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战败时为何苏联没有派兵进驻日本国?

余家大院1


不是苏联不想,而是美国不让

早在1943年的《开罗宣言》中,盟国对日本的领土就作出了限定,要求日本放弃所有侵略所得领土,而在《波茨坦公告》中,盟国更是明确规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因此在战后的规划中,日本版图只有本土四岛。至于被日本占据的满洲、台湾、澎湖列岛要归还中国,朝鲜半岛则独立,苏联也要拿回在日俄战争丢失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很多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二战中所有的对日宣言都是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联合发表的,苏联即便是参与其中,但是也绝不在文件上署名,这其中原因是由于当时的苏联并没有对日本宣战。虽然美苏同处于反法西斯同盟,但是苏联在二战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与日本保持了和平。

在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曾一度想要北上进攻苏联拿下西伯利亚。在1938年和1939年日军与苏军在张鼓峰和诺门罕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两次冲突都是以日军失败告终。

不过在这两次战役中,苏军都是以优势兵力击败的日军,苏军的伤亡也是远远高于日军,但还是让日军见识到了苏军的战斗力。而且日本也发现即便是经历了数次大清洗,但苏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不堪。

这两场战役的规模是比较小的,总体来说日苏都是在试探对方,苏军虽然小胜,可是对日本还是非常忌惮,日本也绝不会因为这两次小挫而惧怕苏联。

但是后来日本还是放弃了北上战略,日本军部认为西伯利亚太过荒凉,无法提供大量的战争资源,因而选择南下与美英开战。

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日本暂时放弃北上攻打苏联的企图,并承认苏联对外蒙古的控制,苏联也宣布与伪满洲国建交,并撤销一切对华援助。自此苏联和日本进入和平时期,之后日本得以集中全力与中美开战,而苏联则可以专心对付德国。(《苏日中立条约》签署现场)

到1945年年初时,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美国开始寻求苏联对日本作战。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一直游说斯大林参与对日作战,为此斯大林也是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大量交换条件,例如在战后将东欧划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将拿回整个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另外美英也要承认外蒙古独立。

由于在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中失败,美英对于国军非常失望,鉴于国军在正面战场很难钢过日军,对日本的牵制有限,于是美英更加迫切希望苏联参战,而对于斯大林的要求,罗斯福和丘吉尔最后也是全部答应。在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斯大林答应在结束对德战争三个月内对日本宣战,三方就此达成协议。

1945年3月美军开始进攻日本本土,冲绳战役正式打响。此战美军在兵力和武器占优的情况下,打了整整三个月,在付出了巨大伤亡后才拿下冲绳。

冲绳之战显示了日本法西斯最后的疯狂,美军被迫暂时停止了对日本的进攻,准备等待苏联参战,然后南北夹击日本。

不过斯大林却并不愿意迅速介入战争,斯大林还是希望美军能在前面多消耗一些日军,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按照美苏的约定,苏联要在结束对德战争后的三个月内对日宣战。德国是在5月8日投降的,也就是说苏联只要在8月8日之前对日本宣战就可以,而斯大林就选在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战,在斯大林心中,苏联越晚参战越好。

1945年8月8日傍晚,苏联正式通知日本驻莫斯科大使,表示苏联要遵守盟国的义务对日宣战,当天午夜苏军发动代号“八月风暴”的军事行动,进攻驻守在中国东北、库页岛、千岛群岛上的日军。

由于当时已经进入战争末期,日军精锐部队早已损失殆尽,战争资源也被消耗的所剩无几,面对着士气正旺的苏联红军,驻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一溃千里,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军在守岛方面还是非常有经验的,对于海军实力薄弱的苏联,在千岛群岛上的进展还是非常缓慢的。(千岛群岛地理位置)

但是就在苏联对日宣战的前两天,美国在广岛投下了一枚原子弹,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在苏联对日作战的次日,美国又在长崎投放了一枚原子弹,日本政府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

此时苏军正在千岛群岛的占守岛上与日军苦战,直到19日日本守军才得知了天皇投降的消息,但是日军仍旧没有投降的意愿。日军当时在岛上囤积了充足的武器弹药,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倘若日军负隅顽抗,苏军一时半会还真不下占守岛。然而到了8月23日,驻守在占守岛上的日军接到了投降的命令,岛上日军终于放弃抵抗,苏军占领占守岛。

在拿下占守岛之后苏军继续南下,到8月底占领了北千岛群岛。8月28日苏军进攻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8月28日凌晨,苏联红军在北方四岛中的择捉岛登陆,1.35万日本守军不战而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彻底结束,但此时苏军仍旧没有结束在千岛群岛的军事行动。到9月5日苏军占领北方四岛,并且准备登陆北海道。

根据美苏之间的协议,日本战后是有中美英苏四国共同占领的,其中苏联占据日本北海道和本州岛东北部地区。虽然此时日本已经投降,但斯大林仍旧要求苏军按照原计划接管日本。

(中美英苏占领区示意图)

可是让苏军意想不到的是,正当苏军要进驻北海道时,早已控制北海道的美军却拒绝苏军入境。盟军驻日本最高司令麦克阿瑟认为日本是美军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绝不可能让苏军摘桃子,因此禁止苏军接管北海道。

麦克阿瑟的行为让斯大林非常生气,他找到杜鲁门要求美国政府给个说法。但是杜鲁门却和麦克阿瑟互相踢皮球,反正就是不理斯大林这个茬。

对此斯大林最后也是没了脾气,由于当时苏军实力不及美军,斯大林也没敢强行登陆日本,最后苏军放弃了对日本的占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日本由最开始的四家占领变成了美军一家独占。

不过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之前的战略目标,但是苏联还是收复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并成功的迫使国民政府认为了外蒙古公投,也算是捡了个大便宜。


千佛山车神


1945年8月8日,苏军150万大军分3路向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曾经日军的陆军之花关东军土崩瓦解,近10万人被歼灭,数十万人投降,苏军随即将兵锋指向朝鲜半岛和库页岛。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苏军有军事占领日本的想法

苏联对土地有着偏执的追求,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的时候就曾邀请过苏联,然而那时候的苏联脸皮还比较薄,直到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的时候苏军才发兵四十万与德军共同瓜分波兰。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两回熟,同年12月,苏军强迫芬兰割地不成彻底拉下了脸面,悍然入侵芬兰,最终割走了芬兰十分之一的领土和大城市维堡,之后又强迫罗马尼亚割让北部领土。


早在1945年5月德军投降之后,根据雅尔塔协议的精神,多国共同占领德国,将德国分成四块分别占领,苏联便是其中之一。8月15日,随着日本的投降,苏联也想效仿,来一出东亚版四国军事占领,它的目标直指日本北海道。

被美国人坑了


苏军展开8月风暴行动后进展顺利,在朝鲜半岛方向苏军也是所向披靡,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苏军前锋部队已经通过三八线,准备进占整个朝鲜半岛。而此时此刻的美军正在离日本本土几百英里外的冲绳岛,对于苏军此时展开的军事行动美军虽然不愿意见到,但也毫无办法。无奈之下,美军紧急制定了总命令第1条,并通报给苏联,要求以北纬38度线为界。三八线以北由苏军受降,三八线以南由美军受降。斯大林表示同意,并迅速撤回了已经通过三八线的苏军,以表示尊重。


斯大林的座右铭是谁的军队到了哪里,那里的土地就应该由谁占领,对于此时的苏联而言,朝鲜半岛如同一只即将煮熟的鸭子,按照斯大林的脾性,到嘴的肥肉怎么可能他给飞了呢?原来按照美军制定的总命令第1条三八线以北都应该由苏军受降并实行军事占领,斯大林垂涎三尺朝思暮想的日本北海道和千岛群岛,都在三八线以北,斯大林打算以朝鲜半岛南部,换取千岛群岛和北海道。

斯大林没有意识到美军可以不要朝鲜半岛,但不可能让苏军登上日本,46万美军紧急登陆日本后,让美国政府有了足够的自信,对苏政策也已趋强硬,虽承认苏军占领千岛群岛,却拒绝了苏军朝思暮想的北海道。

深感被骗,却毫无办法


深感被骗了斯大林火冒三丈,决定撇开美军,不管美军是否赞成苏军都要军事占领日本,他下令苏军海陆空三军做好准备全力进驻北海道。对此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态度强硬,表示只要有苏军登陆北海道,就逮捕苏军全部驻日代表,苏联最终放弃进占日本。

斯大林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被吓到的人,1941年的时候,德军已经攻到离莫斯科几十公里外他都没被吓到,为何麦克阿瑟一句话就让他停止了行动呢?我想大体有三个原因:

一,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军虽有天下第一的陆军,但是其海空军和美军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海军。苏联海军缺乏大型军舰,尤其是航空母舰更是一艘都没有,美军在二战期间,总共建造包括护航航母在内共计100多艘航空母舰,如果苏联执意强行登陆北海道,那么无异于以卵击石。

二,美苏一旦大规模交火,第3次世界大战可能就会到来,斯大林并不想担负起这个责任。

三,原子弹给斯大林带来太多的威慑,当胖子和小男孩在广岛长崎分别爆炸后,数十万人殒命,斯大林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其实心里焦急的很,导致他紧急命令苏联的科学家全力研制原子弹。


龙武骁卫


我个人认为吧,如果当时苏联和美国拿战败的日本同样当做德国那样一分为二中间建堵“柏林墙”的话,那恐怕会直接导致所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实日本于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后,按照战后协议的话,日本也是被分割为四部分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分别由中、苏、美、英获胜四大国各领一块,但是历史上的这四个国家却并未将这“刀俎”上的日本划而割之,中国无暇顾及,便着手开始了内战;英国伤亡惨重,无暇东顾。最后只剩下了最为强悍的苏联和美国,但是苏联不是不想进兵日本,毕竟当时也有综合因素在左右着苏联……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从空中落下,瞬间巨大的蘑菇云从广岛市中心爆炸开来;8月9日,就在日本人民对“小男孩”的恐惧还未解除之际,紧接着“胖子”又在长崎市中心炸开了花。8月15日,日本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后,根据《波茨坦公告》,也就是上一段我们所述说的,日本根据公告理应被强行分割为四部分,但是最终四国当中却只有仅有美国自己派兵进驻了日本。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苏联为何不跨越日本海,登陆日本岛,与美国“共分日本”呢?

第一点:究其根本还是苏联实力不如美国,虽然日本处于东亚海岛,苏联距离日本之近远超美国,但是当时二战刚刚结束,而苏联身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军中的老大哥,光在苏德战争之中便损兵将近3千万,这个数字后大吧?(德军也损失近1300万人)


退一万步讲,当时的苏联虽然说早在1936年就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的蜕变。可以说就在苏联开始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之际,不幸的是,却随即被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协议》并很大程度上拉入二战泥潭,难以自拔。苏德战争虽然说苏联胜利了,但实际意义来讲,却是苏德双方的两败俱伤,苏联也的确是勉强获胜,大伤元气。随后苏联大军进军柏林,与此同时还分兵越南战场和中国战场。如此损耗,苏联也是实力锐减,面对二战中最为盛气凌人的美国,苏联还是得“养精蕴锐,避其锋芒”啊!


第二点:日本国内在投降前夕,还准备执行一亿玉碎计划,如果日本得知自己将被苏美占领,必然爆发最好的抵抗,苏联和美国都讨不到好处。即便美国独自向日本驻军了,但是却丝毫没有发动战争的意图,名义上是为了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气焰的嚣张,实则是为了控制日本成为其远东傀儡。


小镇月明


事实上,日本战败后,苏联一直在谋求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管理,但由于受到美国的阻挠,苏联的企图未能如愿。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就远东问题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尽管该协议让苏联在远东获得了很大的权益,但协定中却并未提及日本战败后的管理问题。然而美国却利用与日本交战的机会,占领了日本本土以及大量极具战略地位的岛屿。回过神来的苏联突然发现日本有被美国单独控制的风险,因此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谋求在日本的地位。

▲雅尔塔协定“三巨头”


日本投降前夕,苏联提议由美苏分任日本占领区总司令,意图复制德国模式。美国显然不愿苏联插手日本事宜,所以断然拒绝了苏联的建议,最终任命麦克阿瑟为占领区总司令,并由中、美、英、苏四国成立管制委员会。出于对苏联的忌惮,美国从开始就没有邀请苏联出兵占领日本。

▲盟军受降仪式


没捞到好处的苏联人又岂能善罢甘休?于是苏联又提出了两点新的意见:一、千岛群岛由苏军受降;二、北海道北部由苏联占领。为了安抚苏联,美国同意了第一点意见,但在第二点意见上却产生了分歧。就在双方还扯皮之时,苏联却迅速出兵占领了千岛群岛,双方的协商也就不了了之。

尽管美苏双方在日本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性意见,但美国占领控制日本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苏联一直在阻止美国在日本的垄断地位,但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的企图并未能如愿,最后也只能被迫接受现实。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总之一句话,苏联不是不想派兵进驻日本,但日本毕竟处于美军的实际控制之下,不经美国点头而贸然出兵,极有可能造成军事冲突!


关注历史文斋,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战情解码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发表广播,宣布接受波兹坦公告,即日起无条件投降。

作为二战战败国,理论上来说,盟国应该仿效德国模式,把日本分为若干区域,由战胜国瓜分才对。

但最终日本由美国完全占领,其他国家被排除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的意愿。美国是太平洋战争的受害者、胜利者,当然,也是对日作战胜利的最重要国家,于情于理,美国都对处理日本有绝对发言权。

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者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任何机会,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杜鲁门是冷战的狂热推手,二战尚未结束就开始了对苏联的遏制计划,在日本问题上有此想法并不奇怪。

美国不想给其他国家机会,其他国家难道就这么放弃好机会吗?

作为人类历史上对领土最为贪婪的国家,苏联当然想分一杯羹,不然也不至于日本都投降了还对关东军大开杀戒。

而日本有也意愿引入苏联,毕竟被一个老大强奸和被两个老大强奸差不多,有两个老大还能互相制衡,自己渔翁得利。一度有传言称美国在日本投下三颗原子弹,有一颗未爆炸被日本政府转交苏联。这一传言可信度很低,但日本有意分化占领国却并非空穴来风。

但当时的苏联重心在欧洲,忙着抢占东欧势力范围,远东地区遥不可及,加上苏联海军几乎为零,要想在日本本土登陆,还得大费周章,干脆送个人情给美国。据说苏联曾提出要日本北海道,被美国拒绝。即便如此,苏联也还是趁机抢占了日本北方四岛。

时至今日,北方四岛依旧是俄罗斯和日本外交关系中的疙瘩,最近普京有让步倾向,释放出交还北方四岛与日本的信息,后续如何,有待观察。

至于在香港东南亚被打的屁滚尿流的英国,此时正忙于从百废待兴中重建,万里之遥的日本顾不过来,干脆一起委托给老表美国。至于中国、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之流,能收回国土就心满意足了,占领日本本土也就是当个笑话自娱自乐。

如此这般,美国就受之不恭了。



日慕乡关


二战末期法西斯邪恶力量最终溃败是必然的,法西斯联盟最初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组成,在二战进行过程中,意大利因为综合因素于1943年退出法西斯战线。


似乎意大利的退出为其之后在二战结束所受的惩罚作了一些保障,然而作为失败者的德国和日本,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则数倍于意大利,尤其是德国战败后的命运。不知道大家可曾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德国“柏林墙”的建立既是二战结束的标志,深层意义来讲,更是美苏“大国冷战意志”的体现。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分而治之,可以说是美苏对峙的具体提现。对于德国的控制,美国和苏联姑且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平分秋色吧!但在两大国对待战败日本的态度和成效上来看,美国还是略胜一筹的!


1939年9月,伴随着德军闪击波兰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1939年~1941年6月,这个阶段是法西斯邪恶力量最为猖狂的时期。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二战充斥到整个欧洲;1941年12月太平洋战场的开辟,二战规模扩大到全球水平。随着苏联和美国两个大国的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即似乎就更为提前了。早在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当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规定:战败后的日本接受应有的制裁,由苏联占领北海道、美国占领本州、中国占领四国岛、英国占领九州岛。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规定,为何苏联还是不曾派兵进驻日本呢?


其一:非其不想,而是美国所逼

二战结束后,美国率先派兵进驻了日本,兵贵神速的美军在速度上比美国更抢得了先机。再看同时期的中国和英国:①中国当时刚刚取得了“14年抗战”的胜利,而且中国军民本身并不具备侵略的性质,故面对日本的国土毫不在乎;②英国在二战时期元气大伤,国内尽呈败落凋敝之态,因此,英国更加无暇东顾。然而对于同美国野心不相上下的苏联而言,斯大林怎可轻易放过日本这只煮熟的鸭子?苏联最终没有派兵进驻日本,究其根本还是迫于美国的压力。


其二:非其不愿,而是国情所迫

1945年,千岛战役后,苏联将日本击溃。与此同时,苏联将日本下辖的千岛群岛和库页岛所占领。然而欲望总是无限的,斯大林在控制两岛后,便意图趁势进攻,进而占领北海道岛。如果没有美国的反对的话,也许斯大林就能轻松实现这个目的,不过美国最终还是插手了。另外,苏联之所以拿不下日本,还有几点重要原因。①苏德战争后的苏联,国内经济恢复缓慢,几乎停滞;②持续数几年战争的苏联人民,早已对战争产生了厌恶情绪。综上所述,苏联没有选择攻占日本北海道岛,总归还是迫于当时的综合国力


尚武菌


苏联军队进驻日本国土,就是和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就是战争,因为占领日本的美国军队的太平洋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已经放言,拒绝苏联军队在日本国土的任何存在。

如果苏联军队想登陆日本本土,就是和美国的战争,面对麦克阿瑟的战争威胁,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胜之余威的苏联也不敢造次,只好认怂了。毕竟战争要结束了,正是分享战后胜利果实,大国间要进行饕餮盛宴的时候,谁都不想再发生战争。

是美国率先登陆日本本土,并全境军事占领日本的,美国人是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的,苏联人想捡现成的便宜,商人出身的美国肯定不会答应的。美国人的态度很直接,苏联也想军队进驻日本,那只能是用苏联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

这就是强盗遇到土匪,强盗和土匪的对话和争夺就是这样,就是看谁比谁更凶狠,谁比谁的嗓门高,很多时候,比凶狠,比嗓门高,就能威慑住对方,能用眼神镇住对方,就不用动手。


松间山水画


盟军雅尔塔会议就商定:苏联在完成战胜德国后三个内挥师东进,包围被歼灭驻守在中国东北三省称为“满州”的日本关东军及驻朝鲜的曰本驻军,作为对苏军参加对曰作战的回报1.将曰本北方四岛割让苏联2.将关东军海军大连、旅顺军港交由苏军控制3.东北中长铁路交由苏联控制4.朝鲜以三八线为界,北方金日成成立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划规苏联势力范围,南边由李承宛总统成立韩国,划规美国势力范围。美国,英国,澳大尼亚,中国等可派兵进驻日本,并没有包刮苏联可派兵进驻;苏联红军在进攻登陆曰本北方四岛后,曾有强行登陆曰本北海道地区打算,遭到驻日美军麦克阿瑟将军的断然拒绝:他要把抓住的每一名苏军在冰冷的海水里呛死!


荐商12345678


日本主要是美国打下来的啊当然美国驻扎了,苏联也分好处拿了四块地产啊,就没派兵驻扎了。


夏天的风201085742


苏联事先与美国达成了协议,日本全境由美军占领并管理。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以北由苏军占领并管辖。所以苏联二战结束后没有派军队进驻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