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物權意識,是孩子對自身的一種認知,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別人

隨著孩子年齡逐漸增長,對於世界的認識逐漸加深,孩子會逐漸意識到,有些東西,是歸屬於自己的,是自己所有的。

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的物權意識,便開始覺醒了。

擁有獨立的物權意識,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孩子人格開始逐漸獨立,對自身開始有了明確的認知。

在電視劇家有兒女當中,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戶三口之家的新鄰居搬來,他們的女兒與劉星是同學。這家人特別愛向夏家借東西,從大到小都有,而且多數有借無還。這個過程當中,給夏家帶來了不少煩惱,又可氣又可笑;結果,還是小雪主動拒絕了鄰居阿姨,讓父母不再尷尬。後來小雪、劉星、夏雨三個孩子一起找鄰居,要回了借走的東西,幫父母擺脫了眼前的麻煩。

在這個故事當中,三個孩子的物權意識,就非常的強。反倒是作為家長的劉梅夏東海夫婦,因為覺得抹不開面子,讓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只能被別人拿去使用。而在生活當中,很多物權意識不強的孩子,就很容易出現類似現象了。

物權意識,是孩子對自身的一種認知,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別人

1.物權意識,亦是獨立人格的一部分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對自己的東西過於看重,不許別人碰,是自私自利的表現。為此,很多家長會強行要求孩子,把東西拿出來和別人分享,認為這樣對孩子更有幫助。

實則不然。孩子的物權意識,其實是獨立人格的一部分。只有對自己的東西,有著明確的概念,孩子才對自身有概念。相對來說,很多被父母強行要求分享的孩子,慢慢的會自我意識不清晰,缺少跟外人的界限感。

不但未來的社交活動當中,會產生很多問題,說不定還會被人覺得很傻,無法保護自己的東西。

物權意識,是孩子對自身的一種認知,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別人

2.要教會孩子說不

物權意識的本質,是對自身的一種認知。家長要教會孩子,勇於對他人說不。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或許需要遵守一些其他的社會規則,不好意思對其他人說不。如劇中的夏東海劉梅夫婦,就是因為覺得鄰里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所以不好意思拒絕鄰居。

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千萬別這麼教!

家長可以教導孩子,要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大方。但這一切的基礎,是在能夠保護好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同時。如果是被人強行借走,還不敢要回來,那不是大方,那是膽小。家長要教會孩子說不,教會孩子去拒絕別人。只有學會拒絕別人,孩子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格,也更好地保護自己。

物權意識,是孩子對自身的一種認知,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別人

3.關鍵是讓孩子有獨立的人格

不管是教會孩子去拒絕別人,還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東西,這一切的本質,其實都是讓孩子逐漸培養出獨立的人格。這兩者之間,看似關聯並不大。但我們不妨仔細想一想:如果孩子連自己的東西都不知道保護,連拒絕別人的勇氣都沒有,這種性格,難道能夠算是獨立嗎?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性格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很容易會被其他人認為是懦弱,外人不一定會覺得你是在謙讓,反而覺得你可能是好欺負。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讓孩子逐漸培養出獨立的人格。至少,也要讓孩子做到,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