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寧願重用王平、姜維等降將,也不重用吳懿、張嶷等益州本土將領?

司馬公昭


王平、姜維是魏國降將,吳懿不是益州本土將領,而是劉璋舊部,張嶷是益州本土將領,諸葛亮誰都能重用,就是不會重用益州本土將領。


為什麼?

因為這是蜀漢的基本國策,從劉備時代開始,就定下來的基本國策。



因為蜀漢是外來政權,外來政權要想在蜀漢立足,就必須打壓本土勢力。蜀漢的政治勢力主要有四派:

1、北方元老派:以劉備從北方帶到益州的人為主,有關羽、張飛、簡雍、孫乾、糜竺、趙雲、劉琰等人為主,這批人到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稱帝時,已基本上調零消亡了,除了趙雲、劉琰還活著,其它人基本上都去世了。

2、荊州派:以荊州人士為主,以諸葛亮為首,有諸葛亮、魏延、黃忠、馬良、馬謖、馮習、張南、蔣琬、費褘、龐統、伊籍、董允、劉巴、高翔、楊儀等人,這批人是蜀漢政治的基礎和骨幹,蜀漢四相全部出自荊州派。



3、東州派:以從南陽和三輔地區流亡到益州的流民和劉璋舊部中非益州人為主,這批人是原來劉璋統治益州的基礎和骨幹,有李嚴、吳懿、法正、孟達、許靖等人,這批人在劉璋時期是其部下,劉備來了以後,成為劉備部下,在蜀漢政權中處於從屬地位。

4、益州本土派:以益州本土的豪強為主,是益州當地人,有杜瓊、譙周、馬忠、李恢、楊洪等人,在蜀漢政權中,處於受打壓的狀態。

劉備及諸葛亮等人確立的蜀漢基本國策是:以北方元老派和荊州派為蜀漢政權的基礎和骨幹,以東州派為拉攏對象,以益州本土派為打壓對象。



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要定下這樣的國策?

這和當時的大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東漢末年,支撐政權的兩根支柱:外戚與宦官轟然倒塌,只剩下唯一的支柱:士族。士族階級在東漢末年不斷髮展,控制了當時的輿論、選官升官途徑、經濟和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成為地方政治的實際主導者,蜀漢在益州建國,如果讓當地士族掌權,那麼劉備的政權用不了多久就會被當地士族掏空,這批人在當地有名望、有經濟能力、有土地、有人口,幹嘛要聽你外來勢力的主導,這批人就成為劉備的蜀漢政權最大的政治隱患。

而劉備的前任益州牧劉璋在統治期間,就多次發生益州本土豪強的叛亂,成為內部不穩定的因素。



這個現象,不僅劉備如此,孫權、曹操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當時整個天下的士族成為最大的政治勢力,而在亂世中,軍閥集團發展壯大,士族集團在和平時期占主導地位 ,但在亂世中,以曹操、孫權、劉備為首的軍閥集團依靠武力打下江山,而要坐江山時,都會面臨士族力量過大的問題,曹操、孫權、劉備三人都採取了打壓手段。

益州的情況也是如此,外來勢力在益州本地沒有政治基礎,只能結盟對抗益州本土日益強大的士族豪強,就形成一種政治平衡,利於劉氏江山的穩定,這也是劉備這樣做的初衷。



回到題目,再來看諸葛亮的用人原則,基本上是重用荊州派人士,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褘,荊州派。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荊州派。

王平和姜維是降將,非益州派,團結的對象,可以重用。王平官至鎮北大將軍,接替魏延鎮守漢中,蜀漢北境的封疆大吏。姜維就更不說了,後期蜀漢的大將軍,武裝部隊總司令。



吳懿是東州派,又是劉備的大舅子,外戚,團結的對象,可以重用,官至左將軍,進封高陽鄉侯,諸葛亮去世後,升任漢中都督,車騎將軍、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是蜀漢重要的將領之一。

張嶷,是巴郡南充國(今四川南充)人,益州本土派,受打壓的對象,不能重用,官至蕩寇將軍,封關內侯。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其實,諸葛亮並沒有所謂的不重用吳懿、張嶷等益州本土將領,只是因為後來蜀漢的執政官,大都是出自荊州集團,這就相當於是荊州一系掌握著蜀漢的話語權,在這種背景下,各類史書自然都是以荊州派的角度去述說,這也就導致益州本土的大部分將領,似乎都成為路人甲和路人乙的角色。

再加上,後世統治者為彰顯諸葛亮的忠心,就把很多實權人物給模糊化處理,這樣給人感覺諸葛亮就是蜀漢第一實權派,其他的人的權力和地位與他相比,似乎都差著一大截,這種情形下,當諸葛亮表現出對劉禪的忠心時,才更讓人感覺難能可貴,這樣也才能突出皇權的神聖。

但其實呢?益州本地的很多將領,他們所擁有的權勢,其實也是非常大。我們先來說一說張嶷,在諸葛亮剛開始執政時,他還只是個縣裡面的小官,後來諸葛亮平定南中時,他因討伐山賊有功,被提拔為郡都尉。等到諸葛亮北伐時,南中地區的羌人又趁機作亂,張嶷率軍平定,並由此被提拔為牙門將。

此後,他又跟隨馬忠一起征討南中牂牁郡、興古郡的造反作亂,在這個過程中,張嶷不僅立下戰功,還招降兩千餘人,全部送往漢中加入蜀漢的北伐軍隊。後來,因為越巂郡自諸葛亮討高定之後,此地蠻夷多次造反,先後殺死太守龔祿、焦璜,而後越巂太守都不敢去郡裡上任,只敢住離越巂郡八百里的安上縣,越巂郡也越來越脫離蜀漢政府的管轄。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考慮到張嶷在平定南蠻上頗有戰功,於是便任命張嶷為越巂太守,讓他去重新將越巂郡納入到蜀漢的統治轄內。而此後十五年,張嶷就一直在越巂郡鎮守,替蜀漢看守南大門。直到後來姜維繼任,朝廷徵召張嶷回成都,並以蕩寇將軍的身份協助姜維北伐,最終戰死沙場,其長子張瑛被朝廷封為西鄉侯,次子張護雄繼承張嶷的爵位。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張嶷從一個小小的縣裡小官,最終升遷為郡守,成為地方高級長官,都是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實現的,所以說諸葛亮並沒有所謂的不重用張嶷。只不過張嶷的起點太低,再加上蜀漢前期也是人才濟濟,所以他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等到大家都是死得差不多時,他才終於熬出頭。

至於吳懿,還有他的族弟吳班,他們倆在蜀漢的權勢一直都被嚴重低估,主要原因,就是為塑造諸葛亮忠心的形象。但其實,他倆在蜀漢的地位,根本就不是諸葛亮能夠隨便左右的,更談不上所謂的讓諸葛亮來重用,他們與諸葛亮,足以分庭抗禮,因為他們所代表的外戚勢力,本身就是用來牽制諸葛亮為核心的朝臣勢力。



事實上,在劉禪剛繼位時,吳懿就已經是關中都督,受封都亭侯;而他的族弟吳班,更是官至後將軍兼安樂亭侯。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他們兩人的地位,和當時的魏延,是同等級別。甚至而言,吳班在軍界的地位,還要高於魏延。

後來,在諸葛亮北伐時,兩人也是跟隨一同作戰,屢立戰功,尤其是在陽溪之戰中,吳懿協同魏延大破費曜和郭淮,被進封高陽鄉侯,升任左將軍。吳班則在第四次北伐中協助諸葛亮大破司馬懿,被升為驃騎將軍,授予節符,並進封綿竹侯。至於當時的魏延,官職還只是徵西大將軍。

換句話說,在諸葛亮執政期間,蜀漢軍界中,如果把諸葛亮排除開,真正排名第一的是驃騎將軍吳班,排名第二的是左將軍吳懿,排名第三的才是徵西大將軍魏延,至於所謂的王平、姜維等人,與他們兩人相比,還相差一大截。

等到蔣琬執政時,吳班和魏延都已經去世,吳懿則接替魏延坐鎮漢中,並被遷任車騎將軍,授予節符,領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從所擁有的實際權力來說,吳懿所擁有的權勢,甚至在蔣琬和費禕之上,至於王平和姜維,都還只是吳懿的下面的副將。等到吳懿去世後,王平才接替吳懿的位置,後來王平死後,姜維才開始出頭。


我是趙帥鍋


這個提問有幾個問題,第一,吳懿是元老派,不是本土派。第二,王平,姜維是諸葛亮留給蔣琬和之後的蜀漢“丞相”使用的,所以地位在諸葛亮去世後得到很大的提高,當然不是說諸葛亮就不重用二人。第三,誰說諸葛亮就不重用吳懿和張嶷了?要不是蜀漢人才本來就少,李嚴早就該廢了,也用不著著急培養馬謖,落得個揮淚斬之的結果,哪還容得讓他輕視和偏置吳懿和張嶷?

特別是吳懿,雖然屬於外戚,可是卻屬於蜀漢的宿將,這樣的將領,諸葛亮不但要用,地位還很高。根據《三國志.李嚴傳》注《諸葛亮文集.公文尚上書》記載:

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行參軍綏戎都尉臣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

在這份長長的,參與議論廢掉李嚴的蜀漢將領名單中,吳懿名列第四。那吳懿是如何當上左將軍的?“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三國志.鄧張宗楊傳》。所以,正是諸葛亮屯駐漢中,為第一次北伐做準備,才派吳懿和魏延掃清的南安郡,吳懿也極有可能在這一戰中得了“宿將”之名,這難道不是重用嗎?



雖然吳懿在北伐中存在感低,但是從後來接替漢中太守一職來看,很有可能負責諸葛亮,魏延帶兵出征後,防衛漢中的任務。要知道,曹魏是可以從上庸一線威脅漢中的,倘若漢中一失,諸葛亮大軍面臨後勤後路被斷的威脅。但是,吳懿的堂弟吳班,在北伐中卻十分活躍。吳班其實也算蜀漢軍中的宿將了,早年參與夷陵之戰,打敗過陸遜,李異等人,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滷城之戰”中,正是魏延,吳班,高翔等人把司馬懿殺得大敗。



再說張嶷,作戰勇猛果敢又忠義,是當將領的好材料。只不過,張嶷本身就是因為平定南中的叛亂而拔起了,這注定他和南中結下“不解之緣”。因為,南中的安定一向是益州政權頭疼的問題,諸葛亮也定下了先平南中後北伐的戰略,可見其重要性。南中雖然被諸葛亮平定,但是最頭疼的越巂郡還是造反連連,這如何讓北伐的諸葛亮安心?所以,張嶷便留在南中鎮守,平叛,撫慰,還一度開發了越巂郡,甚至還往北伐前線輸送投降的叛軍,可謂功勞卓著。所以,張嶷也是人盡其用,為諸葛亮解決了一度脫離蜀漢統治的越巂郡,這不算重用?可惜的是,張嶷後來犧牲在滅蜀之戰,讓人唏噓不已。



再說王平和姜維,王平雖然是曹魏降將,但是他的老家可是在巴西郡。這還不算,大飛熊曾經分析過,王平之所以歸附蜀漢,最大的可能性是,王平是巴西郡驍勇善戰的賨人中的一個首領,成了不想離開故土的賨人代表。所以,嚴格的說,王平投降蜀漢,和忠誠不忠誠,沒有半點關係,因此,蜀漢對王平不但不會懷疑還會重用。特別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平作為馬謖的副將,表現出了比馬謖更靈敏的軍事才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馬謖的損失,也因此被諸葛亮突擊提拔,這在情理之中。



還有姜維,他是被自己的頂頭上司給賣了,又被冀城拒之城外,正好又被諸葛亮賞識,此後就對蜀漢忠貞不二了,哪怕曹魏後悔了,用他的母親做人質,姜維也不改初衷。至於姜維的軍事能力,綜合能力,不用多說,無論姜維是降將集團,或者是益州三大集團隨便哪一個,是金子總會發光,終究一樣被重用。換言之,王平,吳懿,張嶷,還有本土集團的馬忠,句扶,李氏三龍,張翼等等,東州的費禕,董允等等,荊州的蔣琬,魏延等等,不都是如此嗎?

另外,王平,姜維是在蔣琬時期,先後入府,成為蜀漢的頂級大將,畢竟諸葛亮時期還有魏延,吳懿,馬忠等人。綜上所述,諸葛亮不可能因為王平,姜維是降將才偏用,也不會因為屬於某個集團而偏廢。而且,正是蜀漢嚴重缺乏人才,所以顯得來源很複雜,卻仍然在北伐中原的口號中團結一致,至少諸葛亮在時是如此。


大飛熊騎士


很簡單啊,益州本土勢力根本就不願意打仗。

益州一向是天府之國,有足夠的土地,有足夠的財富,但因為地理上的原因,相對安全,沒有那麼多外敵能輕易打進來,益州本土人士習慣了和平,一向不愛爭鬥,守著土地好好過日子難道不行嗎?

只有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系和降將等才希望打出去,諸葛亮或許是為了所謂的興復漢室,降將們那就是為了名聲了,只有打出去才有機會洗脫投降派的標籤,名留青史嘛。

諸葛亮出兵北伐時,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在後面拖後腿,在軍需物質的運送上拖延時間,這就是益州本土勢力不願意北伐的意志體現。所以後來諸葛亮和姜維都在漢中附近搞屯田,除了拉近軍需的運送距離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讓軍需物質的供給儘量不受制於益州腹地的本土世家們。

對於益州本土士族來說,我在益州過得好好的,你們荊州人跑來搶了我們的地盤,還要我們出死力幫你們打仗?做夢去吧。

要打出去北伐,戰鬥意志當然是最主要的,人家不願意打,你怎麼用?鬥志低,打起來就不會贏。


孤寡老人講歷史


這實際上是題主的一種錯覺,或者可能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王平,尤其是姜維可以稱的上是重要角色,自然出場比較多。但這並不代表吳懿、張凝不被重用。如地位僅此於趙雲的陳到,因為記載較少,甚至到演義中直接沒有了這個人,但不能說歷史上不被重用。

吳懿,本是陳留人,年少喪父,與妹妹(即日後的穆皇后)一起隨劉焉入蜀。因為相面者說穆皇后以後將大貴,於是劉焉為兒子劉瑁迎娶。劉瑁死後,守寡。劉備入蜀後,納為皇后。

吳懿在蜀漢歷任討逆將軍、護軍、關中都督。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到“失其行事,故不為傳。”可見在那時,吳懿的很多事蹟記載已經失傳,所以沒有為其立傳,至現在關於其生平所知就非常少。只知道一直隨諸葛亮北伐,並與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升任左將軍,進封高陽鄉侯。

所以只能說是資料遺失,但是從現有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出吳懿相反在當時是頗受重用的。

張嶷,在三國志裡面是有立傳的,而且篇幅不短。巴郡南充國人也,倒是地道的益州本地人,弱冠為縣功曹,因為在劉備入蜀時,有山賊攻擊縣城,縣長舉家逃跑,張嶷保護縣長夫人殺出一條血路,繼而成名,被召為州從事。

後諸葛亮駐守漢中準備北伐時,張嶷為郡都尉,討伐廣漢、綿竹一代山賊有功。可惜突然生重病,治療數年方愈。

病癒後,張嶷被封為牙門將,隨馬忠先是平定羌人作亂,後又斬殺劉胄安撫南夷,接納氐人苻健歸附。

諸葛亮討高定之後,越巂郡蠻夷依然多次造反,因張凝平定南夷有功,被任命為越巂郡太守。張嶷在越巂郡任上15年,郡泰民安,被召回成都拜為蕩寇將軍。

延熙十七年(254年),張嶷帶病出徵,與魏將徐質交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死後越巂百姓為其立廟祭祀。

另據說,蜀漢著名的無當飛軍第一任統帥是王平,王平死後張嶷繼任統帥。

張凝從一個縣功曹,逐漸被提拔為越巂太守,蕩寇將軍,如果說不被重用是不可能。

除以上二人外,黃權(不得已降魏,其子黃崇隨諸葛瞻戰死綿竹關)、李恢、馬忠、張翼等都算是益州本土的名將,一直受到諸葛亮的重用。

不過因為利益問題,益州本土派實際對於北伐的意願不是很大,更多隻是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所以劉備來了一大批人投降,蜀亡時慫恿劉禪投降的又是這批人。

這也導致了諸葛亮在北伐時,姜維和王平等降將表現的比較積極,而益州本土勢力參與的的確比較少。


潘不安講究史


大謬!

吳懿(yì)

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吳懿也隨軍出征。

建興八年(230年),吳懿和丞相司馬魏延在諸葛亮命令下引軍西入羌中,大破費曜和郭淮。吳懿因功受封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並升任左將軍。

張嶷(yí)

諸葛亮預備北伐時,張嶷平定了在廣漢作亂的賊寇。

其後被任命為牙門將,隨馬忠多次平定南蠻叛亂,因功封為越巂太守。

這些都能證明這二人,是被重用的!


歷史演講堂


吳懿並不是蜀中將領,他是兗州陳留人,族父是在十常侍之亂中就出過場的何進部下吳匡,資格非常老,不論劉璋還是劉備,對他這樣的、在劉備之前就進入蜀中的北方名人都十分謹慎,既不敢得罪也不敢重用,和吳懿類似的還有名氣更大的許靖,基本上就是個位高權不重的牌位。

但吳懿不僅是老資格的北方將領,還是劉備父子的外戚,因此他實際上一直得到蜀漢皇族的信任,護軍地位不高但權勢很重,而關中都督的地位不亞於魏延前期第一個要職漢中太守,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和魏延同樣被推為前線主將,可見其地位。在諸葛亮死後他先任四方將軍,很快升車騎將軍、封侯,基本上達到蜀漢武將能達到的最高地位,可見不重用他的不是蜀漢,而只是諸葛亮。

而張嶷情況完全不同,他原本只是個微員,諸葛亮南征他接替名將張翼任越巂太守,充分展示了自己善於懷柔少數民族的能力,得到諸葛亮關注,但第一次北伐時也只是個都尉,後遷牙門將軍,開始獲得信用,任職仍然主要是和少數民族有關,包括接應羌、氐人來降和平定叛亂部落等,光在越巂太守任上就呆了15年,後來升蕩寇將軍也仍然主要執行這類任務,被當作主力軍大將使用,已是姜維時代的事了(這和演義記載是不同的)。簡單說,他其實是被諸葛亮提拔和重用起來的,只是原本起點太低,所以提拔也就只能到雜號將軍的地位,而他起家就是搞”民族工作“,所以諸葛亮一直給他安排這類職位也順理成章。

諸葛亮用人最大的特點是謹慎,喜歡重用和他性格相近、稜角較平的人,而對性格較特別、個性太強的人始終不敢放手,馬超、魏延、李嚴等他都用不好,而蔣琬、費禕、向寵等他就比較喜歡。王平目不識丁但個性縝密,執行命令一板一眼,雖行千里如在目前,姜維青年老成,思慮周密,且兩人都是降將,初到蜀漢為免惹禍性格不得不內斂,原本個性其實不弱的姜維顯得頗為“老實”(投降較早的王平個性本來就木訥),當然就會成為諸葛亮喜歡用的將領。

相反,個性突出、由劉備一手提拔、爵位一度甚至比他還高的魏延,“朝中有人”的吳懿,以及和他同樣受託孤重寄的李嚴,他就要麼不敢用、要麼不願用,要麼不會用,總顯得磕磕絆絆了。

和劉備喜歡重用北方人不同,諸葛亮偏愛和他一同或前後腳入川的荊州人士,相同條件下荊州人士總是機會更好,但吳懿、張嶷的問題並不全在於此——吳懿是因為複雜的背景被諸葛亮敬而遠之,而張嶷其實已經被他重用了,只是原本起點實在有點過低,這個“重”也就只能是到此為止罷了。


陶短房


其實說諸葛亮不重用益州本土將領倒不如說是羅貫中先生對他們不夠重視!之所以許多朋友有這種想法,我猜想主要還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說到蜀國後期的名將,我們往往想到的是姜維,王平,廖化,馬岱,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在《三國演義》中佔了不少筆墨,反觀吳懿,馬忠,張嶷等人,其知名度確實遠不如前者,所以往往給我們了一種錯覺,那便是諸葛亮不重視益州將領,只重視荊州派和外來派,其實這還真是冤枉諸葛亮了。不過要說諸葛亮有偏愛嗎?有,那個人便是姜維,為何諸葛亮如此倚重姜維呢?這個在文末我來向大家來闡明。

諸葛亮很重視益州將領

先來談談吳懿吧,雖說吳懿現在的知名度遠不如王平,但在正史中,吳懿的官職一直是高於王平的,在隨諸葛亮北伐時,吳懿被諸葛亮封為左將軍(當年黃忠便是與之同級的後將軍),成為四方將軍之一。而當時的王平,姜維只不過是雜牌將軍罷了,吳懿比他們高出了許多級。諸葛亮死後,王平一直也是以吳懿副手的身份存在,吳懿為漢中都督時,王平輔助吳懿駐守漢中,任漢中太守。直到吳懿病逝,王平才開始獨當一面。所以談不上諸葛亮不重視吳懿。

諸葛亮不僅重視吳懿,對益州許多本地將領也相當重視,如吳班,馬忠、李恢等都深受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在世時,吳班任後將軍,李恢,馬忠先後被諸葛亮任命為庲降都督(南中地區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將鎮守南方的重任交付於他們,足可見諸葛亮對益州本土將領的重視。

其實,諸葛亮無論從國家還是自身考慮,都沒有不重用益州將領的理由。蜀漢內部主要分為兩大派系,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派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要想國家穩定,自然不能內鬥,若諸葛亮輕視益州將領,那麼這些人勢必會跟隨李嚴與諸葛亮對抗,而最後諸葛亮扳倒李嚴時是得到了吳懿,吳班等一眾益州本土將領支持的。公元231年,吳懿,吳班,諸葛亮等聯合上書後主劉禪,才成功罷黜了李嚴。可見當時諸葛亮以取得了益州本土將領的信任,如果不重視他們,又何以取信於人呢。

諸葛亮選擇姜維做“衣缽傳人”的原因

姜維本是魏國降將,但卻深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更是視其為自己的衣缽傳人,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話說當時蜀國不乏有才之人,為何諸葛亮獨獨看上了姜維呢?當然姜維有才能是個必須的前提條件,基於這個條件,諸葛亮看重的則是姜維魏國降將的身份。我們知道蜀漢一直是存在派系之爭的,諸葛亮在世時,由於嚴於律己,賞罰分明,儘管自己是荊州派的代表,但也頗得本土士族的支持,所以很好的維持了這種政治平衡,但世間又有幾人能做到像諸葛亮一般,嚴於律己,賞罰分明呢?諸葛亮其實深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在接班人的考慮上,他更加看重的是如何繼續來維持派系之間的平衡,保持內部穩定。

而姜維的出現恰好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姜維是魏國降將,不屬於任何派系,且沒有政治背景,且姜維忠信,可託付大任,讓姜維成為以後的軍事接班人,雖不能消滅素來已久的派系之爭,但至少可以維穩,不至於禍起蕭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吳懿?

可不是益州本土將領。吳懿是穆皇后吳氏兄長。當年隨劉焉入蜀,劉璋時任中郎將。劉備進攻劉璋,吳懿歸降歷任討逆將軍、護軍、關中都督。後隨諸葛亮北伐曹魏並與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升左將軍,進高陽鄉侯。諸葛亮逝後任漢中都督,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假節,又進封濟陽侯。是歷來受到重用的東州士集團領導成員。

張嶷確實是益州本土將領。巴郡南充國人,跟隨諸葛亮,因功封越巂太守,最終官至蕩寇將軍,封關內侯。也不能說是不重用了。

當然,從整體上說,蜀漢政權自劉備入蜀開始就堅持壓制本地世家,形成以荊州集團為核心,東州集團、關隴集團為輔助的政治聯盟。對有才能的本地世家基本採取控制、監視等辦法,防止他們獲得軍政權力。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四川達州


題主此問有失公允,吳壹在投降劉備後就已官至關中都督,劉備入川后還迎娶了吳壹的妹子,是為蜀漢穆皇后吳氏。吳壹算來是蜀漢政權的外戚。

諸葛亮北伐曹魏,與魏延在陽溪大敗魏將郭淮、費曜,升任左將軍,高陽鄉侯。建興九年231年二月隨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因糧草不濟退軍蜀中,八月份同孔明一道參劾李嚴弄虛作假,延誤糧草供及,至北伐失利。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亡,吳壹受命鎮守漢中郡,遷車騎將軍,進封濟陰侯,237年病逝。

公元254年姜維北伐無果,為掩護主力撤退張嶷率五千無當飛軍斷後與數倍於及的敵軍同歸以盡,張嶷本人也戰死沙場,實現了他殺身以報之承諾。

此二將皆是蜀漢中後期的重要軍事將領,都位高權重,,諸葛亮生前對他二人都很依重,委以重任,他二人也確是蜀漢政權的柱石,何來排斥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