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孩子學會後,會有這3個益處

朋友的孩子做了一件事情,讓我有了很大的感觸。前幾日去朋友家做客,剛到家裡還沒等朋友說話,孩子就從鞋櫃裡拿出拖鞋讓我換鞋。在我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就在一邊安靜的看著自己的繪畫書。中午吃飯的時候,臨時接了一個電話時間很長,我讓朋友和孩子先吃。

沒想到等我回來的時候,孩子和朋友還在飯桌上等我。朋友對我說,孩子不吃飯一定要等你一起才動筷子。那天在朋友家孩子的那些好習慣,給了我很深的觸動。才六歲的小孩,就養成了有這麼好的性格,朋友的教育實在是太成功了。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孩子學會後,會有這3個益處

後來當我誇獎朋友的教育方式時,朋友才對我講其實孩子在三四歲剛開始吃飯那會,在飯桌上也沒有什麼規矩。當時婆婆照顧孩子,孩子只要說餓了婆婆就會為孩子準備好吃的食物。以至於後來孩子在飯桌上沒有一點規矩,長輩還沒有動筷子的時候,自己想吃就要吃。經過她和老公兩個人商量,如果現在孩子連一個小小的飢餓都忍受不了,以後人生的痛苦還多著呢?

因此兩個人下定決心要訓練孩子,朋友的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們的一生要面臨很多痛苦,飢餓只是一個很小的痛苦,孩子這個都無法忍耐,以後還能做什麼事情呢?成大事者,都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自私是我們人的天性使然,後天就要經過訓練心中要有一個群體“他人”的意識,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長遠。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孩子學會後,會有這3個益處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

奧地利的一位心理學專家阿德勒認為,人的一生中有三大任務:工作、社交、兩性。一個缺乏“他人”意識的人,這三大任務就很難完美的完成。這段話就說明了“他人”意識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1.教會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於是很多家庭就養出了性格霸道,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上,都只會想到自己而從來不會去想別人。這是源於孩子缺乏他人意識,缺乏共情意識。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一定要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可是這一能力恰恰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缺少的一項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從小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孩子學會後,會有這3個益處

2.改善家庭關係的質量。

孩子小的時候做什麼事情只會橫衝直撞,不會去聽父母所謂的“人生經驗”,在小的時候,也不會去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許多親子之間的關係,在日復一日的爭吵中變得岌岌可危。家人具備共情能力之後,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成長。

3.共情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最好的方式。

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性格的人,但是理解別人的人卻越來越少。真是因為共情能力的降低,才導致了這一現象。共情是讓我們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溝通和交往的基礎,簡單的說就是共情能夠讓自己變成一個受人歡迎的人。為什麼娛樂圈中,何炅老師大家都很喜歡。因為何炅就是一個擁有著很強的共情能力,之前在一次採訪中,謝娜說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何老師會陪著自己哭一個晚上。正是因為何老師理解謝娜,這才建立了今天有一種友情叫做“謝娜何炅”。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孩子學會後,會有這3個益處

訓練孩子“他人”意識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曾經指出,為什麼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孩很自私,不知道分享沒有合作的意識。就是因為孩子的意識中沒有群體,沒有“他人”的概念。人是一個群居動物,想要讓孩子在社會中生活的和諧,從小就要給孩子養成一個“他人”的概念,對於孩子是很有必要的。

1.通過飯桌訓練孩子。

別小看一張飯桌,事實上包含了很多道理。三四歲孩子就可以上桌吃飯了,在孩子上桌吃飯的時候,就要給孩子有一個良好的飯桌禮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還要學什麼飯桌禮儀,實際上這項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動物都是最先從食物開始學習的,人可以從食物開始。

“大人沒有動筷子的時候你就不能動筷子”,這不是讓孩子受罪,小孩餓一餓不會有什麼問題。最關鍵的就是讓孩子學會忍耐。“飢餓是人最初級的忍耐”,沒吃飢餓的忍耐都接受不了,以後還能忍耐什麼呢?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孩子學會後,會有這3個益處

2.讓孩子意識到家是一個集體。

我們的家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組織,老年人中年人小孩,社會的各個年齡層都具備了。家就可以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訓練,還可以用吃飯來舉例。當吃飯的時候家庭成員還沒有齊全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餓了怎麼辦?一般人都會讓孩子先吃或者給孩子找一點零食。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一起等待,要讓孩子知道家庭是一個集體,不能總是想著自己的飢餓,想想別人。

3.讓孩子學會幫忙做小事,學會分擔。

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認知中,會出現只要是父母強勢的,孩子一般都會比較軟弱。那是因為父母太強大了,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孩子的幫助,讓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軟弱”的性格。作為父母總想著保護孩子,寵愛孩子不讓孩子承擔任何的家務,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把孩子變成了一個“五穀不分”,生活不能自理的啃老族。要讓孩子形成在一個集體中大家都是相互依靠的關係,這樣才不會讓孩子養成一個自私的性格。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他人”意識?孩子學會後,會有這3個益處

總之,當孩子出現自私的現象,首先需要進行“自我反思”,想一想平時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這一方面的培養有沒有做好。人在社會中,要學會分享那樣才不會影響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是社會中的一個小細胞,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我們人要具備一個群體意識,不能過於“自我”。

你家的孩子自私嗎?針對孩子自私的性格大家都是怎麼做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