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迫擊炮為何對步兵有極強的殺傷力?

歲月長河流湮沙


曲射火力在戰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按標準說法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大射角,彈道弧線高的曲射滑膛火炮。由於初速低、彈道彎曲、使用起來輕便靈活,能以曲射方式射擊隱蔽物後面的目標。也就是說敵人躲在牆角、塹壕等障礙物後方,自認為對方看不到打不著時突然一聲炮響,從天而降一枚迫擊炮彈全員報銷。

迫擊炮一直都是伴隨步兵作戰的強有力壓制火力,由於彈道高曲射幾乎可以全地形攻擊,對於直射火力夠不著的障礙物後方敵人,可以輕而易舉命中。特別是對於戰場上大量步兵突擊時可以起到壓制作用,大家都知道手榴彈好用甩上一顆可以放倒一片。而迫擊炮就是一顆大號手榴彈,只不過射程更遠、爆炸威力更大能放倒的步兵更多。

現在迫擊炮種類更多,有輕便單兵攜帶式,也有車載自行式,射程和威力各不相同。但一致的地方都是曲射火力,採用高爆破片殺傷大量有生目標,對於簡易的工事橋樑乃至輕型裝甲車輛都有攻擊效果。常見的60毫米迫擊炮殺傷半徑在15-20米之間,以往大炮一響就往地上一趴或者找個彈坑躲的招術,在迫擊炮從天而降的彈道下是毫無用處的,妥妥的步兵殺手反正就趴地上祈禱別命中自己就好。


河東三叔


整編第74師剛剛改制時,部隊擁有的美製75mm山炮不過24門,另有戰防炮34門,而裝備的60mm、81mm迫擊炮總數卻多達302門,甚至超過了重機槍(200餘挺)的裝備數量,足見迫擊炮火力在當時的重要性。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被華野繳獲了235門,基本就算“全部上交了”。



這就是迫擊炮對步兵極具殺傷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裝備數量較大,比如二戰蘇軍配備數量多達348000門。一般而言,山炮、野炮以及後來的榴彈炮、加農炮都屬於“戰場壓制火力”,射程遠,單發威力大,但問題是作為“重型裝備”其必然裝備數量有限,那會的標配是一個軍配備一個炮團、一個師配備一個炮營,並且直接歸屬於各級司令部指揮。

而迫擊炮和戰防炮、火箭筒等武器屬於“步兵支援火力”,主要任務就是伴隨步兵行動,最低可配備到連級部隊(偶爾到排),因此歸屬前線步兵部隊長直接指揮,從整74師的編制來看,總裝備數量是山野炮的十倍都不止,齊射起來自然殺傷力十足。比如侵華日軍的分隊支援火力雖然是擲彈筒,但是編有專門的迫擊炮小隊、中隊和大隊,單獨隸屬於聯隊、師團和軍級單位,火力重要性可見一斑。



顧名思義,“迫擊炮”的名稱源於兩層意思:一是操作簡便和彈道彎曲,可迫近目標射擊;二是炮彈從炮口裝填後,是依靠自身重量下滑而強迫擊發,與大口徑火炮的後裝式有明顯區別。相比山野炮等壓制性火炮,其結構簡單、重量輕巧、造價低廉,一個兵都可以抗著就跑,因此才具備著大規模裝備的可能。

正因為能夠伴隨一線步兵行動,所以發現敵情更快、測距更準、首發射擊的時間更短,因此戰場反應快成為殺傷力較大的第二個原因,而山野炮和榴彈炮一般部署在二線陣地,需要有專門的炮兵觀察員(所)進抵前線,觀察測距後再通過有線或者無線通訊工具呼叫炮兵陣地,炮兵還需進行陣地開闢、諸元標定、單發試射等一整套繁瑣的流程,當然沒有迫擊炮來的快。



也是因為笨重,所以山野炮的戰場生存性其實並不太好,目標過大,極易遭到敵空軍和炮兵火力的反制。但迫擊炮可以輕易進行機動,“打一炮換個地方”都不是難事。紅軍長征期間,僅有的幾門山炮因為攜帶不便全部埋藏或者推入江中,唯一的炮兵火力只剩迫擊炮了,“神炮手”趙成章用它創造了多次奇蹟,這裡就不贅述了。

抗戰期間的八路軍裝備低劣火力貧弱,少量迫擊炮幾乎成為唯一的炮火來源,總部炮兵團在初建時僅有撈出來的12門晉造山炮和4門迫擊炮,下面的師旅團數量更少。所以李雲龍能夠有“意大利炮”是假,獨立團能夠繳獲和裝備幾門迫擊炮,那都不得了了。《亮劍》裡的炮兵連長王承柱雖然出場一集就領了盒飯,但卻是非常出彩的一個角色。



第三個原因,迫擊炮完成射擊準備後射速相當之快,只需要不停的填彈就可以了,操作非常簡單,基本可以維持每分鐘20到30發的射速(炮彈充足的情況下),如果再由多門甚至幾十門迫擊炮同時發射,對敵方的步兵衝鋒會造成極大殺傷。大口徑火炮的炮彈來的遠,有經驗的老兵可以根據撕裂空氣的呼嘯聲大致判斷彈道進行躲避,而迫擊炮彈說到就到,幾乎沒有反應時間。

同時,迫擊炮屬於大仰角曲射炮,在戰場上幾乎沒有火力死角,無論敵人躲在戰壕裡或者掩體後面,哪怕是反斜面陣地,都難逃被擊中的下場。從某種意義上說,迫擊炮就是專門為了殺傷步兵和步兵武器而研製的,針對性很強就是第四個原因,對付步兵集團衝鋒、輕重機槍陣地、散兵坑或者塹壕是它的拿手好戲,缺點是不能用來攻堅以及打擊裝甲目標。



所以才應運而生了戰防炮(戰車防禦炮),作為直瞄火炮它既可以用穿甲彈打擊裝甲目標,也可以用高爆彈直接轟擊碉堡工事,在步兵支援武器中與迫擊炮形成搭配,但是其製造工藝和成本仍然偏高,並且體積較大,必然限制了裝備數量。

比如抗戰爆發前,中國軍隊的迫擊炮基本可以在四大兵工廠自產,而Pak35、36式37毫米戰防炮只能依靠進口,只有中央軍嫡系師才配有戰防炮連級單位。



特別說明一下擲彈筒和迫擊炮的區別,迫擊炮彈的工作原理是從炮管被放入後,以自由落體到達底部,通過炮彈尾部的底火撞擊到撞針,從而產生的火藥推力將炮彈射出,呈拋物線落地後爆炸,並且迫擊炮彈是有尾翼的,這讓炮彈在拋物線運動期間飛行非常穩定,所以迫擊炮的精度很高,也是對步兵殺傷力較大的第五個原因。

而擲彈筒是依靠手工操作發射裝置,手動點燃擲彈筒榴彈的底火,並且榴彈沒有尾翼精度較差,更多依賴擲彈筒手的經驗和判斷,在這方面,日軍顯然訓練有素的多。


度度狼gg


迫擊炮是戰場上一種輕型的曲射火炮,實際上它的殺傷力並不如那些大口徑的重炮高,但迫擊炮是一種對步兵相當有威脅的武器,因為它是一款曲射武器,而且離前線足夠近,威力還相當大。

畢竟都是薄皮大餡的東西,打比方說,一門105榴彈炮,戰鬥部裝藥大致2公斤多,而一門120mm的迫擊炮差不多也是這個數(現代一些炮彈為了遠程會減掉裝藥)。

例如二戰蘇聯的PM38 120mm迫擊炮,德軍也仿製了這款武器(Granatwerfer 42),它的裝藥量達到了3.1公斤,已經超過105炮了;就算小口徑的迫擊炮,裝藥量也超過一般防禦手雷了,被它們轟炸當然痛不欲生。

普通口徑迫擊炮射程往往不超過7公里,甚至多在5-6公里左右,某些近的只能打2公里不到,大口徑的迫擊炮打的稍遠,基本也在5-12公里左右。這種射程決定了,迫擊炮只能是一種前沿火線支援武器。

但正因為它活躍在火線上,這為對方步兵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遇到重炮的時候沒話說,防炮、撤退、找掩護,而遇到迫擊炮時,卻總是伴隨著敵方的進攻,或者你正在進攻敵方,士兵們必須冒著迫擊炮的炮火展開戰術,而又因為前沿士兵的引導,迫擊炮火總是打到人員密集又關鍵的位置上,造成極大的損傷。

因為直面著迫擊炮這種戰術炮火,士兵們付出了相當多的鮮血,然而除了炮火壓制反制外,偏偏又拿不出什麼特別好的應對方法,有時候迫擊炮佈置的相當分散,連壓制都無法起到好效果。

尤其是那些遭遇到迫擊炮也很難反擊的輕步兵部隊,迫擊炮簡直可以成為統治戰場的工具,形成粉碎一切戰術、壓制一切火力的大殺器。只要超過2公里,狙擊槍、機關槍便無法進行攻擊,而迫擊炮卻可以隨時將彈藥砸進人堆裡。

採用高拋彈道曲射的迫擊炮,因為炮彈拋物線曲率較大,因此理論上可以攻擊到射程半徑內任何一個物體,哪怕躲在掩體後面也沒用,這是迫擊炮最可怕的地方,壓根就沒法躲避,除非頭頂有個蓋子。

這種詭異的彈道也是人們最欣賞迫擊炮的地方,它不僅僅意味著你能攻擊到掩體後面的敵人,還意味著你可以躲在敵人看不到的地方打炮,甚至可以在反斜面或垂直面後面開炮,敵方即便拿遠程火炮壓制也炸不到你。而你只需要有個觀測員報點,然後根據預先測定的圖表調整參數即可。

除了這些以外,迫擊炮其實還是門相當強大的速射炮,許多人往往忽略了迫擊炮的射速,然而在一些專門的速射戰術配合下,小小的迫擊炮卻能打出暴風驟雨般的攻擊。

我軍歷史上有個“炮王”趙章成,這位八路軍的“神炮將軍”相當牛氣,早年就有“三炮救長征”的說法。抗戰時期,有次八路軍繳獲了3門迫擊炮,戰事緊急沒人會用,緊急時刻趙成章被臨陣授命,他帶領6個戰士裝填,自己調整諸元高速開炮,到戰鬥結束炮管都打得透紅。被俘虜的日軍快嚇尿了,他們認為這炮火密度實在可怕,八路一定搞了個炮排在打齊射,這是下血本了要搞我們啊!

志願軍在攻打長津湖以南下碣隅裡的戰鬥中,也遭遇過美軍迫擊炮的速射重創,志願軍58師173團進攻美國海軍陸戰隊陣地,該團1營連續2次突破對方陣地,最後都讓洶湧的迫擊炮給炸了回來。

對面其實僅有陸戰隊一個I連在防守,但對方在兩次被突破時都用迫擊炮速射封堵住了缺口,這1個連打出了1700多發迫擊炮彈,最終致使志願軍進攻受挫。事後統計,I連傷亡79人,基本也是山窮水盡,如果不是瘋狂的迫擊炮堵口,他們早完了。

(所以說,火力不足癌根子就在美帝身上)

現代的一些局部衝突中,迫擊炮更是被玩出了花活,比如敘利亞戰爭中,人們就有利用IPAD配合工具定位,然後在巷戰裡攻擊到相鄰不遠的敵軍陣地。由於迫擊炮的高拋彈道,這種炮擊亦是相當無解。

更過分的是,因為迫擊炮結構的簡單,敘利亞的一些武裝直接在陣前製造和組裝迫擊炮,他們自己鑄造鐵殼、調配炸藥,甚至直接“新品開發”,用鋼罐加工出“煤氣罐迫擊炮”,威力相當強勁。

有意思的是,迫擊炮不光是對士兵兇狠,它還是個“將軍殺手”,有不少將軍都倒在了迫擊炮的炮口之下。

比如二戰時日本的阿部規秀中將,他在1939年11月7日於河北淶源率軍作戰時,被楊成武發現了指揮部,於是八路軍調來幾門迫擊炮,幾下子就幹掉了日本的“名將之花”,據說當時整個日本都痛得直抽抽。

還有美軍的中將小西蒙·玻利瓦爾·巴克納,也許這個名字令人陌生,但沖繩戰役就是他在地面指揮的。巴克納在戰爭勝利的最後時刻身亡,成為美軍太平洋戰爭中犧牲的最高軍銜和職務的將軍。

起先外界盛傳巴克納是被日軍狙擊手幹掉的,後來被報告頭部、軀幹中了榴霰彈片,然而巴克納當時已經把沖繩日軍的炮兵解決乾淨了 。再後來才被確定,他是最後一場戰爭中被日軍最後一門迫擊炮炸死的,將軍太麻痺大意了,“名將之花凋謝在琉球群島”。

敘利亞戰場上也出過這種事,2017年9月23日,俄軍顧問阿薩波夫中將在前線指揮作戰時,不幸遭遇極端組織的迫擊炮攻擊身亡,成為近年來俄軍損失的最高級將領。而當時他指揮的部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極端組織正節節敗退,一不小心,“名將之花凋謝在代爾祖爾”。

這些將軍的殞命,實際上也透露出迫擊炮另一個可怕的地方——隱蔽性極高。迫擊炮幾乎沒有太大的炮口焰,發射時主要是塵埃和一點硝煙,聲音也不明顯,再加上它極為輕便,小型的迫擊炮甚至可以讓單兵馱著滿山跑,然後當做“狙擊炮”來打。

早在紅軍長征時,我軍就已經通過改平射、高精度化發射,讓迫擊炮具備了某些“狙擊”的意味。到了抗美援朝時期,發揚“冷槍冷炮運動”時,許多戰士發揮了戰術創造力,硬是將迫擊炮當做狙擊武器使用,這種戰術被稱為“遊擊炮”。

遊擊炮手通常會單兵扛炮上山,僅帶兩三發炮彈,潛伏並佈設陣地後,會在遠處埋個拉線手雷,把拉環接得長長的,上面埋點浮土,然後對美軍陣地發動迫擊炮襲擊,打完撤走時立即拉燃手榴彈。手榴彈炸起的浮塵會被美軍誤認,浪費大量的彈藥反制,暴露的火力點又會被遊擊炮抓住機會來上一發,而這時戰場上滿是塵土硝煙,再想抓迫擊炮手可就難了。

這種“狙擊炮”形同幽靈鬼魅,炸得美軍死傷慘重,最後打成了精,有“一炮頂三槍”的說法,令美軍難過的要命。反制?你拿一個炮排去對付一門迫擊炮划得來嗎?

到越南戰爭時,美軍依然在迫擊炮上倒了血黴,北越軍隊經歷了常年的戰火考驗後,一個個技戰術相當了得,許多人練就了一手“穿林打炮”的絕招,他們先測算美軍陣地位置,然後在叢林中尋找“樹眼”(即樹冠稀少,讓出片天空的地方),有合適的樹眼便在這裡架迫擊炮,一發接一發的對美軍進行轟炸。

而美軍面對的是黢黑的叢林,天上的飛機又啥都看不到,除了衝進叢林拼命外,便只有狂撒落葉劑和胡亂轟炸來應對了。不過呢,美軍也會用迫擊炮配合彈道估算來反擊,據說迫擊炮彈炸在樹冠上造成的殺傷更大。

如今的迫擊炮紛紛開始了重型化、自動化的發展,形成了新型的機動化作戰兵器,一門自行迫擊炮即可轟炸出一片火海,數字化計算,打完就跑,比過去殺傷力更強大,還更難反制。


王司徒軍武百科


迫擊炮的最早原型是在當年的日俄戰爭中的曲射炮,在戰爭中俄軍為了應對不斷挖壕前進的日軍,便將海軍使用的47mm炮改成了可以發射超口徑炮彈的曲射炮,而在之後英國又發明出了斯托克斯式的迫擊炮,此迫擊炮也就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雛形,而儘管發展到了各種高超軍武科技的今天,只要還有步兵存在,迫擊炮就永遠不會過時,而這也與它的獨到之處是不可分割的。



因為迫擊炮的彈道是彎曲的,相比於直射型的炮彈具備彎曲彈道的迫擊炮就可以對一些隱藏在障礙物之後的目標進行攻擊,當一些直射炮或是機槍消滅不了的時候迫擊炮就可以派上用場,而如果部隊沒有這些東西那麼其只能乾著急。



此外其還可以對敵進行火力壓制,甚至是幹掉敵方的裝甲車都可以,再加上其小巧靈活便於攜帶運輸的特點,其是一種永遠都不會被淘汰的武器。


迷彩眼觀世界


其實,步兵作為軍隊中最古老的兵種,自身的防護能力一直是十分薄弱的,尤其是到了熱兵器時代,對方的各種炮對於步兵都是嚴重的威脅,到了工業化時代,炮彈從原來的實心鐵疙瘩變成了開花彈,炮兵對於步兵已經是成了碾壓的狀態,再英勇地步兵在面對大炮的時候,都是無能為力的。


這種榴彈對於步兵的殺傷十分嚴重,現在戰場上的人員傷亡80%都是這種破皮傷,就是被彈片殺傷。
現在的迫擊炮炮彈不用再預製鋼珠,直接把彈體炸碎就可以了。

步兵對付炮兵的辦法不多,一個是修工事,把自己埋在土裡邊,還有一個就是利用火炮的射擊死角,而且就算是修工事也是儘量修到火炮的死角,否則任何工事都是扛不住火炮的攻擊的,就是所謂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
迫擊炮的射角非常高,炮彈幾乎就是從頭頂上砸下來,射擊的死角非常小。

炮兵使用的三種火炮中,加農炮、榴彈炮都是有不小的射擊死角,尤其是加農炮由於彈道低伸,射擊死角特別大,榴彈炮小一些,而迫擊炮的射擊死角最小,當然迫擊炮的射程由於是彈道的高度最高,所以射程不大,但是對於步兵來說,這種射擊死角小的火炮最為頭疼,幾乎是垂直從天頂方向垂直下落的炮彈對於防護一方來說是防護起來非常困難。


迫擊炮可以非常容易的分解成幾個部分攜帶,而且每一件的重量都不大,尤其是82毫米以下迫擊炮。基本上可以緊緊跟隨步兵部隊的運動,隨時隨地的提供炮火支援。
像這種60毫米級別的迫擊炮說句不好聽的,有塊屁股大的地方就能架設,非常方便。

除了射擊死角小,迫擊炮的輕便又使迫擊炮可以隨時隨地的為步兵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各個迫擊炮,尤其是82毫米以下的迫擊炮,象60毫米迫擊炮在比屁股大一點的地方就可以假設,可以及時的為步兵部隊進行火力支援。而其他的身管火炮,由於距離一線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火炮的時效性要比迫擊炮差,尤其是突然出現的目標,而迫擊炮是可以緊緊跟上步兵前進的腳步,隨時隨地的提供火力支援。這種及時的火力支援使迫擊炮到了今天也沒有其他火炮能夠取代。


紅色手電筒


因為迫擊炮本身就是為了殺傷步兵而設計的,這種武器大部分裝的就是榴彈破片,在爆炸之後產生的流彈可以大量殺傷周圍的人群,而步兵就是首當其衝的。

在戰場上,武器主要分三種,一種是殺傷性的,比如手榴彈迫擊炮榴彈炮這種,這種武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殺傷人群;一種是爆破性的,比如手雷山炮戰防炮等等,這種武器的主要目的是爆炸,摧毀工事,炸碉堡,地堡等等;另外一種則是穿甲型的,目的是為了打擊裝甲武器,比如坦克裝甲車這種的。迫擊炮設計本身就是為了殺傷人群,這是其殺傷性強的主因。

其次,攻擊距離近,打得準死得多。在所有重火力武器中,迫擊炮是攻擊距離最近的武器,一般來說,使用迫擊炮大多是在2公里以內發動的進攻,在這個距離上肉眼都可以看得見了,直接瞄打起來肯定更方便了。


優己


步兵是戰場上最脆弱存在,任何一種武器都對步兵極具殺傷力,所以步兵在陣地戰中為需要搭設掩體,或者挖掘戰壕,提高自己的生存幾率,由於子彈和大型火炮很難命中躲在戰壕中的步兵,所以戰壕就成了步兵們在戰場上的避風港。

但是,迫擊炮的出現和傳播卻打破了這個避風港,因為迫擊炮的射角更大,也就是說它的炮彈的飛行路徑與重型火炮不同,可以直接從天而降,避開了戰壕的遮掩,重型火炮的炮彈即便落入戰壕,也是打在後側,迫擊炮卻能落在戰壕中心,殺傷力更大。

此外,迫擊炮可以裝備多種炮彈,包括煙霧彈、照明彈、殺傷爆破彈等,其中殺傷爆破彈對於步兵威脅最大,炮彈落地後,彈片四濺,一發炮彈就直接炸倒一大片,被命中的步兵大多都會立刻失去戰鬥能力,如果擊中要害部位,還會直接斃命。

最重要的一點是,迫擊炮結構簡單,體積較小,可以由單兵直接攜帶,士兵帶一門迫擊炮顯然比帶一把槍更具破壞性,所以在部隊中大量裝配迫擊炮,面對敵方部隊可以直接來一輪火力覆蓋,直接滅殺一小半,或者把對面的陣型打散。

除了上述的優點之外,迫擊炮還有製造成本低,射速快等優點,一分鐘發射二三十枚炮彈,相當可怖。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迫擊炮的優點,個人覺得量大管飽非常合適,對於步兵而言,除了地下掩體,沒有任何其它防備迫擊炮的方法,但地下掩體建設又比較困難,這就使得迫擊炮成為了步兵剋星。


精英出鞘


三點原因:

迫擊炮特有的高曲線彈道,使步兵無處藏身

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以座鈑承受後坐力、發射帶有固定尾翼榴彈的曲射滑膛火炮,由於彈道曲率大,迫擊炮幾乎不存在射擊死角,這使得迫擊炮擁有一項最大的本領,就是專門對付躲在障礙物後面的目標。

迫擊炮問世之前,步兵在戰場上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當面之敵步槍、機槍等輕武器的直瞄射擊。對此,步兵只要搶佔高地、掩體、塹壕等遮蔽物,以此為依託,便可基本確保生存無憂;迫擊炮投入實戰後,高地反斜面、掩體後方、塹壕內部等以往公認的安全地帶,均暴露在迫擊炮的火力打擊之下。習慣以高地、塹壕、掩體為依託的步兵雖然可以躲過敵軍輕武器的射擊,卻難逃迫擊炮的轟擊,說不定就會被一發從天而降的迫擊炮彈炸得粉身碎骨。

迫擊炮直接支援一線作戰,使步兵防不勝防

迫擊炮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易於操作等諸多優點,是一種可以全時伴隨步兵作戰的壓制武器。從目前各國陸軍情況來看,迫擊炮均已被編配至營以下步兵分隊,這意味著,當今乃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迫擊炮始終是陸戰場一線戰鬥行動的火力主導,實戰中步兵一旦遭到敵迫擊炮的火力壓制,將毫無勝算可能。

雖然與榴彈炮、火箭炮相比,迫擊炮無疑顯得火力弱小;與導彈遠程攻擊、激光制導炸彈相比,迫擊炮更加顯得技術低劣。但是在戰場上,真正對步兵威脅最大的,恰恰不是大口徑火炮、巡航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高端武器,而是敵方可以實施抵近射擊的迫擊炮。因為巡航導彈等高端武器的操作者並不掌握一線戰場情況,無法實現對步兵的精確打擊,只對重點目標有效;迫擊炮則不同,只要步兵所處位置被敵方發現,其火力就會隨叫隨到。而且在近距離作戰情況下,迫擊炮的火力反應速度奇快,步兵難以逃脫。

迫擊炮覆蓋面廣殺傷力大,使步兵深受其害

迫擊炮的火力覆蓋範圍很廣,近則幾十米,遠則幾公里,均可實施有效殺傷,而步槍的有效射程一般都在千米之內。這說明,步槍能打到的目標,迫擊炮也能打到;步槍夠不著的目標,迫擊炮仍然能打到,步槍在與迫擊炮的火力比拼上,完全落於下風。

以口徑最小的60mm迫擊炮為例,其榴彈內裝110g左右TNT炸藥,不僅爆炸強度超過大多數手榴彈,而且破片效率極高,有效殺傷半徑可達15米以上,一發炮彈下去,就可以殲滅一個步兵戰鬥小組。而且,從目前各國陸軍情況來看,80mm以上口徑的迫擊炮漸成主流,新型迫榴炮層出不窮,迫擊炮逐漸具備榴彈炮的殺傷效果,步兵受到的威脅與日俱增。

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關注!


慕什塔戈


迫擊炮是一種大仰角具備曲線彈道的火炮,自從其問世以來就深受各個國家陸軍部隊的青睞,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迫擊炮更是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迫擊炮在結構設計上不同於其他炮彈,迫擊炮炮彈將炮彈和火藥合併在了一起,由於其炮彈底部有一個撞針,一旦炮彈落至發射管底部,撞針就會移動點燃火藥,炮彈隨即被髮射出去,這樣在發射之後不會有彈殼,同樣還提高了換彈速率。

很多地面作戰情況之下,步兵大都是衝在最前面的,同樣也是最先受到攻擊的。迫擊炮雖然射程較近,彈道較高,但是其威力巨大,殺傷性是範圍性的,其爆炸之後可以向四周散佈彈片對步兵造成傷害。


當然憑藉迫擊炮的高射速,輕便便於攜帶,數門迫擊炮就可以對敵方進攻部隊形成一道密集的炮彈雨,能夠最大程度上的覆蓋敵方火力減緩敵方前進速度。

由於迫擊炮發射之後炮彈的飛行軌跡是一道弧線,能夠對位於壕溝甚至建築物後面的敵方士兵進行打擊。同樣的,迫擊炮的發射位置也沒有太多限制,由於大仰角的設計也可以在己方掩體以及戰壕內進行發射,這也間接的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

時至今日,迫擊炮依舊深受很多國家的歡迎,當然很多國家也對迫擊炮進行了大幅度改進,精準度、機動效率以及炮彈射程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Global防尉


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小、射角較大、彈道較高的步兵武器,迫擊炮問世以後,被廣泛用於戰爭,尤其是地形複雜的山地和塹壕,迫擊炮簡直是“反步兵神器”。配合上小編隊的步兵單位使用,通過中近距離曲射,裝備迫擊炮的步兵部隊能夠輕鬆壓制敵軍。

我們認知的迫擊炮雖然在近代才被髮明,但是與迫擊炮類似的武器早就使用了數百年之久。國際歷史學界普遍認為,早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戰爭中,迫擊炮的前身——臼炮就已經得到使用。但是早期的迫擊炮非常笨重,非常不利於運輸,與其說是迫擊炮,不如說是重型火力單位。

迫擊炮由笨重的臼炮演變而來。直到1673年,改進版本的便攜式迫擊炮才被德國人發明,隨後這種武器快速發展。不過在拿破崙時代,線列步兵戰術的採用使得大口徑野戰炮成為主流,迫擊炮再次被歐洲各國遺忘。直到1904年的日俄戰爭,世人才認識到了迫擊炮的真正威力。

在旅順攻城戰中,日軍和俄軍戰線彼此接近,傳統的火炮和重機槍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威力,於是俄國炮兵軍官、旅順要塞炮兵技術副主任尼古拉耶維奇•格比亞託打造了一款47毫米口徑的便攜式迫擊炮,安裝在車輪搭載的炮架上,便於移動,給日本前線步兵帶來了慘重損失。雖然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但這款武器開始被各國所接受,並大力研發。

現代意義上的絕大部分迫擊炮都由4個主要部分組成:炮管、底板、兩腳架和瞄準器,口徑在60毫米到120毫米之間不等。便攜式的迫擊炮為了考慮運輸方便和補給問題,口徑不宜過大,而二戰期間,某些國家就“劍走偏鋒”,搞出了不實用的超大口徑迫擊炮,例如美國的914mm口徑“小大衛”迫擊炮。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的九七式迫擊炮口徑達150毫米,但是僅不裝填炮彈的炮身就重達67千克,根本不實用,步兵無法輕鬆搬運這款武器。

如果150毫米都不方便運輸,那美國的914毫米“小大衛”簡直就是噩夢,就算不算上特製的運輸車,“小大衛”全重也有40噸,是有史以來最大口徑的炮,但它的定位其實是迫擊炮,專門用來摧毀日軍的防禦工事而打造的。

與常規火炮相比,迫擊炮的優點就在於一個字“輕”,在短距離上迫擊炮的作戰效率更為高效。由於彈道高,迫擊炮炮彈在最後下落階段近乎垂直下降,能夠直接對掩體後方或者下方的敵方單位造成毀滅性打擊。

在隱蔽位置,比如斜坡或者樹林內使用迫擊炮效果最好,由於高彈道和較小的發射噪音,迫擊炮陣地可以距離戰線邊境更近,尤其是在前線火炮觀察員的協助下,迫擊炮能夠精準而迅速地覆蓋目標。一旦被敵人發現,迫擊炮輕巧的特點也能夠讓其在步兵的協助下快速轉移,避免被敵方炮火反掉。

如今的迫擊炮更為先進,擁有精確制導功能,包括GPS和激光制導套件等,中近距離的迫擊炮射擊能夠獲得類似導彈般的火力輸出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