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投資者理財淡出網貸 期待“正規軍”收益率走高

本報見習記者 郭冀川

2019年已經從指尖溜走,又到了總結過去一年經驗,制定新一年計劃的時候。對於穩健型投資者,過去一年可謂風平浪靜,而對於激進型投資者,其甘苦自知。

“把最後一筆互聯網金融投資拿了回來,總算心裡踏實了,這也是一個教訓。”作為一名80後,李麗曾經把大多數資產用於互聯網金融投資。然而隨著行業的整頓,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出現問題,讓她頗感心憂。

她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雖然在察覺到風險之後就不再進行投資,但一些長期大額互聯網金融投資,直到2019年才陸續到期回款。“當初為了高收益率幾乎把所有資產都用於互聯網金融投資,現在想想實在後怕,好在選的都是大平臺,沒有發生違約。現在已經把投資轉向銀行理財產品了,因為收益率比前幾年高不少,買了心裡也踏實。”

李麗的情況並非個案,不管是當初如火如荼的寶寶類貨幣基金理財,還是一時風起的P2P,已經逐漸淡出很多投資者的視野。除了投資者風險防範意識的增強和監管的收緊,這些新興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和流動性降低,也讓他們逐漸失色。

在新興金融調整的時候,傳統金融卻吸納互聯網經驗,填補了理財需求的缺口。如銀行的類貨基理財產品、智能存款、短債基金等,相比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這些競爭理財產品往往有更高的收益率,更好的口碑,雖然不能完全替代前者,但也通過銀行App方便購買和打通銀行卡渠道等方式,成為不少人的小微理財首選。

券商和基金的理財產品,更是在去年大展身手,為了適應更多投資者的理財需求,此前一直維持“高姿態”的券商集合資管計劃愈發“接地氣”,與各大互聯網理財渠道合作。目前幾大主流的支付和電商平臺的理財專區,均為合作券商和基金公司開設了專屬頻道,如微信上的騰訊理財通裡,便有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偶爾也會出現券商收益憑證類、報價回購類產品。

“通過互聯網渠道購買理財產品十分方便,而選擇知名的大金融機構產品又讓人放心,前幾年我都是去銀行買定投基金,但還是覺得不方便,現在我都是在微信和京東金融上買,中短期的買券商集合資管和債券基金,長期的買養老金定投。”從事信託工作的玲燕,對於投資收益水平和流動性十分敏感,她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隨著傳統金融公司進軍互聯網,不時會推出一些高收益率、高流動性的產品用於傳播口碑,多關注這些消息選擇合適產品投資,全年的收益率會有很好的提升。

在2019年第四季度《長江商學院投資者情緒問卷調查(CKISS)》中,受訪者未來會增加的投資品配置,首選是基金投資,其次是理財產品和股票,而房地產、外匯資產以及貴金屬配置則會減少。可以看到,大多數受訪者都是偏保守型的投資者,在穩健的理財投資中,會優先選擇配置更豐富,收益率較高的基金產品。

長江商學院教授、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劉勁教授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地產和股票作為風險投資的收益率在不斷下降,股市的預期回報率只有1.1%,房地產的預期回報率也不過2.6%,因此銀行和基金等保守型理財產品的價值便相應得到了提升。

劉勁說:“就個人而言,會像大多數穩健型投資者一樣,選擇風險較低的基金產品,但也會配置一定的股票投資,畢竟想讓房價翻倍的機會實在渺茫,但股票翻倍的機會還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