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一些大陸的自行車趕不上臺灣捷安特、美利達和日本的自行車?

夢67978117


首先,技術不如人家,再一個敬業精神不行,不認真,不嚴謹,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儘管自行車構造看上去比較簡單,好像不需要多麼複雜的高難的技術做保障,其實簡約而不簡單,每一個零部件都需要精心的打造,然後才能組裝成一個質量過關的交通工具,如果只能做到讓它轉動起來,其他都不在乎了,那就簡單了。

另外,材質不如人家,一網民提到了當年令國人稱道的鳳凰,永久,飛鴿這三大品牌。這三大品牌在當年的保有量確實大,也非常受歡迎,而且這三大品牌當年我都騎過,騎永久自行車騎得時間最長。剛買來的時候看上去鋥光瓦亮的,但用不了多久,尤其淋一場雨之後,就開始出現鏽跡了,從此你就考慮為自行車準備什麼樣的抹布了,在我的記憶中,十六七歲的時候,成天蹲在地上抹自行車,嗯,蹲到腿肚子抽筋。時間長了,有的鏽跡能抹掉,有的怎麼抹也抹不掉,尤其輻條上的鏽跡很難抹。然後經常掉鏈子,有時不小心蹬斷了,只能自己動手修,買一小衝子,把裡面的鉚釘接頭沖掉再接,尤其帶鏈盒的自行車,正在行駛中,鏈條突然掉下來,緊緊的卡在裡面,拽都拽不出來,弄得滿手是油,再加上我的脾氣不好,非常暴躁,好幾次都想把車子扔到海里。

我這人最反感自行車鏽跡斑斑,雖然照樣騎,但總覺得不夠美觀,有礙觀瞻,這主要是材質不行,在80年代都是鍍鋅的車圈,很容易腐蝕的,尤其生活在海邊,空氣,海水都是含鹽鹼的,車子的壽命是非常短的。後來22歲那年,好像是1993年,我買上了摩托車,QM100,發動機是雅馬哈的,花6999買的。

去年夏天我想買輛自行車騎著攝影、買菜什麼的,人到中年,也想鍛鍊鍛鍊身體,就到舊貨市場逛了逛,走進一個賣二手自行車的專賣店,發現裡面有好多日本自行車,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而且看上去還挺新的,八九成新的樣子吧,但是一打聽嚇了我一跳,竟然1000多,老闆說還有2000多的呢。我說怎麼二手的還這麼貴?她說主要日本的鋼材好,質量好,一輩子也騎不壞,有的還是皮帶傳動的,還有車鎖帶密碼的,也有五級變速的。她說人家在那個年代,技術都這麼先進了。而且不帶長鏽的,下雨天放外邊淋都沒事。我說那肯定是不鏽鋼的,她說鋁合金和碳纖維也不生鏽。

過一會,她老公來了,我問她老公,我說自行車的設計原理很簡單,為什麼造不出日本這樣的自行車?不長鏽的,難道我們國家沒有這種材料?不是也有不鏽鋼嗎?為什麼騎一段時間全是鏽跡斑斑的,除了鈴鐺不響,到處都嘩啦嘩啦響。他說中國也能設計出來,不過太過高端了,恐怕賣不出去,哪個廠家不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平民百姓誰能花幾千塊錢買個自行車?有這些錢在當年都能買摩托車,買大踏板。我一聽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呀,有一方面與貧窮有關,都是貧窮惹的禍,八九十年代,我們大陸的消費水平跟日本、臺灣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即使生產出來也沒有幾個買的,不如生產一些薄利多銷的。

然後對他說,你說的太對了,就好比一兩千的價格,我現在也接受不了啊,雖然承認東西好,但太貴了,都快趕上電動自行車和電瓶車了,我還是花三百二,買這個九成新的捷安特吧,剛才我試騎了一下,非常輕便,非常滿意。

畢竟好多年不關心自行車了,回家上網查一下捷安特這個品牌怎麼樣?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竟然在國際各大品牌當中排到了第一位,心中暗喜,哈哈,真叫我買著了,難怪這麼好騎呢,一點動靜也沒有。【最後三圖是我騎過的飛鴿牌自行車】









海島鵝卵石


大陸的運動自行車行業,和臺灣的捷安特、美麗達相比,可以概括為“起步較早,輝煌一時,斷檔嚴重,正在奮力追趕——這也可以說是是自建國以來,大陸地區運動自行車的歷史概況。


大陸起步更早,也曾有過輝煌:

早在1897年,中國就有了我們熟知的鳳凰牌自行車的早期雛形(當時稱為同昌車行,1959年正式註冊為鳳凰牌),但在運動自行車領域一直未有過多涉及。真正讓中國擁有自主競賽級運動自行車的,則是我們所熟知的永久品牌。


第十四屆亞洲自行車錦標賽冠軍車,永久SC654車架:

永久在50、60、70年代,造出了不少競賽級別的公路車和場地車,供給國家自行車隊,而永久的SC67型計時賽車,更是幫助中國隊在1990年北京亞運賽場上一舉奪魁,且通過了美國標準的質量檢驗。


北京亞運會計時賽永久SC67冠軍車:

而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臺灣地區的捷安特、美麗達兩個品牌還沒有問世。所以,在起步階段,大陸實際上是處於領先水平的。


沒有跟上時代,斷檔嚴重:

但是,在運動領域,自行車的設計和材料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基本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此時,鋁合金材料的迅速發展和碳纖維材料的興起,讓運動自行車在設計、工藝方面都開始了一場變革。


此時,捷安特、美麗達順應潮流,加大新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在公路車、山地車領域均向世界一線品牌看齊,同時在商業上進入大陸,以更高質量的民用和競賽產品讓這個擁有十多億人的龐大市場逐漸認同,取得了技術和商業上的雙重進步。


90年代中期的捷安特碳纖維計時賽車,絲毫不遜於歐美品牌的產品:

在快速發展下,捷安特、美麗達此時已經開始躋身世界級賽場——我曾在2002年左右騎過一輛捷安特MCM Team競賽級碳纖維山地車(該款式90年代末期就已出現),無論是做工還是騎行感受,已經完全能夠達到當時的世界一流水平,即使放到現在,也絕不含糊!


2000年左右的款捷安特MCM Team山地車,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大陸在90年代其實也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深圳中華自行車廠,為美國大名(Diamondback)進行代工,其中不乏許多用於賽場的高級產品,也擁有先進的碳纖維編織設備。但最終於90年代末期因經營不善而沒能繼續輝煌,只是曇花一現。而且,中華廠的最大業務,也是代工,而非自主研發創新。


大名是老車迷們的回憶,也是90年代大陸自行車製造業最輝煌的一筆:

而此時的鳳凰、永久等品牌,則沒有抓住行業的變革期,其產品離職業高端水準越來越遠,大陸的專業車隊,也開始逐漸使用歐洲品牌。可以說,大陸和臺灣的運動自行車行業在此時,已經明顯拉開距離。

正在奮力追趕:

目前,捷安特和美利達已經開始與頂級職業車隊和車手展開合作,並獲得環法等頂級賽事的多項榮譽,已經穩坐世界一線運動自行車品牌的寶座——例如捷安特擁有明日之星湯姆-迪穆蘭,美利達則擁有公路車三大環賽滿貫老將文森佐-尼巴利。


而大陸的喜德盛、UCC等品牌,在近年來同樣發展迅猛,在中低端運動自行車方面,與捷安特、美利達的差距逐步縮小,被眾多消費者所認可。但在高端競賽領域,確實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目前,大陸已經擁有了極強的高端運動自行車代工能力,但是,自主品牌的崛起,仍需要經歷考驗。


喜德盛等品牌近年來確實突飛猛進:

十餘年騎行、比賽經驗,專業自行車運動媒體人。歡迎關注搖滾騎士,關於單車的問題我來答!如果回答讓你滿意,請為我點個贊!


搖滾騎士


主要是急功近利,一直去模仿,不是去超越,沒有企業文化,從基礎開始就粗製亂造,沒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口口聲聲要求精益求精,實際不是這樣去做的。再就是企業規章制度只對一線工人,獎罰不分明,沒有做到丁是丁卯是卯,那誰還會去比學趕幫超?時間長了,養成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能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嗎?我們能把原子彈造成,為什麼造個自行車就不行?根源就是沒有責任心,不去精益求精。我們一直在崇尚差不多就行,能騎就行。車的顏色搭配,零部件的精密度,用料的科學選材等都不去用心做,怎麼能造出好的👌產品來?比如:一個易拉罐的拉環,外國進口易拉罐輕輕一拉,就開了,我們造的要使勁拉,根本不人性化,你可別說:外國的也賣的價錢高。我們現在是不差錢,差的是有錢買不著好東西!豬肉注水、蔬菜水果違規防腐等等,主要是讓錢給鬧的,但我們又沒能力去跟錢💰過不去。才有了急功近利,粗製亂造,坑蒙拐騙、喪盡良心!看看我們身邊的衣食住行是不是這樣的。我們什麼都不缺,都能造好,甚至更好。我們缺的是良心、責任心!


淡泊146989557


其實,中國中高端自行車已經明顯落後了,而且現在很多新興國產做的確實不用心。一個新品牌,技術實力與閃電、崔克、look有明顯差距,與中國臺灣的捷安特、美利達技術積累差距也很大。比如捷安特,實際支撐的就是巨大機械,所以,比如捷安特的鋁材技術很牛的,所以捷安特能夠在很輕的鋁架上保持足夠的強度(比較不耐撞擊,因為管壁抽的太薄了),還有很多年碳架研發經驗。市場經濟下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你正經研發,但是技術差距明顯,搞出了差不多的東西成本高,那麼問題來了,你是買國產呢還是買已經存在多年的大品牌呢?這個基本都會選擇大品牌,另外車架幾何設計,國產車架基本都是迷一般,各個地方抄,很詭異的車架幾何。例如zgl的車架,迷一般幾何,你看不出來這個車重點是在哪裡。我們拿碳架為例,決定碳架性能的幾個要素:碳布(其實這個對重量影響更大)、使用的樹脂、碳布堆疊技術、生產過程中碳布保存情況、成品的氣泡情況、車架幾何。看機臺數據意義不是太大,造高的機臺數據很容易,TCR頂級架子就是機臺數據特別高,雖然實際架子也很不錯,但是絕對沒有機臺數據那麼好。對比皮那和s-works就會感覺大力加力的時候反饋慢那麼小半拍。既然生產一個好的東西那麼費勁,用心搞基本上收不回錢,那麼該怎麼搞呢?性價比!國人最喜歡的性價比(其實全世界人都喜歡性價比,感覺只是老外腦子笨而已)。13000塊錢,碳架,碳刀,碳把組。你看性價比高吧,國際大品牌哪個這個價位有這麼豪華的配置?根本不存在!所以,一堆小白看這個好唉,身邊人用過這個品牌也沒說什麼不好,那麼買國外品牌的是不是崇洋媚外,自願交智商稅?其實一分錢一分貨,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決定一個碳架好壞因素很多,所以,10000出頭價位,捷安特,美利達的碳架性能要明顯領先這種所謂國產碳。車架是一個車的靈魂,決定車子性能的上限,雖然大品牌車子10000出頭沒有碳刀,但是你換一個好的輪組,車子性能上限更高。況且,13000整車碳架碳刀碳把組,帶的碳刀實際上不怎麼樣,綜合來說我寧願選擇r3輪組。另外就是,宣傳根本不要臉,國內一些知名車友如方大腿,吳雲飛也是這麼認為,我們可以接受國產品牌做的不如人,但是不能接受做的不行還吹的不要臉。國內淨是些這樣的東西,怎麼玩?很多人多年之後都會覺得錢白花了,多數品牌實際上都在騙小白(雖然不騙能不能活下去我不知道,但是行為是事實),在國內認真做東西很難。雖然這個和國內經濟發展與對自行車運動認知也有關,需要時間去積累培養,幾年前騎行風已經刮完了,剩下一直堅持的是真的騎友,或許未來某一天這項運動會重新熱起來,也許能看到靠譜的國產品牌出現。當時我說一個群裡的騎友,別買烈風,這個碳架不行,別花冤枉錢。他就認為我看不起國產東西,我讓他把車推到我面前,我對著腳踏一腳踩下去,都看到了車架明顯側向形變,發力主要是向下發力。之後他不說話了,看到我的一個美利達根本沒有那麼大形變表示無話可說。太明顯的大力時候協及的證據了。另外,車子不光是車架、輪組、套件。騎行體驗提升包括外胎、車座、制動等好多因素,最後當你多年以後想一想發現,當年追求的性價比並沒有什麼用。最後補充一句,用t800甚至更高級別碳布,車架能做成那個德行也敢吹的也是沒誰了,只有國內一些品牌能幹的出來,太明顯的技術落後了,這麼吹碳布級別高反而是更加暴露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行


愛運動的阿魯先生


大陸的自行車發展之路特別像如今的汽車發展軌跡,起步晚,又是後起之秀。

首先要承認這種差距,論技術創新實力,、品牌價值、騎行文化建設我們都不如臺灣,原因如下:

1.歷史原因,起步晚,錯過世界騎行運動崛起的第一波紅利。臺灣自行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轉型了,到了八九十年代已經崛起。幹掉了日本,確立了自行車王國的地位。


2.早期的大陸沒有騎行文化。大陸1992年才開第一家捷安特專賣店在南京,那時候一輛自行車賣一千多簡直突破大陸人的想象力!而我們那時候還在為一日三餐發愁,哪有功夫和閒錢騎車?

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的是如今大陸自行車運動的迅速崛起,也帶動了自行車行業的高速發展。


在某些方面我們甚至有超越臺灣的表現,比如我們越來越多看到臺灣知名車手來到大陸參賽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併成名,像臺灣知名速降車手江勝山、江思翰、亞洲車神廖武熊等都在大陸發展過。尤其是賽事和騎行場地方面我們具有先天優勢,而臺灣彈丸之地發展非常受限。

各位看官老爺您覺得大陸什麼時候能出現世界冠軍級車手?歡迎評論區發表高見~


兩輪俠


首先是工藝材料加工精度,以及熟練工人的認真嚴謹負責態度。單單軸承方面,就沒有日本和臺灣的好,網上有國產軸承與日本軸承的對比,大家可以上網看看差距。我記得我是從80年代開始騎自行車,直到今天,國產自行車在質量方面都沒有多大提升。

大家看看騎行到處跑的驢友,看看有幾臺鳳凰永久飛鴿?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然知道什麼是好,基本上都是捷安特,美利達,XTC,閃電等等。

當然造不好,另一點是管理者對待工人的態度,我在工廠呆了七八年,說句不好聽的,薪水低待遇差社會地位低,普遍都在混日子,癩蛤蟆打一下蹦一下,猶如行屍走肉,看不到光明與未來,更談不上作為藍領的自豪感,每天還要聽管理者空洞高大上口號與大聲訓斥,反覆逼逼。指望我們做好工作,姥姥!

當然捷安特,美利達價格普遍偏高,問題是國產自行車,給你同樣的零售價,你也造不出它那個品質。騎行時總覺得彆扭,這裡不對,那裡不對。常言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一比就現了原形。

我們的工業水平就這個卵樣子,偷工減料馬馬虎虎,沒有一點匠人精神,從不精益求精嚴格要求自己。能賣出去就行,湊合著用。賣不出去就聽天由命,破產等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都把責任推給消費者,組織水軍謾罵,給國人扣上不買國貨不愛國的帽子。這點在今天汽車銷售表現上尤為突出,稍微看看下面的評論,就能得出結論,發現不同。

好在我們有些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比如長城吉利長安五菱,海爾格力空調等等!把那些渾水摸魚,昧著良心賺錢不思進取的的企業競爭到破產。我衷心期望我們的自行車行業也出一個領軍式的人物,把中國人自己的自行車造好!


逆風揚沙


我用手機舉例子吧!

比如手機,CPU一般是驍龍;

屏幕一般是三星、夏普;

攝像頭一般是索尼、三星;

電池一般也是索尼。等等吧百分之八十都是國外專注芯片研究的直供。就是華為、聯發科這些CPU也是臺積電代工。說白了,手機也是組裝的。某米以前就被戲稱為皮包公司。

營銷、造型工業設計、售後是競爭的要點。但是想超越三星幾乎沒有可能性。為啥?三星囊括了CPU、屏幕、內存、攝像頭等各種關鍵部件核心技術,就是三星不賣手機了,賣芯片也餓不死,就是不賣芯片了,賣專利也有盈利。如今大陸的芯片進口總價已經超過了石油的進口量了。這些有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的芯片公司可謂一招鮮吃遍天,在世界競爭的大環境、大接軌下早已不是我國企所能比擬的了。

他們可以操控玩弄手機行業於股掌。叫你誰盈利誰盈利,讓你誰倒黴你也沒法。比如第一代安卓智能手機,臺灣多普達也就是HTC,其工業設計、配置前衛,風靡歐美,成為諾基亞之後的又一霸主。銷量力壓三星蘋果。三星在屏幕和芯片銷售上動了腦筋。把最新的技術自己用或推遲延緩供貨的方式搞動作。三星把三分之一盈利用於營銷,所有大街小巷、電視廣告鋪天蓋地。大陸都不知道有HTC這個牌子。某星營銷還用水軍抨擊。HTC老總倔強到底,始終沒做出妥協,變換策略,導致近二十倍縮減。

某米善於營銷,抓住國人購物要點,發明了搶手機的鬧劇。售罄售罄,想起來就反感。一個發佈會,光一個攝像頭都能說上半天,耍猴效應。看看當初的一線手機發佈會,拿出來一閃一晃完事了。看看近些年的發佈會,成了表演劇。

再談談自行車,跟手機雷同。也是組裝,也是營銷,就是我們對其知道的少。我也記不清具體牌子。簡單的說說。

剎車部件,兩家大品牌,一個是日本的禧瑪諾,還一家美國的什麼。他們都專注關鍵部位,甚至買了國家航空航天技術。

齒輪部件、鏈條、軸承、輪胎多為日美國家供應。 在人工立體學、工業設計、減重、營銷,還有金屬材質、國際賽事等方面真不是我們國企能應付來的。我們國人近百年來又喜歡崇洋媚外,又抄襲、又仿冒、又高稅遏制外來貨,但我們沒有從根本核心技術和工業文化入手。直言說吧,幾百年內趕不上。

比如摩托車,一代本田金逸六缸摩托車已經推出四十年了,而我國還得二十年才能生產六缸的摩托車。你說這差別有多大?




給你翅膀


自行車最早起源於歐洲,以歐洲的英國和意大利,德國,法國的自行車最為出名,很多知名國際品牌都來自歐美。經過上百年的演變,自行車在中國不斷髮展,上個世紀中國的國產老牌鳳凰永久在當時可謂是叱吒風雲,後來中國寶島臺灣的捷安特,美利達進入中國大陸,並在中國大陸開廠,建立實體網絡銷售成功取代了原本鳳凰永久的地位。很多人不禁要問,為什麼大陸的品牌敵不過臺灣的品牌呢?以下是主要的原因。第一,臺灣品牌有替歐美大品牌代工,積累了豐富的製造經驗。第二,國產品牌以國企為主,不思進取,很多年一直以28大槓為主,沒有產品革新。第三,國產品牌沒有洞悉市場需求,沒有抓住消費痛點,不能與時俱進。第四,臺灣品牌在大陸的廣告宣傳投入遠勝於國產品牌。第五,歷史淵源導致最好的自行車往往在歐美國家,然後臺灣,日本,中國大陸跟上需要時間。可喜的是,如今網購自行車已經成主流,中國電商引領全球,各大國產品牌也好,進口大牌也罷,在京東等電商都有銷售,鳳凰永久已經在上面做出了不錯的成績,所以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這個電商平臺是大陸品牌,還是臺灣品牌,抑或是進口品牌,孰能取勝,誰能笑到最後誰就笑得最美。






FRW輻輪王自行車品牌


簡單說,自行車看著簡單,但是需要大量積累,工藝積累,設計積累,數據積累,品牌積累,渠道積累,產業鏈積累,騎行文化積累,賽事積累等大量積累,國外品牌進入國內前已經經歷海量積累,做起來輕車熟路。

永久、飛鴿等老牌企業也並非不思進取,幾十年來,國內用戶對於自行車的定位,對於健身的理念的理解,對於綠色環保的認可,國內騎行道路情況,空氣質量情況都決定了自行車行業在過去的幾十年處於緩慢的演變過程。然而以動態的眼光去看問題,最近國內也誕生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個性品牌,如700bike,飛百客等,都在參與自行車的創新,它們正以自己對行業的理解重塑大眾對於自行車的認知:自行車不僅僅是代步工具,比賽器械,它還是一種生活方式。


兩輪車點評


我想說中國的企業有幾個特別注重創新和質量的,又有幾個企業在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候不推脫,虛心承認錯誤的?

他們考慮最多的是怎樣合理避稅,怎樣降成本增效益把利益最大化,怎樣能搞到低息貸款借雞下蛋。又有幾個企業的質檢部能高過生產部的?生產部能讓產品的一切小毛病過關,在這些方面我們的企業首先應該向德國和日本學習,敢於說自己這方面還不行,勇於承擔錯誤,虛心前行,創新前行,毛主席教育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你的企業在關鍵時候別人能對你技術封鎖卡你脖子那你的企業再大也只是個作坊不能稱為企業,因為你四肢不全沒有魂魄,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在產品出現問題的時候,能看到企業低下頭虛心的說聲對不起,那我們的企業真的長大了,我們的民族真的強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