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文物无声,却散发着时间的底色和迷人的神韵。

文物是历史的重要物证,通过文物了解常宁,犹如进入时光隧道,看到曾经的人文风情,一朝又一朝繁盛的独特文化,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常宁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

常宁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几年来,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时之间,隐藏在全市各个乡镇的文物遗址、名人故居等等被揭开了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文博揽胜”系列报道,带您体验历史的常宁,探访常宁文物遗址,发掘本土文化,了解不为人知的特色常宁。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近日,冒着烈日我们来到了柏坊镇战国城址——古城郭遗址。登上一处不高的江角台地,眼前巨大的长方形遗址处于台地中心,被两处护城河和江水环绕,台地上矮草萋萋,在阳光下倒映出一片金黄的残影,地面上依稀可见当年护城河、城墙和石瓦等痕迹。北面的湘江包裹两侧环绕而行,浩浩荡荡,流走2000多年的历史记忆,掩埋在黄土里的城墙瓦砾,在阳光下醒目发光,仿佛在诉说它2000年前旧日的辉煌时光。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古城郭城址位于柏坊镇东白村境内,距常宁市区20余公里,处在湘江南岸一椭圆形台地上,城址本身包括城墙、护城河、城门等结构及建造工艺,现如今其原护城河依稀可辨,土城墙环台地一周,长973米,城址南北最宽处156米,文化堆积层丰富,出土有简瓦、陶片等。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通过寻访专业资料,我们了解到城址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普查人员根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认为其为三国吴废帝孙亮太平二年(257)所建,分析耒阳县地所置地为新平县县治,故定名为“新平故城”。1995年10月,常宁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至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更名为“新平城址”。2013年,常宁市人民政府将其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考古人员再次到现场进行勘探,却并未发现丝毫三国时期至魏晋的遗存,城址主体文化遗产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故该城址与文献中记载的“新平县”毫无关系,所以用城址所在地的小地名“古城郭”命名符合考古常规,故正式更名为“古城郭城址”。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该城址面积仅数万平方米,在目前所见战国楚城中是最小的,然规模虽小,护城河却非常宽,且城墙外坡陡峭,相对高度很大,表明该城在设计建造时非常重视防御功能。根据考古人员对城墙上、下叠压地层关系及地层包含遗物的年代判断,城墙结构、构筑方式以及城外墓葬的调查、勘探、清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可以确定城址的主体建造和使用年代为战国时期,使用下限或延续至西汉初。从城墙的夯筑方式、城内出土遗物及城外墓葬形制、随葬品等情况分析,城址的文化属性主体为楚文化,但某些方面又具有明显本地越文化特征。说明楚文化在当地并未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本地越文化传统仍占有一席之地,故推断该城址是当地以楚文化为主体兼具本地土著文化的聚落,城内居民上层为楚人,下层为当地土著。

当地人表示,古城郭遗址所在地发掘前在当地人心中一直就是特殊神秘的存在,当地人很久以前就流传此地方不长草,下雪天也不粘雪,并且每次打雷,雷电大都落在此地。更有村民称200多年前河对岸衡南县有个称作王石太婆的葬在此处,传言下葬的时候狂风暴雨,下葬队伍走后的第二天,棺材和墓地都消失不见了。还曾传言有两蛇在此得道的故事。

今年的6月12日,我市文物管理局在此举办了“古城郭城址”考古勘探成果图片展,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宾、人类学系教授桑高仁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系主任、教授向桃初一行人风尘仆仆莅临到此,专家们仔细观看了每块展板,对展示效果及“古城郭城址”考古调研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古城郭城址是目前所见位置最靠南的楚城,该城不见于文献记载,其发现和进一步发掘,将为楚国在湘南地区开发经营史的研究提供大量珍贵的资料;城址建造工艺的特殊性也是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科学资料;且城址外墓葬葬俗和随葬品等让我们看到楚、越传统文化交融的现象,而且形象地再现了楚文化在湘南地区的政治态势和本地人类社会演变的动态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本地区华夏化进程的一个片段。

探访战国古城:走进柏坊镇“古城郭”城址

这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光阴不可逆转,但通过“古城郭城址”,我们都可以若隐若现地回到过去的光阴。不是吗?(作者:刘玉 陈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