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我国现存着许多古代遗留下的大型古建筑,这些建筑汇集古人的智慧与文化,是见证我们5000年历史的重要依据,而当中万里长城更是令人骄傲跟自豪。长城的建造引来古今中外很多人的关注,当时秦始王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一些麻烦?而古人们在应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首先解一下万里长城的起源,据说长城起初并不是由秦始皇组织修筑,其较早就已经存在于西周时期,当时的“城彼朔方”指的就是长城的早期状态,只不过还没有那么大规模。《中国通史》也有一些相关描述,称那时的长城分别有燕长城、赵长城、魏国长城、楚国长城、齐国长城以及秦国长城,这些记载足能看出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秦国变为秦朝,此时的秦朝长城并非万里长城的最早起源,更早的长城源头在齐国鲁国的边境之地。

另外,据悉最早修筑长城的地方在宁夏的中卫,此地段属于丝绸之路的北路线,是当时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固原邻近的一段古长城是西周时期周宣王派人所修建,称为朔方长城,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八百多年。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后来西周分崩瓦解,发展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互相抢夺权力跟土地,因此常年战事不断,狼烟频起,各诸侯们为了防御时常突然越境的敌兵于是就有了在边境修建防御城墙的想法,并且在边境长长的城墙上修筑很多烽火台,当敌人从外面入侵的时候,这些烽火台就被塞入一些、禾草、骆驼草、柴支等熏称浓郁乌黑的狼烟,以便传达出有外敌入侵的消息,所以这种早期的城墙一般被叫做“列成”,随着不断的发展改良,各诸侯国又在原来的烽火台跟列成之间建筑了更厚实宽敞的高城墙,这也是长城的较早模型。

秦朝统一六国后,各诸侯们修建的“列成”已不再用来防御比邻的诸侯国,毕竟秦朝形成统一,这些原来的楚国、魏国、齐国、赵国等都被划封成郡,因此秦始皇需要防范的是北方外境的少数民族,其主要是防住匈奴为主,匈奴是强悍的游牧民族,优势在于骑兵,可能秦始皇就以此来引出想法,下令耗费巨大的人力物资去修建更长更坚固的边境防御城墙,并且把这些城墙连接起来,连绵不断的在山川峻岭之间起起伏伏。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而秦始皇修筑长城的主要用途,在于两点:

1、想以此作为防御的优势点提供后勤补给,让秦兵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抗击匈奴的骑兵,这样就有效减低匈奴骑兵带来的冲击,避免阵型被冲乱。

2、秦始皇统治秦朝帝国之后,可能害怕有老百姓不满,从而选择逃亡到外境去谋生,修建起长长的万里长城后,可以以此形成一个象征意义,仿佛你迁居多远,始终逃不过万里长城所包围的范围,好让天下百姓知道,他们始终是自己的子们。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那么秦始皇修建如此浩大的万里长城,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困难呢?

据说秦朝一共征用了三十多万人参与建造长城,于公元前214年由蒙恬将军率队从甘肃岷县开始修筑,向东蜿蜒至辽东地区,长约万余里,所以称之为万里长城。另外有一说修建长城的劳工不止30万,而是100万,占当时秦朝的总人口的1/20,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工地机械,一切主要是依靠人力,所以建筑起来十分异常的困难。

要解决掉由高山陡岭、悬崖峭壁、江河险阻带来的重重困难,大批大批的民工从严酷干到寒冬,中途无数人病死、累死,也有的在建筑中受到极大的工伤,由于秦朝医术落后使得很多人得不到有效治疗,从而死于在修建的路上,而这些被征用的民工一般都是壮丁,家里还有妻儿老小,所以秦朝在征用民工方面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有的妇孺齐齐到官府中喊冤,求放过等等,还有的女子因为丈夫在修建途中死亡,自己就跑去哭长城,以示冤情。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秦朝修建长城时,遇到的困难有很多。主要是是的全国的粮食被减产,当时整个秦朝有1/10的青年、壮年被征用,使得家里的田地无人耕种,自然就没有了粮食的产出。另外由于是处在北方,一到冬天就白雪纷飞寒风刺骨,许多劳工没有厚衣服取暖,还要到野外赶工,因此冷死之人数不胜数。除此之外,还有外敌骚扰的困难,当时的匈奴深知你秦始皇花那么大力气修长城就是为了防御自己,于是在修筑过程中,经常派兵来攻打修长城的队伍,想通过此法来破坏该工程。

秦始皇除了要解决外敌的骚扰以及应对百姓的不满之外,在修建工事上也遇到了重重困难。由于修建长城的地方大部分都坐落在山岭之上,因此要花费大量劳力把尖尖的山头挖平,接着才开始铺垫石板砖头,有时候遇到岩石山峰,还得采用把其砸碎垒平,方可进行下一步。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在运输上也是一大困难,由于没有路,很多石材、砖头、工具等补给都需要靠人爬山越岭的蚁式运送上来,有时候由于山坡太陡马匹爬不上来,就只能靠劳工们一点点的背着上去。尤其是烽火台的构建,需要平坦的石板石砖堆砌筑高,因此仅有靠较为原始的吊、拉、抬、杠等方式施工。

在秦朝修建长城的漫长艰苦岁月里,有一个流传下来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困难凄惨程度。话说秦皇帝自从启动长城工程起来,征用了数不清的百姓,其中有一个叫范喜良的男人也被征入了浩大的修建队伍,于是他整理好包袱后,就深情的跟自己的妻子孟姜女告别,两人依依不舍,但皇命难违,只能天各一方。范喜良离开孟姜女之后,就被派遣到北方边界地域修建长城,结果这一去就从此失去了任何消息,苦守在家的孟姜女日思夜想,整日处在一个焦虑望军归的状态,吃不知味睡不安眠。不久后,严冬降临,野外一片枯黄,孟姜女由于忧夫心切,就匆忙缝补了数件厚棉衣裳,然后带着这些衣物单身一人远赴北方,寻找范喜良去了。

从修建秦长城的困难程度,看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然而当孟姜女来到修长城的施工现场,询问了很多劳工均不知他丈夫所踪,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范喜良不是累死就是被冻死了。孟姜女听闻后悲伤不己,竟一时失控对着刚建好的长城嚎啕大哭起来,她那悲天怜人的哭声在寒风中响彻天地,震得城墙上的泥沙掉落,突然长城就开始崩裂塌落,而埋藏在底下的百姓尸骸终于显露出来。

虽然这是一则古代凄美故事,但是有历史资料值得考证,孟姜女的原型其实就是《左传》里齐国将军杞梁的妻子,根据《左传》记载,杞梁为齐国牺牲后,齐王仅在列城外给他祭奠,而杞梁的妻子对此感到委屈跟含冤,于是就守在杞梁棺木旁边,在城墙下连哭了三四天,其哭声撼天动地,直接就把城墙被哭塌了。后来,三国的曹植曾在《黄初六年令》中提到了:“杞妻哭梁,山为之崩”的事情。所以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刚好从侧面表露出秦朝修长城的困难以及所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左传》、《黄初六年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