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能打贏司馬懿嗎?

優質提問官


龐統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被演繹成一位奇謀之士,但更擅長的是內部管理及後方統籌。因此,陳壽對龐統的評價是“荀彧之仲叔”,也就是與荀彧處於伯仲之間。而荀彧、龐統所擅長的正是諸葛亮的強項,陳壽的評價直接是“管、蕭之亞匹矣。”也就是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管仲、蕭何分別是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劉邦統一天下的相材,可以說諸葛亮都不能統一中原,龐統就更沒可能了。


但是,蜀漢還有另外一位常常被忽視的人,那就是法正。法正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謀士,陳壽認為法正像是曹魏的程昱、郭嘉,能奇謀。諸葛亮也非常佩服法正,並且認為假如法正還活著,必然能夠讓劉備不去攻伐東吳。法正在劉備的心中也非常重要,劉備在位時,只有法正被追諡了,其他像是關羽、黃忠等人都要等到蜀後主的時候才被追諡。


此外,諸葛亮無法擊敗司馬懿並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更多是經濟、補養以及將才的問題。諸葛亮手下將才缺乏,唯有趙雲和魏延,司馬懿手下則有大批曹魏成長起來的將才,像是郭淮等人。


總結來說,與諸葛亮有相同技能且不如他的龐統肯定是無法戰勝司馬懿了,換成法正說不定還會有一定可能。


光君歷史


一、諸葛亮的執政理念

諸葛亮主張佔荊襄之地,以荊州為根基,然後東邊和孫權聯盟、這樣一來就可以北拒曹操、西邊攻取益州、對內實行休養生息,逐漸擴充軍備等待時日。如果天下有變,那麼可以從漢中一路到荊州,天下就可以平定。

二、龐統的執政理念

龐統則不同意諸葛亮的意見,龐統認為:荊州是荒殘之地、按當時的環境來說已經人物彈絕、荊州東邊有強大的孫權,北邊又有虎視眈眈的曹操,如果佔領荊州會處於兩面夾擊的局面。而且荊州飽受多年的戰爭之苦,雖然是富足之地,但是經過長年的戰亂使得當地的人才、物資極度匱乏。所以荊州不可作為劉備攻取天下根基。

從以上分析可知,龐統和諸葛亮在以荊州為根基的問題上二人有著很大的分歧。


如果當初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那麼蜀國能打贏司馬懿,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善於守,而龐統更善於攻

諸葛亮和龐統都是當時三國時期的頂級人才,但是兩人在攻守方面各有偏重。諸葛亮更偏重的是治國守邊,當時劉備攻取西川的時候,諸葛亮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並且北邊的曹操和東邊的孫權都想打荊州的注意,但是卻不敢妄動。蜀漢建立以後,蜀國更是由諸葛亮一人治理。龐統則更善於攻城掠地,當初赤壁之戰中的連環計,龐統獻計攻取益州等,從這裡我們都可以看出龐統出色的軍事才能。

二、諸葛亮在人際關係上不如龐統

劉備去世後,蜀國的權力由諸葛亮一人把持,但是他對蜀國是忠心耿耿。但是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並不注重蜀國的後續人才的培養,結果在諸葛亮死後,屬狗竟然無人可用。而且諸葛亮的人際也並不是很好,比如關於、張飛等人對諸葛亮一直有意見。但是龐統的人際關係卻比諸葛亮處得好,龐統在為人處世方面做的非常到位,比如:關羽、張飛等蜀國將領對他是心服口服。

三、蜀國後期的戰略部署更符合龐統的策略

我們從蜀國後期的戰爭就可以看出,龐統的戰略計謀更加符合蜀漢後期的戰略走向。當時諸葛亮把荊州當成蜀漢的根基,但是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直接打亂了諸葛亮的整個計劃,以致於,關羽被吳將斬殺,同時張飛為了報仇也被斬殺。還有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而從龐統的戰略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荊州只是他戰略計劃中的一枚棋子,他把益州作為蜀漢的根基。如果當時劉備聽取龐統的意見,那麼在荊州丟失以後,關羽估計也不會死,估計孫劉聯盟也不會破裂。

總結

從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由龐統輔佐劉備,那麼後面的關羽敗走麥城、張飛被害、夷陵之戰等這些事情根本就不會發生。假如龐統並沒有死在落鳳坡,那麼蜀國後期的戰略走向可能會更加偏向於蜀國,司馬懿估計也未必能抵擋得住龐統的圍攻,那麼三國的爭霸,鹿死誰手估計未定呢。


公元前


水鏡先生曾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得天下”。諸葛亮和龐統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的謀士,雖然兩個人擅長的地方不一樣,但是兩個人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是頂尖的存在。諸葛亮適合做宰相,能夠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在內政方面絕對可以說是三國第一,小小的蜀國被他經營的蒸蒸日上就可以說明諸葛亮的能力,要是蜀國一統天下,絕對沒有五胡亂華的黑暗局面。而龐統則是更適合作為太尉,智謀超群,適合攻城略地,開拓進取,蜀國一統天下,北方各族將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龐統的能力在歷朝歷代也是排名前列的存在。

我們發現劉備這個人很有自知之明,在進攻西川的時候帶了龐統,讓諸葛亮留守荊州,決策非常明智,物盡其才、人盡其用。龐統、法正死了以後,蜀漢方面軍事進攻能力極強的人就沒有了,諸葛亮雖然也很出色,但是更適合守成,他在攻城方面並沒有龐統他們厲害,甚至還不如劉備。這也是夷陵之戰時,劉備為何讓諸葛亮守護後方,沒有帶在身上進攻東吳的原因。


龐統英年早逝,也讓後人懷念他的時候,覺得他有無限可能成為劉備一統天下的變數。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就對龐統十分信任,排兵佈陣也完全聽取龐統的意見(注:《三國演義》第47回裡描寫蔣幹兩次過江,被周瑜設計囚禁在江邊破廟中。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蔣幹巧遇龐統,幾經懇求,蔣幹帶龐統渡江去見曹操。曹操聽說龐統來了,很是高興,龐統又相機處事,巧獻計謀,然後離開曹營。曹操按照龐統的計謀,將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並排在江邊,非常壯觀)。這才有了火燒赤壁。因為龐統的名聲之大,天下皆知,曹操是個愛才之人,對龐統自然高看一眼,不會因為他的相貌醜陋就難以接受他。而孫權就沒有這個度量,讓人感慨,東吳偏居一隅不是沒有原因。曹操見到龐統的第一句話就是:“就問先生大名,望不吝賜教”。而他對於諸葛亮就沒有這麼上心了,甚至有些不在乎。

劉備在攻取西川時,想要靠仁信征服西川,可是龐統說要恩威並用,這才有了劉備輕鬆拿下西川的事實,龐統的見解比平常人更深刻,甚至於諸葛亮也有些比不上他。而且他和每個人相處的都非常好,他在落鳳坡去世時,劉備手下所有的將領都悲痛萬分,這一點很多謀士都做不到。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那麼蜀國的戰略必然會非常激進,司馬懿未必能擋住龐統,夷陵之戰也不會輸的那麼慘,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各位網友怎麼看呢


暴雪長空


如果問落鳳坡龐統不死,能不能戰勝曹丕,我還會猶豫,但問能不能戰勝司馬懿,我卻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大家,不能。因為龐統的性子太傲,而司馬懿則太能忍。就這一點,就可以定性龐統難成大業。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鳳雛臥龍得一而安天下。這只是司馬徽從二人的才學來說的,他們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但他們卻沒有統一天下的條件,因為這個條件是掌握在各自主子手裡的,那就是信任。

劉備成說得孔明如魚得水,但事實上劉備心中更看至關羽張飛,因而在孔明和關羽張飛有矛盾的時候,劉備是偏向關羽張飛的。孔明在奪得荊州之後逐漸談出劉備的朋友圈,而龐統正逐步得到劉關張的接納信任,但是這種接納和信任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以關張為中心。

龐統雖然有許多政策與劉關張的相符,但要想真正的實行自己的策略,必然會有與關張衝突的地方,當龐統與關張有了衝突時,劉關張的立場就會與龐統逐漸疏遠,當龐統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時,他不會像諸葛亮那樣默而認之,而會一如繼往的殆工,希望以此方式求得上次的關注。一次可以,兩次可以寬容,三次就會讓人厭煩了。因此即使龐統不死,司馬懿不會被其敗。

龐統不但不能把司馬懿打敗,相反還有可能被司馬懿算計,因為同樣的情況,當司馬懿受到上級的猜忌時,他能忍,他會等待最好時機,採取最重要的一擊,所以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被司馬氏終結了。


萍風竹雨123


首先說明:落鳳坡的名字也是龐統在這裡死後才有的稱呼。因為,龐統道號鳳雛,他在這裡死了,就被後人稱為落鳳坡。

正史上龐統早期是周瑜的幕僚。在周瑜死後,收到東吳的排斥,於是深知他才能的魯肅舉薦他到劉備跟前任職,大家都知道,魯肅是非常鮮明的聯劉派。所以推薦龐統過去,期望增加兩方的互信。(所以赤壁之戰火燒曹營,是東吳周瑜的謀略)

龐統剛到了劉備帳下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魯肅知道以後,寫信給劉備,告訴他實情,這次受到劉備的重用。

於是,在劉備入蜀時候,作為軍師,他就隨行了。誰知道,這次入蜀有去無回,在和劉璋翻臉後,龐統就在近攻雒城的時候陣亡。而不是三國演義說的那麼邪乎。

三國演義怎麼說的呢?道號為鳳雛的龐統在領兵近攻的時候由於馬受驚,劉備於是將自己的千里馬讓給龐統。當時他還沒意識到,自己這個的盧一直妨主。於是龐統一番推辭之後騎上了千里的盧馬。

劉備的這個馬是白色的,守城的張任提前預估劉備會從小路近攻,已經探知劉備騎白馬,於是親自帶人埋伏在小路必經之處落鳳坡,吩咐軍士,只要看見騎白馬的就往死裡射。

這下好,龐統率軍走過小路時候,問了一下軍士,說是落鳳坡,沒來得及撤退,就被射成刺蝟。那麼,正史上的龐統是怎麼死的呢?

有的人說是為了劉備師出有名自殺式死亡,有的說是為了和諸葛亮鬥氣而死。其實都不然。

​公園211年,劉備受劉璋的邀請,率軍入蜀替劉璋防衛攻打佔據漢中的張魯。在和劉璋一陣噓寒問暖之後,劉璋派遣劉備都督白水軍,劉備並沒有攻打張魯,反而駐紮下來之後收買人心。

關於諸葛亮死,龐統活的話。還真不好說。

在演義上,入川前諸葛亮就嚴肅叮囑過龐統,龐統認為是孔明在輕視自己,於是貪功冒進,中了埋伏,不幸犧牲於落鳳坡。

如果是歷史的話,沒有落鳳坡,龐統死於雒縣戰場上的流矢。龐統當時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出謀劃策親上戰場,而劉備前一任的軍師中郎將正是諸葛亮。

同樣上戰場,諸葛亮在任上活下來了,龐統在任上死了,只能說生死有命。

如果硬把諸葛亮摁死,龐統的確有幾率擔任諸葛亮的位置。畢竟之前“親待亞於亮”,且他和諸葛亮是同學,同為荊襄士人,跟著關羽留守荊州、親好老東家孫吳、同時做個一流謀士絕對足夠。

只是諸葛亮對於劉備和蜀漢的意義遠非區區一個謀士。漢中戰時,劉曄就已經把諸葛亮置於關張之前,對曹操說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是僅次於劉備的第二號人物,是不可多得的卓越相材。更不提最初劉備走出荊州困局乃至與東吳結盟打赤壁,全是諸葛亮的手筆。

資歷,能力,威望缺一不可,不是劉備對誰親密誰就可以掌權,如果諸葛亮真死在戰場了,那麼有相當一段時間都無人能填補這個空缺。再保險點,把那塊權力化開,分給多人擔待也不是不行。個人認為如果龐統活著他的位子其實和法正差不多,沒有辦法像諸葛亮那樣擁有極高的威望。

諸葛亮那個位置,不僅對能力有極高要求,對心志、私德、情商、格局全都高要求。

託孤大臣常有,做到諸葛亮那般極致的卻是鳳毛麟角。

心志稍有一點不堅,夷陵大敗後劉備嚥氣、舉國叛亂時,就接受曹魏遞來的橄欖枝、帶著阿斗歡快的投降稱臣了。





嚼扒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龐統是否能打贏司馬懿,答案是肯定的,龐統拿什麼打贏司馬懿呢?龐統不可能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因為是智殘,諸葛亮才叫智慧。司馬微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是天方夜譚。。。看龐統取西川那是什麼事,劉璋劉備初次會唔就要將其殺掉,尚若得手劉備盡失人心,以堅蜀將死守之心,憑劉備一萬人馬怎麼取得了西川,恐怕會全軍覆滅。攻雒城不好好謀劃,自己身份何等關健,置身險境,不幸遇難。置劉備於不顧,不是稱職的軍師,不知如何評價龐統,肯定他在軍事謀略方面不如司馬懿。。。。。。



劉坤忠120


個人淺見

如果是臥龍死、鳳雛活,在後期我認為蜀國會戰勝司馬懿。

孔明在後期無論用兵還是從政,都非常謹慎小心,戰役很少涉險。而龐統則不然,萬事從心所欲,有一定賭徒心理,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就要搏一搏。

一、龐統剛出世,就孤身前往曹營,勸說曹操,使連環計成功。曹操作為當時最大的軍閥,手下謀士無數,如果曹操聽別人勸阻,那龐統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就算曹操為了名聲不明殺龐統,以曹操的風格也會暗殺龐統。因此,從此可以看出,龐統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

二、落鳳坡事件,龐統為了早日攻克西川,估計落鳳坡有埋伏,還冒險前往,賭徒心理極大,最後慘遭暗算身死。

那麼,通過龐統的性格,完全從現實角度上講蜀國會贏司馬懿的原因有二:

一、關公死後,孔明勸劉備不要出兵打東吳,就被不聽勸阻,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從此君臣有了嫌隙,諸葛亮甚至沒有隨軍出征。結果猇亭之戰蜀國實力大損,致使後來傳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法,也就是那一戰,蜀國後繼乏力的原因。如果這事換成龐統,絕對會隨軍出征,以他和孔明這種段位,不會看不出陸遜的計策,當時東吳國力兵力明顯不如蜀國,可以這樣說,蜀國的贏面較大,到時吞併東吳,再跟魏國幹一場,未必不能贏魏國,至少再打一場,會使蜀國國力更進一步,也有跟魏國叫板的資本。而諸葛亮當時沒出力,是蜀國走向衰敗的第一步。

二、蜀國首次北伐時,司馬懿還是小角色,沒什麼兵權。魏延建議小股兵力奇襲子午谷,而孔明以穩妥的形式進軍,沒采納魏延的建議,後來事實證明,子午谷就沒設伏兵,如果魏延兵出子午谷,裡應外合估計魏國就滅了,也就不存在司馬懿出師一事。




我是一棵樹1981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無疑,這句話給了人們一種“諸葛亮和龐統是同一層次的謀士”之錯覺。實際上,根據諸葛亮和龐統二人對劉備的貢獻,以及二人在為劉備效力過程中展現出的能力而言,龐統相比諸葛亮,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諸葛亮對劉備集團的貢獻,集中在兩個方面:為劉備制定了一套符合實際的稱霸戰略宏圖,以及在劉備死後保持蜀漢在三國之中的競爭力。這兩點看似很空,但實際上都關係著蜀漢政權的發展以及存亡,毫不誇張地說,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貢獻,僅次於先主劉備,換言之,諸葛亮算得上是蜀漢政權的重要締造者。在諸葛亮璀璨的光芒之下,龐統則顯得暗淡不少。雖說水鏡先生認為臥龍鳳雛的才學在同一檔次,但實際上,龐統真正展現出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他唯一拿得出手的貢獻便是在劉備接受劉璋的請求入川之後,為劉備提供了所謂奪取川蜀的“上中下三策”。實際上,“三策論”並不是具體的戰術方案,而是為劉備將奪取川蜀方案的優先級進行排序,以幫助劉備下定無力奪取西川的決心。除此之外,龐統並無太大貢獻。

因此,僅僅從臥龍鳳雛二人表現出的能力出發,對二人給予評價,諸葛亮無疑是遠勝於龐統的。

當然,諸葛亮在對上司馬懿之時,一直處於優勢。不可否認,司馬懿的確是挫敗了諸葛亮數次北伐,保住了曹魏一方安寧。然而,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背後有曹魏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曹魏無論是軍隊數量,糧食產量,生產能力還是人才儲備方面,都遠遠強於蜀漢。正因為如此,司馬懿才在諸葛亮屢次挑戰之時閉門不出,消耗諸葛亮。換個角度而言,司馬懿在掌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理會諸葛亮的挑戰,固然是為了以最小的損失取勝;但這同時也暴露了司馬懿的不自信。試想,若司馬懿真的不忌憚諸葛,那他大可趁此時機一舉出兵,消滅諸葛亮主力,單從力量對比上而言,司馬懿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但他沒有,這證明,他在掌握優勢兵力的情況下,仍然不能保證贏諸葛。可見,諸葛亮的水平,是要高出司馬懿一籌。

至於龐統和司馬懿,二人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謀臣。龐統,不談名氣,只論表現,僅僅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水準之上的幕僚而已,在決策方面能夠給予主帥建議,但絕對不是有能力獨當一面的大人物。而司馬懿,則是真正的亂世奸雄。二人的格局,能力,相差巨大,龐統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因此,純能力而論,諸葛亮勝過司馬懿一籌,而司馬懿則高出龐統太多。


庭州行者


蜀國其實根本就打不過魏國,也就跟吳國聯盟能跟魏國抗衡一二,所謂三國爭霸都是後面的文人給劉皇叔貼金而已。

這麼說吧,當年赤壁之戰,若不是曹操犯了輕敵的錯誤再加上客地作戰將士水土不服,戰力大打折扣,也許那一次曹操就可以直接先滅吳國繼而蜀國一統江山了!

就算赤壁打的那麼慘,魏國要滅蜀滅吳只要對面不搞聯盟講單挑魏國都能贏,單單一個蜀國,就算龐統諸葛俱在又能如何,僅僅佔據荊州益州的蜀國別說打曹魏,吳國它都打不贏的!國力本就弱,人口,資源都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別說跟佔據中原膏腴六州之地的魏國比,就是佔據江東的吳國也是比它強的多。

丟了荊州之後的蜀國連年備戰,諸葛亮已經到了騎虎難下的地步,一方面國內階級矛盾頻發,要轉移注意力,一方面也是為了完成故主沒完成的遺志,所以才不停的向魏國發兵,正好魏國這邊也在鬧內訌,曹操老了,魏國內部分成兩排在爭鬥,老曹的兄弟子侄們跟士族在爭奪權利,一時之間沒怎麼顧及到攻打蜀國吳國統一天下,大概是想著攘外必先安內吧,所以暫時給了吳蜀喘息的機會而已。

那麼答案就是,不管是龐統還是諸葛亮執掌蜀國朝政,都無法敵得過魏國(司馬懿),就算他們兩都在也只是局面稍微好點,可能蜀國能多堅持一段時間。

而蜀國要想奪得天下打敗魏國司馬懿唯一的方法或者說條件就是期待魏國能多出幾次像赤壁之戰那樣損失慘重的錯誤,魏國不出大的問題,他們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冷兵器時代,打戰打的就是國力人口,赤壁之戰魏國損失那麼大,它照樣能發展起來,傷經動骨它能好轉,要是換蜀國或者吳國試試看,早八百年玩完了。


軒尼詩XO醬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兇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了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羕幫忙,龐統必會功虧一簣。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裡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而且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儘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儘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大。 回覆 收起回覆 15樓2010-11-19 20:50舉報 | 我也說一句 冭過於執著丶 校尉5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於孔明。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衝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動作可分解為: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孔明瞭,他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裡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喲。四、龐統為什麼要反覆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居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程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準攔截。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