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谏议】关于“进一步重视弘扬乡贤文化”的提案

【谏议】关于“进一步重视弘扬乡贤文化”的提案 | 杨朝明

关于“进一步重视弘扬乡贤文化”的提案

杨朝明

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初四日丙午

耶稣2019年3月10日

【谏议】关于“进一步重视弘扬乡贤文化”的提案 | 杨朝明

编者按: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重视弘扬乡贤文化”的提案,现授权儒家网发表。

深深植根于中国乡村的乡贤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当前进行乡村振兴,首先大力培育和弘扬乡贤文化,深入进行新时代乡贤文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着力修复和建设乡村文化。

乡贤的功能在于“贤”。乡贤是指那些乡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他们关心乡里公共事务,虽不拥有行政权力,却有在基层社会的道德权威,其共同点在于“贤”。

因为以知识、道德为底色,他们可以为乡村公共空间提供精神支撑与道德导引,具有沟通官民、扶翼政教的双向功能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推动力量,有益于加强文化教育、改良世道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培育好的社会风尚。乡贤密切关联着乡村社会的家族文化。弘扬乡贤文化,需要提炼家训文化精髓,有助于营造良好家风。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家庭和睦到家族兴旺,进而到乡村繁荣乃至社会和谐,所谓由正家而天下定。

乡贤成长源自和美的家风,从先辈的嘉言懿行中获得滋养,可以进行社会价值导引,化矛盾于无形,绝恶念于未萌,使民众趋善远恶。弘扬乡贤文化,有助于化解社会风险,淳化社会风俗。

有利于筑牢价值观根基。乡贤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爱国、敬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乡贤文化资源需要深耕细作,需要立足于当代,培育社会主义新文化。

要在传统与现代转换中,发挥地方贤达的作用,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促进地方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支持。

乡贤是党委政府的好帮手。当前,还有人对乡贤文化存在误解,其实,乡贤不独立进行社会治理,着力点在社会领域,重点是帮助弱势群体,在慈善、文化、教育、生态等领域增加乡村社会凝聚力。

他们对党的政策有更好的领悟能力,不仅不会消弱基层党委政府的权威,反而是农民喜欢的好邻居,政府满意的好帮手。他们为党和政府分忧,与依法治国也不存在任何冲突。

基于以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宣传,形成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形成共识,润泽文化土壤,营造道德空气,加强对乡贤文化的发掘,使人们理解乡贤文化在传统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认识乡贤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消除偏颇理解甚至误解,以促进乡贤文化的继承、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乡贤文化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健全和完善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可以考虑把乡贤治理纳入到乡村治理建制,把农民更紧密组织起来。各级政府明确责任,为乡贤文化的挖掘、推广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3、组织联络相关专家学者参与,提供学术支持,组成地方政府的参谋与智库。

4、可助建乡村书院,以联通各界、扎根乡村,培育新时代的新乡贤。解决乡村问题,修复乡村文化,要靠乡村自身的努力,还要联合有知识、有境界、有情怀的人。创办乡村书院,可以兴礼乐、美风俗、布教化、养心性,创造有情谊、有温度的乡村社群生活,并在书院中培育新的乡贤文化,培养新的乡贤。

5、以乡贤文化为抓手和引领,综合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例如,可以引导、联合农民成立经济互助会,利用乡村经济能人,引入外部资源,或把乡村联入外部市场,开发乡村资源。还可以组织活动,整合资源,实现各区域、各领域乡贤交流,合作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协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委员。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