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萊豐網:如何在三四線城市做好“淨菜”生意?


萊豐網:如何在三四線城市做好“淨菜”生意?

僅有17家門店的萊豐網在零售業算不上什麼知名角色,但是它通過預包裝方式以“0損耗”販賣生鮮的獨特打法令不少業內人士歎為觀止。

位於山東萊州的萊豐網原本是一家B2C生鮮電商平臺,2015年轉型經營社區生鮮店。與業內很多生鮮超市不同,萊豐網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所有的生鮮商品均採用預包裝的方式銷售。

萊豐網門店面積普遍在100-200平方米之間,每家店平均有40-50個SKU的預包裝蔬菜,佔到門店銷售額的18%-20%。

所謂預包裝蔬菜,是指經預先定量包裝之後,向消費者直接提供的蔬菜,僅僅是為與散稱蔬菜加以區別。預包裝蔬菜強調的是“定量包裝”和“向消費者直接提供”。

這與業內定義的淨菜有所區別。淨菜是指新鮮消毒蔬菜,經過整理、洗滌、消毒等操作,在無菌環境中包裝而製成,可以直接烹飪。一位專業採購人員將預包裝蔬菜比喻為淨菜的初級版本。

在三四線城市探索淨菜經營,萊豐網為業界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先從預包裝蔬菜開始培育消費者;然後用平價策略銷售淨菜。

關於淨菜經營,萊豐網董事長潘書建有三點看法:一、淨菜不等於高端高價,得用優質平價的定位(與散裝菜相比)來培養消費者購物習慣;二、淨菜要便宜,儘可能壓縮採購環節、商品損耗,把這部分省出來的利潤讓給消費者;三、要提高淨菜標準化程度,降低出現失誤的概率,讓顧客在品質上能持續信任萊豐網。

潘書建的邏輯直擊消費者的痛點。《第三隻眼看零售》聯合CCFA發佈的《2019社區生鮮調研報告》顯示,“價格貴、擔心品質、不便自主掌握購買份量”,是消費者在購買淨菜時主要的顧慮因素。

根據《2019社區生鮮調研報告》,雖然僅有20%的消費者選擇購買淨菜,但消費者對於淨菜的需求並未得到滿足。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於切配好的淨菜是有需求的,但他們並不希望因此額外支付費用。

這也契合萊豐網經營淨菜生意的核心要義——不含附加費用。小攤販出身的潘書建,懂得拿捏消費者的心理。

萊豐網:如何在三四線城市做好“淨菜”生意?

萊豐網:如何在三四線城市做好“淨菜”生意?

花400萬元培養消費習慣

從預包裝蔬菜過渡到淨菜


萊豐網的創業資金為500萬元,這是潘書建十幾年拼搏攢下來的全部家底。潘書建於2014年創辦萊豐網,到2015年下半年已經虧掉400萬元。但潘書建認為這400萬元不是虧損,是在培育市場。

萊豐網此前是一個B2C的生鮮電商平臺。按照潘書建的說法,當時萊豐網每個月的成本是20萬元,但銷售額只有兩萬元,連虧數年。雖然生鮮電商沒能成功,但萊豐網為此積累了口碑和影響力。

因此,萊豐網開社區生鮮店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五萬名會員,佔萊州市城區人口的四分之一。截止目前,萊豐網的會員消費佔到了90%以上。萊州市區人口為20萬,而萊豐網的會員有10萬人,佔到了市區人口的一半。

潘書建從線上轉型線下,一方面是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看到了預包裝生鮮的商機。

此前,潘書建作為聯營供應商給當地某超市水果區域供貨的時候,他曾經建議將水果以預包裝的方式銷售。但他的這一做法遭到了超市經營者的反對,後者認為,賣場需要的是氛圍,不讓消費者挑選就沒有氛圍。

最終,從經營結果來看,採用預包裝方式水果銷量沒有下降,反而是損耗得到了有效控制。這件事對潘書建有所觸動,他決定從聯營供應商轉型為零售商,以預包裝方式銷售生鮮。

採用預包裝方式銷售生鮮,而不是直接上手淨菜,潘書建出於兩點考慮:一、萊州市是四線城市,生活節奏慢,大部分家庭是老人決定著餐桌上的飲食,他們有閒時間能比價、挑選,不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淨菜;二、淨菜需要研發、生產、配送等一系列環節,萊豐網當時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為了培育消費者,潘書建決定分兩步走。首先,推行預包裝蔬菜“高品質、不需要挑選”的理念;其次,讓消費者體會到預包裝蔬菜在價格上和散稱蔬菜同等,而且比散稱蔬菜更便捷,產生的廚房垃圾更少。

“在當時銷售預包裝蔬菜,消費者是不買單的。因為消費者購買生鮮習慣了挑挑揀揀。”潘書建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為此,萊豐網向消費者傳遞一個理念:“只有第一個人買到的生鮮是別人沒挑過的,從第二個人開始,買到的全部是別人挑剩下的東西”。為了讓消費者不再買到“別人挑剩”的蔬菜,預包裝是最好的辦法。

“最開始,大爺大媽不接受預包裝生鮮,他們認為預包裝蔬菜價格肯定貴。但現在每天在萊豐網排隊購買商品的都是大爺大媽,因為他發現在農貿市場買了5元的散稱蔬菜,回家做的菜能盛一盤子,在萊豐網買一盤5元預包裝的菜,回家做的菜也能盛一盤。比較下來,萊豐網的東西還是便宜的。而且,預包裝蔬菜更方便”。潘書建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推廣預包裝蔬菜三年,萊豐網逐漸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潘書建表示,只要到萊豐網購物超過五次的消費者,就不會再到農貿市場購買生鮮。

2018年,萊豐網開始嘗試經營淨菜。潘書建認為經營淨菜的時機成熟了,首先是消費者對萊豐網的信任建立了;其次,萊豐網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生產力也達標了。

目前,萊豐網自建的物流中心滿負荷運轉,每日可生產數萬斤預包裝蔬菜和1000多份淨菜。


預包裝蔬菜不加價

人力成本控制在5%


潘書建口中的大媽大爺是都是商品高手,天天與生鮮食材打交道,他們對價格敏感度最高。這樣的客群能成為萊豐網的忠實會員,是對其預包裝蔬菜價格和品質的認可。但實際上在許多一、二線城市,不論是預包裝蔬菜還是淨菜,價格都比散稱蔬菜貴很多。

萊豐網的預包裝蔬菜能做到優品低價,源於它的一套特殊打法。

萊豐網預包裝蔬菜算上人工和物料,每斤蔬菜雖然要增加3毛錢成本,但由於它免去了消費者在賣場的挑選過程,它的損耗是零。而根據行業相關數據,主流的生鮮超市內蔬菜的損耗率一般在10%-15%。因此,萊豐網節省下來的損耗可以抵消一部分人工和物料成本。

在採購端,現金採購是萊豐網經營預包裝蔬菜的重要優勢。萊豐網60%以上的生鮮產品均是基地直採,從而保證採購端的低價優質。

綜上所述,潘書建沒有將包材成本和人工費用加價攤分給消費者,從而使得萊豐網的預包裝生鮮與農貿市場保持同價。

採用預包裝方式銷售生鮮,可以大量減少門店人員。據瞭解,萊豐網一家門店的員工是在6-8個人,這比同等面積的其他社區生鮮企業用工人數要少。

一般生鮮店的人力成本佔銷售額比重的行業平均水平在6%-7%之間,而根據潘書建提供的數據顯示,萊豐網的這一數值為5%。

萊豐網在薪酬體系和激勵措施上採取了一種簡單有效的做法——在給門店員工基本工資的基礎上,再設置銷售額5%作為獎勵的上限。也就是說,萊豐網總部將門店銷售額的5%作為人力成本和損耗“承包”給門店,店長、店員的工資在這裡面扣。

因此,銷售額越高,損耗和人力成本控制越好,店長和店員的收益就最大。當然,對於一些剛剛開起來的門店,總部對它的人力成本進行“兜底”,店長月薪為2500元、店員月薪為2200元——這一薪資水平與當地同行的水平相當。

對於萊豐網總部而言,銷售額5%的人力成本外加損耗,已經比行業平均水平有一到兩個點的優勢了。換言之,在其他經營數據相同的情況下,萊豐網的淨利率要比同行高出一到兩個點。

綜上所述,《第三隻眼看零售》認為,萊豐網在淨菜上的經營有三點經驗值得分享:一、對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這與萊豐網虧損400萬元在萊州市場砸出口碑有巨大關係,讓消費者對萊豐網有一個良好的認知。二、打破淨菜“高大上”的定位,萊豐網以平價方式銷售淨菜,這種定位與行業通行做法不同。三、嚴格的品控機制。潘書建一直小心翼翼保護消費者對萊豐網的信任,用他的話說,“把自己當成消費者來思考”。【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