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長江學者黃少安:濟南可適度“北跨”更多考慮“向南發展”

12月29日,由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山東發展研究院以及產業與金融協同發展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2019年山東發展論壇(泰山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順利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以及山東省社科院、團省委、濟南市、泰安市等政府研究部門、規劃部門的近30位專家學者和經濟日報、大眾日報等10多家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就新時期濟南城市規劃佈局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論壇由山東省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山東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少安教授主持。

黃少安教授發佈了《濟南欲為一流城市,適度“北跨”的同時應更多考慮“向南發展”》的研究報告,指出山東省現階段經濟質量和城市化發展水平差強人意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經濟輻射力和帶動力強大、對外界很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認為,儘管最近兩三年濟南追趕發展速度快,作為山東省省會城市,在過去幾十年裡,在天時地利、條件優越的情況下,發展速度和質量與社會預期存在一些差距的現實,並就其城市規劃戰略方向問題進行了重點反思。報告指出,一方面濟南市老城中心區改造導致了傳統泉城印象受損與城市現代化不夠並存,有些不合理建設對濟南市長期發展造成了長期的不可逆影響;另一方面,除“中梳”外,前期濟南城市規劃方向中的“東擴、西進、北跨、南控”戰略實施過程與結果均存在不同程度問題。因此,在深入剖析和對比黃河泥沙聚集河段建城不宜居且缺乏歷史成功案例、黃河兩岸跨河建城難度與安全隱患大、黃河北部建城不符合國家耕地與能源保護戰略等“北跨”劣勢與南部山區山水宜居、適度開發有利生態、黃河水源仍可利用、理順南高北低發展方位、促進耕地保護與山丘盤活、拓寬城市與產業升級思路等“向南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建議濟南的城市發展規劃的主體方向應該在適度“北跨”的同時,主要考慮“向南發展”,以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大濟南和以濟南為中心的城市群逐步建成,從而更好的吸引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符合群眾樂山樂水的意願、實現城市轉型升級。報告比較詳細地闡述了“向南發展”和“不宜大規模北跨”的理由;闡明瞭包括向小南部山區和大南部山區發展以及繼續向東發展,準確地說是“向東南發展”;“放棄或停止北跨”是整體戰略,而非中途廢止已進行的相關項目;變“北跨”為“向南發展”是打造濟南作為中心城市的總體規劃,不意味著不重視黃河以北以及黃河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強調,濟南欲成為一流城市,需要高檔城區,才能吸引高端人才、高端產業,從而才能對周圍地區具有更大帶動力,向南發展是更好的選擇,“北跨”難以實現這樣的目標。

隨後,與會人員圍繞報告內容展開熱烈討論,暢所欲言,大多數認同黃少安教授的報告,並基於各自專業領域和經驗提出許多真知灼見和寶貴建議。(大眾日報客戶端 王原 通訊員 李星穎)

附:黃少安教授報告原文

濟南欲為一流城市,適度“北跨”的同時,應更多考慮“向南發展”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 黃少安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經濟質量和城市化差強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經濟輻射力、帶動力和對外界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濟南作為華東沿海地區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經濟社會以及城市規模都有了很大發展,可是,無論是山東各界還是全國、甚至世界,都覺得濟南市作為一個城市的發展,不盡人意,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儘管最近幾年各個方面發展迅速,但是,一些戰略性問題,應該慎重考慮、科學論證。無論是城市規模、經濟實力和輻射力、城市軟實力(城市形象、城市科技文化、美譽度、居民幸福指數等)都應該更大、更強。

濟南,作為一個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其發展的戰略性和方向性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其實有多方面的發展條件,可謂天時地利。作為山東的省會,濟南地處南北之間,處於黃金經緯度區間,氣候適宜,有山有水,特別是泉水和泰山,離渤海、黃海、東海都很近。自膠濟鐵路開通後就是東西和南北交通樞紐,十分方便。產業基礎也很好。歷史上就是最早開放的城市。山東省又是人口和經濟大省。這些都足夠支撐濟南發展成為實力強、規模大、水平高、名聲更好的城市。發展到現在,人們不太滿意,是有理由的:市區人口300多萬不算大,經濟總量和質量都很一般,對周圍地區輻射力和帶動力明顯不及南方經濟強省的省會城市和非省會大城市,空氣汙染指數長期排在全國前列,300多萬人口的城市,交通擁擠度名列前茅,高於1000萬、2000萬人口的城市,濟南市的大學也應該辦得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規劃的戰略方向還不是最優的,值得反思和調整。

之一:早一些時期不應該在濟南老城中心區,即趵突泉、大明湖片區蓋高樓、建廣場,而是應該以趵突泉、大明湖為中心,方圓1——2公里左右作為老城區和保護區,不建高樓,不開挖地下,實行保護性改造和維修,為濟南、山東、全國和世界保護好“泉城”,另闢新區建新城。可是實際情況剛好相反:泉城廣場(地上、地下建了),眾多高樓建了,地下泉脈破壞了,“泉城”很大程度毀了,人們心目中的傳統“濟南”沒有了,卻沒有換來一個應有的現代化的濟南,因為規劃落後,建地鐵、高架路等,在市中心都不可能或成本高昂。

這種不合理建設已經不可逆了,真是永遠的遺憾!

之二:後來規劃的“北跨”和“南控”戰略也值得再優化。

據說濟南請來省外專家,給濟南城市規劃方向提出“10字建議”——東擴、西進、北跨、南控、中梳。多年過去了,“東擴”發展最快,但是作為濟南的高新區,水平和質量與全國其它大城市的同類新區比,只能算一般,不過“東擴”方向是對的;“西進”不理想,也奇怪,濟南西部,即使現在有高鐵西站,應該很方便,發展速度和質量還是低於預期;“南控”的結果是既沒有控制住,實際上還是蓋了不少房子,早突破了南外環路(原來規劃不能突破南外環路),也沒有發展好,因為是違背規劃的,反而亂建而具有一定破壞性;“中梳”還是有成效;“北跨”是向北跨越黃河,至今也不能說跨越成功。看情形,現在是在加速黃河北岸的開發。

此次建議的重點就是,濟南城市發展的戰略方向:適度北跨的同時,應重點或更多地考慮“向南發展”。為了避免歧義,需要幾點說明:1,“向南發展”是一個大概念,包括向小南部山區和大南部山區發展,也包括繼續向東發展,準確地說是向東南發展,與向南發展大體一致;2,不是反對適度“北跨”,已經跨過去的或正在施工的工程,還是不要中途廢止,但是,濟南作為山東省會和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要往黃河北大規模發展,應該重點會更多考慮“往南發展”;3,只是強調濟南市作為一箇中心的戰略規劃,不要再大規模北跨,不意味著不重視黃河北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意味著不重視黃河下游地區的發展。聊城、德州等,是濟南的衛星城市、重點發展城市,建議最好城際輕軌鏈接,更有利於濟南對它們的輻射帶動。黃河下游地區中央早有國家戰略,是生態高效發展區。

為什麼建議不要大規模“北跨”?不是說北跨就不能促使濟南發展,至少大規模投資,短期內能拉動濟南GDP增長,但是,是不是最優或比較好的選擇?是否有明顯更好的選擇?

第一,黃河不像長江、珠江等河流,水量不大,大部分是泥沙,在黃河兩岸建城,不美觀,不舒服,人們至少不向往。不可能像其它河流那樣利用河水,讓城市靈動起來。歷史上和現代,也幾乎沒有在黃河兩岸跨河建造大城市的。蘭州是例外,因為蘭州段的黃河,含沙量遠低於蘭州以東地區,兩岸地質狀況也不同。

第二,濟南段的黃河已是“懸河”,而且河道很寬,大面積建城,一是跨越黃河(無論是建橋還是河底隧道)成本太高;二是長期的城市安全隱患。即使防洪技術和能力已大幅度提高,但是誰也不能保證黃河不再氾濫和改道。1年不會,5年不會,過去30年沒有,50年沒有,可是100年、200年呢?一座超大城市,應該是100年、500年的大計。滄海桑田,不是人類技術所能預料和控制的。我們不能是人類技術沙文主義者。

第三,黃河以北地區,地表是千里良田,中國戰略性糧食主產區,地下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戰略儲備區。在有別的城市發展空間的情況下,在黃河北部建城,得不償失,不符合國家的戰略佈局。我們情況下,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還是要儘量保護耕地。

為什麼建議“向南發展”?

第一,南部有山有水(雖然水不多),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嚮往。之所以“南控”控不住就是這個道理。人們樂意去的地方不讓去,不願意去的地方非要讓去,不符合城市發展的人性化原則。

第二,說南部山區是濟南的水源地,這個作用被誇大了,從濟南城市現在用水的來源結構看,60%以上是黃河水,地下水佔20%左右。這20%與南部山區有關,但是並非全部來自南部山區,還有來自懸在濟南至上的黃河水往地下滲。即使往南發展,仍然可以使用黃河水。

第三,堅決支持保護南部山區的生態環境,但是,道理上、技術上都不支持向南部山區發展就必然破壞水源和生態,即使“小南部山區”也是如此。完全可以規劃好,技術上支持,日常管理好,使得生態環境更好。小南部山區適度開發,完全可以與增加綠化、減少水土流失並舉並存。相反,現在無規劃開發、村民分散居住,破壞更嚴重。中國許多山城,例如,重慶特大城市,也沒有因為建城而破壞生態。

第四,濟南市的地理位置是南高北低,向南擋住視野,北邊是黃河水,而且是黃泥水,背水建城,不符合傳統觀念,也不符合高端產業發展的需要。如果穿越南小部山區,濟南發展空間就大了,方位就順了。

第五,濟南南部和東南部,多為低山、丘陵地帶,向南發展,佔用農田少,既有利於耕地保護,也能充分利用山丘土地和環境,同時滿足人們樂山樂水的居住要求。

第六,可以形成真正的大濟南和以濟南為中心的城市群。向南發展和向東南發展,是大方向概念,不限於在現在的千佛山、仲宮等地區,不限於“小的南部山區”,而是穿越“小的南部山區”,往泰安、萊蕪方向發展。在“小南部山區”可以規劃好,與生態環境協調,適度發展一些中高檔或高檔房地產,就像洛杉磯的比弗利山莊一樣。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山東未來的房地產結構性變化是:中高檔需求會增加。把南部山區規劃成高檔城區,還可以與濟南、山東的健康養老產業結合起來。可以依靠高架城際輕軌,加上已有高鐵,穿越“小的南部山區”,向南部和東南部的泰安、萊蕪靠近。這樣,濟南作為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就大了,輻射力就強了,可以發展為特大城市。而且,濟南、泰安、萊蕪一體化發展,甚至淄博、濟寧、曲阜、臨沂、日照都加強了聯繫。以濟南市為中心,環繞泰山山脈形成一個真正的大城市圈,泰山山脈的優質資源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原來的濟南既有主城區與未來的南部新城區之間,濟南與泰安、萊蕪、淄博、章丘,甚至其它更遠一點的城市之間,規劃為輕軌鐵路、高架公路聯繫起來,以避免現在濟南的困擾。這樣的濟南才是真正的大濟南、大都市,才能形成以濟南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圈。由此,濟南作為省會城市將不再受阻於黃河而向南發展,有了巨大的風景優美的發展空間,也有利於提升萊蕪、泰安的發展質量。

一流的城市得有靈氣、品味和境界,得有一流的人才和產業。

濟南,要想發展成為大都市、中心城市,必須吸引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要想吸引高端產業和人才,必須有高端城區、好地方。如果大規模跨黃河建濟南,濟南很難成為一流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