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劉邦的《大風歌》與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為什麼被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天際繡絨的文化驛站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很奇怪,他們兩個都是沒什麼文化的人。劉邦家裡非常窮,根本就沒有機會讀書。項羽雖然出生於貴族世家,但是他從小就不願意讀書。

兩個不讀書的人,征戰了一生。在生命接近終點的時候,卻都分別寫了一首詩。劉邦寫的是《大風歌》,項羽寫的是《垓下歌》。不讀書的兩個人,一生只寫了一首詩,而一首詩就天下揚名,這已經夠奇特的了。

(項羽畫像)

更為奇特的是,兩個人,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但他們寫的,竟然都是失敗的情緒。項羽本身失敗了,寫失敗情緒也就罷了,劉邦湊什麼熱鬧呢?

我們先來看看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這首詩裡。項羽對人生概括得非常通透。他講到了兩點,也代表著那時候的男人兩個最高的追求目標:一是江山,一是美女。

在《垓下歌》中,項羽寫到了他的戰馬烏騅馬。這個烏騅馬代表的其實就是項羽的江山,因為江山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現在,項羽想把他的馬放逐了,也就意味著放棄爭奪江山了。但是他的馬卻並不願意離開他。這其中所表達的,正是項羽對江山依依不捨卻又無可奈何的感情。

另外,項羽又寫到了虞姬。虞姬是項羽的美人。從項羽這首詩裡表達的對虞姬的情感來看,虞姬是他非常寵愛的女子,他也為此感到自豪。但現在,美人不得不失去了。

總之,項羽的話非常的直白,就是江山美人他都沒有了。雖然他空有一身能把山舉起來的力氣,空有一腔君臨天下的氣勢。但是上天不容他,讓他人生追求的兩大目標沒了,讓他整個人走向失敗。

因為這首詩,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者,但是他獲得了後世的無限同情,大家把它看成是落日的餘暉,是最悲情的英雄。

(虞姬)

不過讓人奇怪的是,他的對手劉邦,本來是一個勝利者。但是他的詩中,竟然也表達一種失敗的情緒,一種悲涼感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來看看劉邦寫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永逝兮守四方。”

劉邦的這首詩,前面的兩句氣勢磅礴,有一種宏大的君臨天下的霸氣。

這一點無可厚非,畢竟他從一個小小的亭長變成皇帝,擱誰哪裡,都要嘚瑟一下。

項羽當年在衝進了咸陽的時候,有人勸他定都咸陽,但是他卻說,如果富貴了不回自己的故鄉,如錦衣夜行。於是一把火把咸陽的皇宮燒得乾乾淨淨。大封天下諸侯後,便打道回府,回到他的故鄉彭城。

但是他富貴還鄉卻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策。結果諸侯紛爭四起,到了最後,他只得灰溜溜從故鄉逃出來,走向失敗。

劉邦在這首詩裡面也寫到了衣錦還鄉。“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歸故鄉幹什麼呢?自然是炫耀自己了。元曲作家睢景臣寫過一首《高祖還鄉》的元曲,對劉邦歸故鄉的事情,進行了諷刺挖苦。不過,這只是睢景臣心態有問題。不管怎麼說,劉邦歸故鄉這件事,顯然是比項羽更成功的。

不過劉邦雖然成功了,但在詩歌的結尾,他卻寫到了悲涼和失敗的情緒。

“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劉邦畫像)

顯然,衣錦還鄉了但能不能守住江山,能不能永葆這種輝煌?會不會像項羽一樣,輝煌只是一時,江山很快又落入別人手裡呢?

要想永保江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將士為他守衛四方。如果沒有將士為他守衛四方,那麼,劉邦的江山也就是曇花一現。

但問題是,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人來為他守護江山。不是劉邦手下沒有將領。劉邦手下戰將如雲,但是這些戰將,沒有一個是真心為他守護江山的。他們想的都是,如何奪取劉邦的江山,變成自己的江山。

劉邦因為這個事,不得不把那些想奪取他江山的將士,一個個消滅乾淨。但是消滅了將領們,又有誰來幫他領兵打仗呢?

這就是劉邦的悲哀,他確實成功了,確實獲得了江山,但又可以說,他失敗了,擔心江山會丟失。

正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他們在他們唯一的詩裡,都表達了失敗的悲涼情緒和人生況味,因此,這兩首詩才具有了極高的藝術價值。留存了下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的《大風歌》與項羽的《垓下歌》被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其主要原因得從這兩首詩的意境及創作背景來分析。

首先來看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簡短三句詩,大意為:大風吹的很猛啊,天上的浮雲都在飛揚,我現在統一了天下衣錦還鄉,但是怎樣才能得到勇士為國家鎮守四方了。

每句都帶“兮”字,如同現在的感嘆字“啊”之類的。這首詩卻表現出了劉邦的政治抱負以及對國事的憂慮,完全是雙重情感。《大風歌》是劉邦打敗淮南王英布(英布剛開始在項羽手下,後投靠劉邦,西漢建立後又造反,然後被劉邦滅了),路過自己的家鄉沛縣時,和昔日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喝酒時做所的詩。

同時也可以說這首詩是劉邦的獲獎感言,征戰多年,終於成功了,但同時隨著成功自己身邊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想要穩固江山地位還得需要支持自己的人才。如同現在的我們,一個幹了好久的項目終於成功了,你也成為了佼佼者。發表感言無非也是自己以前多麼艱辛,感謝一路陪伴走過來的人,同時也感謝離開的人讓你變得更加努力,希望以後能夠把這件事做的更加漂亮,同時也喜歡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們等等。

由此可見,《大風歌》就是劉邦勝利的獲獎感言!

其次來看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的這首詩大意為: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可時運不好,連寶馬烏騅也不肯走了。烏騅不向前走我又能怎麼辦了,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麼辦?

那麼《垓下歌》也表現出來了項羽的雙重情感,即洋溢著豪氣與自信,又表現出了自己的渺小與無奈。這首詩是在項羽被漢軍所困之下所作的,當時已經處於快要滅亡的項羽誤認為楚國被劉邦佔了,於是飲酒消愁,看著即將永別的美人和心愛的戰馬,便獨自傷神作下了《垓下歌》。可見此時的項羽是多麼的絕望!

小編個人覺得這首詩就代表了項羽已經承認了失敗,想想當年自己也是一代英勇無比的名將,可如今落到這個地步,多麼的不服氣又是多麼的無奈。好比現在創業的我們,或許一身的本領,創業初期豪情萬丈、幹勁十足,可隨著競爭對手的壯大,最終被吞併掉。同時也不得不感慨一下,這麼多年我是多麼努力,我自己能力又強,但還是失敗了,在還能怎麼辦,罷了,我已經敗了。

所以《垓下歌》也可以看做是項羽的失敗總結!

成王敗寇,稍縱即逝!


龍叔話歷史


一個帝王或者梟雄的成功,往往是每一個細節都霸氣側漏!

舉凡人王帝主,皆有氣吞山河之氣魄!

從這些梟雄的詩作中,可窺一斑!

爆脾氣,愛咋咋地!

唐末起義領袖黃巢曾經有首殺氣沖天的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的名字是《不第後賦菊》!

落榜就造反!書生變殺神!

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詩,霸氣沖天!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這首詩的名字是《憤題和尚詰問》!

僅僅因為和尚不識英雄就這麼爆的脾氣!

和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招誰惹誰了,只因太祖對人零容忍!

還有更著名的殺人魔王張獻忠,這首《七殺詩》讀著就讓人戰慄,毛骨悚然!

天生萬物以養人,世人猶怨天不仁。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張獻忠萬惡,以生命為豬狗!

劉邦和項羽的自我修養!

劉邦和死對頭項羽的詩也不錯!

但是與劉邦相比,項羽的詩作裡已經奠定敗局!

一、寫作背景的差異

劉邦的《大風歌》是討伐英布叛亂歸途所作,班師回朝,志得意滿,字裡行間是“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高亢!

而項羽的《垓下歌》則是四面楚歌、腹背受敵,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窘境之下,徒喚奈何!

二、意境判若雲泥

《大風歌》屬於上乘之作!寥寥數語,無殺、無恨、無怨、無悔、無懼,只有一代梟雄的霸氣側漏和惜才、愛才的真誠流露!而且既然叫《大風歌》,必能迎風而誦,可為歌,亦可為詩,朗朗上口,家喻戶曉!

而《垓下歌》裡卻只有“自怨自艾、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格局上輸於劉邦,意境上輕於沛公!“霸王別姬”成了千古悲情的不可承受之輕!

三、劉邦當世梟雄!

劉邦在《史記》裡的出場頗為不堪,好酒及色、狎侮同僚、寡情薄義,這可能是史實,可能是傳聞,也可能是司馬公的個人視角先入為主。

但我寧願相信劉邦是和項羽一樣的蓋世豪傑,氣衝雲霄。畢竟,這首《大風歌》裡的“另類”梟雄更令世人讚許,更符合“英雄得天下”的心理鋪陳和情感預期!

我總是冥冥中感覺:前世劉備乃後世劉邦,隔空對望!因為此二者的人設、胸懷、格律如出一轍!

能在詩詞的意境和格調上,與劉邦較一日長短的,也只有四百年後的曹操,一首《短歌行》完勝所有古代君王諸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烏蘭大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當初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那種心情很壓抑,一代霸王如此無奈,讓人心酸淚目。

《霸王別姬》,一曲京劇把楚霸王與美人虞姬的愛情故事歌唱得家喻戶曉。

項羽常被拿來和劉邦比較。這兩個人,一個是豪氣沖天的勇者,一個是心機深沉的君王,論實力不相上下,甚至項羽還略高一籌。雖然最終項羽失敗了,但是在很多人心中,項羽的形象要高大得多。

西漢司馬遷就很敬重項羽,在他所著作的《史記》中,把項羽放在了“本紀”一類。通常只有帝王才歸為此類,可見項羽在司馬遷心中與帝王無異。

對於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事,褒貶不一,各有各的看法。

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能受胯下辱,為何項羽卻不能接受一次失敗,聽從部下的勸告東渡烏江,也許還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可項羽一死,就是絕了後路,還辜負了部下的一片苦心。

可項羽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古成王敗寇,他已經失敗,又何苦連累了烏江百姓?他的性格也不會讓他苟且偷生,還不如成全了自己的信仰,以死明志。

項羽最終被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兵敗劉邦。英雄末路,當眼前一片黑暗,項羽心中除了對虞姬的不捨和愧疚,還有深深的無奈悲哀:我的力氣可拔山,豪氣蓋世。時運不濟,連烏騅馬也不肯走了。烏騅馬不走,我能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應該把你怎麼辦啊!




素衣驚流年


劉邦作《大風歌》的時候是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6年)10月份,當時淮南王英布起兵叛亂,因為英布非常勇猛,軍威頗盛,劉邦只好親自出徵,後來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朝途中,劉邦經過故鄉沛縣,請父老鄉親們一起喝酒,酒酣之際,唱了3句歌詞,反覆吟唱。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詞言簡意賅,就是颳起了大風,使勁的吹啊吹,雲飛揚(非常豪邁,到過徐州豐縣的朋友可以感受一下,在10月份確實風很大,刮的猛烈)

我現在統一了全國,威名播於海內,回到了故鄉(衣錦還鄉的至尊版本)

怎樣才能找到勇猛之士來幫我鎮守四方國土呢?

想想劉邦老頭也挺不容易的,從擊敗項羽,54歲登基做了皇帝,登基後的幾年時間裡面就一直沒有停歇過,什麼白登之圍,異姓諸侯王反叛,一直在征討之中,垓下之戰擊敗項羽之後,韓信就沒了兵權,歷次討伐叛亂,都是劉邦親自領兵出征。一個五六十歲的老頭確實挺遭罪的,而且劉邦被項羽射中過,討伐英布的時候也受過箭傷,對於一個老頭來說,受過重傷還如此拼命,確實不容易,臨老之時,發出感慨:到哪裡找到猛士來幫我鎮守四方呢,這樣我就不用親自四處征戰了。

公元前196年的10月份劉邦在沛縣發唱出這首歌的,過了半年左右,公元前195年6月1號,病逝在長安,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當時韓信用十面埋伏計,項羽上天入地無門,被漢軍重重圍困,因為劉邦的漢軍在項羽的勇猛打擊之下,信心不足。韓信為了提高聯合軍的士氣,同時瓦解強悍的楚軍鬥志,降低漢軍的傷亡。和張良合謀,讓漢軍在晚上都唱楚地的歌曲,一時之間,四面楚歌,楚軍人心崩散,項羽從被窩爬起來,和虞姬一起飲酒,做了這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雅不是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詞充滿了英雄末路的悲壯之氣。我的力量很大可以連山都能拔起來,可以說是蓋世英雄,但是時運不濟寶馬也難奔馳,寶馬不能奔馳怎麼辦呢?虞姬虞姬呀我該怎麼安排你了。

英雄末路,霸王別姬,美人消逝,項羽突圍而走,至烏江邊,10萬大軍冰消瓦解,只剩28騎,再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自刎而亡,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兩首秦末漢初的短歌,雖然歌詞不長,但是都包含了劉邦和項羽的大半人生感悟。流氓痞子出身的劉邦成功了,兒時夥伴,村裡尊長一起慶祝而歌,是衣錦還鄉的至尊版本,功成名就的一番豪邁狀態躍然而上,雖然劉邦此時身體狀況不行了,所以在歌詞末尾也是真的需要猛士來幫自己征戰了,但是劉邦確實成功了。

項羽的歌詞就是完全另外一番模樣了,自己是蓋世英雄,橫掃天下無人能敵,最後卻被劉邦擊敗,心裡非常不甘心,英雄身死,美人消逝。兩者的歌詞的對比,我們迴歸歷史輪迴,如果身處其境,也會覺的是成王敗寇的最好對比吧。


蕭子北


劉邦的《大風歌》與項羽的《垓下歌》,為什麼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成,劉邦固然為王,敗,項羽不致稱寇。此為餘之淺見,含些許感情色彩。

先請看愚油詩一首:

兄弟齊心滅暴秦,

鴻溝一道勢雙分。

相爭九鼎終歸漢

出世為龍各嘯吟。

此引分解。

當年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留下一首令人愀心的《垓下歌》呢?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彼時漢王劉邦之韓信大軍已兵臨城下,用十面埋伏,搞四面楚歌,西楚情形岌岌可危。

在敗局已定之際,大丈夫此刻最難捨棄的寶馬美人,不知將面臨什麼悲劇結局?生無可戀,報定決死之念的霸王此刻慟欲斷腸,於營中吟出帶血的《垓下歌》絕筆,俟後孤軍血戰,自刎烏江,轟轟烈烈四年的楚漢相爭遂告結束。

《垓下歌》含怨恨、訴情仇,淋漓體現了英雄末路之心境。遺憾的是項羽臨終也許還不太明白一個樸素道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而大抒天子豪情的《大風歌》作者劉邦,原一介布衣,自詡龍種,以斬蛇起義,先奪取關中破秦,後封漢中王。鴻門宴僥倖逃生,鴻溝絕裂卵翼漸豐。

邦之人格魅力及馭人術堪稱一絕:籌謀有蕭何、張良;征戰有韓信、英布。能依天時地利,方積小勝為大勝,終於在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完敗昔日袍澤加哥們又成對手的項羽,內戰落幕,江山一統,史稱漢。

《大風歌》乃劉邦在西漢初,榮歸故里途中因觀天相心生感觸而發: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三句詩,卻將一代帝王君臨天下,極目八荒的豪氣生動體現。

只有笑到最後的勝者才有這種底氣和資本,歷史重視的是結果,而過程可以適當忽略。

因此,有些市井無賴味,而特睿智的人精邦哥,幾經沉浮至登基成漢高祖,當是歷史偶然之必然。

回看霸王項羽:這位重情義,甚至被譏為有些“婦人之仁”(其實也殘暴過:如一次坑殺秦卒二十萬)的大哥,皆因政治格局不太,心胸狹窄多疑,剛愎自用,性格暴燥等致命缺點,以致曾經的大英雄,西楚貴胄,江東雋傑,竟惜敗於歷史大潮頭,著實令人深感悲愴和失落。

我們尊重成功者,歷史不盡然由勝利者書寫;我們正視失敗者,因在他們身上多少有些自己的影子。

胡侃歷史,個人拙見,望方家眾友斧正或吐槽。謝謝!

(己亥年臘月初二)





曼德羅


劉邦的《大風歌》與項羽的《垓下歌》形成鮮明對照,被人們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但也不盡然,其實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是他們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通過這兩個短歌也能看出兩人看問題的區別:

劉邦的《大風歌》更多表達的是,劉邦勝利後的喜悅心情

在公元前195年10月,劉邦打敗了黥布的部隊,班師回朝時,路過沛縣,就請沛縣父老一起吃飯,在其酒足飯飽,酒意正濃之時,唱起了自編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並教120個孩童一起歌唱。

劉邦當時已經打敗項羽,取得了天下,平且平定了黥布叛亂,可以說心情愉悅。並且是在老家慶功,正是衣錦還鄉。這時候,抒發一下自己舒暢的心情,無可厚非。

通過劉邦的《大風歌》可以看出,劉邦志高氣滿,在秦末亂世,取得成功,威加海內,榮歸故鄉,意氣風發。並且最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說明劉邦對人才的重視,有猛士堅守四方,自己就可以開懷暢飲,安能不爽!

項羽的《垓下歌》則說明,項羽將失敗原因歸於時運不濟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韓信、彭越等的軍隊圍困垓下,並於夜晚,聽到四面楚歌,項羽大驚,感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自認為自己勇猛過人,武功蓋世,但是因為時運不濟,才落敗!感慨蒼天沒有幫助他,即使有駿馬、美女,又能如何?

從項羽的《垓下歌》可以看出,項羽自命不凡,將自己的失敗的原因歸罪於時運不濟,到死也沒明白自己在戰略和用人上面的失誤。

結語

雖然這兩首歌都很簡單,也很通俗易懂。有人將其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其實這兩首歌是項羽和劉邦內心的真實吐露,從歌詞意思就能看出,劉邦和項羽對用人的不同思路,劉邦善於用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項羽善於用己“力拔山兮氣蓋世”,以“一己之力”對付劉邦“眾多猛士”,焉能不敗?


管理故事會


《大風歌》是劉邦公元前196年所作。劉邦在征討英布班師時,路過他的家鄉沛縣,略作停留。可以說是衣錦還鄉,功成名就,宴請他的故舊好友。席間劉邦微醺,親自擊築,唱出了這首留傳千古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就是三行,簡潔、明快、氣勢磅礴。唱出了他的英雄氣概,威加海內的偉大成就,同時也表達他對鞏固政權的憂慮。當然是一首好詩。在此之前5 年,即公元前206年,項羽被困於垓下,在即將滅亡時也作了一首詩《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只有四行,同樣簡潔、明快、氣勢磅礴。唱出了英雄末路的無奈,他自己死不足惜,可是他的愛妃將如何是好?表現了他的豐富的感情,對愛情的忠貞。

  這兩首詩,具有大家風範,非等閒之輩所能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還是那句話:詩的好壞優劣,文采高低只在其次,主要是作者的感情投入,有感情的湧動、爆發。

  項羽是一位悲劇英雄,他的失敗曾經引起多少仁人志士的同情的婉惜。李清照的詩具有代表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到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為什麼項羽“不肯過江東”?說明項羽的皮薄有自知之明,跟他起義的江東八千子弟兵,今已經不復存在了,他愧對江東父老,他無顏面對。因此他不能再回江東。這是項羽高尚的地方,也是他作為政治人物所不能有的性格特點,尤其是第一把手。那些最後成功的政治人物,大部分都是皮厚心黑者。這看出了項羽的不成熟,還是一個性情中人。劉邦在他的父親做了項羽的俘虜,項羽以殺死劉太公為要脅的時候,劉邦,不為所動,說在吃其父肉時,要項羽別忘了給他留一杯羹。看看這是什麼氣度,什麼心理素質?這一點是項羽所無法比擬的。





成武暢通


最先熟悉項羽和劉邦,是從中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中瞭解到的,當初我並不明白,為什麼紅方是帥,黑方是將?後來我明白了,楚漢相爭。

英雄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漢高祖劉邦,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不如韓信。可是,劉邦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就這樣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開創了大漢江山。


首先說說什麼是成王敗寇?

古義上指:在政權的爭奪過程中,成功了的人,稱帝稱王;失敗了的人,被稱為寇賊,暗指成功的人權柄在手,無人敢指責,失敗的人有口難辯,說再多也枉然。

自古以來,封建正史都是由成功上位的帝王命人編寫,其中不乏有歌功頌德之語,隱藏不寫的一些就變成了野史,是非功過自有後人去評說。

單就劉邦與項羽兩個人物最終的命運來說,確實可以稱之為成王敗寇!兩千多年的歷史留存,項羽只寫了《垓下歌》,劉邦除了《大風歌》也就只有一首晚年寫的《鴻鵠歌》。所以《垓下歌》與《大風歌》可以稱之為項羽劉邦的代表作了。


《垓下歌》與《大風歌》

項羽兵敗,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圍困在垓下,兵少將寡,又糧食不足,四面楚歌。身處絕望困境之地,心中怨憤劉邦背信棄義,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下了《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首句寫出了自己英雄蓋世、叱吒風雲的氣概,這是獨屬於項羽的強大自信;接下來兩句就顯得蒼白無力,時運不濟,自己賴以衝鋒陷陣的烏騅馬跑不動,自己雖然英雄一世,奈何抵不過天命啊!

最後一句提到了陪他東征西討的美人虞姬,在他死後下場定會是悲慘的,“虞兮虞兮奈若何”言語之中飽含了無限的哀傷,虞姬也能預料到,最後一曲劍舞《和項王歌》,自刎身亡。他們的愛情也因此流傳後世。

項羽的《垓下歌》飽含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他是英雄,從中也能看出項羽的個人英雄主義。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面對千倍萬倍的力量,十分渺小,終究無力迴天。


而劉邦所寫的《大風歌》發生在漢高祖十二年,已然登上帝位。劉邦御駕親征反叛的英布,得勝還朝,途經自己的家鄉沛縣,宴請昔日的朋友、長輩,即興而作。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起首句用大風、雲飛揚來暗喻剛剛經歷過驚心動魄的戰場廝殺;第二句寫自己威風凜凜、所向披靡,一統天下的豪邁,衣錦還鄉,頗有些喜悅自得;最後一句則寫出了自己的憂慮,缺少猛士守土衛疆,王朝前途未卜,隱患重重,從中也能看出了劉邦求賢若渴的心情!從前聚集在身邊的謀臣猛士死的死,叛的叛,無端有些心傷。


結語:

單論兩首詩,項羽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劉邦眼光長遠,憂心國事!這是由兩人的不同處境不同地位決定的,不能以這兩首不同時期的詩歌來論斷成王敗寇,至少在項羽生前,劉邦尚未有寫《大風歌》的豪邁氣概!


以上為頭條號“晴空莽莽”的回答,頭條App搜索關注“晴空莽莽 ”與您分享更多文學、詩詞、歷史趣聞。(圖片來源網絡)


晴空莽莽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末路英雄的慨嘆和無奈。

♦《大風歌》是成功者的意氣風發和得意洋洋。

♦與其說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不如說“‘把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其實是中國傳統的‘勢利眼’歷史觀的寫照。”

♦“歷史”從來不是完全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書寫的,總要受到書寫者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情感的影響,還要受到當時的統治者“‘歷史’應當‘為尊者諱’、‘為統治者樹碑’”的“歷史”編寫觀的制約。

秉筆直書歷史的人,往往是人被官府砍了頭,書被焚燬。

流傳下來的和正在流傳的“歷史”一般都是“政治正確”的歷史,是被統治者認可的“歷史”

登上統治者寶座的是成功者,是“”,是被“歷史”謳歌的對象;被從統治者寶座上拽下來的或在血腥爭奪中沒能擠上統治者寶座的,是失敗者,是“”,是被“歷史”奚落和嘲笑的對象。

成功的是“王”,毫無疑問。人家都登上“王”或者“帝”的寶座了,不是“王”是什麼?

說失敗的是“寇”,那什麼是“寇”呢?《說文解字》上面說:“寇,暴也。與敗賊 同義(朋侵)。”

什麼是“賊”?《說文解字》上面說:“ 敗也。敗者、毀也。毀者、缺也。”

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敗者是“寇”毫無疑義。

敗者 不是“寇”是什麼?

♦可是,一般人理解的“寇”,不是“失敗”的意思,而是“匪”、“叛逆”的意思。

失敗者未必是“

匪”,是“叛逆者”,中國歷史上的成功者卻大多數是由“匪”和叛逆者”轉化而來。

♦學學李清照吧,不完全以成敗論英雄。如果項羽在唱了《垓下歌》之後,渡河而退,積蓄力量,東山再起,後來打敗了劉邦,項羽就成了第二個臥薪嚐膽的勾踐,人們從《垓下歌》中讀出的就不是無奈而是不服輸了。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