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美媒:為何大熊貓出生時這麼小?

美媒稱,大熊貓出生時是粉色的,眼睛看不見,弱小無助,體重約為100克——相當於一塊黃油的重量。它們的母親比它們重900倍,這一不同尋常的體重差讓研究人員困惑了好多年。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13日報道,在動物界,除了針鼴和袋鼠等少數幾個例外,沒有哪種哺乳動物的幼崽與其母親相比如此微小。沒有人知道原因,但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在研究了10種熊科動物和其他動物的骨骼後發現,目前的一些理論站不住腳。

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凱瑟琳·史密斯及其前學生李佩舒(音)本月在《解剖學雜誌》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一般來說很難獲得大熊貓寶寶的骨骼,但研究人員設法研究了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史密森國家動物園出生的大熊貓寶寶的遺骸。

研究人員對其中兩隻幼崽以及來自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獸醫學院的新生灰熊、懶熊、北極熊、狗、狐狸和其他一些與大熊貓親緣關係密切的動物進行了微型CT掃描。

他們利用掃描結果建立了每隻幼崽出生時骨骼內部的3D數字模型。

胚胎在子宮內生長髮育時,其骨骼和牙齒也在生長髮育。研究人員研究了胚胎的骨化程度,即幼崽出生時骨骼的形成程度。他們還研究了胚胎牙齒是否已開始鈣化或萌出,以及構成顱骨的骨板間的融合程度。

李佩舒說,大熊貓可能是一個極端例子,但所有熊科動物的幼崽都小得不成比例。剛出生的北極熊與其母親的體重比不到1∶400。對包括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這一比例的平均值接近1∶26。

一種已流傳了數十年的觀點將熊科動物的低出生體重與以下事實聯繫在一起,即某些種類的熊的孕期與冬眠期重疊。在冬眠期,懷孕的母熊不吃不喝,主要依賴脂肪儲備維生,不過也會分解肌肉為胎兒提供蛋白質。

但杜克大學研究團隊所做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不太站得住腳。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冬眠的熊與全年保持活躍、孕期不斷食的熊在骨骼生長方面存在重大差異。

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儘管體型小,但大多數熊在出生時的骨骼與其近親動物一樣成熟。

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是這一規律的一個例外。即使是一隻足月大熊貓幼崽,其骨骼看起來也像一隻早產了數週的小獵犬。

李佩舒說,也許是其他因素促使大熊貓幼崽的體型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小。一些研究人員將其歸因於大熊貓只吃竹子的飲食習慣,但相關數據很少。研究人員說,大熊貓胚胎的樣子很可能與大熊貓孕期的一個古怪現象有關。

所有熊科動物都會經歷所謂“延遲著床”:卵子受精後,這個未來的胚胎進入生命暫停狀態,在子宮內漂浮數月後再植入子宮壁恢復發育、準備出生。

但是,其他熊科動物在著床後的妊娠期為兩個月,而大熊貓只要一個月。

目前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李佩舒說:“它們基本上先天不足。”

研究人員說,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只研究了骨骼,大腦等其他器官的情況可能不同。但這項新研究表明,大熊貓幼崽遵循與其他近親哺乳動物相同的發育軌跡,只是時間表被縮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