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诸葛亮的北伐为什么没有成功?

冷月钩沉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失败,总结三点最重要的原因:

1、北伐路途遥远,蜀军粮草不济。

2、国力差距,曹魏地处北方,农业发达,军民身体素质好。

3、诸葛亮手下人才不济。

大家都知道,刘备逝世于白帝城,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重任辅佐后主刘禅,经过一番修整以后,蜀国国力逐渐恢复,诸葛亮说服吴国孙权,吴蜀联盟准备北伐。

诸葛亮尽管亲自创制了较好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但仍不能解决大量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历次北伐,打到最后,常常都是因为军粮告竭,只好撤军。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分兵电田的办法,但是未能贯彻到底。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没有办法,再好的作战计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刘备生前再与吴国的大战中,把诸葛亮积攒的家底都打光了,诸葛亮费尽心力平定了南蛮,储备了北伐的物资,但此时,曹魏地处北方平原,大力发展农业,国力日渐昌盛。

想必大家都知道的马谡失街亭这个故事,由于失了街亭,诸葛亮无可奈何上演了一场空城计;蜀国在关羽,张飞等人死后,人才不济。搭档李严又在后方撺掇刘禅退兵。

本来身边就没有可以帮得上忙的人,还尽是拖后腿的人,最终诸葛亮心力交瘁,死于五丈原。接任的姜维也没能力挽狂澜,改变局面,最终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最终没能完成先帝的遗愿。


福子说历史


其实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

第一、应该就是综合国力上蜀国根本就比不过魏国,根据史记记载,当时蜀国的总人口也仅仅只有94万,这还是老人跟女人和孩子全部算进去的情况下,而青壮年肯定会非常的少。

所以这就导致了蜀国的兵力严重不足,而反观魏国当时曹操就已经统一了北方地区,而且北方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地方,无论是人口还是一些技术都远比蜀国要强大的多,虽然说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弱胜强的情况出现,但是如果对方的实力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范围又怎么可能获胜,所以诸葛亮也注定要失败。

第二、运输补给的问题了,在古代的运输条件非常的差,一直都是运用马车来运输粮草,而从汉中出发到祁山都过程当中一路都是山路,根本就不可能采用拿车来运输粮草只能使用人力,所以粮草运输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再加上蜀国的人口本来就少,如果要发生战争的话肯定要抽掉许多青年劳动力到前线去,这就导致了后方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更加无法正常的生产和运输粮草了。

第三、民心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诸侯混战人民生活的非常悲苦,这个时候刘备打出了仁德的旗号,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来投靠他,并且刘备又是汉朝的后裔,无论去攻打谁都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在曹丕称帝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得稳定了起来,因此魏国的人民就接受了曹丕的统治,这个时候刘备来攻打魏国,已经接受曹丕统治的人们又怎么可能会容忍再次发生战争呢?所以这个时候的蜀国就变成了破坏人们幸福生活的一个因素,所以魏国的人肯定会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和蜀国抗争到底。

第四、蜀国的内部矛盾已经开始出现了,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哪个王朝在建立之后都会清理一批一起打天下的人,所以就有了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富贵的说法,在蜀国建立之后就实现了和曹操孙权同分天下的局面,每个大臣都已经开始懈怠了,觉得自己做到这种地步已经可以光宗耀祖了。

再加上刘备自身本就不是汉中的人,他自己带来的将领和士兵当然想重回中原,但是汉中的那一些人却并不喜欢那里,他们只想在本地老老实实的过日子,所以这就造成了本地的势力集团和刘备带来的那一些人发生了冲突和矛盾,这就导致了大臣们根本不能齐心协力有什么可能获得胜利呢?







草莓骆驼影视


众所周知,敬业的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刘禅期间,先后六次北伐,历时八年,当真帮到了“鞠躬自萃,死而后己”。然而,他费力甚大,但收效甚微,六次北伐可以都以失败告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首先是粮草运送的问题。

巴蜀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四面都是山,同中原地区相比交通很不方便。地理环境看起来好像只是个自然条件问题,但是由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交通条件同经济条件结合就变成了经济条件,同军事条件结合就变成了军事条件。交通条件不好好,经济条件、军事条件就相应地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北伐战争中,这个不利的交通条件,就像一把铁钳,紧紧東缚住了诸葛亮的手脚。蜀汉本来就有限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受到这个不利条件的限制,更加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诸葛亮尽管亲自创制了较好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但仍不能解决大量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历次北伐,打到最后,常常都是因为军粮告竭,只好撤军。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分兵电田的办法,但是未能贯彻到底。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没有办法,再好的作战计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是军事行动的问题。

不利的交通条件在防御作战中有时是很有利的军事条件。但是在进攻作战中,它却妨碍大部队的迅速行动。军队大踏步地前进或后退都受它的限制。

在巴蜀与中原交往中,这个不利的交通条件问题,已经存在几千年了直到近现代,也没有完全解决。为什么这个经济富庶的地区从来没有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能够在中原逐鹿中捷足先登呢?为什么在历次的中国统一战争中,巴蜀总是不能起到主要作用呢?为什么历史上常常出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后平”的怪现象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要命的交通条件。诸葛亮亮说,刘邦是依靠关中建成帝业的,巴蜀只是他的偏师还有政治条件。蜀国的人民对这场诸葛亮为之日夜忧叹、鞠躬尽瘁的事业,是不感兴趣的。什么“光复汉室”,什么“还于旧都”,它本来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事务,同人民关系甚少。在这场战争中,人民非但得不到好处,还要增加负担。甚至蜀国的地主阶级对这场代价很大,但是胜利希望很小的战争也没有兴趣。他们们感兴趣的事情,只是保住自己的地盘。这些情况反映在军队中,就是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不高这种种不利的条件,诸葛亮看到了没有呢?看到了。不仅他看到了,蜀国其他许多政治家也看到了,朝廷中强大的要求停战的舆论,就说明了这点。

为什么看到了这些不利条件,诸葛亮仍然要坚持北伐战争呢?难道他真是一个“光复汉室”的正统迷?也许是。但是仅仅这么一个思想情结问题还不能说明他进行这样庞大的历史活动的原因。

他之所以要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进行这场胜利无望的战争,其战略意图有两个:

一方面是以进攻的形式,进行战略防御御,以确保蜀国的安全;另一方面争取较好的战略地位,以伺机击破魏国。

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在军事上的意义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分析其原因说:“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语道破真谛。








丿Top丶涟漪


诸葛亮北伐,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都没有达到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

五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4点

一、诸葛亮一生唯谨慎

诸葛亮一生为人谨慎,很少用险招。以稳为重。然而“兵者诡道也”,看历史上的出蜀作战,一次

淮阴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次诸葛亮五次北伐,两相对比可以看到两位的战略风格差异。韩信用兵以奇谋用险著称。用兵出其不意。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多了持重少了冒险。五次北伐的路线、战术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以稳为上,兵力上又不占绝对优势,两军相持的时期占多,变成了战略消耗战,直接导致了数次北伐失败。

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场战役的胜利最不可或缺的保障就是后勤,史料记载,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粮草供应不继。蜀道难的现实情况非当时人力可逆,虽然后期诸葛亮不惜祭出黑科技,”木牛流马“来改善后勤粮草运输的问题,但依然无法彻底改变后勤保障不利的致命缺陷。

三、识人不明,贻误战机

第一次北伐错用马谡贻误战机,导致功亏一篑。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最接近成功,第一次北伐曹魏没有准备,做到了出其不意的战略目的,本可以扩大战果甚至达到北伐的战略目标,攻占长安。结果因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功亏于溃。之后挥泪斩马谡。

"戮谡以谢众",自贬三级也已经于事无补了。诸葛亮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四、合纵连横,外交失败

在北伐前虽然被东吴夺回荆州,但是蜀吴的同盟还未解散,应该诱之以利说服东吴从荆州徐州出兵,牵制魏国兵力,同时诸葛亮在北伐出祁山,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虽说蜀吴都各怀心思,但是大家一起分曹魏的蛋糕还是应该没有分歧的,只是利益分配事先没有沟通好。

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北伐失败,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蜀汉,最终身死沙场。深受后人敬仰!


贪恋长安韵


一直以来,关于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的学术讨论众说纷纭,一时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葛亮七年间六出祁山五次伐魏,直至病死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诸葛亮一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兴复汉室,北定中原未能实现,但他的高风亮节,勇于献身,以及他那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却永远让人追思怀念。

对于历史上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业,人们的评论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的探讨,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前一句话一方面说诸葛亮善于智力军政,另一方面说他的政治才能要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后一句话则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缺少应变之才,用兵非其所长。由此想到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携精兵五千,西出子午向北奇袭长安,而不被诸葛亮采纳这件事。很多人便以此为依据谈到诸葛亮“奇谋为短”。而且他们处于对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惋惜,以及对于魏延计策或许能成功的侥幸心理,从而认同陈寿观点。但具体分析便知,魏延的计策太悬了,如果敌人以逸待劳,闭门不战,区区五千精兵又能奈他何?而且蜀国弱小,兵员不多,每一次用兵,诸葛亮必会深思熟虑,不能不谨慎用兵。对于约己爱民的诸葛亮来说,此计策是不会被采用的。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取胜几率不大的前提下是不会贸然用兵的。惜兵慎战是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二、以进为退,以攻为守

这种观点以清代学者王夫之代表。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鉴于敌强我弱而采取的以攻为守的策略。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观点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后出师表》的影响。《后出师表》中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暂且不论《后出师表》的真伪,前后出师表的语气基调明显不一致。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愿陛下以讨贼复兴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的陈述来看,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是何等的坚定!首先,这种攻守论完全把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而且以统一中原作为己任的诸葛亮给看低了。我们可以从之后的几次北伐战争中看出,诸葛亮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五次北伐,一次比一次坚决,直至屯兵前线,最终病死于五丈原。其次,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解决的最高手段,作为一个严谨的政治家,诸葛亮如果不是迫切一统中原,是不会在平定南中之后就北伐。三国中,任何一个国家决策层头脑简单了就会有被其他两国吞并的危险,而且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蜀地险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即使诸葛亮要守住王业,也不会采取如此艰难的方式!北伐以求统一,此点毋庸置疑。

三、蜀吴联盟不巩固,步调不一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所进行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是单方面的,出兵前没同东吴协调好,导致孤掌难鸣,最后被魏国各个击破。但是,我们可能只看到蜀国与东吴有结盟的一面,却很难看到蜀吴之间的结盟是有限的不巩固的。只有双方都处共同利益点时,这种结盟才显得意义重大。赤壁之战时的孙刘联盟就是这样形成且发挥重要作用的。而一旦双方危机解除,这种结盟就显得岌岌可危,甚至双方矛盾也会一触即发!而且双方还有一个死结,那就是荆州的归属问题!在诸葛亮的战略中,荆州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虽然双方之前都各让一步,但最终蜀吴双方围绕争夺荆州的战争还是爆发了,最终发展成夷陵之战,最终以蜀国惨败而告终。蜀吴联盟受到极大破坏,直至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其“重修旧好”。可以说这种结盟只是军事上的不对立,而且只会给魏国起到一些震慑作用。而且在诸葛亮伐魏期间,孙权也曾对魏用兵,但始终突破不了合肥那道防线。所以对诸葛亮北伐的呼应作用也不大。

四、分裂战争,难以为继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诸葛亮进行的北伐战争看成是分裂战争,因而认为不可能成功。如果照此观点,那么三国间的战争都是分裂战争了。统一是那个时代赋予各个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家们的一项重大使命。他们都在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实现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仅是诸葛亮,曹操、孙权及其各自阵营中的有识之士,无一不想问鼎中原。更何况一向以正统自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蜀汉集团。以蜀汉集团为代表的诸葛亮自然更为迫切的要求统一,这就不难理解弱小蜀国为何屡次北伐了。

从上面的观点可以看出,大家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片面的。北伐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有蜀汉集团内部的原因,也与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

首先,尽管诸葛亮有着一统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与忠贞,但不得不承认,北伐战争不符蜀国国情。夷陵之战后,蜀国的有生力量受到沉重打击,刚刚兴起的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诸葛亮以一己之力辅佐后主,休养生息,内修明政,外结孙吴。可以说这期间蜀汉的国力有所恢复。但是,诸葛亮不是守业者。不久之后,南中叛乱,他又挥兵南下,在勉强实现了夷汉粗安之后诸葛亮班师回朝,随之开始了北伐战争。由此可以看出,连年用兵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人力和物力。蜀国人口只有九十四万,而军队却有十万。按照这个比例,中国现在应当有一亿左右的军队,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魏国用于作战的一线军队达到二十万!实力远在蜀国之上。

其次,北伐战争后勤保障无法保证。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后勤保障跟不上是此处北方战争的一个死结。七年间五次出师,其中三次退军与军粮有关。第一次出师“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第二次是建兴九年复出兵攻魏,“夏六月,亮粮尽退军”。直到第四次用兵,虽然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但是由于“值天霖雨,运粮不济”。而正是此次,诸葛亮罢黜了由于运粮失职的李严。粮食供应不上不是蜀国粮食短缺,因为蜀国占有成都平原,且水利较为先进,粮食生产不成问题。前线军粮供应不够,原因主要在于蜀魏两国之间隔着崇山峻岭,山道崎岖,运粮极为不便。尽管诸葛亮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和实力的局限,运粮数目有限,难以满足前线需求。这对军队战斗力无疑打击巨大。

再者,隆中战略遭到重大挫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谈到“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从之后的这些战略的实行情况来看,似乎每一条当初的设想都没有得到彻底的实施。也就是说,诸葛亮是在当初的战略设想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情况下进行北伐的。尽管诸葛亮按照《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方针辅佐刘备,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内外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都是诸葛亮所能左右的,一个荆州之失,一个夷陵之败,极大地打击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

诸葛亮正是在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下荆州的关键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用他半生操劳,辅佐刘备创立蜀汉政权,进而南征北伐。诸葛亮一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为辅佐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北伐未能成功,但是他为实现自己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毕生努力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深为后世推崇爱戴。


强哥和你聊电影


问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定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影响了,从正史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个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就像问你,四川的一个地方军阀,讨伐北宋中央政权,为什么没有成功一样,其实问题和结论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各方面条件都不在一个水平上,不管是政治水平、经济实力、军事能力、人才储备、还是地理环境,都没有一个可比性,五无其一,怎么可能成功呢?

一个个说吧,政治水平,我觉得首先要纠正一点,那就是三国时候的中央王朝是曹魏,而不是蜀汉,蜀汉顶多是一个地方军阀割据政权,军阀就是军阀,不能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就颠倒实际情况,更不能因为刘备姓刘,就颠倒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就是在中原地区,就是在长安、洛阳、许昌、邺城,都是在中原地区的,所以论政治传统,治理能力,毫无疑问是一个省级政治水平和传统中央政府的政治治理水平在对比。

经济实力更不用说了,虽然这个时候连年战乱,生产和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但是毕竟还是有强弱之分的。天下共13个州,曹魏独占9个半,东吴占2个,蜀汉占1个半,人口上说曹魏400万户,东吴200万户,蜀汉90万户。完全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且中原那时候是绝对的经济中心,不管是人口密度,还是生产力水平,都是碾压蜀汉的,蜀汉主体的益州,还有一半在南蛮手里,能耕种的只有成都平原,没法比的,这也是为什么曹魏可以跟蜀汉打消耗战,但是蜀汉短时间没法突破就扛不住的原因。

军事能力不管从军事动员能力,还是军事战略,还是从军事统帅来说,蜀汉都是处于下风的。军事动员能力不用说了,上面已经对比了全体人口情况,再对比一下军队总数,曹魏40多万,东吴20多万,蜀汉10万,军事动员能力毫无疑问是曹魏最强。军事战略上说曹魏更稳,蜀汉除了第一次北伐因为行动的突然性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其余4次基本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这也不能怨诸葛亮,就这点家底,要是打没了,别说曹魏了,连盟友东吴都会扑上来灭掉蜀汉的,后面蜀汉投降前向东吴求援的结果就可以看到了,东吴是两手准备的,能救就救,救不了就索性率先灭掉蜀汉,也不能让曹魏先得手,只不过没得逞而已。军事统帅方面,曹魏可以说从武将到统帅都是人才辈出的,司马懿、曹真、郭淮、孙礼、张郃、郝昭、牛金、秦朗等等都是杰出人才,蜀汉除了诸葛亮和姜维,还能想到谁?魏延不受信任,别说赵云了,第二次北伐前就死了。所以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是很厉害,但是诸葛亮是军事治理的人才,不是军事统帅的人才。

人才储备更不用说了,曹魏人才一代代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毕竟当时的世家大族,几乎全部都在中原地区,源源不断地为中央王朝输出人才。而东吴和蜀汉,更多的还是依靠刘备和孙策创业时期聚拢的人才,之后逐渐凋零,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你不能怪刘禅投降,他是真看不到还有谁能挑大梁啊。

地理环境大家都是知道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严重制约了蜀汉的军事行动能力,最远只能到汉中,拼尽全力也再难前进一步了,粮食本来就少,转运途中还困难,汉中在曹操和刘备汉中大战之后,曹操主动放弃汉中,还迁走了全部人口百姓,坚壁清野,以致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粮食只能从大后方转运,没法从汉中就地补充,不得已实现军屯田制度。防守当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这是双刃剑啊,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

所以还是接受现实吧,别被一部小说给影响了,虽然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但是小说就是小说。


阳光下嫩草上的露珠


为什么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打仗比的是国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诸葛亮一样也没占,诸葛亮以弱伐强,不成功是历史的必然。

一、诸葛亮北伐未占天时

天时就是老天爷给不给机会,如果给了机会有没有能力打胜?当时曹魏强而蜀汉弱,诸葛亮在没有没有重大有利时机的情况下以弱伐强,可谓逆天而行。

1.时机?这个真没有

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曹魏。当时曹魏在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下,虽不能说是大治之世,但也是相对社会安定,没有重大的变故,老天爷并没有给诸葛亮北伐的机会。

2.实力,一个青铜一个王者

三国时蜀汉最弱,曹魏最强。

人口方面,曹魏约570万,东吴约230万,蜀汉约90万,蜀汉的人口约为东吴的1/3,曹魏的1/6。

曹魏所占据的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区域,华北平原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基础设施完好;东吴占据的区域在当时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但是河运发达、土地肥沃。蜀汉所占据的除了四川盆地可以利用外,南部是横断山脉,覆盖着原始森林,其中生活的都是像孟获那样的未开化的蛮族。所以说曹魏“十分天下有其七”。

二、诸葛亮北伐未占地利

蜀汉占据巴蜀,巴蜀四面环山,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崇山峻岭是御敌的屏障,但也是进攻的阻碍。诸葛亮北伐要翻越崇山峻岭,沿途无法补给,物质全靠后方通过艰难的蜀道运输,搞后勤的人估计不知道哭晕多少次了。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时与司马懿对阵,司马懿总是高挂免战牌,稳坐中军帐读书,营外蜀汉将领轮番骂阵。当时觉得司马懿就是个胆小鬼,现在看来司马懿着实是个高人。

《孙子兵法》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至于人”,大意是善于打仗的人,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诸葛亮翻过崇山峻岭攻围祁山,魏明帝曹叡说:“诸葛亮不顾祁山的险固,送上门来,必败无疑。”

三、诸葛亮北伐不占人和

诸葛亮五次北伐,次次亲征,最后累死在北伐途中,六年五次北伐老百姓也是疲于奔命,累死不知多少。

1.诸葛亮说:“没有人能替我北伐吗”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人北伐非要亲征呢?是要亲自实现“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理想,还是无人可用,还是用谁都不放心。诸葛亮爱管细事,历史闻名,但是军国大事靠一个人即干不过来更干不好,只相信自己,怎么能培养接班人?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在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时,询问汉军使者诸葛亮的生活作息,使者回答说“仗十下以上必然亲自过问”“每日食量甚小”,司马懿说“诸葛亮事必躬亲,积劳难返,将死矣”。

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遗照,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独揽大权,朝政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一人说了算(“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2.老百姓说:“我快累死了,让我歇歇吧”

诸葛亮自建兴六年春至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在北伐中逝世,诸葛亮在短短六年时间里五次北伐,北伐“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率十万蜀中将士北伐,另外蜀国还有官吏四万人、带甲将士十万二千”。我们来算一算:蜀汉共有将士和官吏24万,老百姓只剩下66万,平均每3.5人供养一人,10万将士北伐至少需要30--40万人保障后勤,可见,蜀汉的全体人民都在围着战争转,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三起落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谋士,为蜀汉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将自己一生的才能都奉献出来了,最终也未能完成先帝遗愿兴复汉室。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哪些原因导致其北伐失败呢?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首先天时,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用计策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欲让魏军葬身火海,谁料大雨从天而降,魏军侥幸逃脱;地理,北伐毕竟需要长途跋涉,加上不停地战斗,作为蜀军对于地理、环境等因素也无法控制;人和,至关重要。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北伐却频频出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北伐每到关键时刻,都因粮草问题而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人和,因为与李严的不合,致后方保障不能保证;最后应该是蜀汉自身“硬件”问题,蜀汉缺乏人才,一切事物,诸葛亮几乎都是事必躬亲,因为没有了以前的五虎上将,没有了以前的卧龙凤雏,一次次的大规模北伐,劳民伤财,蜀汉也不能休养生息,所以也就导致北伐失败了。





百家经典史


说粮草、兵源、人才等我觉得都是片面的。不要替诸葛亮惋惜,他已经竭尽全力了。应该是综合国力。

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汉武帝开疆拓土,将天下分为十三州。三国时孙权占据江东,古称扬州,今江浙地方。刘备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大概),益州(今贵州部分、四川全部、陕西部分)。曹操基本占据北到草原、南阻长江、东至于海、西至西域。孙刘加一块没他大,况且中国的根基就是中原,无论经济文化,都是四方所不及,中原都在曹操手里。屋漏又逢连阴雨,关羽丢失荆州,孙权曹操一人分一半。蜀汉穷居一隅,就和一个正常人和巨人徒手搏斗一样,再聪明怎么能胜呢,况且曹魏也不傻,看三国志就知道司马懿一生作战未尝失利。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是一个善于保存实力的人。连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都说,不讨伐魏国是等死,讨伐魏国有可能胜利,只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诸葛亮在政治上是伟人,在军事上却一般,他比司马懿还谨慎,不冒险听魏延出子午谷,出川都是从老路祁山就可见一般。兵法奇谋,只有险胜。就像韩信背水一战,那是赌徒,但是韩信孤家寡人败了就死,不败就扬名立万,诸葛亮敢吗,蜀汉一大家子指望他呢,这样出战,别说灭魏了,就是一战破敌也够呛。

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力也耗尽了(六出祁山),人才也青黄不接(一个姜维还打不过邓艾),刘禅又无能,最后只能是加速失败了!


蓬蒿君


1.主要原因是曹魏过于强大,而蜀汉过于弱小,不可能出现以弱胜强的情形。历史上也发生过以弱胜强的情况,例如刘邦打败项羽,越国灭掉吴国等等,这是因为强大的一方貌似强大,统治者昏庸无道,大失天下人心,导致众叛亲离,被对手打败。而当时曹魏的情形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阶级内部人才济济,以司马懿为代表;经济上曹魏地广人众,经济富庶;军事上军队训练的也很强大。

2.其次是诸葛亮生不逢时,寿命也短,没有等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天下有变”的情形。

综合以上原因,导致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没有实现,以失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