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權衡孩子的"物權",試試這3招

曉琳媽媽給我發信息,說她家小女兒最近怎麼變得自私霸道,我問了具體的原因,她概括說:

和小朋友一起玩,一開始還玩的好好地,突然就搶過來別人手裡的玩具不肯撒手,大人們趕緊哄兩個孩子,為了緩解尷尬就說要一起分享,讓兩個孩子互相交換玩具玩,對方小孩同意了,可自家這個小魔頭卻又霸道的不肯撒手。


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權衡孩子的

曉琳媽媽說,自己也知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變得特別"護食",會產生領地意識,不放心別人觸及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平日自己也不會要求孩子把玩具輕易的送給別人,都會和孩子商量著來,讓她自己的做決定,但這次真的是弄得非常尷尬,孩子表現的特別蠻橫不講理,這讓自己心慌了。

其實就如曉琳媽媽所說的那樣,孩子即便年齡小也是有領地意識的,他們會表現出對自己的東西表示出佔有慾望。

在一般情況下,2~3歲時期正是孩子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的表現就是比較自私霸道,把自己的東西管得特別牢,誰都不能碰一下,一旦有人動自己的東西,就會發脾氣、大哭大鬧。

而今天我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面對孩子物權敏感期中的表現,家長們要如何權衡孩子的"物權"。

一:霸道的物權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權衡孩子的

敏感期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物權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

而"物權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對特定的人或物品產生物權意識的特殊時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孩子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但並不清楚"我"與"物"的關係。

兩歲左右的幼兒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爸爸媽媽也可能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提到了兒童在兩歲時自我意識突出的特點。

在他的研究理論中將兒童思維發展階段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其中2歲多的活動正處於前運算階段,也就是幼兒園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成為表象,並且隨著語言能力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兒童可以用表象符號代替事物,用表象和語言描述事物。


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權衡孩子的

與此同時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突出,即考慮一切事情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為中心,總是從一個角度來觀察事物,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會表現的"蠻橫無理",不但對自己的利益十分看重,還會搶奪別人的東西,不願分享。

二:孩子物權敏感期的特徵

物權敏感期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會慢慢的顯現出來,細心觀察下就會很容易發現,一般情況下會有以下特徵:

1.語言上的特徵

當孩子總是以"我的""我要",總結來說就是特別強調"我"這一個人代名詞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語言特徵的,在語言組織能力還不是很強的階段,最直接明瞭的語言形容就是"我的",他們急於告訴他人自己身為物主的事實,以此來表現自身的領地意識。

2.行為上的表現

除了語言上的宣告主權,對於孩子來說更直接的方法還是動手來捍衛主權。有的孩子會緊緊的抱住自己的玩具,不允許他人的觸摸,而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如果沒有真確的物權判斷能力,就可能會做出搶奪他人玩具,並且不願意分享這樣"蠻橫無理"的霸道自私行為。

3.情緒上的波動

當孩子出現物權意識的時候,在非常強烈的情況下也會出現情緒的波動,其情緒常常處於激動的狀態,尤其是在自己的物品有被侵權的情況時會達到一個峰值,情感表現會比較外露,孩子會表現的一場憤怒暴躁,也可能會嚎啕大哭的。


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權衡孩子的

物權敏感期的到來其實很好判斷,家長只要稍有留心都會發現的。

三:物權安敏感期時出現蠻橫無理行為的原因

物權敏感期是一種正常的情況,家長們首先不要擔心懷疑這是一種心理疾病,而當孩子出現蠻橫無理的自私霸道表現,想要緩解這種錯誤行為的時候,也要先了解物權敏感期出現的原因:

1. "自我中心主義"的外在表現

"自我中心理論"是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士提出的,他認為2-7歲的兒童的判斷和行為,受感情和自己需要的影響十分強烈。

這會導致孩子只根據自己的需求出發,只遵從自己的內心想法而做出選擇,也就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會根據自己的意識來決定物品的所有權,出現搶奪行為,並且還覺得自己沒有存在什麼不妥。


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權衡孩子的

這就是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的體現,是孩子出現物權敏感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孩子的道德觀念不完全

孩子會做出蠻橫無理的行為,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做到這正確的引導,和行為舉止方面的規範要求。

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親社會道德理論中指出:學齡前兒童大多數處於道德推理能力發展的"享樂主義階段"。

這階段的孩子沒有明確的道德意識,只有自己開心最重要。

3.佔有慾過於強烈

佔有慾捍衛自己的利益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佔有慾過盛,還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標準,那麼就會極有可能做出錯誤的舉動,會想方設法的得到自己的喜歡的東西。

佔有慾是主觀情感意識,並不符合客觀條件。

孩子被佔有慾驅使,做出搶奪的行為,還是因為所有權意識不完善。

所以說,家長們在孩子物權敏感期要更加的上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並且培養對所有權意識的全面瞭解,避免出現侵犯他人利益的錯誤行為。

四:家長應該如何權衡孩子的物權

孩子的蠻橫不講理肯定是需要糾正的,否則的話會導致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問題,孩子還會出現正確的價值觀念,而要想權衡孩子的物權,家長們可以試試這三招:

1.以身作則

孩子有的時候過於"護食"也可能是安全感不足的體現,家長們就要在平日裡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在關乎孩子的利益問題上,要和孩子提前商量。


不願分享,還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權衡孩子的

2.以牙還牙

孩子如果不聽勸告,一味的堅持自我不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那麼大人也可以用以牙還牙的方法來讓孩子體會到自身的錯誤,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瞭解到自己的蠻橫給他人帶來的痛苦。

3.明確科普

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把當事人的話聽進心裡去的,大人就要儘早的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全面的所有權也就是物權意識,讓孩子知道,物權是每個人都有的,不光要自己捍衛好自己的物權,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物權,不要侵犯到他人的利益。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是正常的,家長們也要維護,但同時要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更好的進行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塑造。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