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為什麼皇權有絕對的權威,而神權、貴族卻靠邊站?

以史為鑑2017


神權只是統治者維護自己統治的一個工具,當這個工具成為障礙就會被消除。例如吐蕃贊普通過苯教統一各部,強化了自己的統治。但是他發現苯教這個本土宗教過於強大,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而自己又沒辦法打壓,就通過外部勢力和另一個宗教來打壓和改變。松贊干布就是這樣乾的。苯教後來完蛋了,佛教取代了它的位置。鐵木真還很弱小的時候,也是通過宗教,假傳自己的權利都是“長生天”賜予的,他的“成吉思汗”也是“長生天”賜下的。當這一切到手以後,鐵木真馬上就把神棍打死了。


靜夜思160519196


先說宗教神權

首先有人可能會說中國的宗教和耶路撒冷衍生出來的三個一神教有太大差別。無論是儒家、道教還是佛教,都崇尚普世或者出世,不像一神教有那麼強烈的排他性和權威性。但我的理解是,先不管儒道佛,中國的宗教從古代開始就一直以一種很抽象的祭天信仰,或者說有一種虛神崇拜,虛神這玩意不具象為某個神,而是一種非常普世的、民俗化的傳統崇拜,或者是祖先崇拜。


比如我們燒紙錢祭祖,農村跳大神都屬於這一類。但從商周那會開始,咱們把皇上叫啥?天子。 天子即上天之子,受命於天。並且天子還有個責任是祭天~而且這個事兒只能是皇上幹,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有點像東正教的政教合一。所以當年皇權即為神權,他們是一個人。

(袁世凱復闢的時候還裝模作樣的搞個祭天...)

而貴族這個就更好理解了,咱們自打秦開始就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大貴族了。周朝時候咱們還是分封制,有一堆諸侯國,你把諸侯就理解成大貴族。

但自打秦開始,完全廢除了分封,轉為郡縣制。地方上都是官員管轄,沒貴族啥事兒。貴族失了地,自然沒有能力和皇上對抗。

所以咱們能理解為啥歐洲那邊整天打個不停,因為他們直到近代革命之前,多是分封制,大貴族的實力很強,聯合起來之後完全能剛死皇帝,但郡縣制不行~


瘋狗的輕武


1、自漢以來,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皇權有了比較權威的註釋,即所謂君權天授,皇帝為天子(上天之子)。

2、中國的所謂神權,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神,所謂的神是在君權之下的執行者,受制於君權。

3、貴族就更加不用說了,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軒軒猿劍


在中國的歷史上的神權,也就是宗教。向來都是為皇權服務的。所以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大多以尊崇儒教為主。正是因為儒教有利於皇權的統治。而貴族是歷代皇族統治者重點防範的對象。基本如此,也有很多貴族取代皇族成為統治者的現象出現。想叔叔搶了侄子的皇位。大臣搶了君主的皇位。所以消弱貴族的權限是歷代皇帝強化皇權的重要統治手段。


吳國大帝


承蒙邀請,非常高興回答問題。

皇權植根於中國的倫理道德和文化習俗之中無須法律確認,人人將其視為天經地義,加之中國宗教勢力較弱政權和教權合一均握於皇帝手中,皇帝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

中國以儒、道、法文化治國,縱觀中國五千多年曆史,皇權統治始終遵循我國特有的文化,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治國理念和主張。

秦朝主推法家,漢、宋、清尊崇儒家,唐綜合儒、道、法三家之長,元、明兩朝推程朱理學……王朝更迭從表面上來看是掌權者的交替,實際上也蘊含著治國文化導向的轉變。

總體而言,方針策略在變,文化宗旨不變。經典的治國理念和思想精神一面不斷打磨、完善著一套政治管理體系,一面隨著《孔子》、《老子》、《韓非子》等文化作品廣泛傳承下來,千百年修正互補,在國人心中形成了大融合。

中國皇權有著絕對的權威,神權、貴族靠邊站。

中國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便有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統”觀念,從君主到平民都追求統一。因而統治者始終如一追求獨掌大權,軍政一體,治國理念和方針可改變,皇權地位卻必須始終強大且唯一。

在受到神權、藩王等外部勢力挑戰時,皇權會進行打壓、削弱,收攏權利,以保證自己的絕對權威,保證不產生政權分裂,時不時就會有削藩、打壓宗教事件。

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就是神權過度發展,影響王朝的統治,極大消耗了王朝內部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觸碰到了統治者的紅線,影響了中央的統治,佛教太過於興盛才招來了滅頂之災。很有巧合的是這三位皇帝的廟號中都帶一個武字,看來還是能用武力解決,絕對不多說一句話,皇帝就是這麼任性!佛家的一些觀點勸人為善這些並沒有錯,宗教可以信奉但不要迷信,真正遇到災害時還需自己解決,神權遇到皇權還是需要退縮是的!(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如此強大的政權不可能甘居人下,也不可能與其他政治體制並存,要麼掌控一切,要麼毀滅,因而皇權註定無法讓神權和貴族超越。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歷史上的中國,為什麼從來沒有出現神權、貴族壓制王權的現象?神權、貴族壓制王權什麼情況下才能出現呢。神權、貴族分開來講

1.先說神權其實有一個現成的很好的例子可以直接做說明,那就是羅馬帝國分裂以後的歐洲。

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還是很厲害的,一直堅挺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最高權力屬於皇帝,信奉基督教,也是今天的東正教,後期教會權利增大但也沒有凌駕皇權之上。

西羅馬帝國就比較悲催了,476年就滅亡了,隨後法蘭克、倫巴德、勃艮第等等各色民族國家粉墨登場,各個小國林立,爭鬥不斷,這段時期持續了有一千多年,就是黑暗的中世紀。這麼多國家互相打,誰也搞不過誰,民眾過的是苦不堪言,大家普遍對於國家是不信任的,這就需要一個精神寄託,這時候基督教會就成了共同的信仰,教會日益做大,教皇權力凌駕於王權之上。

東羅馬、西羅馬帝國本是同宗,也都信奉基督教,一個是中央集權統治,一個是分崩離析。要知道,那時候的歐洲羅馬帝國是有文明的,後來的什麼法蘭克、日耳曼、勃艮第等等,在正統羅馬文明眼裡都是蠻邦夷族,跟野人差不多,但就是這些野人徹底摧毀了羅馬文明。所以整個中世紀歐洲可以說沒有文明根基的,又一直處於紛亂分裂狀態,這時候的宗教是最容易控制人的精神和行為的,宗教勢力做大不奇怪。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古歐洲那樣混亂的地區,也只有在在正統文明極度衰落、各個政權分崩離析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神權高於王權的情況。

那我國為啥一直沒有神權當道的時候呢,我覺得這樣分兩部分來看,一個是先秦時期,一個是秦漢包括以後。

先秦時期時間很久,但是有詳細史料記載的是西周和春秋戰國,周天子推翻商王朝建立政權以後,特別注重禮法,雖然有祭祀占卜等行為,但沒有過分的神道出現。周天子推行分封制,各個諸侯分派各地,定期朝貢但是各個諸侯國都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做大,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各個分封國各自為政,戰亂四起。但是跟西羅馬帝國不一樣,西羅馬帝國是野蠻人入侵,那些外族約等於野人沒有自己文明,又沒有足夠力量建立統一。而春秋戰國是周本身的諸侯國自己想要更大的權力和利益,各個諸侯國本身都有相當厲害的文明,戰亂非但沒有禁錮人們的思想,反而由於沒有強制統一,大家思想十分開放。道儒墨法兵各門各派層出不窮,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反而是我國古代思想最活躍,文明進步最大的時期。這種情況下要出現統一神權那是不可能的。

而秦朝一統天下之後,廢除分封制,施行郡縣制,經歷秦末戰爭以後建立了大漢,而在漢朝時候為了鞏固皇權,出現了一個十分厲害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的推行和深入,就徹底隔絕了神權在中國統治的土壤,儘管後世也有分崩離析、外族入侵的情況,但是儒家的正統地位從沒動搖。而且儒教思想雖然深入人心,但它既沒有自己固定的組織機構,也沒有什麼最高領導人,相反,它的推行必須依靠皇權和一群互相輕視的文人,對皇權只有輔助作用。

由於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並且跟各個政策互相融合,所以即使在少數民族政權入侵統治時,也會十分重視跟儒家的互動,儒家的正統思想即使在元代都沒有動搖。而中國流行最廣的兩大宗教又如何呢,道教尊奉老莊,講究的就是清修無為,所以它對統治者的影響至多停留在煉丹修仙一道上,比如漢武帝晚年追求仙道,嘉靖皇帝更是練了一輩子道,但是統治手段和御下大臣全是儒家的一套,道教始終就成不了氣候。

佛教是外域傳進的,它就要厲害一些了,在某些階段會盛行一時,可是統治者對於過於盛行的宗教都會小心提防的,所以歷史上出現過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比如有名的三武滅佛。分別是說在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時期,佛教特別興盛,而且已經有點得意忘形,妄圖插足朝綱了,結果怎樣,幾個武帝以鐵腕手段分分鐘讓他們知道自己姓什麼。帝王手段是十分殘酷而且雷厲風行的:摧毀寺廟,焚燒經卷,強逼還俗,不聽就殺。可以看出來,歷代統治者對於神權都報以謹慎態度,而且每次滅佛運動都有儒家的推動,儒家的目的和口號都是保衛皇權,這跟統治者的步調是一致的,所以宗教神權永遠折騰不起什麼水花。

正是由於儒家思想已經深入到古人各個階層的骨子裡,而且與統治王權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大家對宗教永遠保持一種親而不佞的態度,無論自下而上還是從上到下神權就佔據不了主動地位,更別提凌駕王權之上了。

從秦以來,兩千餘年,都是強力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君主的權力和實力都極強,使神權服務於皇權。如果神權過大影響到皇權,那就會遭到打擊。

而且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國,不像歐洲,很多個國家信奉一個宗教,這就導致有些時候,宗教統治者可以縱橫捭闔,使某些國家來攻擊另外的國家,使宗教擁有更高的權力地位。而且教皇也是有自己軍隊的,這在古代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還有就是外國人比較虔誠,中國人比較實際。外國人信教是信仰,中國人是為了消災祛病祈福長生,然而這些都實現不了,所以……也就信得不那麼深,尤其是皇帝,有的信有的不信,有的信佛有的信道,神權也就沒法強大起來。

2.貴族也分三流九等,不管人們是不是願意,他們都在歷史和現實中生活著。其中沒落貴族對人生的態度,最有意思。下面,我想從兩個歷史人物身上,談談我自己的認識。

一、項羽。這位老人家從小就有大志,《史記.項羽本紀》是這樣記載他的:“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一次項羽看到秦始皇,脫口而出:“這個人不怎麼樣,我可以替代他。”,他的叔叔項梁急忙掩住他的嘴巴,說:“別亂說,小心滅你九族。”

項羽年紀大了一些,就跟著叔叔鬧革命。一直打到咸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滅了暴秦。怎奈這位老兄為人慈悲,在鴻門宴上沒把自己的政敵劉邦殺了。革命鬥爭豈是請客吃飯?何況劉邦本來就是一個老流氓,他先是裝孫子,項羽把他爹抓起來,要煮了,他卻說:“我和你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煮你爹,請你分給我一碗肉湯”。繼而耍無賴,按照條約,是以鴻溝為楚河漢界的,劉邦卻背信棄義。為了不牽累江東父老鄉親,項羽拔劍自盡。後人嘆項羽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應該說,項羽的人格是健全的,他不僅為人仁慈,而且作戰勇敢,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面對困難時的英雄氣概——把自己的生命視得很輕,把百姓的生命看得比天還大,比起劉邦,別人要煮他爹,他還死皮賴臉,真是強多了。

二、劉禪。大家知道,劉禪是劉備的大兒子,出身革命幹部家庭,根正苗紅。歷史記載,這個人非常聰明好學,但性格上有缺陷,沒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投降司馬昭後,為籠絡蜀國的老百姓,穩定蜀漢局勢,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劉禪為此感激不盡。

有一次,司馬昭邀劉禪一起喝酒,讓舞女表演蜀地歌舞,在座的蜀漢舊臣聽了,都為亡國感到悲傷。只有劉禪嘻嘻自若,觀賞得津津有味。司馬昭看到劉禪如此麻木淡然,感慨地對身邊的大臣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賈充意味深長地說:“他若不如此,殿下您又怎能有今天的勝利呢?”司馬昭沉默的半晌,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回答:“這個地方舒服,不想念蜀國了。”對於劉禪的回答,站在一旁的郤正覺得有失體統,就乘劉禪起身上廁所,對他說:“假如司馬昭再問您是否思念蜀地,您可以流著眼淚告訴他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國,我怎能不想念呢”?

劉禪重新回到座位上後,司馬昭果然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就照郤正剛才教他的話重複了一遍,說完想擠出些眼淚,可又不成,只好閉上眼睛,裝出一副憂傷的樣子,司馬昭一見,心中有數,故意驚訝地叫道:“你說的話怎麼像郤正說的一樣啊!”劉禪大驚,忙睜開眼睛說道:“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和魏國群臣見狀忍不住大笑不止。

本來劉禪生長在一個帝王之家,如果能夠繼承父輩的革命傳統,走出一條新的道路,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是他卻相信宦官黃皓,不思進取,弄得家破人亡。到了這種田地,還不思考自己的過失,實在是很令人悲哀的。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神權是皇權的統治工具。


東方京川


皇權是通過武力而獲得,神權,族權是經過皇權而獲得。


趙草


政治應該永遠大過宗教和財團,只有政治才能穩定社會。

宗教有片面性,財團只顧自己的利益,政治全面的顧大局。(幾乎包羅萬象)


用戶4837414852667


皇權可終止神權,神權也可更換皇權,主要看兩種權力的強與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