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怎麼辦?父母應該從“物權”認識開始

對於孩子來說,是建立人際關係的第一步,他們能與人共享認為有意義的事物,無論是實質的玩具、食物,還是抽象的喜怒哀樂,而身為家長的我們,也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才能使他們懂得分享的真諦。

小明今年3歲,最喜歡玩小汽車,每次只要小明乖乖聽話,媽媽就會買一臺小汽車當做獎勵。累積到現在,家裡已經有好多各式各樣的小汽車了。但奇怪的是,雖然小明有這麼多小汽車,卻總是不讓別人碰,即使是媽媽要拿起來跟他一起玩也不行,這實在讓媽媽很頭疼。

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怎麼辦?父母應該從“物權”認識開始

請教學校老師後,知道原來小明在幼兒園人緣不好,常常都自己一個人玩,媽媽才恍然大悟,難怪每天早上小明都假裝肚子痛只為了不想去上幼兒園,老師跟媽媽說,雖然小米是獨子,但必須要讓他懂得“分享”,不但可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可培養他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一、年齡不同——“分享”表現也不同

分享是孩子第一個社會化行為的表現。孩子約從3歲時,就開始脫離以自我中心為思想的行為模式,而懂得尋求他人的反應。所以通常3歲左右的孩子,會透過物品、書本、玩具、食物等具體的東西,經由大人的引導而學習分享;而4歲以上的孩子,則除了物質之外,還會一起分享喜怒哀樂等情緒經驗,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得到同伴的共鳴,得以讓自己的話題得到相同性質的回饋。

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怎麼辦?父母應該從“物權”認識開始

但很奇怪的是,大多數的孩子願意分享的對象是沒有利害關係的人,例如幼兒園同學、鄰居或親戚孩子等,卻往往不願意與親兄弟分享所擁有的東西,這是由於親兄弟通常容易有奇妙的情結產生,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尤其嚴重,深怕除了爸媽必須和弟妹分享之外,連自己的玩具也要分享,因此會有排斥的心理。

這時大人必須要適時的引導孩子,時常提醒他們東西要輪流玩,當然也要使其有滿足感,孩子一旦被滿足,也就有多餘的心思與他人分享了!

二、學習“分享”3步驟

“分享”不是喜好的東西被剝奪,因此要教導孩子學習分享有3個步驟。

第一步:選擇

必須得先要求他們做“選擇”,即為從眾多喜歡的東西中,挑選出別人可能也喜歡玩的東西來。

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怎麼辦?父母應該從“物權”認識開始

第二步:決定

當選完之後,則必須學會決定,因為雖然被挑出來的東西很多,卻又不能是不好的、別人也不喜歡的,所以他們必須學會“決定”,找出一樣各方面都適合的東西。

第三步:不後悔

決定後,就不得後悔。常常會看到許多小朋友一開始,會很大方地拿出自己的玩具讓別人玩,但看到別人玩得很高興,又開始後悔而想要要回來,這是不對的,這不但會讓對方無法接受,還容易導致另外的衝突發生。所以大人必須告訴孩子,要分享之前必須先經過非常仔細的思考,當給人之後,即必須要接受自己決定後的結果,這些舉動往往也是孩子人際互動的表現方式。

像朋友生日送禮物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在什麼價值的範圍內可考慮哪些禮物,再考慮對方的喜好,最後才決定要贈送什麼禮物。這樣的練習並不在於禮物本身的價值,而是讓孩子在這個學習中瞭解分享心意的意義,以及選擇禮物時,必須得先了解及關心朋友的需求。

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怎麼辦?父母應該從“物權”認識開始

三、分享由建立“物權意識”開始

在幼兒園或活動中會玩“玩具分享”遊戲,也就是請孩子從家裡帶來想要與他人分享的玩具,先用語言介紹帶來玩具的玩法與好處,再讓孩子透過交流與互換的過程中,學習珍惜別人東西的真諦。而忘記帶玩具的小朋友,則必須請別人接受自己的參與,以及共享同樣的玩具,甚至有些玩具很搶手,就得學習等待與輪流。

或者家長可以請孩子一起整理穿不下的衣服、不想玩的玩具給別人,隨時提醒他們,當自己擁有足夠的東西時,也可以分享給需要的人。有些孩子天生比較自我,連媽媽想要吃一口他手中的食物都不肯。

這時,家長可以先建立他們的“物權概念”,也就是強調並非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的,家中有的東西是全家共同擁有,有的則是分屬爸爸媽媽或兄弟姐妹的,彼此要互相尊重,當他了解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是媽媽的時候,請他們在拿別人的東西前要詢問,而大人本身當然也要以身作則,常常將“請問”與“借我”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懂得與人分享的關係。

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怎麼辦?父母應該從“物權”認識開始

雖然說現在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裡教導“分享”不那麼容易,但家長還是可以讓孩子多接觸同年齡的同伴,藉機會使他們學會分享的概念,無論東西的擁有權是自己還是他人的,都得要透過互相交流而擁有社會化的經驗。

只要大人在生活中適時的引導,不論是活潑外顯的孩子還是內向害羞的孩子,都能培養出懂得“分享”與“感恩”的心,當長大後,會與他人分享經驗、學識、能力等,使其成為受歡迎且願意付出的人。

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怎麼辦?父母應該從“物權”認識開始

四、總結:尊重孩子的物權.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

從小讓孩子建立物權觀念,能使幼兒深刻感到自己是這些物品的真正主人,自豪感、責任感、小主人精神、自主意識、自信心會隨之增強,這對減少孩子的依賴性,逐步改變孩子的依附地位是頗有幫助的。而大人尊重孩子的物權,能鍛鍊他養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孩子在整理、擺放、使用、保管物品的過程中,也能培養管理能力、動手能力、工作態度、勞動習慣、愛護勞動成果的優良品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接受教育的態度是自動自發。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育兒乾貨,讓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最大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