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文物無聲,卻散發著時間的底色和迷人的神韻。

文物是歷史的重要物證,通過文物瞭解常寧,猶如進入時光隧道,看到曾經的人文風情,一朝又一朝繁盛的獨特文化,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常寧這片熱土的前世今生。

常寧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近幾年來,我市不可移動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時之間,隱藏在全市各個鄉鎮的文物遺址、名人故居等等被揭開了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

本期開始,我們將推出“文博攬勝”系列報道,帶您體驗歷史的常寧,探訪常寧文物遺址,發掘本土文化,瞭解不為人知的特色常寧。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近日,冒著烈日我們來到了柏坊鎮戰國城址——古城郭遺址。登上一處不高的江角臺地,眼前巨大的長方形遺址處於臺地中心,被兩處護城河和江水環繞,臺地上矮草萋萋,在陽光下倒映出一片金黃的殘影,地面上依稀可見當年護城河、城牆和石瓦等痕跡。北面的湘江包裹兩側環繞而行,浩浩蕩蕩,流走2000多年的歷史記憶,掩埋在黃土裡的城牆瓦礫,在陽光下醒目發光,彷彿在訴說它2000年前舊日的輝煌時光。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古城郭城址位於柏坊鎮東白村境內,距常寧市區20餘公里,處在湘江南岸一橢圓形臺地上,城址本身包括城牆、護城河、城門等結構及建造工藝,現如今其原護城河依稀可辨,土城牆環臺地一週,長973米,城址南北最寬處156米,文化堆積層豐富,出土有簡瓦、陶片等。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通過尋訪專業資料,我們瞭解到城址於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普查人員根據《同治常寧縣誌》記載認為其為三國吳廢帝孫亮太平二年(257)所建,分析耒陽縣地所置地為新平縣縣治,故定名為“新平故城”。1995年10月,常寧縣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至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更名為“新平城址”。2013年,常寧市人民政府將其重新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考古人員再次到現場進行勘探,卻並未發現絲毫三國時期至魏晉的遺存,城址主體文化遺產的時代為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早期,故該城址與文獻中記載的“新平縣”毫無關係,所以用城址所在地的小地名“古城郭”命名符合考古常規,故正式更名為“古城郭城址”。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該城址面積僅數萬平方米,在目前所見戰國楚城中是最小的,然規模雖小,護城河卻非常寬,且城牆外坡陡峭,相對高度很大,表明該城在設計建造時非常重視防禦功能。根據考古人員對城牆上、下疊壓地層關係及地層包含遺物的年代判斷,城牆結構、構築方式以及城外墓葬的調查、勘探、清理等資料的綜合研究,可以確定城址的主體建造和使用年代為戰國時期,使用下限或延續至西漢初。從城牆的夯築方式、城內出土遺物及城外墓葬形制、隨葬品等情況分析,城址的文化屬性主體為楚文化,但某些方面又具有明顯本地越文化特徵。說明楚文化在當地並未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本地越文化傳統仍佔有一席之地,故推斷該城址是當地以楚文化為主體兼具本地土著文化的聚落,城內居民上層為楚人,下層為當地土著。

當地人表示,古城郭遺址所在地發掘前在當地人心中一直就是特殊神秘的存在,當地人很久以前就流傳此地方不長草,下雪天也不粘雪,並且每次打雷,雷電大都落在此地。更有村民稱200多年前河對岸衡南縣有個稱作王石太婆的葬在此處,傳言下葬的時候狂風暴雨,下葬隊伍走後的第二天,棺材和墓地都消失不見了。還曾傳言有兩蛇在此得道的故事。

今年的6月12日,我市文物管理局在此舉辦了“古城郭城址”考古勘探成果圖片展,美國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羅賓、人類學系教授桑高仁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古系主任、教授向桃初一行人風塵僕僕蒞臨到此,專家們仔細觀看了每塊展板,對展示效果及“古城郭城址”考古調研所取得的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古城郭城址是目前所見位置最靠南的楚城,該城不見於文獻記載,其發現和進一步發掘,將為楚國在湘南地區開發經營史的研究提供大量珍貴的資料;城址建造工藝的特殊性也是研究我國城市發展史不可多得的科學資料;且城址外墓葬葬俗和隨葬品等讓我們看到楚、越傳統文化交融的現象,而且形象地再現了楚文化在湘南地區的政治態勢和本地人類社會演變的動態過程,是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和本地區華夏化進程的一個片段。

探訪戰國古城:走進柏坊鎮“古城郭”城址

這是傳承歷史的重要符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光陰不可逆轉,但通過“古城郭城址”,我們都可以若隱若現地回到過去的光陰。不是嗎?(作者:劉玉 陳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