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自古以來,一國的建立總是少不了人才的誕生和一些人的犧牲。明朝,朱元璋從一代布衣到一國皇帝,這其間的艱險和歷程也是跌宕起伏的,但他能稱帝與他本身的雄才大略、慧眼識珠是分不開的,他要發現人才,善用文臣武將,才能更好的建國,治國。

  1、徐達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封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先後攻佔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元朝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明朝建立後,徐達先後多次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徐達驍勇善戰,善於治軍,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明朝第一大功臣。

  

2、李善長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跟隨朱元璋征戰時,出生入死,功勞頗多,可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長善於國政,籌措軍餉,裁決事務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後方非常的穩定,將吏順從,居民安然,軍餉充足。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李善長,就沒有朱元璋穩定的後方。

  李善長在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被捲入胡惟庸案,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愍。

  3、常遇春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朱元璋建國過程的歷次大戰,常遇春幾乎都是先鋒官,軍中號稱常十萬,後隨徐達北伐滅元,破元大都、上都。常遇春是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4、劉伯溫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大明王朝並盡力維持國家穩定。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從中可以看出劉伯溫個人能力超群,不過由於朱元璋的打壓,沒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5、湯和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

  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隨朱元璋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取鎮江等戰役中,屢破元軍,累功升任統軍元帥。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取鎮江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被朱元璋封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後來,湯和跟隨徐達率軍征討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還鄉,朱元璋賜他府邸於鳳陽。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農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6、藍玉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藍玉,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屬安徽定遠縣)人,與胡惟庸是同鄉,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徵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領15萬明軍北征漠北元朝殘餘勢力,在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官僚體系,因此而名震天下。

  藍玉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朱元璋為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做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而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7、朱文正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朱文正(1336—1365),是朱元璋的親侄兒,其父為朱元璋之兄朱興隆(南昌王),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人物,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坐鎮孤城抵禦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堪稱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戰功卓著。

  正是由於朱文正拖住了陳友諒的60萬大軍,朱元璋才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與陳友諒的決戰,最終在鄱陽湖消滅了陳友諒。從此,朱元璋在義軍中一家獨大。

  朱文正後因不滿朱元璋的封賞,私通張士誠,被朱元璋發現後軟禁於桐城。不久後,鬱鬱而終。其八歲的兒子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兒子的明朝藩王。

  8、李文忠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賜葬鐘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

  9、鄧愈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鄧愈(1337年-1377年),漢族,明朝開國名將。原名鄧友德,字伯顏,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他16歲領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將他改名為鄧愈。

  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

  1370年(明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諡武順。

  10、馮勝

細數明朝開國十大功臣,結局不一,令人唏噓


  馮勝,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定遠(今屬安徽)人,與兄長馮國用都愛讀書,通曉兵法,元末築寨自保。明太祖攻戰至妙山時,馮勝隨兄長一同歸附,受到重用。馮國用累立軍功,升至親軍都指揮使,去世後由馮勝襲其官職,典掌親軍。

  馮勝曾大破陳友諒於石灰山,解安豐之圍,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蘇蘇州)等,之後被升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