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毫米迫擊炮威力大嗎?在戰場上還有多大的用處?

自由自在6707


(PP-93式60毫米迫擊炮)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迫擊炮在我們的印象裡就是在二戰中,游擊隊使用的神器,在一個地方通過彎曲的彈道偷襲在掩體後的敵人,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因為迫擊炮的輕便,易攜帶的特性,轉移速度非常快,找不到游擊隊的敵人十分苦惱。迫擊炮這種方便的武器和駁殼槍、地雷成為了我國抗戰時期八路軍的遊擊三大神器了,但是迫擊炮這個接近百年曆史的“老人”,在現代各種飛機導彈,新型重火力的武器下,還有它的一席之地嗎?

(抗日戰爭士兵使用的82毫米迫擊炮)

答案是有的,無論各種新型的高科技武器互相怎樣的爭奇鬥豔,迫擊炮依然穩穩的佔據著陸軍裝備的一席之地。那麼這個有著百年曆史發展至現代幾乎大體結構都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的武器,是怎麼獲得陸軍的青睞的呢。

(巷戰中發揮威力的迫擊炮)

原來在現代戰爭中,儘可能在增加單兵的火力,又要考慮士兵的負重問題,於是開發出了很多一次性的單兵火箭筒,這種易攜帶,又能壓制敵方重火力還能破壞載具的武器一下就裝備到各個部隊中了。但是在進入山地作戰時或者在巷戰中對付堅固掩體後的敵人時,敵人往往都是躲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反斜面背後,這種直線型火力射擊無法對敵人產生有效打擊,雖然現在自動步槍上幾乎都有榴彈掛載器,利用榴彈的曲射性能也能打擊到反斜面和堅固掩體後的敵人,但是敵人通常都會將對手壓制在遠處,依靠槍榴彈的射程和威力幾乎是無法造成有效打擊的,這時候人們就想起了在二戰中發揮作用巨大的中小口徑的迫擊炮,這種靈活輕便,具有曲射能力,而且威力和射程都不俗的老傢伙又能重新上陣了。

(93式60毫米迫擊炮結構圖)

我們這裡以中國最新研製的93式60毫米迫擊炮為例,看一下它的數據:

全炮質量:22.9kg

炮身全長:1350mm

最大初速:329m/s

最大射程:5564m

高低射界:45°~85°

最大射速:20發/分鐘

有效殺傷半徑: 17.8米

(裝備新型PP93式60迫擊炮班)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93式60毫米迫擊炮的射程達到了恐怖的5564米,比起原89式60毫米迫擊炮遠處2000多米的射程,已經超過全世界同口徑中絕大部分的迫擊炮,成為了世界上60毫米口徑射程最遠的迫擊炮了。而且該炮的炮管還採用了鋁合金材料,全炮質量只有22kg左右,一個士兵就能輕鬆背起或者抗在肩上,可以快速的進行戰場轉移。

(迫擊炮瞄準鏡結構)

有人會說60毫米的迫擊炮會不會殺傷力太小了,其實不然,93式60毫米迫擊炮恆能夠發射多種炮彈,比如煙霧彈,照明彈等,但通常都以高爆彈為主,93式的高爆彈都是採用稀土球墨鑄鐵,從而提高了它的破片數量,加大殺傷半徑。而且93式60毫米迫擊炮還配備有鋼珠殺傷燃燒彈,其殺傷半徑不小於20米,縱火半徑不小於12米,這種彈藥不經在爆炸式會產生大量的殺傷元件鋼珠破片等來殺傷敵人,而且還會產生大量的縱火體,來點燃周圍的可燃物體,比如士兵的衣服,木製房屋等。如果讓這種彈藥在一定高度爆炸,其殺傷力會更加可怕。

(各類火炮彈道示意圖)

所以即便是經過了百年都沒有怎麼改變的迫擊炮,到了現代依然能夠成為士兵青睞的武器,連迫擊炮家族中的小型60毫米口徑都能得到喜愛,就更不用說那些殺傷半徑更大,射程更遠的中重型迫擊炮了。


桌面戰爭兵棋


60毫米迫擊炮的威力不大,大體威力大概相當於一枚手榴彈的水平,只能對步兵造成殺傷了,在戰場上的作用卻是不小的。它是作為步兵分隊伴隨火力使用的,在我軍中通常是配屬給步兵連,作戰時往往可以加強給主攻的排。

60迫的主要特點就是輕便,通常幾個人就可以組成一個炮兵班,必要時一個人就可以使用。操作上也非常簡單,機動靈活它的主要優勢,可以伴隨步兵分隊行動,可以說,為目前唯一可以適應步兵分隊行動要求的曲射武器。

實戰當中,60迫主要用於壓制打擊火力點等等,也就是說,為重機槍等克服,在戰鬥當中,一旦遇到機槍火力阻擊時,往往來60撻擔任著壓制任務,敲掉對方的機槍火力點等等,為步兵進攻鋪平道路。

由於它採用的是曲射方式,可以打擊到許多我軍機槍或步槍無法涉及到的地方,尤其是手榴彈夠不著的區域,還可以打擊已方機槍火力以外的目標,其火力範圍相當多,在作戰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0迫不算先進,卻非常應用,需要時,真可以發揮作用。


麥田軍事觀察


60mm迫擊炮的威力還是比較可觀的,以我國60年代定型的63式迫擊炮為例。

63式迫擊炮使用的63式殺傷榴彈全重1.326kg,殺傷半徑可達15米,最大射程1470米,最小射程200米(簡便射擊,手扶身管發射。)火炮全重12.5kg,發射速度30~35發/分。

這種火炮重量輕,便於攜帶,對於擁有大口徑迫擊炮編制的營級單位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對於步兵連、排級單位來說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這種自主力強不必與上級協調的炮火支援,都是一種壓制敵方火力的利器。






小楠影視秀


本文以我軍裝備的93式60mm迫擊炮做為例舉



60迫擊炮的威力體現在射程、彈藥和打擊精度上,根據打擊目標距離的遠近可以選擇發射不同的發射藥號,即0號藥到9號藥;彈藥為PP93型殺傷榴彈、鋼珠殺傷榴彈、燃燒榴彈、燃燒鋼珠榴彈、發煙彈、照明彈以及後續研發的制導炮彈類。



在使用殺傷榴彈時有效殺傷半徑為17.8米,PP93型炮彈的引信性能也相當好,在山地、亂廠、水面和鵝卵石灘地的發火率均為100%,主要用於摧毀敵方軍事器材和土木工事,殺傷敵人有生力量,選擇9號裝藥時射程達5532米,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60mm迫擊炮。



在使用鋼珠殺傷燃燒彈時有效殺傷半徑20米,縱火半徑12米,該彈引信具有近炸和碰炸兩種裝定方式;彈體內增加了鋼珠圈和縱火體,鋼珠圈能夠在爆炸時形成大量殺傷元件(鋼珠),並可控制鋼珠的飛散方向;縱火體能夠產生大量火種,引燃乾草、汽油、被服等易燃物質。



制導炮彈

我國60mm迫擊炮製導炮彈系列有激光制導、毫米波制導、衛星制導三種,制導迫擊炮彈能大大提高打擊精度,使用普通炮彈需要8-10發才能解決的目標,使用制導炮彈,通常1發,至多2發即可摧毀,效能提高了許多。



左一為60迫衛星制導炮彈。


兵器知識譜


迫擊炮是一款神奇的武器,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門迫擊炮。100多年來,迫擊炮幾乎參加了人類的每一次戰爭,成了輕步兵的絕佳火力支援武器,時至今日依然是陸軍不可或缺的裝備。▼這是美國在1971年研製的M224系列60毫米口徑迫擊炮,美國作為世界警察,四處挑起戰火,無論是在中東還是阿富汗,能經常可以看到美軍使用迫擊炮的照片。空中火力支援強大如美軍依然在不遺餘力的更新迫擊炮,可見這種武器是多麼受陸軍部隊的喜愛。
60毫米迫擊炮的威力怎麼樣呢?迫擊炮是一種彈道彎曲的曲射炮,不具備平射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所以一般不使用穿甲彈。60毫米迫擊炮常用的是內裝高爆炸藥的高爆彈,利用爆炸衝擊波和彈體爆炸時產生的碎片殺傷目標。受制於口徑,60毫米迫擊炮的裝藥並不是很多,但是足以殺傷士兵,轟擊敵方簡易工事,所以迫擊炮一般用於步兵作戰。

特別是巷戰,在街道另外一側,打一炮換一個地方,跨過樓房攻擊的60毫米迫擊炮簡直是噩夢般的存在。

找不到發射點,密集發射,且威力可觀的迫擊炮連續幽靈般隔著樓房轟炸,不僅可以殺傷跟隨裝甲車行動的敵方士兵,更可以帶來巨大的心理攻勢。比如這個▼,這張照片中的紅圈是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炮塔上裝備的一門60毫米迫擊炮。梅卡瓦和普通主戰坦克不同,它發動機前置,後部空出空間可以攜帶步兵。搭載的武器也很特別,平射的主炮和曲射的迫擊炮相互配合,再加上機動性出色的履帶底盤,讓梅卡瓦主戰坦克不僅可以在大平原馳騁,鑽進巷子也有不俗戰鬥力!

很多人覺得迫擊炮這麼一款原理簡單的武器,在眾多高科技武器面前早已經優勢全無。但其實從目前各國的裝備情況來看,迫擊炮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活躍在各國陸軍之中,作為陸軍火力支援武器之一。

迫擊炮是一款相當神奇的武器,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彎曲,可以打擊障礙物或者山體後目標。多采用炮口填裝,炮彈沿著炮管畫入炮管,撞上炮管底部的撞針,撞針引燃炮彈後部的發射火藥,火藥燃氣將炮彈推出,射程可達到數公里。在炮彈後部加裝額外附加藥包時▼,射程還可以得到進一步延長(不過這炮彈是82毫米的,比60毫米的略粗)。



迫擊炮的口徑根據大小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51毫米,52毫米和60毫米的小口徑迫擊炮;81毫米,82毫米的中口徑和105,106.7,120,160,甚至是240毫米的大口徑迫擊炮。60毫米迫擊炮屬於小口徑迫擊炮,特點是重量輕,便於攜帶;易拆卸,便於轉移陣地,火力靈活性和戰場生存能力出色;精度高,可用於定點清除;射速快(手速夠的炮手,幾乎可以做到洗地轟炸),且炮彈威力可觀,可以提供足夠強大的火力支援。

除此之外,迫擊炮操作非常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簡單到突然遇襲,炮手來不及佈置兩腳架,直接將炮懟在地上手扶著炮身就開始填裝發射了。這種方式毫無精度可言,但是距離極近,炮彈飛行“嗖嗖嗖”的破空之聲和連續的爆炸聲可以給敵方帶來足夠的威懾,近距離火力壓制效果非常明顯。要是炮手手穩,一隻手扶著炮身,另一隻手抽空掏出褲兜裡瞄具安上,甚至可以迅速清除敵方火力點,延伸射擊。圖中的士兵使用的就是前文提到過的M224迫擊炮,注意其炮身底部的提手,就是專門為攜帶和臨時射擊而準備的。設計師早就考慮到了迅速反應,臨時射擊,讓迫擊炮的靈活性進一步提升。不過溫馨提示一下炮手,記得帶手套哦,就算是隔熱材料,幾發下來也很燙的!操作簡單的武器特別便於素質較低的游擊隊使用,比如我們熟悉的63式火箭炮,不用發射器,放地上用乾電池打火都能射擊。再比如熟悉的RPG火箭筒,火箭彈一填,摟扳機就可以輕鬆摧毀大型目標,甚至還有一定穿甲能力,能夠打穿坦克薄弱裝甲。迫擊炮也是這麼一款威力強大,操作簡便的武器,所以迫擊炮和RPG一樣,也是各種武裝最愛的火力支援武器,也是一款遊擊神器。而且,有所不同的是,迫擊炮性能相當出色,各國正規軍也都有大規模裝備,強大如美軍也不例外!


赤焰噠噠噠


後來作戰中60迫擊炮被認為威力不足,射程不足。連級火力一般使用80~85迫擊炮射程可以擴展到5公里。威力也足夠遮蔽對方步兵散兵線。另外85迫擊炮兼顧了60迫擊炮高射速特點,而120迫擊炮射速要慢很多,要用火繩拉拽發射。

這裡要提下,火炮設計是按照火力配繫系統的分工定的性能設定。

比如,120屬於營屬火力支援火力,另外配屬75野戰炮,105榴彈炮,37毫米戰防炮,雙37牽引高射炮

而連級配屬一般是85迫擊炮,12.7反坦克槍等武器。

二戰時期,很長一段時間,60和85,80迫擊炮在連排級直屬火力並存。另外連級往往被加強75野戰炮或者120迫擊炮。

二戰時期,連排是不具備獨立行軍作戰能力的。德國一個步兵連是不具備反坦克,防空,無線電通訊等能力。獨立功防部署最小是營,最正常是獨立作戰是團一級。因為團一級一定具備無線電聯絡,防空,空地協同,師屬火力,後勤聯絡,反裝甲,舟橋,排雷,電子偵查,武裝偵查,炮兵偵查,勘察,後勤管理(保括:物資,武器彈藥,團級醫療以及後送,飲水,食物蔬菜 ,防化,私人信件等)。這些營級是沒有的。


風車騎士45541173eg


戰爭需要近距離使用的迫擊炮

自然,八年抗戰期間,國軍並不是只有82迫擊炮,他還普遍裝備另一種迫擊炮,就是60毫米迫擊炮。

而二戰期間,各國軍隊的輕武器火力要猛烈的多,所以步兵並不在以人海戰術作戰,而多采用分散突擊。一般15米內最多1到2個戰士,這讓槍械打擊這些目標有相當的困難,相比起來,還是可以爆炸的炮彈和手榴彈殺傷力更大。

而且,步兵在突擊的時候,沒有人會傻乎乎的照著機槍衝鋒,多利用各種地形地物掩護自己,這讓直射武器命中率有很大降低,而迫擊炮的曲射特性,可以有效彌補這個缺陷。

所以,一線步兵急需要曲射炮兵火力支援。由於一線作戰敵情千變萬化,需要火炮極短時間做出反應,也就是迅速開炮。所以這種炮兵不是那種要了半天,才由營長團長下令發射的82迫擊炮,而最好是就配屬於連甚至排,和步兵在一起前進,隨時隨地可以支援步兵的迫擊炮。

那麼矛盾就來了,82迫擊炮在有效射程2800米內有著很好的精度和威力!不過,它終究屬於營一級的支援火炮,由團長或者營長指揮如何使用,一般並不直接支援班排一級的作戰,不能及時提供給步兵連火力支援。顯然,研發一種可以歸屬步兵連,隨時可以掩護一線步兵的輕型迫擊炮,就非常重要了。

顯然,設計這樣一種迫擊炮很有難度。

步兵連是最前線的作戰單位,這也就決定了這種火炮必須非常輕,炮兵攜帶可以跟隨步兵衝鋒。

而82迫擊炮重量也在50公斤以上,雖然可以拆卸成3個部分(炮身、炮架、座板),但炮管就有20多公斤,加上炮手其他的物品,作戰時候一個人往往負重在80斤以上。

即使今天身體強壯的美軍,戰鬥負重也僅僅只有29公斤,而中國宋代強壯的重甲步兵,負重也不過32公斤。炮手負重這麼大,顯然不可能長時間支持。

由於負重大,82炮兵班最少也要4個人,除了負責扛炮的3個部分的人以外,最起碼還要1個人攜帶一箱子彈藥(4發)。

自然,僅僅有4個人也是無法作戰的,因為炮兵班最需要的其實不是炮,而是炮彈。區區4發炮彈,一瞬間就打沒了。

班裡面還需要大量彈藥手,人數不定,但最少要三四人,有的時候五六人,甚至更多。一般來說,由於每發炮彈就有4公斤,一個人在作戰時,最多可以帶4到6發炮彈。

以迫擊炮的高射速,幾發炮彈幾十秒鐘就可以發射完畢。所以炮兵班裡面的彈藥手是越多越好!所以82迫擊炮班,一般人數在8到10人,大部分成員都是負責攜帶彈藥的!

在作戰時候,不管班裡有多少人,至少要4到5個人一起行動,其中3個人扛著迫擊炮的部件,1到2個人揹著彈藥,不然根本就無法作戰。

這麼多人行動,自然是不太方便的,像跟上步兵不太容易。

其實說來說去就一句話,82毫米迫擊炮還是重了,部件還是多,這讓炮兵班難以跟隨步兵前進。

大家也許對迫擊炮班的負重,沒有直觀的瞭解!紅軍時期,楊得志是迫擊炮連的連長,全連只有4門炮。他們選取最強壯的小夥子進入迫擊炮部隊,為的就是負重。一杆步槍才幾斤重,很多士兵長距離行軍還受不了。楊得志回憶,全連雖然只有4門炮,但還要攜帶輕武器,我們負荷量大大超過步兵,體力消耗極大。抬炮的竹竿都是臨時砍下來的,含水量大,為了結實,大家還專找粗壯的做抬槓,所以更加沉重。同志們的雙肩,先是被壓得發紅,發腫,接著就破皮出血,汗水留到傷口裡,像傷口上撒了鹽一樣鑽心的疼。這滋味我體驗過,是很難忍受的。

而中印戰爭中,由於高原作戰,炮兵連用盡全力也無法帶多少炮彈,幾乎所有的步兵連都要為炮兵攜帶迫擊炮彈。而很多戰士高原反應嚴重,加上揹著炮彈體力消耗更大,就這樣犧牲了。不過,這還是完全有價值的,如果沒有這些炮彈,那麼戰鬥傷亡會更大十倍。

我們的敵人日本卻比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使用的是擲彈筒。日軍擲彈筒有兩種型號,主要在200米到500米內使用,威力和手榴彈差不多,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榴彈發射器。擲彈筒是為了彌補手榴彈(50米)和92步兵炮(最大射程2800米,但射速慢)之間的火力空檔。

老薩附註:輕型迫擊炮,擲彈筒,槍榴彈的區別。它們三者都是所謂的曲射炮火,但卻有很大不同。輕型迫擊炮的炮彈由炮手從炮管放入,因為自由落體落到炮管底部,炮彈尾部的底火撞擊到撞針,產生的火藥推力將炮彈退出炮膛,以一個很大的曲線落地,然後炮彈爆炸。迫擊炮的炮彈是有尾翼的,這讓炮彈在拋物線動作期間非常穩定,所以迫擊炮的精度很高。

擲彈筒,則和迫擊炮有很大不同。他雖然也是講炮彈從炮口放入,但並非通過自有落體擊發,而是在炮彈落後炮管底部以後,手工操作發射裝置,點燃擲彈筒榴彈的底火,將榴彈推出炮管。這種擊發方式的好處是,炮管不需要很長,易於製造,也極大減輕了重量,壞處在於射速較慢,遠遠比不上輕型迫擊炮。擲彈筒的榴彈是沒有尾翼的,就是單純的一個炮彈外形的彈藥。所以擲彈筒精度不高,只能在200到500米內使用,超過這個距離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有意思的是,因為沒有尾翼,而炮管又不能太長,又要保證一定精度,所以日軍的擲彈筒都是線膛的。榴彈在線膛炮管裡面高速旋轉出膛,以保證炮擊精度。而迫擊炮則是滑膛結構!

槍榴彈則是將榴彈套在或者插入步槍口,然後通過發射空包彈或者實彈,將槍榴彈推出去。槍榴彈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利用任何一把步槍發射,只需要額外帶榴彈就行了。缺點在於,槍榴彈精度很差,基本上靠集群發射,然後覆蓋一片地方,造成殺傷。由於用步槍彈藥發射,槍榴彈射程也很近。

從作戰來說,迫擊炮才是真正的炮,擲彈筒屬於加強的榴彈發射器,而槍榴彈只是單純的一個榴彈而已。作戰威力上,也是迫擊炮最強,擲彈筒第二,槍榴彈最差。

------------------上圖是德軍的50毫米迫擊炮,它才是真正意義的迫擊炮。下圖是槍榴彈和單兵榴彈發射器。其中單兵榴彈發射器,其實就和日軍的擲彈筒差不多。美軍在60年代大量裝備這種武器,說明這種武器還是有可取性的。

日軍每個小隊裝備兩個擲彈筒,等於每個排有2個超輕型迫擊炮或者說榴彈發射器,主攻的小分隊(班)都有曲射炮彈支援。就這一點來說,日軍在200米到500米內一線曲射火力,是整個二戰列強部隊中數一數二的,因為列強沒有類似的裝備。

由於擲彈筒僅僅2公斤的重量,比步槍還輕,擲彈筒手可以跑得比步兵還快,跟隨步兵作戰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擲彈筒只需要一個炮手攜帶,另外一個彈藥手負責被榴彈即可,區區2個人,作戰是極為靈活和便捷的。

這一點,是82迫擊炮班所無法達到的。

在抗戰初期,國軍因為沒有擲彈筒,更沒有超輕型迫擊炮,所以吃了日軍大虧。

一線步兵近戰時,日軍的擲彈筒歸屬小隊,也就是歸屬排長指揮,日軍步兵隨時都有曲射炮彈的支援。一般來說,日軍擲彈筒手都是看到國軍的目標以後,由排長指揮開炮攻擊,就像輕機槍一樣方便,隨到隨打,是最直接的步兵曲射火炮支援。

上面說了,國軍的82迫擊炮是營所屬的武器,作戰時候歸屬連指揮,一般都在相對的後方,受營長指揮。使用的時候,基本都是幾門炮同時開炮,打擊營長認為比較重要的目標。它難以像擲彈筒一樣,能夠直接跟隨一線步兵衝鋒到最前線。國軍迫擊炮雖然很多時候是看到敵人才開炮,但也有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敵人隱藏在哪裡,根據一線步兵的指示才開炮,作為傳統的火炮使用。它無法像擲彈筒那樣,隨時提供給一線步兵火力支援。從步兵提出迫擊炮支援,到迫擊炮打來,一般會有一個時差。

更況且,雖然82迫擊炮雖然除了重量以外,所有性能都遠遠強於擲彈筒。僅僅以威力來說,82毫米迫擊炮重量4公斤,裝炸藥高達0.5公斤左右,而擲彈筒的榴彈裝藥才區區幾十克,雙方威力相差很大,不能同日而語。

不過82迫擊炮再厲害,卻難以在近距離發揮同樣的作用。82迫擊炮在一個營卻只裝備2門,平均分配下去,每個連也不到1門。

而日軍擲彈筒雖垃圾,每個排卻都有2門,這樣一箇中隊(也就是國軍的連),就有3個小隊,共6個擲彈筒,數量是國軍6倍以上。

如果說500到2000米的曲射火力支援上,82迫擊炮自然比擲彈筒厲害幾百倍。不過就50米到500米上,由於日軍裝備大量擲彈筒,卻佔有絕對的曲射炮火優勢。

國軍一線步兵在近距離作戰中,被日軍擲彈筒壓制的很厲害,因為我們沒有類似的武器。如果用82迫擊炮去壓制擲彈筒,似乎又是大材小用,沒什麼必要。更況且一個連還不到1門82毫米迫擊炮,日軍卻有6門,你也壓制不了。

八路軍也是這樣,他們開始近距離伏擊,衝到50米左右投擲大量手榴彈,然後肉搏,一度打的日軍難以招架。日軍隨後總結經驗,在八路軍剛開始衝鋒時候,就使用擲彈筒猛烈開炮攔截。擲彈筒炮彈威力相當於手榴彈,但射程又比手榴彈遠幾倍,射速又高。在八路軍衝鋒到日軍50米之前,已經被擲彈筒打掉不少人了。

其實說來說去,主要國軍在排一級,缺乏有效的曲射炮火支援。

痛定思痛,國軍和八路軍都開始仿造擲彈筒,以對付日軍,國軍就仿造了4萬個以上。

萬萬沒想到的是,用的時間稍久一點,國軍官兵就一致認為:擲彈筒並不是一種先進武器,對軍隊的弊大於利,希望將其趕快淘汰。

31年式60毫米迫擊炮橫空出世

這主要在於,擲彈筒有著很多缺陷:設計上的缺陷,讓它必須由炮手一手扶著炮身作為固定。這樣炮彈擊發時,炮身不可避免的會震動,導致出現精度的偏差;擲彈筒落單的彈體沒有尾翼,炮彈飛出炮管以後無法通過尾翼穩定,所以射程必須很近,遠了就打不準。早期的大正十年擲彈筒,超過175米就沒有準確度可言!

以上兩點如果不算很致命,最可怕的是,擲彈筒沒有先進的瞄準設備,只能概略瞄準。

日軍關於擲彈筒的資料中寫道:八九式的瞄準裝置比一般迫擊炮要簡單得多,發射筒外壁從筒口開始刻有一條凹槽,約佔發射筒全長的三分之二。內塗白漆,稱為瞄準線。擲彈筒沒有單獨的瞄準鏡,發射時保持固定的45°,將這條白線對準目標即構成瞄準。另外,八九式在支桿狹槽兩側均刻有數字,右側為發射九一式手榴彈時的表尺(40~190米),左側為八九式擲彈筒彈的表尺(120~650米)。如果用八九式擲彈筒彈射擊某個目標的話,首先要轉動調節手柄,使擊發機上方的橫標對準狹槽左側相應的刻度。如果彈著點過遠或過近,再轉動手柄進行調節。由於發射角度和左右偏差均靠射手經驗控制,誤差比較大,所以儘管八九式有膛線,但精度特別是遠距離射擊時的精度,與同口徑級別的迫擊炮相比要差很多。

歸根到底一句話:擲彈筒不是一個穩定的發射平臺,由於沒有精確的瞄準裝備,炮彈是否能擊中目標,主要看炮手的個人素質或者說經驗。如果炮手富有經驗,水平很高,心理素質又好,可能百發百中;一旦他比較緊張或者是個訓練不足的菜鳥,可能百發都不中,白白浪費炮彈。

這對於局部戰場也許不算什麼,對於世界大戰就不行了。因為部隊損失慘重,兵員經常大換血,老兵用不了多久就會死傷殆盡或者提拔為軍士或者軍官,大部分作戰的主力還是新兵。自然新兵無法有效使用擲彈筒,威力自然就等於0了,還會浪費大量彈藥,造成後勤的可怕負擔。要知道抗戰期間,光是國民政府的擲彈筒榴彈,就生產了150萬發以上。

所以現在國軍明白為什麼列強都不搞這種武器,反而只搞輕型迫擊炮了。

輕型迫擊炮相比擲彈筒有一些弱點,綜合性能卻遠在擲彈筒之上。

早在抗戰前的1936年,國民政府就已經多先進的法國布朗德1935年式60毫米迫擊炮調查很久,準備進行仿製。

只是抗戰在一年後就爆發,兵工廠全部西遷重慶,期間嚴重影響了生產。而可憐的重慶兵工廠的工人每天上班十幾個小時,也只能滿足82迫擊炮的最基本生產。顯然部隊可以沒有60迫擊炮,但不能沒有82迫擊炮,加上鋼材又嚴重不足,只能暫時將60迫擊炮放棄了。

1941年7月,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廠開始製造60毫米迫擊炮。該廠參照法國布朗德式60毫米迫擊炮的性能,重新設計繪製產品圖紙,製造工具樣板等,於同年9月裝出第一門炮。1942年,命名為民國31年式60毫米迫擊炮,並投入批量生產。它也是國軍抗戰中兩種主要迫擊炮的後一種,1942年到1945年共生產60毫米迫擊炮3400門,整個抗戰時期約生產60毫米迫擊炮5000門。

本來美國許諾,可以提供60毫米迫擊炮所需要的所有炮鋼,共6000個炮身。由於美國將領史迪威強令駝峰航線優先運送航空器材,60毫米迫擊炮的鋼材遲遲無法運到。國民政府無奈,只能用自產的碳素鋼板卷焊。炮架除彈簧鋼絲需進口外,其餘零件均用鋁材製成,以減輕重量。而瞄準鏡,暫時也是使用82毫米迫擊炮的替代。

60毫米迫擊炮剛投入抗戰戰場,立即表現出極為優秀的性能,它作為連一級的支援火炮,它可以跟隨步兵排作戰,隨時給予一線步兵提供火力支持。該炮性能很好,初速148米/秒,普通射速為18發/分,底火加四藥包最大射程為1444米,全重僅僅18公斤。

這種最大的特點就是輕!火線作戰時,區區18公斤,一個人就可以揹著一門炮走,不需要分成三個部分扛著走。

非火線運輸時,則可以拆卸成炮管和炮尾兩個部分,分別由兩個人揹負。平均每個人9公斤的重量,對炮兵來說也不算什麼!

相比82迫擊炮8到10個人的龐大炮班,60迫擊炮班僅有6人,除了一個炮手,一個副炮手以外,其餘4人都是彈藥手,攜帶18發左右彈藥。根據實戰來說,60毫米迫擊炮一次戰鬥的炮擊量基本都在18發以內,一個炮兵班攜帶的炮彈基本就夠了。

如果戰鬥持續很久,則可以由後方後勤人員增運炮彈。

實戰的時候,60毫米迫擊炮只要兩個人就可以操作,最多再需要一個人攜帶彈藥即可。這樣一個3人小組,攜帶一門炮,6發炮彈,就可以做一次有效的炮擊覆蓋了。

總之,各方面來說,都和擲彈筒班相差不大了,相比82迫擊炮班又很大優勢。

這個特點,讓他再也不需要作為營一級的支援火炮,而可以直接跟隨一線步兵連作戰,甚至可以跟隨一線步兵排衝鋒。步兵衝鋒到哪裡,31年式60毫米迫擊炮就可以跟著到哪裡。無論什麼時候步兵需要炮兵火力支援,31年式60毫米迫擊炮都可以發揮作用。每個國軍精銳部隊,每個連裝備4門60毫米迫擊炮,這樣每個排都有1到2門,這大大提高了國軍近距離的曲射炮火。

31年式60毫米迫擊炮的大部分性能,均大大強於日軍擲彈筒。

該炮相比擲彈筒最大的優勢,在於有先進的瞄準設備,又有穩定的炮架,所以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炮擊平臺,炮擊精度是很高的。

同樣訓練水平下,該炮精度遠遠高於擲彈筒。普通的31年式60毫米迫擊炮兵班哪怕再菜鳥,連續3發炮彈基本都能擊中目標附近。而擲彈筒則主要通過射手的經驗概率炮擊,無法有效測算瞄準,如果遇到一個菜鳥,恐怕發射100,200發才能擊中敵人。

60毫米炮彈的威力比82毫米炮彈要小不少,射程也近得多,但比擲彈筒的榴彈(威力和手榴彈差不多)要強多了。60毫米迫擊炮彈重1.5公斤左右,裝藥100多克,殺傷半徑也有15米,實際有效殺傷半徑在20米左右。而擲彈筒榴彈的殺傷半徑一般在10米以內,主要是榴彈和手榴彈差不多,裝藥量小,僅有幾十克。

更有趣的是,該炮必要時候,還能和擲彈筒一樣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操作。該炮不用通過土地和座板固定炮身,僅用身管手扶發射,這種射擊方式一般用於射擊200米之內的目標,或者在特殊環境下發射。基本上,如果炮手這樣發射,都是在近距離突然遭遇了敵人,來不及再部署迫擊炮!這種炮擊方式是不能精確瞄準的,只能概略覆蓋某一塊區域,多用於威嚇敵人,而不是用於殺傷敵人。

有意思的是,60毫米迫擊炮並不僅僅在抗戰中發揮作用,解放軍在內戰,朝鮮戰爭,中印戰爭,甚至中越戰爭還在大量使用這種60毫米迫擊炮。

朝鮮戰爭中使用的60毫米迫擊炮,就是31年式60毫米迫擊炮。

到了戰爭快要結束的1952年9月24日,為了加強志願軍步兵部隊的火力,總參謀部規定在朝鮮的志願軍16個軍,,每個步兵連增配60毫米迫擊炮1門,將每個連裝備數增加到3門。而這16個軍目前裝備60毫米迫擊炮,就高達3641門!

由於60毫米迫擊炮是第一線的武器,所以戰損也很大。在1952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的秋季戰術反擊中,僅這一個月的時間,我志願軍共計損毀各型火炮240門,其中60毫米迫擊炮87門,佔三分之一。

整個朝鮮戰爭中,志願軍損失60毫米迫擊炮1841門,由此可見裝備數量之大,對於一線又是多麼重要。

中印戰爭中,60毫米迫擊炮仍然大量裝備解放軍的步兵連,成為排的支援火炮。在高原地形,82迫擊炮重量大,難以有效跟隨步兵前進,而且炮彈中,一個步兵最多攜帶兩發82毫米炮彈。

而60毫米炮和炮彈輕得多,這在高原山地戰就是最重要的。一線解放軍利用60毫米迫擊炮,有效的殺傷印軍有生力量,攔阻印軍逃跑部隊,還曾經擊毀過日軍不少車輛。

不過解放軍使用的,就是根據31年式稍有改進的63式60毫米迫擊炮了。

甚至直到1979年的中越戰爭,我軍還在使用63式60毫米迫擊炮,而且戰果不錯。

一種火炮略加改進能用長達近40年,說明什麼?說明它的性能真的很優秀,而且非常使用。

一份資料中寫道:1981年5月5日,我軍收復法卡山之後,越方於5月5日、10日、16日、19日及6月7日發動了數次團規模的反擊,我方嚴守陣地,在戰鬥中湧現出一批 戰鬥英雄,某部二等功臣肖某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越方的反擊中,越方在炮火掩護下出動一個團規模 的部隊向我方發動衝擊,兩軍在狹小的髮卡山地區短兵相接,我方重型火炮無法施展,肖某所在的炮班裝備的63式60毫米迫擊炮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前方指揮部命令他們立刻投入支援步兵的戰鬥,在他們投入戰鬥後不久,越方的一陣炮彈擊中了炮班陣地,炮班中的老戰士張某、林某等負了重傷,昏迷過去。戰鬥形勢也越來越嚴峻,5號陣地上的大量敵人開始向4號陣地攻來。面對危急情況,肖某沒有退縮,而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迫擊炮從山窪裡扛到高地主峰,直接瞄準敵人射擊。當時他所在的炮陣地距離高地主峰還有70多米的一段斜坡,肖某腰掛瞄準鏡,左肩扛迫擊炮,右肩扛一箱炮彈,手拿鐵鍬和鎬頭,飛身躍過越方炮火封鎖區 衝向高地主峰。衝上主峰陣地後,肖某立刻架炮射擊。在肖某炮火的支援下,步兵打退了越方這次向4號陣地的進攻。利用越方退下去的時間間隙,肖某又取來了幾 箱炮彈,準備繼續戰鬥。這時5號陣地上的越方發現了這門給他們造成重大傷亡的迫擊炮,集中輕、重機槍向肖某猛烈掃射。肖某抱起迫擊炮滾入附近的一個彈坑 中,對準越方的輕、重機槍火力點,一口氣發射了10多發炮彈,摧毀越方兩挺重機槍。我方步兵趁機發起反衝擊,奪回了5號陣地。

以上兩種迫擊炮以外,國軍還生產過120毫米,150毫米中型迫擊炮,這是團一級的的支援火炮。只是前者是1944年從美國進口材料生產了94門,後者是1939年利用以往進口的炮管生產了區區60門。雖然火炮性能都還可以,但數量太少,可以忽略不計了!

--------------------------很小巧的60毫米迫擊炮。對這種迫擊炮,一開始是有爭議的。因為這種迫擊炮相比擲彈筒來說,仍然需要2個人才能攜帶,畢竟還有近20公斤重量,擲彈筒才幾斤而已。顯然擲彈筒就近戰來說,比這種迫擊炮更容易攜帶。國軍官兵對重量抱怨尚且其次,關鍵在於他們用慣了82毫米迫擊炮,對60毫米炮彈的威力不滿。他們認為這種炮彈威力較小,而且迫擊炮畢竟有一定散佈,所以殺傷力較低。自然,再低也比擲彈筒強大多了,直到對越反擊戰,解放軍還在使用這種60毫米迫擊炮!美軍也是這樣!

抗倭第一利器

除了自行製造,中國還從德國購買迫擊炮800門,從美國購買了2000門。

所以,抗戰期間,我們自產了1萬2000多門迫擊炮,從別國搞到2800門,一共是1萬5000門左右了。

自然,相對中國八年自產大口徑火炮100多門的數量,迫擊炮已經極多了。不過相比列強,自然也不算什麼。二戰的蘇聯生產迫擊炮高達34.8萬門,是中國的30多倍。美國生產10.21萬門,英國10.09萬門,德國生產7.88萬門,都是國軍的七八倍。

而且這些列強都有數量極大的長身管火炮,迫擊炮只是其中一種,而國軍基本沒有長身管火炮,迫擊炮就是唯一的火炮了。

可見中國當年國力和列強差距之大!

為什麼迫擊炮在抗戰中發揮如此大的作用?主要在於兩個字:自產!

除了我們自行製造60毫米迫擊炮約5000門,82毫米迫擊炮約7500門以外,最主要的是我們可以保證迫擊炮彈的供應,不需要像其他火炮一樣依賴國外。

早在1927年,鞏縣兵工廠首先製造82毫米迫擊炮彈成功,1928年上海兵工廠也開始量產。當時炮彈比較簡陋,彈體與後管連為一體,用生鐵鑄成,翼片用鐵板直接插入彈尾槽內。1931年左右,華陰兵工廠也生產此彈。

1931年金陵兵工廠參考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及上海兵工廠的82毫米迫擊炮和彈改行設計成新82毫米迫擊炮和彈,命名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彈,成為中國82毫米迫擊炮彈的制式品種。

82毫米迫擊炮彈所用引信在1935年前分瞬發、延期兩種,1935年後,將兩種功能合為一起,為瞬發延期兩用。1945年左右,為了減輕引信重量,又將延期機構取消,改為瞬發引信。該彈重4.15公斤,裝8個藥包時,最大射程2500米。

除一般榴彈外,1936年金陵兵工廠還試製成功82毫米迫擊炮黃磷彈。彈體內裝黃磷,引信與尾翼等與82毫米迫擊炮彈相同。

由於迫擊炮彈的結構簡單,可以由生鐵直接鑄造,製造難度低,不需要什麼高精尖的加工技術,所以不但國民政府能夠大量生產,連新四軍八路軍的小作坊也可以仿製。

82迫擊炮炮彈唯一難造的是引信,引信必須用較好的鋼材,所以還是要從國外引進,好在需要的鋼材總數不多。在沒有國外進口鋼材的時候,只能用中國自己的鋼材頂上,導致廢品率較高,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著名的金陵兵工廠(後為第二十一工廠)從1935年到1949年,前後共生產593萬餘發82迫擊炮彈。

82毫米迫擊炮彈大體可以自產,而60毫米自產也比較順利。1939年第五十工廠開始試製,但未獲成功。1941年重新參照法國布朗德式設計, 由該廠成都分廠試製,年底試製成功,命名為30年式60毫米迫擊炮彈。

第十工廠1942年也籌造此彈,1943年試製成功。由於有了82毫米迫擊炮彈仿造經驗,60毫米炮彈研發很迅速,產量也不小。據不完全統計,1942年至1949年全國共生產60毫米迫擊炮彈400餘萬發。

--------------------中國人使用迫擊炮是非常擅長的,上圖是直接單兵發射迫擊炮,下圖是八路軍將迫擊炮平射打碉堡。這都是迫擊炮製造者做夢也想不出來的!


薩沙


作為小口徑的60毫米迫擊炮,歷史上就是各國軍隊步兵連最主要的攻堅和火力支援武器,即便是在當下,全球最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依然堅持裝備60毫米迫擊炮,可見這款不大的步兵支援和攻堅小炮,在軍隊中具有的地位。

在抗戰劇《亮劍.》中,李雲龍率新1團在蒼雲嶺激戰時,王柱子就是用一發60毫米迫擊炮彈,敲掉了日軍坂田聯隊的指揮所,順利實現了從鬼子正面突圍。

迫擊炮,是一種具備曲射能力的火炮,彈道比較彎曲,可以從山頭的這一邊,打到山頭的那一邊,只個炮彈翻山的本領,是迫擊炮的強項,其它種類的火炮,包括能曲射的榴彈炮就極難完成。

60毫米迫擊炮,就是一門小炮,具備結構簡單,機動性強,發射速度快的特點,可作為步兵隨伴武器或用於遊擊和特種作戰等。

一般60毫米迫擊炮彈丸重2公斤左右,有效射程2500米左右,別看這門炮小,但卻非常耗人力,需要5-6名兵服侍,以中國軍隊一個60毫米迫擊炮戰鬥小組來舉列,包括1名炮長以及5名炮手。其中,炮長攜帶標杆和望遠鏡,指北針以及零件工具包;一炮手攜帶炮身及瞄準鏡;二炮手攜帶炮架;三炮手攜帶座板及鐵鍬;四、五炮手共攜帶10發炮彈。

儘管二戰時期,60迫擊炮是無可替代的面殺傷武器,但戰後,隨著各種火箭筒、無後座力炮、榴彈發射器等雨後春筍般湧現,讓精度不佳的60毫米迫擊炮地位非常尷尬。

一般來說,60毫米迫擊炮的精度是一百分之一,也即打1500米處的目標時,誤差高達15米,但問題是其殺傷半徑也只有15米,當對面是磚牆或沙袋時,彈片是難以穿透的。

按中國軍隊的說法,有效射程內要打8-10發60毫米迫擊炮彈,才能取得命中,也即將解放軍一個60毫米迫擊炮班所攜帶的10發炮彈全都一次性打光,才能命中一個目標。

按此標準來判斷,抗戰連續劇《亮劍》中,王柱子用2發60毫米迫擊炮彈,一發幹掉了日軍指揮所的通訊天線,另一發幹掉了日軍坂田聯隊的前沿指揮所,炸死了1個大佐、2箇中佐和1個少佐,真他孃的是神炮手了。

由於60毫米迫擊炮射擊精度低,因此,解放軍步兵連就撤裝了60毫米迫擊炮,而以35/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配雲爆彈的單兵火箭筒等取而代之,事實上40火箭筒基本上也在撤裝了。

營屬迫擊炮則裝備了新型的PCP-001型82毫米自動迫擊炮,射速、射程、火力都大為提高,一分鐘急速射可打穿120發炮彈,比自動步槍射速都高,射程也由60毫米迫擊炮的2700米,提高到了4600米。

而美軍依然裝備60毫米迫擊炮的原因,最關鍵的是後勤給力,打的基本上是治安戰,榴彈炮打不到、直升機來不了的複雜地形上,連屬的那2門60毫米迫擊炮就派上用場了。


國平軍史


從裝藥量來看,一般的60mm迫擊炮彈的威力相是當於兩到3顆手榴彈的,比如二戰美軍M2型60mm迫擊炮所配備的M49A2破片殺傷彈的裝藥量是約100克,我軍早年裝備的63式60迫所配備的63式殺傷榴彈裝藥量是110克到130克,雖然裝藥種類有所區別,但是基本上殺傷半徑都是在15米到20米左右。而普通手榴彈的裝藥量一般都是50克左右,比如我軍目前大量配發的82-2手雷的裝藥量是40克左右,二戰美軍經典的Mk2手雷的裝藥量是52克,當然也有M67和蘇聯RGN這種裝藥超過100克的手雷,但是它們的殺傷威力一般都是6到7米以內。不過60mm迫擊炮還有威力更大的彈藥,比如我軍63式60mm迫擊炮就配備有63式長彈,通過加長彈體,使得裝藥量達到了650克,威力就相當不錯了。

對於在戰場上的用處,60mm迫擊炮顯然還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它是步兵連一級能夠直接掌握使用的遠距離曲射武器,其他的比如82mm迫擊炮和120mm迫擊炮都是配備在營屬的炮兵連或者火力連裡,在使用時還需要營指揮所協調,而60迫則是在連火力排,由連長直接指揮,這個火力反應速度就快了很多。另外從射程和打擊方式上來說,一般連裡的榴彈發射器和12.7mm一類的大口徑機槍的最遠有效射程是在1000米左右,而60mm迫擊炮可以將連隊的火力打擊臂延伸到1500米到1800米,這無論對防守還是進攻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60mm迫擊炮的高拋物角彈道對打擊障礙物後面的目標極為合適,這就為步兵在山地和巷戰中的火力支援帶來了好處。


電波燁長空


威力不大作用大。

小口徑迫擊炮主要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一般都有體積小,攜帶方便,操作靈活的特點,但缺點就是威力小,特別是60毫米這種口徑的迫擊炮,可能打在現代化的軍事防禦設施上就一個小坑。



以美軍M244型迫擊炮為例,全炮僅重20.8公斤,最大射程3489米,最小射程50米,理論最大射速30發/分鐘,連續射速15發/分鐘,殺傷半徑為15米。此外還有單兵手提型,全重僅為7.8公斤,最大射程為1公里。



再看一下迫擊炮的使用場景。步兵的交火範圍一般也就在幾百米以內,這個時候雙方的重炮、飛機轟炸都起不了作用了,這些武器的殺傷範圍太大,很容易誤傷友軍。60毫米迫擊炮雖然口徑小,但好歹也是門炮,在高度激烈的戰況下,普通的手雷距離有限,迫擊炮優勢就來了,對敵方的火力壓制是很明顯的,特別是打巷戰的時候,完全可以作為攻堅武器。

我軍曾經在70年代取消過60毫米迫擊炮,但現在又重新進入我軍的裝備編制,特別是PP93式已經走到了世界先進行列中。



迫擊炮還不到淘汰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