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宋高宗赵构憎恨军头,并搞投降路线的导火索——苗刘兵变

公元1129年,也就是赵构从镇江逃杭州的节骨眼上,士兵哗变,职位并不显赫的两位军人苗傅和刘正彦利用了士兵的哗变情绪,公开宣布宋高宗得位不正,要求并胁迫宋高宗赵构退位。之后,苗刘两个人,立宋高宗三岁的儿子赵旉(fu,一声)为帝,赵构被奉为太上皇。这次兵变本身不是一件大事,而且之后不到一个月,兵变就被韩世忠为首的几位大臣平定。然而,这次兵变却留下了三个不可逆转的后果。

宋高宗赵构憎恨军头,并搞投降路线的导火索——苗刘兵变


后果之一,从苗刘兵变开始,政局的险恶逼迫着赵构迅速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赵构开始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后舍男生,变成一个头脑清醒的官场政客。他有意重用值得信赖的官僚士大夫来重组政府,同时他收紧军权,开始防备并且有计划地打压拥兵自重的军人,哪怕这些人是抗金的全民偶像。像岳飞和韩世忠这些人,在赵构眼里,变成了可以杀人也可以自戕的双刃剑。靖康之变后的第八年,也就是公元1135年,赵构重组屯驻大军,韩世忠为前护军,岳飞为后护军,刘光世为左护军,吴玠为右护军,张俊为中护军。在之前取消御营司的基础上,各军统一收归枢密院管辖,从而从形式上恢复了当年赵匡胤控制军队的祖制;

后果之二,在兵变过程中,赵构亲眼看到了在大批基层士兵眼里,自己的皇位根本就是来路不正。换句话讲,老百姓心中的正统,到底是身边的康王赵构,还是远在北国的父亲和大哥,这个答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万一朝廷有事,赵构振臂一呼,到底是应者云集还是被群起而攻之,这事也在未可知。所以,“迎回二圣”这种偏感性的抗金口号,最早从懵懂少年赵构嘴里喊出来,又最早被赵构弃之如敝屣。直到赵构慢慢坐稳龙椅之后,“迎回二圣”这种不切实际的军事浪漫主义口号,基本就算是绝迹了;

后果之三,这是最最让人感到遗憾的。赵构的儿子赵旉在这次兵变中惊吓过度,早早就离开人世。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在连续几年如惊弓之鸟一样的逃跑与颠沛流离中,赵构丧失了生育能力,再也没能够生出孩子。

总之,苗刘兵变之后的赵构眼中,金人不可信任,家臣不可信任,父兄也不可信任,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直觉和个人权威。此外,丧子之痛和丧失生育能力的打击,让赵构从精神上再也无法振作起来。从此以后,光复中原,直捣黄龙,作为口号,也只是沦为了赵构在谈判桌上的筹码。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