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始皇焚書而沒有坑儒,為什麼背了一個“坑儒”的黑鍋?你怎麼看?

千千千里馬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今天光聊“坑儒”,先給結論:

  • 秦始皇坑殺的幾百人裡,是有儒生的。

  • 直接把事情定性為“坑儒”,是儒家自己抬高自己的“炒作行為”。

儒家思想不符合當時時代要求

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央集權、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設立郡縣。

儒家思想是崇古的,不論提倡分封、還是恢復周禮,都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

對於動輒提及三皇五帝如何如何,動輒推崇堯舜禹湯怎樣怎樣的人,說是妖言惑眾蠱惑民心,在當時並不為過。

把事件定性成“坑儒”的,正是儒家自己抬自己的“炒作行為”。

《史記》如何記載的?

“坑術士”

直到西漢之後才把事件定性為“坑儒”,而出處正是儒家老祖孔子自己的孝子賢孫。

魏晉時期,《古文尚書》中有篇“孔安國序”,序中說: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把儒家《詩》《書》定義為先代典籍,把妖言惑眾的術士儒生指代為“儒”。正是儒家自己的行為。


文開石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這點應該是毋庸質疑的。就是焚書了也坑人了,至於坑的是儒還是術都一樣。我來給大家講解。

首先秦確實焚書了,這樣才導致後期儒家經典有新經和老經之分。也就是儒家的弟子在秦亡後根據各人的記憶和背誦來把儒家典籍給默寫回來。直到孔府牆壁裡的藏經再現才又歸於一統。

其次說坑“儒”,這個鍋秦始皇還真得背。在戰國時期方士思想最盛行的就是齊魯之地。而儒家思想也在齊魯大地盛行,兩者存在著某中關聯,畢竟在古代能識文斷字的人本就不多,一下子坑了460多人,在當時就是個龐大的數字。有文化的人太少了。那裡的儒生我相信比術士要多的多,因為秦始皇是法家治國需要統一思想認識。而儒生議論的恰恰是這些。所以坑的人一定是儒生多。至於方士,秦始皇正熱衷於長生不老,又怎麼會輕易殺死那麼多找藥的代理人呢?這不符合常識,所以史記在這裡還是蠻可信的。歷朝歷代的文字獄還少嗎?

一家之言,有興趣就關注我。再次感謝閱讀。


海天玄宇


"焚書坑儒"文化遺址在陝西臨潼斜口街辦洪慶堡立有石碑。

此地距秦都咸陽西南約6O裡,黃土低塬,刺槐茂密。當地也流傳有這段典故。

就是在現在,也是銷燬煙花爆竹偽劣產品的絕佳之地。

遺址確立應該經過各級文史專家論證審核, 雖然沒有規模化保護。

應該是沒有出工到什麼有價值文物,必竟一把火燒過不會有什麼殘留,秦時己證明儒士的骨頭不是鋼鐵打造。

現在說秦始皇背"黑鍋"的儒士也經不起烈火錘鍊,想改變歷史很不容易。


紙上古少


  秦始皇在他的帝國裡,推行一套制度,不集中整頓和統一政治的,法律的,思想方面的,文字,貨幣,財稅,等等穩定國家安定的一系列措施,想想都不可能,這必然引起一系列人的議論甚至反對。

就一個日常中的話題,說一個家裡意見不統一,各有各的說法,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簡單的事,越說越複雜,無從著手去解決了。

漢武帝時,碰到一王侯家嫁女的事,徵求各學派專家意見:陰陽家說順利,道德家說不利,星象家說大惡,地與家說小兇,五行家說大吉。廷議了幾天,作不出書面報告上奏。漢武帝聽了各家的爭論,都是言之鑿鑿,無隙可擊沒毛病嘛。最後選了五行家的說法。自此之後,凡事皆以五行論斷。民間至今選吉曰皆以此為準。不定個基調立個標準,顯然是不行的。

秦始皇要選擇"制度解釋權"歸秦帝國皇帝來解釋,不統一思想輿論法令文字度量衡,那維護大一統的措施就沒法貫徹落實。

他的朝堂裡就出來了不同聲音,這一聲音表面上是分封制與郡田制的鬥爭,其實是各種思想的交鋒,都想用自己的專業學說來解釋法令制度。李斯看出了苗頭,嗅出了異味。秦始皇聽了李斯的話,就"焚書"了。

"焚書",就讓讀書人難以接受,就議論開來,秦始皇就想鎮壓以懲後。

恰在這時,生命延遲研究專家盧生,韓終,侯生以及徐福等人,耗了皇上鉅萬財產,不但沒研究成果,反而議論秦始皇為人不端云云,不但議論了,還要甩擔子不辭而別。秦始皇這才怒了,下令御史去查,這一查,有牽連的術士(專家),就有四百多人。這裡面就有儒生。

在這當口,秦始皇長公子扶蘇替他們 求情,說諸生誦讀孔子的書,不宜有此。秦始皇生氣了,斥責兒子多嘴,罰到基層去搞調研,扶蘇就去了長城前線做了監軍。

不久,秦始皇下令把這四百多人"坑於野",這就是"坑儒"事件。

這件事,倒底是″坑儒生",還是"坑術士"。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及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這是司馬遷於《史記》裡記載的。當屬不誤,那又怎麼變成了"坑儒"呢?

秦始皇封泰山,帶了儒生博士七十餘人,讓他們草擬儀式。他們依據古典禮儀,弄得皇帝"難以施行",讓秦始皇給了張冷板凳坐,靠邊了,不是這事大不大,而是學說用不用,這才是核心。及至秦始皇封祥遇大雨。這些人就各說各的。弄得秦始皇非常不爽。"坑術士″就極有可能變成″坑儒"了。當然術士裡有儒生,因為牽連或是冤屈也是很可能的。

不管是"坑儒″還是"坑術士",都是一個悲劇。





劉一千五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不能說絕無此事,也不能放大此事以否定秦始皇。

一、關於焚書。焚書現象歷史上不乏先例。別說秦始皇首次統全國,連統前各國咒罵秦國之聲就很多。虎狼之國,虎狼之師等叫罵遍佈山東六國。焚書是政治清算,被焚之書為咒罵秦統一等書。而醫藥、種植、加工等專門技藝之書不在焚書之例。非但不焚,而且大力向全國徵集驗方和草藥等。湖南里邪古井出土很多縣級政府的公文竹簡,記述詔書徵全國驗方、草藥、針炙等醫術醫藥之方。包括表揚琅邪獻崑崙五杏藥等內容。說秦統一並未消滅六國文化技術,秦始皇不傻,消滅的六國的對抗勢力,而不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技術。

二、關於坑儒。坑儒是個籠統說法。起於一群欺騙獻媚的方士們。象盧生等咀咒秦始皇等的也在內。只是盧生逃到琅邪躲過一劫。被坑群體以方士中的騙子居多。徐福等方士非但沒被坑,之後再次率隊出海,秦始皇還親射巨魚以送行。至於那部分儒也因宣揚周禮,咒罵一統的死硬派。秦始皇封太山時,召集山東儒生數十人問封禪之禮,山東酸儒們讓秦始皇連車輪都要包蒲草,人穿蒲草鞋,兔傷泰山之靈。秦始皇很煩退而不用儒生,卻沒有殺他們。說明秦始皇殺坑之人必有犯禁之處。六國貴族也未全殺,只是集中而居,防止組織復辟。坑儒事件被仇秦情緒放大,列為一大罪狀。改朝換代之時,即是全殺460個孔子之徒而統一思想,保衛制度。也算不驚天動地之舉。歷次改朝,殺死多少人?誰去算過?大肆渲染殺460人之事,正說明再無其他大屠殺。另外,長時抓住焚書說事的,其意並不全在秦始皇,拿秦始皇影射而已。46O個人中能叫出幾個名字?儒學集中的山東有名有姓的殺了誰?為何不來山東坑儒?秦二世而亡,過秦論說得清楚,為什麼無人講?人云亦云,瞎起鬨者太多。初罵秦始皇的多六國舊貴,不明就裡者瞎起鬨。說秦如虎狼者大有人在,看秦陵刑徒墓出土陶瓦卻將死者姓名籍貫記得清楚。為一個個死刑者燒瓦刻字不怕麻煩?豈是虎狼所為?搞清歷史要過腦子,不宜單憑耳朵。



左說春秋


首先,先說說“焚書”這件事

《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時,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就是“焚書”。但是秦始皇保留了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的書籍。

其次,我們再看“坑儒”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文中表明坑殺的是方士,而不是儒生。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後大怒,遷怒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了460人並全部活埋。

《史記·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在古代,儒生即“述士”,史記出自於司馬遷,也肯定不會胡亂寫成“術士”的。

最後,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

所以,我們可能誤會了秦始皇兩千多年。

有所不足,還望指出諒解

謝謝,我是歷史壹加壹


歷史壹加壹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基本史實,而且其針對當時儒教的滅教有著更為徹底,更為決絕的義無反顧。

作為一個民族的基本信仰,中國人在上古,周王朝時就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儒教信仰,並以此信仰為基礎建立了一種政教合一的獨特國家管理體系,周王朝的周公是這種信仰的集大成者。

在周王朝之前,中國人有一種獨特的“禮教思想”,實際上就是無神論者發明的一種名義有神,實質無神的宗教。

什麼是神?

在無神論者的理論中,神就是人,他們穿上代表神的“禮”服,享用代表神的“禮”樂,遵守約束神的“禮”制,他們就可以從人變為神了。

神只是一種信仰凝聚,神根源上也是要死的,穿上“禮”服,就是神,脫去“禮”服,就成為人了。

神這個字,是衣字作為偏旁,就是說,這個人的衣服上有閃電⚡️的花紋🌸,那他就是神了。

三皇五帝,就是人世間的神。

周王朝的傑出人物周公,則將這種“禮教思想”通過“制禮造樂”發展為“儒教思想”。

光有了神還不行,還需要協助神開展國家治理工作的人才行,這些人被稱之為“巫”。

“巫”中領頭的人,稱為“道”,“道”的造字,就是表明在人類文明發展(走路)🚶過程中走在前面(“首”)的人,人類為首的第一要務,就是宗教,所以主要從事專業宗教祭祀功能的人,就被稱為道士,方士或術士,他們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裝神弄鬼”。

“巫”中開展具體國家世俗事務管理工作的人,則是“儒”,他們是道士的天然的學生,所以一般稱之為“儒生”,“儒生”是“生”,他的“師”是誰?當然就是“道士”了。

周公所創立的“儒教思想”與以前的“禮教思想”最大的區別是以前以宗教神權祭祀權力行使為主,現在以世俗行政權管理權力行使為主。

既然以世俗管理體系為主,所建立國家的思想,當然就是“儒教思想”,建立的國家,自然就是“儒教國家”了。

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清楚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怎麼一回事了吧,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麼?他已經說得非常明確了,就是他不滿足於三皇五帝,他要做皇帝,根源就是要讓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宗教神權,同時絕對管控國家的世俗管理職能。

秦始皇希望將“儒教思想”發展為“法教思想”。

何為“法教思想”?

就是以法家思想為根源建立的以宗教神權祭祀權力為主的國家。

什麼是法家?就是一種特殊的道家,將其宗教職能完全剝離交給帝王,自己專注世俗管理的一個學派,法家,就是研究以什麼方法將帝王塑造成神的思想家,“法”家造神,重在“言出法隨”,“勢”家造神,提倡“裝腔作勢”,“術”家造神,強調“裝神弄鬼”。

法家提倡“以吏為師”,當時的“師”,可是不包括儒家的,是享有宗教祭祀權力的,有最基層的宗教權,實際上法教思想如果充分完全的實現,將會使整個秦國,華麗變身為“大秦帝國”,古代帝就是主宰宇宙的神,“大秦帝國”,就是“大秦神國”,秦始皇穿上最尊貴的“禮”服成為大神,從丞相開始的各級官吏穿上依次遞減的“禮”服成為小神!

滅絕“儒教思想”,斷儒教國家的根,其實秦始皇之前,呂不韋就開始做了。

呂不韋滅東周,廢除了周天子,就是滅了儒教教主,其行為性質相當於“誅神”。

焚書,就是意圖滅絕“儒教思想”。

坑儒,就是意圖滅絕儒教的核心層,斷儒教的傳承,將儒教的領導層一網打盡,相當於“坑巫”。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秦王朝滅絕儒教的一系列完整行動,應該是“誅神焚書坑巫”。

如果只按秦始皇實施行為來講,就應該講“焚書坑儒”,所以中國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心知肚明,大都基本不持異議的,為什麼讀書人一直稱秦始皇為暴秦,因為他是敢於誅殺一種文化的強勢存在!


河東來


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完全算不得是讓他背一個黑鍋。這件事情是對秦始皇文化政策的一個集中的概括,而且可以說是一陣見血。

當初天下初定的時候,秦始皇就找到博士們商量一個名號,商量來商量去,大家給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稱號,叫做皇帝,這個號是極其高大上超然世俗的,將世人分成皇帝和其他人兩等,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利,絕對的正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我們往往忽略另一個議題,我給大家從《史記》裡面抄出來。

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這句話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秦始皇的極端專制,他不允許別人說他,談論他。比如古代周王有文王、武王、穆王、幽王這些王都是後人根據王的行為給出的評判,把這些王分出好壞來。

始皇帝覺得這不妥,屁民怎麼能夠議論皇帝,怎麼有資格說皇帝的是非,於是他就只說一世、二世。

而儒生是什麼一群人呢?他們法先王,動不動就是三代怎麼怎麼樣,他們希望的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他們的觀念裡祖先是非常偉大的,我們要像祖先學習。這些儒生們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化理想,社會理想一股腦的全部的交給祖先比如堯舜。

這個本質上就是儒生們沒有權力,不得不借助於祖先的威名來傳播自己的理想,這很無奈的。

比如說你的國君做的不對,如果你站出來直接說怎麼怎麼不對這就很可怕,你有什麼資格說自己的領導呢?儒生們知道這個,所以他們就說:你看古代的賢王是怎麼怎麼做的,所以你不對。

這樣來看我們就發現一個問題,儒生們有著非常強的理想主義情懷,他們有著非常強的入世精神,而且他們還有個特點叫做“朝聞道,夕死可也。”,這些人脖子比較硬,更可怕的是這些人具有煽動性,因為他們說“有教無類”,他們不但自己要說還要教育屁民們要說。

為了對付這些人,秦始皇最先做的就是焚書,焚書這件事兒本質上不是毀壞我們的文化,而只是愚弄百姓。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以秦始皇的想法,屁民們只需要成為為國增光的機器,不該有自己的思想。而作為上層建築則需要有博士官,我們只要專注於工匠精神而不聞其他。這就是後來我們知道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還有挾書律。就是要秦始皇的主流文化一枝獨秀,不要什麼百家爭鳴。“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這已經是宰殺儒生了。

等到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的事情慢慢發展,那些騙子方士們自然知道找不出來仙藥,於是開始妖言惑眾了,他們說秦始皇“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一大堆。

這些方士的行為明顯的觸怒了始皇帝,這裡面牽動始皇帝神經的是什麼?

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發現,對於方士找不到仙藥始皇帝並沒有非常震怒。

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今乃誹謗我,訞言以亂黔首”牽動始皇帝神經的就是屁民們對他的議論。所以才引出“坑人”的事情最後“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

這個犯禁者坑之是什麼?就是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只不過一個是活埋,一個是當眾刀殺!

所以我說,歷來人們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始皇帝文化高壓政策的指責和不滿!如果你實在覺得坑儒不妥當,要不我們換個詞“焚書殺儒”該是沒有什麼異議了吧!

以上

目西


目西


“焚書坑儒”事件中的“坑”不是“坑爹”的“坑”,而是“坑殺”,“坑殺”是指殺死後將屍體堆積起來,並非活埋的意思。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個孤立的事件,之間沒有任何的瓜葛和聯繫。“坑儒”事件是發生在“焚書”次年之後。因為這兩個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人們把他們並稱為“焚書坑儒”。



先說“焚書”事件。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大會群臣,很多大臣都說一些以威服蠻,歌功頌德的話稱讚秦始皇,秦始皇心情大悅。這時,博士淳于越卻拿秦始皇改分封制為郡縣制的事情說事,提出不同意見,並說眾大臣們一味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只會讓陛下錯上加錯。這讓秦始皇心情大為不快。


李斯當時已身為丞相,對秦始皇上書說,皇上統一六合,建立萬世奇功,不是那些腐儒能夠理解的。淳于越厚古薄今,胡說八道,現在又來說陛下的不是,他這是以批評陛下為自己賺取名聲。如果放任不管,將有損皇上威名。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將秦國以外的所有學說學書全部焚燬,禁止私自學習。


次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晚年的秦始皇,迷信長生不老,到處尋仙問術以求長生。早在公元前215年,他就派燕人盧生、韓終等人去找尋仙人,都是徒勞無果。盧生等人害怕被依律處死,所以編造謊言,說秦始皇功德不夠,仙人不願相見。長生藥不但沒有找到,反而在背後說秦始皇的壞話,秦始皇便覺得儒生妖言惑眾,將咸陽城內460多名儒生坑殺。


秦野雁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說秦始皇完全沒有坑儒也是不對的。引發坑儒事件的主要責任人是欺騙秦始皇后又逃逸的術士韓終、以尋找不老藥為藉口花費秦始皇大量錢財的徐市(即徐福)、被秦始皇“尊賜甚厚”卻誹謗秦始皇而後逃跑的術士侯生和盧生。的確,這幾個肇事逃逸的,都是術士;讓秦始皇震怒的也是術士。但是他沒有坑儒嗎——妥妥的坑了!

就在秦始皇欽定包含四百六十人的大清洗名單,並且“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後,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給秦始皇說了這些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很明顯,秦始皇是因受術士欺騙、玩弄而震怒,但是他殺的人肯定包括儒生,甚至儒生佔據的比例很大。所以公子扶蘇才會說現在天下初定,屠殺並且向全天下宣佈屠殺“誦法孔子”的儒生,對國家的統治是不利的。

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寫到,儒家荀子學派和法家學派早就與孔孟正統學派展開鬥爭,在秦朝建立之初,正統儒家在朝廷是有一定地位的,比如丞相王綰就是孔孟學派,但是他後來輸給了荀子學派和法家學派。荀子本是儒家,但是他在孔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他的徒弟韓非和李斯正是在他的引導下,成為徹底的法家。

范文瀾先生認為,正統儒家的失敗,是因為他們師古復古的觀念在秦朝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在天下初定之後,丞相王綰等人認為六國剛剛覆滅,其中燕國、齊國、楚國離政治中心咸陽都太遠了,不如分封皇子為諸侯王,鎮守這些地方。秦始皇把這件事交給群臣商議,“群臣皆以為便”,唯獨李斯認為戰國持續幾百年的戰爭,不正是因為周文王施行了分封制嗎?只有施行郡縣制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建議。

除了分封制,儒家誦詩書,主張恢復三代的政治體制,這都與秦朝幾百年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詩書都是歌頌的歷代君王,當然包括六國的明君,秦始皇不能容忍。《尚書》歌頌聖王的治國理念,自認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的秦始皇不能容忍。儒家“子議父,臣議君”,秦始皇也不能容忍。

所以,秦始皇與孔孟學派的儒家積怨已久,坑儒事件的確是由方士引發,但是被殺的四百六十人中,儒生佔據的比例一定非常大,說秦始皇坑儒,並沒有冤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