“河南王侯景战败前来投奔北镇,希望赶快打开城门!”

韦黯说:“我没有接到皇上的圣旨,不敢听从你的命令。”

侯景对刘神茂说:“这下事情不妙了。”刘神茂回答说:“韦黯懦弱并且缺少智谋,可以让人劝说他改变主意。”

于是,侯景派寿阳人徐思玉进城拜见韦黯,他说:“河南王是朝廷所器重的人,您是知道的。现在他失利前来投奔你,怎么能不接纳他呢?”

韦黯说:“我接受的命令是要守卫寿阳城,河南王战败了,与我有什么相干!”

徐思玉说:“国家付与你统兵在外的权力,现在你不肯打开城门,如果魏兵追来,河南王被魏人杀掉,你怎能独自生存呢?你还有什么脸去见朝廷?”

韦黯被徐思玉说服了,徐思玉出城禀报了侯景,侯景高兴地说:“救活我的人,正是你啊!”

韦黯打开了城门迎接侯景,侯景进城后,立即派他的部将分别把守四个城门,他大声斥责韦黯不马上接纳他,威胁要斩杀韦黯,随即又拍手大笑,摆出酒宴与之尽情欢乐。

朝廷听说侯景战败,没人知道具体情况,有人说:“侯景与他的将士全军覆没了。”朝廷上上下下都为此而深感担忧。

侍中何敬荣来到东宫,太子说:“淮河北面又有消息了,侯景一定会免于身亡,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

何敬荣说:“如果侯景真的死了, 那才是朝廷的福分啊!”

侯景兵败投奔南梁,群臣各怀心思误国终害己

太子听完大惊失色,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何敬荣说:“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叛臣,他将会使国家大乱。”

太子平素在玄圃亲自讲读《老子》、《庄子》,何敬荣对学士吴孜说:“昔日西晋始祖崇尚玄妙、虚无之说,结果使中原沦丧在胡人、羯人手中,现在太子又这样做,江南恐怕不久也将成为胡人的天下了吧!”

侯景派遣仪同三司于子悦飞马返回建康,把自己失败的消息启奏朝廷,并且自己请求革职贬官,梁武帝下诏没有同意。侯景又请求为他补充财物和给养,梁武帝因为侯景的军队刚刚被打败,没有忍心把他调动,让他担任南豫州牧,他原来的官职还依然保持,又任命范阳王萧范为合州刺史,镇守合肥。

光禄大夫萧介上表说:“我私下听说侯景在涡阳打了败仗,单枪匹马逃回来。陛下您不追悔他从前造成的灾难,又赦免接纳了他。我听说恶人的秉性是不会改变的,天下的恶人都是一样的。昔日吕布杀死了丁原来侍奉董卓,而最终又杀死了董卓成为叛贼;刘牢之反叛王恭归附晋朝,但又背弃了晋朝,制造邪恶的事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狼子野心,最终也不会有驯服、顺从的秉性。侯景凭借着他的凶狠与狡猾的才能,受高欢的豢养和保护,身居高位独居一方,然而,高欢死后坟土未干,他就反叛了高氏。只是因为叛逆的力量还不足,他才又逃奔到了关西。宇文泰没有收容他,所以他才投靠了我们。陛下您之所以包容接纳侯景,是想让他来对付魏国。而现在侯景既然亡师失地,吃了败仗,那么他便只是边境上一个平常之人。陛下您舍不得区区一个侯景,却失去了与邻国的友好和睦。我私下认为侯景必定不是能尽忠的臣子,他抛弃国家像脱掉鞋子一样轻率,背弃国君、亲人像丢掉草芥一样容易,他怎么会懂得远幕圣德而来,做我们梁朝的忠实臣子呢!”梁武帝很赞赏萧介的一片忠心,但是却不能听从他的劝告。

东魏收复了悬瓠、项城后,完全恢复了原有的疆土区域,梁武帝除了得到侯景这颗定时炸弹之外,一无所获。东魏大将军高澄多次派人送交国书,再次请求与梁朝通和、友好,朝廷一直没有允许。

高澄对被俘的萧渊明说:“先王与梁主和睦相处有十多年了,没想到一朝失信,竟导致如此纷乱。我知道这并不是梁主的本意,一定是侯景煽动罢了。我们应该派遣使者去商讨一下,如果梁主没有忘记旧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也不敢违背先王的意愿与梁朝为敌。我会立即遣返留在北方的人,侯景的家属也会同时得到遣返。”

萧渊明于是派遣夏侯僧辩向梁武帝递交了奏书,声称:“渤海王高澄是宽宏大量、十分厚道的长者,如果梁朝再次与东魏关系友好的话,高澄会允许我回到梁朝的。”

梁武帝一向重视宗室,看到萧渊明的启奏后,流下了眼泪,便与朝中大臣们共同商议此事。朱异、张绾等人都说:“平息敌寇、安息百姓,讲和对我们来说确实很好。”

只有司农卿傅岐很清醒,他认为:“高澄为什么要与我们讲和,这一定是他设下的离间计,之所以让萧渊明派来使者,目的是想让侯景自己产生猜疑。侯景的心神不定,心里不安宁,就一定会图谋叛乱引起灾祸。如果您答应与东魏友好往来,就正好堕入了高澄的圈套,中了他的奸计。”

朱异等人则坚持地主张应该与东魏和好,梁武帝也厌倦了战争,于是便同意了朱异的意见,赐给萧渊明书信说:“知道高大将军待你不错,我看了你的奏折,心里感到很宽慰。稍后会另派使者到魏国,以便重新建立两国之间的和睦友好关系。”

夏侯僧辩返回东魏时,路过寿阳城。侯景私下查访知道了这件事,便拘捕了他,向他询问情况,夏侯僧辩把一切都告诉了侯景。

侯景感受到了恐慌,于是他写了一封回复萧渊明的书信,并向梁武帝启奏说:“高氏的内心像毒酒一样狠毒,北方人民对他怨恨至极。天从人愿,高欢终于死去,他的儿子高澄继承了父亲的恶毒,灭亡的时间已经不长了。高澄侥幸打赢了涡阳战役的原因,大概是上天要使他恶贯满盈吧!他的行为如果合乎上天的意愿,内心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又何必急着拿财宝璧玉来求和呢?还不是因为关中的军队卡住了他的咽喉,柔然的军队在他背后步步紧逼的缘故,所以他才用甜言蜜语丰厚的钱财来换取同我朝之间的安定。我听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您何必要怜悯高澄这小子,而背弃亿万人民的心意呢?我私下认为北魏安定强大的时期,莫过于天监初年,但钟离战役,北魏却片甲未回。当他们最强盛的时候,陛下尚且还讨伐并战胜了他们,现在他们力量薄弱了,您反而顾虑重重与其讲和。舍弃已经成就的功业,去放纵这个濒临死亡的人,把祸患留给后世,这不仅使我扼腕叹息,也让有志之士感到痛心啊!我知道高澄忌恨我投奔梁国,他请求讲和结成盟国,只是希望除掉他的心腹之患。如果我死了对国家有益,我将万死不辞。只怕是千百年之后,在史册上留下陛下的污点。”

侯景又写信给朱异,并赠给朱异三百两黄金,朱异虽收下了侯景的钱财却没有把侯景的奏折向梁武帝呈递。

侯景兵败投奔南梁,群臣各怀心思误国终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