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追趕西德,東德曾經擁有「黃金十年」,功虧一簣,終究被歷史淘汰

德國在二戰後被東西方劃分成不同國家的佔領區,1949 年,隸屬於美、英、法的佔領區合併組成了當時的「西德」,蘇聯佔領區則成立了「東德」。1961 年,東德政府為阻止人民逃往西德而建造了柏林牆,自此開始,東西德便隔著圍牆較勁。


從最終結果看來,東德似乎是「輸」的一方;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東德在 1960 年代也曾經繁榮過,其「黃金十年」的經濟成長不僅使當時的西德經濟學家瞠目結舌,更是當時華約國家集團中的經濟領頭羊。

追趕西德,東德曾經擁有「黃金十年」,功虧一簣,終究被歷史淘汰

六零年代全力「拼經濟」:購買力幾乎追上西德


東德政府於 1960 年代全力「拼經濟」,其領導人瓦爾特·烏布利希()認為當時的經濟成長過於緩慢,不僅針對舊有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施行了「新經濟政策」;還從教育著手,於 1965 年開始進行了課綱調整。自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甚至職業培訓與在職進修,都安排了強調「實用性」的科目與技能項目,而此教育結構大致維持到 1980 年代末,也就是東德末期。

追趕西德,東德曾經擁有「黃金十年」,功虧一簣,終究被歷史淘汰

從兩德「日用消費品情況表」的圖表可以明顯看出,東德人民的購買能力自 1960 年代初期開始便快速成長,至 1960 年代末期便開始接近西德。但當然,兩者間的比較並不是齊頭式平等的,其中的影響因素有非常多,包含兩德於二戰期間遭受摧毀的程度、分裂前的產業發展結構,甚至美國「」對於西德的援助等。

追趕西德,東德曾經擁有「黃金十年」,功虧一簣,終究被歷史淘汰

東德國產衛星(Trabant)汽車是當時中產階級家庭的標準配備

儘管如此,東德仍自劣勢中急起直追,其國內生產總額自 1950 年至 1970 年翻了三倍。而至 1970 年,平均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擁有自住房屋,至於冰箱、電視機與洗衣機,早已是多數家庭能夠負擔的設備。


不僅人民收入增加,工時也逐漸縮短,更廢除了週六工作的規定(亦即週休二日),這意味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從事休閒活動。有鑑於此,東德國產車衛星()的銷量逐漸攀升,幾乎成了中產階級家庭的標準配備。其於 1957 年開始進行生產,至 1991 年停產時共有四種車款,總生產量達到近 310 萬輛,甚至有一說在柏林圍牆倒塌時,駕車的東德民眾幾乎都是開著衛星汽車。

追趕西德,東德曾經擁有「黃金十年」,功虧一簣,終究被歷史淘汰

儘管當時仍有西德的經濟學家對於東德的長遠經濟發展,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事實擺在眼前,仍使不少學著懷疑自己是否錯估了局勢。然而,看見西德人民驚訝地張著大嘴使東德人民更感驕傲,而當時若有來自西方的官方訪問,最常出現在兩者間的對話是:「怎麼樣,我們這裡還行吧?」(Na, wie gefällt es Ihnen bei uns?)。


東德隨後分別於 1969 年與 1972 年在柏林與萊比錫完成了「柏林電視塔」與「萊比錫都會大廈」的建築,為其現代化發展留下了歷史註記。

追趕西德,東德曾經擁有「黃金十年」,功虧一簣,終究被歷史淘汰

七零年代的石油危機,繁華不再


然而,好景不常,進入 1970 年代以後的石油危機,使得國際油價飆漲,令以主要發展工業的東德大感困難。民生物資在此期間不僅產生了供貨短缺的問題,汽車與洗衣機等物品的交貨日往往在數個月之後,而奢侈品更是一貨難求。


東德政府對於國際油價飆漲的解決之道是減少「奢侈品」進口,卻也因此導致了「東德咖啡危機」。咖啡當時在兩德幾乎都是生活必需品,而其供貨短缺與價格高漲的問題,也促成了速溶咖啡包的進口,顯示出了民眾的妥協與無奈。

追趕西德,東德曾經擁有「黃金十年」,功虧一簣,終究被歷史淘汰

德國《明鏡》雜誌曾在 1975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繁華不再》的文章,談到東德人民可能面臨了要做更多工作,卻仍買不到東西的困境。由此看來,「柏林電視塔」與「萊比錫都會大廈」確實為東德經濟發展寫下了歷史註記,卻也為其劃下了句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