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愛上成都

□李思悅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詩仙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時的澎湃豪情。但,跨出故鄉江油的李白也有“走”不下去的時候。

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少年李白的師傅趙蕤

李白曾經三次去成都,也去了青城山和峨眉山。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他那次登頂這裡座蜀中名山,竟然是與他入蓉求官失意、心緒低落萬丈,有很大關係。

想做第二個司馬相如

大唐開元八年(720)春,20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江油,開始了自己的蜀中漫遊之旅。他這次目的地是成都。這也是李白人生第一次“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離開青蓮和匡山那種小地方,來到一方大都市,想討得個好前程。

有一種說法是,他最初是去青城山修煉神仙術。去青城山必先經成都,於是,少年李白首次來到成都。

李白來成都的主要動因,是想嘗試著走當時流行的上升之路:干謁公卿。他干謁的目標,是被貶到成都做益州刺史的蘇頲蘇大人。蘇頲,是與張說齊名的赫赫有名天下兩大名家之一,如果被他看上加以褒揚推薦,那麼李白就有希望名動天下,說不定還能像他的偶像司馬相如一樣被直接徵召吧。

於是,李白出成都城,沿川陝之路向北,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駟馬橋。這座駟馬橋的名字,正出於司馬相如的典故。漢武帝時司馬相如曾在成都混得不如意,當他被徵召入京,途經此橋時,面對河水發誓說,如果不是乘坐駟馬大車,發達顯赫,他就再也不回蜀。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司馬相如的才華被劉徹看中,高官得做,駿馬得騎,風光乘駟馬大車衣錦還鄉。自此之後,駟馬橋的故事就成為蜀人憑才華上位的最佳案例。

當20歲風華正茂的李白經過此橋時,心中一定想象自己成為第二個司馬相如,給此橋再添佳話。

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被李白怒懟的李邕書法《李思訓碑》局部

“干謁”不成 寫詩洩憤

這位大詩人從青蓮來到成都,是為此目的而干謁。他沒想到的是,對唐玄宗來說,李白終究只是點綴朝堂的詞臣而已。這種南轅北轍的悲劇,困擾著20歲的李白,也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困擾著他,而他此次來成都干謁失敗後寫下的一句詞,無意倒成為他以後人生的寫照:“茫茫南與北,道直事難諧。”

李白的成都“干謁”,到底是個怎樣尷尬的結果呢?

多年之後天寶十二年(753),李白在給安州刺史裴寬寫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還將其作為值得驕傲之事,主動並且詳細地講述了此事,甚至就連細節是他主動去路上迎接蘇頲投刺,然後獻上他《明堂賦》《大獵賦》和其他一些的辭賦詩歌,獲得蘇頲當面讚揚的情景一一和盤托出。

楊慎的《北夢瑣言》記載,當時蘇頲見了李白的文章習作之後,公開對自己的同事誇獎李白:“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

這段誇獎不難理解,很明白地說李白假以時日能與司馬相如比肩。話中唯一生僻之處是“專車之骨”,這是在用《史記》中孔子告訴吳侯上古禹殺防風氏的典故,以此誇獎李白見聞廣博。顯然,這段誇獎不是虛譽,蘇頲對李白必然有所表示,不然李白也不會把此話記了一輩子,甚至50多歲時還會寫出來炫耀。

《北夢瑣言》還記載,蘇頲不是口頭說說,他已經進入了實操階段,草擬了一份《薦西蜀人才疏》,在其中大力褒獎趙蕤、李白師徒,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這裡必須簡單介紹一下趙蕤。趙蕤 (ruí),字太賓,號東巖子。四川鹽亭縣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659 年),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李白年輕時對趙蕤極為推崇,曾跟隨他學習帝王學和縱橫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從後來史實來看,不知為什麼,蘇頲的推薦信並沒有發出去。也就是說,最終整個事情莫名其妙就不了了之。

眼見大有成功的希望,但最終結局卻是讓這個熱血青年很有些尷尬無語。

腹有詩書的李白,為什麼干謁會失敗?這恐怕還是李白自己的問題。很可能是他在山中獨自讀書,對官場人情世故知悉甚少,不知不覺得罪人有關。

其實,他這次出山,不僅去幹謁了蘇頲,同時也走了另外一位當地長官渝州刺史李邕的門路,大概是因為李邕對他有點冷淡,結果心高氣傲的李白狂士之風發作,寫了一首《上李邕》作答: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桓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簡直就是在直接面斥李邕有眼無珠啊。“愣頭青”不知道,那李邕也非凡人,不僅是當地直屬長官,還在武周和中宗朝歷任左拾遺、殿中侍御史這種清望官,並且是著名古文註釋家李善之子,地位名望樣樣具足。和這種大人物比起來,此時的李白真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學道修仙 青睞成都

成都之行失利之後,李白先後去周圍的兩座名山:青城和峨眉山。

今天的峨眉山,位列漢地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時代,這裡還是一座貨真價實的道教名山。遊覽之後,李白更寫下詩句,打頭一句就是:“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在返回匡山的途中,他順路遊玩了青城山,寫下了一首《春感》。提手第一句便是充滿無窮無盡感慨:“茫茫南與北,道直事難諧”,一種頹廢難過之情油然而生。

這次滿懷憧憬和希望的干謁之旅,最終留在李白記憶中的,無非是青城山上雲中模模糊糊的竹齋(“卻憶青山上,雲門掩竹齋”),而他夢想和期待的那條憑才華獲得達官貴人賞識,升職加薪成功走入上層社會的美夢,也就如同這些竹齋,只是模模糊糊的幻影罷了。

當然,李白還是很想成都這座城邑的。他眼中的成都,居住環境是怡人的,如同九霄雲一般,是一座似神仙居住的樂土。千家萬戶熱鬧非凡的繁榮景象像一幅圖畫,成都翠草綠樹白雲青山紅崖如同蜀絲錦繡,長安所在的秦川,哪裡趕得上這裡好?你看他這樣寫道: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後來,李白又下渝州時經過成都。這也是他第三次到成都。李白此次下渝州出發時曾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上秋月高懸蒼穹,月影倒映在即將離開的江面上皎潔可愛,詩人一葉扁舟順江而下到樂山岷江與平羌江段的小三峽,詩人不捨離去,但心中的理想推動著他必須前去。

離開成都後,李白仍時常懷念蜀中,憑藉記憶留有不少讚美成都的詩作。如《送友人入蜀》中雲“芳草籠秦棧,春流繞蜀城。”《荊門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

四川文史館編纂的《成都城坊古蹟考》中雲:“傳說李白在成都時嘗居此巷,故云青蓮巷。”成都的青蓮巷便是為紀念李白而得名。塔子山公園修建的一座九天樓,緣由《上皇西巡南京歌》中“九天開出一成都”,其紀念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