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take影菌


发生在1958年的定陵事件,完全算得上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场浩劫,甚至影响了未来对帝王陵寝的探索。

目前的网络评价上,众多人士对郭沫若等坚持挖掘帝王陵寝的人士展开了口诛笔伐,甚至把早年一些不属于定陵事件当中的个人黑历史也挖掘了出来,一个定陵事件似乎把很多人的名声在一夜之间彻底搞臭(重点人物郭沫若),但是如果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事件的话,把所有责任都推到郭沫若等人的头上,恐怕也有失公允,因为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对帝王陵寝的探索,相关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后人对郭沫若等人大加指责,可是这些人难道对帝王的坟墓不好奇吗?答案恐怕是同样好奇,甚至如果穿越到那个年代,在对待是否挖掘定陵的问题上,恐怕那些指责的人也会选择投赞成票,毕竟这是考古学上的一个禁区,期间所产生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上世纪50年代定陵能够展开挖掘,依靠的恐怕不是郭沫若等少数人的推动,而是在大众期盼之下,有少数人顺水推舟首先捅破了这层窗户,才让这件事能够顺流之下,直接走向大范围的开展,只是没有想到最后的挖掘定陵变成了一场地地道道的大破坏,也因此产生了一条红线——未来对待帝王陵寝,发掘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甚至暂时不考虑进行挖掘!

所以定陵事件并不是一次意外的破坏,在整个考古界对帝王陵寝企图进一步探索的背景下,这个脚步早晚会走下去,即便没有定陵事件,在未来也会出现一个同类型的破坏事件,进而让后人吸取教训,不再轻易对帝王坟墓展开探索。



而为什么这能成为一次惨痛的回忆,原因就在于即便利用现代技术,在目前也很难对帝王陵寝展开绝对的保护性发掘,更何况以上世纪50年代的技术,再配合上那个受教育率低下的年代,也注定了这场挖掘探索将以不断破坏和暴露问题而收场,在那个年代新的考古才刚刚开始进入探索阶段,即便考古现场的大后方也缺乏足够的文物保护和维护资源,在即没有足够的技术发掘陵寝,又没有合适的条件来保护文物的背景下,这场针对帝王陵寝的挖掘,也注定将会以大范围的破坏而告终,由于缺乏足够的密封设施,随着定陵的开启,在空气的暴露下大量布质、纸质文物开始遭到自然破坏,造成很多文物在接触空气的一开始就受到了破损,由于挖掘如此的设施需要大量的人员,而在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又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给予保护,挖掘提取和清理文物时,又造成了相当数量文物的破坏,本应该作为重要文物而留存的万历皇帝棺椁,竟然被当成废木柴而扔到了大山里,可见挖掘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完全处于无知的水平,这样的团队去挖掘帝王的坟墓,虽然开启了第一次探索,但却以更大的破坏而告终。



更致命的是由于建国初期很多现代化建筑,也只是刚刚准备筹建,在缺乏足够的文物展览馆、缺少相应的保护设施的情况下,那些成功从定陵取出的文物也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很多甚至只是简单地被扔到了普通的平房内封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气的磨损,以及缺乏专业人士定期维护,又造成了很大数量的文物出现破损,更应该重点留存的万历皇帝尸骨,更是在没有妥善保护的情况下轻而易举被后来的红卫兵抢走,化作了一团骨灰!

可以说定陵事件是一次很矛盾的考古事件,对帝王陵寝的探索早晚要经历第一次,可偏偏是在一次完全不成熟的背景下而执行,从而造成了惨痛的破坏,郭沫若等人过于迷恋对帝王坟墓的探索,却严重忽视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盲目的个人私欲也影响了对事物的客观判断,所以经历了这一次惨痛的教训之后,周总理也痛定思痛,做出了不再轻易开启帝王陵寝的命令!

这个任务,就交给后人来完成吧!


辽宁资深球迷


1958年发掘明定陵事件,为新中国陵墓考古敲响了警钟,也划出了红线。


当下一些文章谈起明定陵,大多感叹于当时技术不过关,部分文物没能保持最好的出土状态。还有惋惜三口棺椁被外行领导当废物给扔掉了,更有为动乱年代万历帝后尸骨被批斗和烧毁而叹气。但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要发掘?

定陵地宫并没有被盗,或被自然破坏,只有由于一些学者的学术动机而打开了。假若至今也没有发掘定陵,对那宏大地宫我们还一无所知。社会进程不会改变,明史研究也不会停滞,十三陵依然还会是5A和世界遗产。



古墓,特别是帝王陵墓和历史名人墓,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岁月和变迁。对于古墓葬保护,并非只有把陪葬品放入博物馆或考古所库房才是成功。维护最原始的状态,才是对历史的最根本尊重。
古墓发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在考古科学之上还有政治与伦理。所以定陵之后,国家禁止了一切主动发掘古墓的申请,对于因城乡建设施工、因被盗被自然损坏的,才会抢救性发掘,审批权在国家文物局。对于帝陵,是更加慎重的,主动性的抢救发掘也都被严令禁止。


几苇渡


哎!这事不能提,提起来就上火!

郭沫若这人号称考古学家,可是一心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

本来计划挖开长陵,为什么要挖长陵,因为他想找《永乐大典》。后来实在是找不到墓道口改挖的定陵。

他不光想挖长陵,还想挖武则天的乾陵呢,为什么?想要找《兰亭序》啊。辛亏没有被他挖。

定陵的打开,是我国考古界的一次集体试错。因为当时很多技术不成熟,可以说损失不可估量。

其他的不说,但说万历皇帝的棺椁、尸骨都没有保住。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哪些针织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灰飞烟灭。在这件事上,不要说挖出来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应该说损失多少国宝。

这件事上没有有功之臣。




(定陵)

1956年,先是准备发掘明成祖的长陵,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墓道口。这要是换盗墓人员来,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打通地宫,观山定穴,打洞下墓,那是小菜一碟。

但是这帮有证的考古学家可就没有这么厉害了,也就这样,长陵保存完好。

但是又把目光转向了定陵,为什么是定陵呢?因为神宗万历在位时间长呀。

而且又是多年不上朝,这又是为什么呢?

行,什么也不说了,就挖他的墓吧,就这样,定陵被打开了。

要知道,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可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整整48年。

明朝多出短命皇帝,不知道是朱元璋的杀戮太重,折了子女的受。还是十三陵这个地方风水有点问题,多出短命之人。

反正就是皇帝在位时间普遍不长。

神宗皇帝在位这么些年,地宫里的文物肯定非常多,也便于研究文献价值。所以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挖掘行动就开始了。

(定陵地宫)

可悲的是,由于技术、见识、认知都没有达到一定得程度,毁坏的文物不计其数。导致很多国宝在空气进来的那一刻瞬间化成灰烬。

而且,只顾着收敛一些金银玉器,很多历史价值的文献也消失了。

损失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所以说这是一次试错。就是代价太大了。

(龙袍)

后来,因为保护水平有限,决定不再主动发掘皇陵,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了命令:十年之内不再主动挖掘皇陵。

这个命令延续至今依然有效。



有太多的历史秘密被埋葬在了皇陵里,也有太多的人想要打开看一看。

比如雍正是否有金头,乾陵是否有《兰亭序》,秦始皇陵里到底有多少秘密。

不要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了,就是普通百姓也想一睹为快,也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就像看见兵马俑一样的震撼。

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要把这个历史文物完整的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并完整无损的的保护下去。


观复一鉴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其实在清朝的清东陵也有一个定陵,它是咸丰皇帝的陵寝)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

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是一个明史专家,对明代的历史特别着迷,在某次活动中偶然提起了挖掘皇陵的提议,没想到竟然得到郭沫若的赞成,就这样经过他们的申请,这项打着历史研究的考古挖皇陵的事儿被批准了,就这样考古队开始进驻十三陵,但他们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定陵,而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也是第一个被营建的朱棣陵寝长陵,但令考古队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竟然也皇陵的地宫口都没有找到,于是乎,他们又做了一个决定,准备在找一处小一些的皇陵试着挖掘一下,这样积累一些经验在搞大的长陵;定陵就在这个时候被选中了,随后定陵被开启了。

定陵在开启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做详细的文保规划,再加上当时很多文物保护技术也不过关,万历皇帝棺椁中大量的丝织品在接触空气后迅速的氧化变黑,很快便成了一堆废渣,这些珍贵的明代文物被毁于一旦,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灾难,这还不算完,在挖掘完定陵后又遇到了众所周知的动乱,一些带红箍子的年轻人冲进了保存定陵文物的库房,他们声称要批斗这个封建大地主万历皇帝和皇后,随后万历帝后的尸骨被搬到了定陵广场上,在一番口号后,他们竟然举火焚烧了这两具骨骸,随后万历巨大的棺椁也当作废物扔到了附近的山沟里。。。。

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老猪的碎碎念


定陵即明朝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同葬陵墓,由于定陵的考古挖掘时间比较早,当时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理念都相对落后,故而对出土的文物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且在后来的特殊时期,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遗骨还惨遭焚尽。因而定陵的开挖成为我国考古界一个深刻的回忆与极大的损失。

定陵的开挖

我国建国以后便对于古代帝王陵墓采取了严格管控的制度,并且决定不再主动挖掘考古帝王陵墓,1956年,当众多学者提出开挖定陵时也是引起不小的轰动。经过两年的开挖,定陵主体墓室于1958年被打开,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保存完好,且头发软而有光,墓室中的陪葬珍宝无数,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在陵墓开挖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孝端皇后尸体下铺了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发现了镶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的褥垫,万历皇帝的被褥上则镶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开棺时万历皇帝是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龙纹玉带,下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孝端皇后则头戴黑纱尖棕帽,覆饰金簪,上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系绣云龙纹长裙。


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金器、银器、玉器、珠宝出土时虽已隔世300余年,但任旧光泽熠熠,其中皇帝、皇后的金冠精美绝伦,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万历皇帝棺椁中的盒子里出土了一樽“金丝翼善冠”,是以金丝编织出二龙戏珠图案,质地均匀平滑,形象栩栩如生,整个皇冠无一丝线接头外露,技艺相当精湛 。皇后棺椁中的“六龙三凤冠”由金丝编织成龙,再由翠鸟羽毛粘贴成凤,再由128块红、蓝宝石和5400余颗珍珠缀编鲜花、祥云加以点缀,珠光宝气,闪闪夺目,极其奢华。



衮服龙袍一般用于皇家祭祀和大型典礼。出土的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衮服”的底纹上映有各类文字图案,如“寿”字、蝙蝠等,正反两面以及两袖由缂丝制作12条盘龙,每条龙周边均饰有吉祥图案,最为繁复的十二章图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征大明王朝千秋万世,也象征万历皇帝文武兼备。


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亦采用升龙、行龙左右盘绕的图绘手法,龙旁以云水装饰,端庄且威严。与皇帝衮服不同,皇后衣着体现母仪天下之意,前后襟与两袖绣图为100个童子,姿态各异。周围以各类花卉与金银装饰,取“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之意。


文物保护的失败

虽然定陵出土了大量文物珍宝,但因为保护措施的落后,开挖人员经验欠缺,大量文物氧化严重,仅仅向世人展示了几个小时的风采便失去原来的面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且由于出土文物数量大,出土之后的保护和抢救力度不够,大多文物被凌乱的摆放在露天的院子里和研究所的简陋库房里,一放就是两三年。



上面说到的皇冠、凤冠、衮服等珍贵国宝在出土后,由于氧化,逐渐失去光泽,已不复出土时的风采;由于袍服的材质娇贵,当时考古人员处理袍服时却用软化剂涂抹在衣物上,故而这些袍服几个月后又黑又硬,加之文物研究所的库房简陋,四面漏风,这些袍服出土后不久便成为了碎片,现在我们在定陵博物馆所能看见的完整衮服龙袍其实是复刻的。



万历皇帝的棺材由金丝兰木打造,本来就是文物,而在开挖时,当时的理念并未将此当做文物对待,被暴力拆开后当做垃圾扔至山沟中,当文物工作者反应过来时,回山里寻找却已不见踪迹,很可能被村民捡回家做了柴火或者家具。现在陈列于定陵地宫的棺材也是后期由水泥重建的。1966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定陵被称为“牛鬼蛇神”遭到批斗,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皆被焚毁,这使得吴晗本欲研究万历皇帝生前是否吸食大麻的项目破产。


历史意义

定陵的开挖带来的文物损坏是考古界和历史界的一大悲剧,但对于历史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意义。万历皇帝是出了名的二十余年不上朝而饱受诟病,在史料中万历皇帝主要是由立储问题引起,但经过定陵的挖掘,专家发现了万历皇帝患有严重腿疾,这也为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找到了另一个方向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万历皇帝的陵墓中只有两樽皇后同葬,左右两侧的配殿空空如也,并未葬入万历皇帝的爱妃郑贵妃,这与《明史》中百官阻止郑贵妃葬入定陵的记载是一致的。因而也印证了明朝的政治体系中,皇帝是比较憋屈的,正如《万历十五年》里说到的,连立储都受大臣们的拼死抵制,万历皇帝也是生的伟大,死的憋屈。




其次,虽然文物氧化严重,但其中展现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甚至是失传至今都无法复制。万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金冠是用518根直径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织,质地均匀,疏密一致,二龙戏珠样式中的龙首、龙身、龙爪均是独立制作,但丝毫看不出焊接痕迹。织造龙袍所使用的缂丝技术失传已久。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开国之时,生活俭朴,由于缂丝工艺复杂,造价高昂,人工制作最快也只是一日一寸,制作一件缂丝长衣需要数年之久,故而朱元璋下令严禁缂丝制作服饰。直到明宣德年间,缂丝才在皇室奢侈之风下重现世间,而万历皇帝的衮服不仅由缂丝制作,且需要加上孔雀羽、真金丝线等工艺,算是无法完全复刻的绝世孤品。

与此同时,定陵开挖过程中的惨痛教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对于帝王陵墓保护的力度,在此之后,郭沫若提出开武则天墓时,被一口否决,并由国家做出明确指示,即“十年内不开皇陵”。

综上所述,定陵的开挖对于我国考古界和历史界是一个前车之鉴,在技术条件尚未成熟时,不应对古代陵墓进行开挖,这也是我国目前明确测定出一些帝王陵墓却不加开挖的原因,正是这个前车之鉴,也才有利于我国对于古代文物以及历史遗产的保护。


棍哥观史


六十二年前,我们挖掘了定陵,它曾轰动世界,也曾令人无限唏嘘,为何选中定陵挖掘?又为何此次挖掘成为了一次悲剧?我带您来揭晓答案。


十三陵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之中保存的很好的一座陵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设计金碧辉煌,仿宫殿设计,占地面积也十分大,作为死后长眠的地方,明朝皇帝也是费了心思。

1.墓主人身份

万历皇帝,名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十岁即位,后又长达二十几年不上朝,明朝有名的张居正就是万历首辅大臣,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在万历时期。

但万历时期,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再加上后期万历三大征,国库空虚,间接导致了明朝后期的衰落。

2.国家牵头?


其实,当初最先决定挖掘的是永乐皇帝的陵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合上书,请求挖掘,可能找到《永乐大典》。

可是朱棣的长陵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就觉定先找一个小陵墓练手,熟悉经验。有塌陷缺陷的定陵就成为了牺牲品。

3.机关暗器!!!

听别人说帝王陵墓都有啥流沙,翻石,机弩等暗器,工作人员也很小心,但打开后发现,除了气味难闻,没啥机关,但为了保险起见,放了一只鸡,几天之后,鸡还是好好的,工作人员才敢进入。

4.悲剧发生


定陵的挖掘没有弯路,很顺利,找到文物3000多件,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出土的珍贵丝织品护理保存不当,导致黑化,硬化,碎裂。包括皇帝龙袍在内。正值文革爆发,有关人员被批斗,离开岗位,打开的陵墓无人照看,里面的木质材料开始腐烂,万历皇帝的棺椁(金丝楠木)被扔到后山,农民捡起烧火,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5.禁止挖掘帝王陵

悲剧发生后,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先生随即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申请。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

从那时起,帝王陵就成为了考古界的一个悲殇,定陵的损失之惨重,难以估量。是考古界一个惨痛的记忆。

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我,谢谢转发,谢谢了。


take影菌


说起定陵,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因为定陵的主人是明朝那个非常有名的,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陵墓中的文物当时也是精美绝伦。

那话说回来了,明十三陵都没有发掘,为什么偏偏就把万历皇帝的定陵给挖了呢?

其实在1955年的时候,由当时北京副市长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了郭沫若、沈雁冰、邓拓等人联名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当时的明十三陵中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

这是谁的墓?是大名鼎鼎朱棣的陵墓,它被称为长陵。

但是在对长陵的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长陵的规模太大,发掘难度也很大。在经过几个月的探访中,最终也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

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定陵有塌陷的地方,觉得定陵相对会好发掘些。所以他们决定先对定陵进行发掘,也算是积累经验。就这样长陵的发掘就改为了定陵的发掘,沉睡百年的万历皇帝的陵墓被缓缓打开了。

它是一座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地下宫殿。宫殿有两层楼高,长为80多公尺。带着好奇专家们进入了定陵地宫,而这次的进入也让他们大开眼界。

这次定陵地宫一共出土各种文物3000多件,其中金器数百件,各种袍料、匹料、服饰用品达600多件。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闪着光的宝贝的时候,有谁不惊讶,有谁不赞叹。皇家就是皇家,真的是太有钱了。

但是这次发掘并不是完美无瑕的,相反它让一些文物只留在了考古工作者的脑海里,而不能以真面目示人。这不得不是考古界的一大损失。

一、万历皇帝的龙袍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

让专家们大开眼界的是,看到了万历皇帝的龙袍。

那色泽,那精致的纹饰,静静地搁置在那里大放着光彩,折射出龙袍庄严的样子。

专家们看呆了,是啊,还没有看到过色泽度如此之完美的龙袍,就像刚刚缝制出来的一样。

就在他们惊叹不已的时候,龙袍一点点地发生了变化。

因为与空气接触,龙袍开始氧化,颜色慢慢地发乌,材质也开始发硬。

最后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碳化后破碎的样子。

它就像昙花一样,只留下了瞬间的美好。那份美好只惊艳了当时的考古专家们,也只留在了他们的印象和回忆中。

因为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龙袍事件带给考古专家们的更多的是惋惜。没有保护好万历皇帝的龙袍,让它变成破旧不堪,也是考古界的极大的损失。

二、69匹精美的丝绸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

随后专家们在万历皇帝尊贵的金丝楠木棺椁里,发现了一匹匹织锦绸缎。

有人会说绸缎有什么的,还能比金银珠宝名贵吗?是的,因为绸缎不好保存,现存的绸缎也不多。

有的文物专家为了能得到明清的丝绸研究,还不惜去揭古书封面装裱的丝绸去研究呢。

知道丝绸有多珍贵了吧!而在这里专家们竟看到了69卷丝绸,全都是独立成卷的。

这些丝绸包含了各种织法,什么平纹、斜纹、缎纹等,让专家看了能不惊喜吗?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丝绸色彩艳丽,织工精美,就像刚刚织出来的一样。

那漂亮是和现在博物馆里展出来的色泽完全不能比。专家们看到这些真得是太兴奋了,恨不得把看见的完完全全印到脑子里。

但是这些丝绸的结局和万历皇帝的龙袍一样,搁置在空气中被氧化了。

它也如昙花一现般,只留下了残品,曾经的美好不复存在了。

本以为是件好事,为以后的研究做出了不少贡献。但谁知这次发掘因为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而让文物中的精品落了个残品的结局。

三、万历皇帝的尸骨因为这次发掘,也落得了尸骨无存的下场,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

专家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了,金丝楠木棺椁里面万历皇帝的尸骨。但是万历皇帝的尸骨摆放很让人差异。它并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是仰卧的姿势,而是面向上,头顶微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而右手放在头的右侧。万历皇帝的左臂是下垂的,略微向内弯曲,左手是放在腹部上的。

万历皇帝的右腿稍微弯曲,左腿是直伸着的,两只脚向外撇开。这是不是一个很奇怪的姿势,但是经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姿势应该是采用了北斗七星的S形葬式。

它是为了能够“聚气”,有了气,就有了万物。这也正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

但是后续的研究还没有结束,到底这种姿势还有什么寓意,还需要继续研究。

可是没有后续了,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体,竟然在文革中以打到封建帝王的名义,用火烧毁了。

可谓是尸骨无存,这真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他们的上好棺椁,那个用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却被无知的人员当成废弃材料给扔到城外山沟里了。真是让人感到心痛。

这一切只能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了,这个损失也是惨重,无法弥补了。

其他没有破坏的文物,被当时考古人员随意地放到了一个平房里面,也造成了无法修复的破坏。

这次的发掘真可谓是考古界的悲剧,郑振铎等考古专家上书国务院,请求停止再发掘皇帝陵墓。

周总理了解到这件事后,制止了发掘工作,并表示以后绝不能再主动发掘帝陵,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也不能主动发掘。

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没有帝陵被发掘了!

定陵的发掘明显是弊大于利,好多珍贵的文物再也没有机会以它的真实面貌展现给大家了。

这的确是遗憾的,也是考古界巨大的损失。所以,在没有足够保护文物的技术出现时,就让文物安静地在地下长眠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定陵之殇,一方面是由于某些人的利欲熏心,不成熟的技术、破坏性的挖掘,都让这座豪华的帝陵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另一方面,十年浩劫中定陵和很多文物古迹一样没能幸免于难,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故而,对于考古界来说,不提那场不可逆的破坏,在挖掘过程中及后续保护中文物大量损坏,值得深思!


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所谓抢救性发掘,纯属个人私欲

不得不说,郭沫若写的一手好诗,拍的一手好马屁,且不论其人品如何、为人如何,单纯以其考古学家的身份来讲,他就不合格,甚至说为业内所唾弃

为了研究历史,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磨破了嘴皮子,终于得到开挖定陵的资格,大刀阔斧的考古工作开始了,这一年是1958年。大量的奇珍异宝出土,多达三千余件价值链成功的珍宝被一一发掘,包括帝后的棺椁,而随着对万历尸骨的检测,郭沫若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万历多年不上朝,除了他因为继承人问题和群臣闹掰之外,还有一个可能是因为他腿脚不利索,而验尸结果表明他是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影响了其行动,可以说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也为研究万历皇帝的生平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除此以外,大量保存完整且标有产地型号的布匹丝绸也随之出土,让人惊叹明朝时期丝织业的发达程度,且不说陪葬品之丰厚,单单是帝后黄袍凤冠,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可问题是,也就到这了!接下来便是令人无限叹惋的损失

如果说是无心之过尚可理解,那么毫无根据的自信和不认真呢?

据当时定陵的发掘工作考古队队长赵其昌回忆,大量文物在发掘之后便遭到损坏,而且无法弥补,或许是无心的触碰,或许是错误的处理方式,至少这些都是可以规避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令人叹息

在发掘定陵之前,考古学家都没有见过真实的明代丝织品,甚至说他们的考古发掘经验,也不足以去开挖工程如此浩大的皇陵!正常情况下,开挖之前都应该做详细的方案,并且有十分充足的准备,毕竟埋于地下多年的文物,一旦接触空气就应该立刻进行技术性保护,可是这一切都没人提及,大家只想着快速开挖,一睹皇陵风采

陵墓中有许多整匹的丝织品,上面还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等等,十分宝贵。由于缺乏经验,考古人员自信地将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衣物上,结果几个月后,衣服全部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时条件的简陋,大多数丝织品支离破碎,无法再修复!

除此以外,好多有幸保存下的丝织品,也因为错误的装裱方式,失去了研究价值。可以说,考古队的盲目自大和技术不过关,让大批文物损毁,令人心痛!

历史的局限、无知且愚昧的官员、令人气愤的不仅如此

1959年9月30日早上,曾铲下定陵第一锹土的民工王启发,竟然接到了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而这个指示也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就是这样一道指令,看成是荒谬之极的指令,让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帝后棺椁消失不见,几十名警卫战士在主任的指挥下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宝墙滚入山沟。且不说金丝楠木的造价之昂贵,木材之稀有;作为万历皇帝的寿棺,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也实在是荒谬!虽然后续此事发酵,全国沸腾,但早已遗失的棺木却已经无处可寻了!

当然,最大的破坏来源于那场浩劫。一位20岁的定陵女讲解员开始了自己的演说。随着狂热的批判结束,一片口号声中,十几个人捡起石块猛地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而后被丢进深山的帝后尸骨被彻底焚毁!

其实,定陵的破坏和损失不止如此,只是因为所遭受的破坏实在太过严重,让人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是技术的落后?还是人为的过失?总之,定陵之殇足以让国人惊醒,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纵使各省市纷纷上书开挖各大皇陵,都被周总理及时叫停,也正是如此,才能保护我国诸多皇陵至今仍完整无缺

作为定陵发掘的倡导人和执行者,郭沫若也将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人所评判。曾有幸去过国家博物馆,在某处展区,一顶奢华的凤冠在非常核心的位置展览,引得诸多人驻足观看,可是谁能想到,她的主人却早已尸骨无存,灰飞烟灭了呢!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虽然它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但是却成为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既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我们应该高兴才对呀,又可以拿着老祖宗的宝贝吹吹牛,但为何要说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呢?这一切都要从这个始作俑者说起。

他就是我国历史著名的挖墓学者郭沫若,他一个搞文学的,搞搞文学就可以了,但他却热衷于挖坟掘墓。一天天上书要求把全天下所有的皇陵都给挖了,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相关部门同意他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朱棣的陵墓)。后来,郭沫若带着考古队挖了几天,就是挖不动,最后临时决定放弃长陵,改挖万历皇帝的定陵,先练练手。因此,万历皇帝的定陵就成了倒霉蛋。

随后,郭沫若等人着手挖掘定陵,在郭沫若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定陵地宫很快就被打开了。地宫里万历皇帝以及皇后的尸体早就腐烂,但骨架完好,并且里面有大量的随葬品。在万历皇帝的陵墓中总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既然出土来了这么多文物,考古人员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他们却一个个悔恨不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万历皇帝的陵墓最为珍贵要属万历皇帝身穿的缂丝十二章衮服(也就是龙袍),这可不是普通的龙袍,堪称一件绝世的艺术品。这件龙袍上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图案,而且它使用的缂丝技术是非常独特的,缂丝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熟练织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制作一件长衣的缂丝面料需要连续不断织造10年之久,可见这件龙袍的珍贵之处,然而更要命的是这种技术到今日已是失传已久。

然而就是这样珍贵的龙袍以及其它珍贵的丝织品刚出土后,就迅速氧化和风化,就这样一件件绝世的艺术品瞬间变成了一堆破碎片,令人痛心疾首!这一切的巨大损失是无法估量和挽回的,因此被称为我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后来,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最后也被焚毁。即使这样郭沫若还不死心,想继续挖乾陵和秦始皇陵,但都坚决地拒绝了。

当然,定陵的悲剧也给我们上了一课,敲响了警钟。从此之后,相关部门严令禁止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只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维持原状,也不失是一种好的选择。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定陵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损失?首先,这里的定陵指北京的明定陵而不是清定陵。明定陵埋藏着明朝万历皇帝以及他的皇后。

原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帝陵采取了严格的管控,但是在北京副市长以及郭沫若等人的提议下,对明定陵进行开挖。

通过对定陵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各种玉器、金器、银器在底下埋了三百多年以后重见天日,依旧光泽亮丽栩栩如生。

这其中以皇帝、皇后的金冠为最,还有皇帝的衮服龙袍,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等等。

通过这些出土文物,展现了大明王朝工艺之精湛,对明史的研究也可以更近一步。

但是,虽然定陵发掘出了如此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却没有受到当时考古学家的重视,文物损害非常的严重。


皇帝的由金丝兰木打造的棺材居然被暴力拆开,而且被随意丢弃,没有丝毫的保护意识。

而且,易被氧化的文物被随意堆积在没有丝毫保护的房间内,并且在发掘的衣物上面胡乱涂抹软化剂。最后遇上了特殊年代,皇帝以及皇后的尸体被毫无阻拦的焚烧。

由此,完全是出于人为疏忽,致使定陵发掘变成了一件世纪考古惨案。这是一场没有任何历史意义的发掘,无论是出于个人的何种目的。

这都是对中国历史遗留的糟蹋。并且发生了这样重大的考古失误,项目有关负责人都没有受到严惩。

但是这次事件也给中国考古界敲响了一次警钟,除非是遭到工程破坏或者因被盗损坏需要紧急抢救之外。

不得再主动打开陵墓进行考古研究。随后郭若沫请求打开武则天墓便被直接拒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