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固废也能变成“宝”

12月16日,笔者在山东嵘达生物肥业有限公司门口看到,前来运输有机肥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着给有机肥进行最后的包装,羊粪“变身”有机肥之后,将被卖到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市场。

山东嵘达生物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爱峰告诉笔者:“我们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建有7880平方米生产陈化车间、1200平方米的发酵车间,4条有机肥生产线,日处理羊粪可达到1000吨,年产有机肥原肥、高端有机肥20万吨。盐窝镇素有山东省肉羊产业第一镇的美誉,有机肥的生产原材料就是盐窝肉羊养殖自产的羊粪,就近取材不仅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还解决了养殖户处理羊粪难的问题,保护了环境。”

今年10月28日,利津县入选全国50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名单,是东营市唯一一家。利津县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通过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培育了嵘达肥业、晟阳新型建筑材料、中阳碳素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生态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在利津县,像嵘达肥业一样“变废为宝”的企业不在少数。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从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逐渐发展到工业粉煤灰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条。县内石化企业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年产1600万吨,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7.1万吨,2018全县年产生畜禽粪污101.55万吨,农林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资源丰富。依托丰富的原材料,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农业废弃物-生物燃气-户用燃气”产业链、“秸秆或木屑-菌袋-黑木耳”产业链;产业废物形成“工业副产石油焦-预焙阳极”产业链,“石油焦-煅后石油焦-石墨电极”产业链,大幅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推动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进程。

项目要完成“凤凰涅槃”的转型升级需要技术支持、人才的支撑。为了进一步优化提升循环产业各个环节的技术,利津县与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强对循环技术的创新与指导,加快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人才智库建设,消除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技术上的障碍,与此同时,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与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契合实际的产品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为契机,加大对绿色循环产业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推进农林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向着‘零排放’、‘零污染’目标努力。”利津县发改局主任科员黄勇充满信心的说道。

(李伟伟 王玲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