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開學後的那些事,繞得開“負擔”嗎?

開學後的那些事,繞得開“負擔”嗎?

開學後的那些事,繞得開“負擔”嗎?

轉眼間,開學後的第34個教師節已過,人們在忙著給老師送祝福的同時,絲毫也掩蓋不了因孩子的家庭作業、校外輔導班等,引發的對“家長群”的熱議。細細品來,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負擔”二字。關於“家長群”,你在裡面說了什麼呢?

負擔引發的“家長群”熱議

業內人士認為,近日的“家長群”熱議,主要源自於家長的負擔。平日家長群所發的各種作業、祝福、活動等內容,在家長們重溫開學後的接娃、上培訓班等工作後,隨著新華社官微發佈的推文:“在實際中,原本的家校交流平臺發生變異,有的學校發佈教學內容,家長好比‘助教’一樣被綁架在學校教育中,產生心理焦慮的同時也給學生造成更大的課後負擔;有的群還異化成‘攀比群’‘馬屁群’甚至培訓機構的‘廣告群’。”徹底引爆了家長情緒。

家住蕭山南片的沈女士說:“教師節期間,群裡各種對老師的祝福語層出不窮;老師如果在群裡面發表了一個觀點,家長們溢美之詞便會不停地滾動‘霸屏’,真是讓人苦惱不堪。”家長王先生說:“孩子雖然只是上小學,老師佈置的各種課外作業通過微信群分發到家長手中,做完後再通過評比,再將好的作業上傳到微信群,所以家長們都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把作業做得漂亮,甚至直接代勞。”

有專業人士分析發現,微信家長群除了會變成家長的“負擔群”外,還有各種異化的可能。如:變成“攀比群”。暑期一到,某小學一個班裡的群就熱鬧起來。有的家長曬出帶孩子四處旅遊和遊學的照片;有的家長曬出參加校外培訓班的高難度題目;有的家長則曬出孩子過生日時的奢華場景……然而,這種操作儼然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另外,還有可能變成“廣告群”,只要有人提到孩子的優異成績是在哪裡學到的,立馬就有家長去關注,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讓“紐帶”來為“家長群”減負

老師作為學校和家長之間聯繫的紐帶,對班級群也是喜憂參半。蕭山任伯年小學班主任田燕萍老師表示,自從有了家長群,和家長們的溝通顯然更加方便,也更多互動。她列舉幾大優點:一是家長們可以在微信群裡討論孩子的作業是否抄完整,並直接詢問群裡的其他家長,節省了時間;二是雖然有些家長不喜歡多說,但看到通知後直接就按要求去做了。也許他們不太喜歡錶達自己,感覺在跟風,其實回覆“收到”二字,也讓老師放心不少。

但另一方面,作為老師也需要時不時就去查看班級群的信息,回覆家長在群裡的疑惑,這讓田老師感覺自己的上班時間在無形中被“延長”了。“一般來說,家長的問題我都會一一看過然後回應,但是也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有時候群裡消息太多,真的是看不過來,也回覆不過來。”田老師還講了關於淨化群環境一些建議,一是個別家長不要在微信群裡閒聊;二是如果班級裡個別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不要在群裡喊話、爭吵,有事可私下裡溝。同時,希望班級群是以學習交流為主,不是滋長語言暴力的溫床。

其實,家長對教育負擔的焦慮,並非僅僅來自班級群。如校外培訓班、各種考級等都是誘因。但通過老師對家長群的引導和規範,也能適當降低家長們的“負擔”。

家校共育

讓“負擔”迴歸理性

家長群成立的初衷是搭建家校溝通平臺,方便老師和孩子家長的溝通,提高了學校的教學效率。造成家長微信群成為“負擔群”,根源在於家校信任的缺失。如蕭山明德小學校長李洪波所說,要恢復家長群交流溝通的本來面目,當然需要從化解家校關係、重構家校信任入手。一方面學校要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提升教師品格與社會形象,教師要嚴守師德底線,淨化教育生態。引導避免家長在群裡出現:“丟面子”“群體攻擊”“被迫跟風”等情況;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尊重、信任老師,正確對待家校互動,擺正自己的角色,不要過度參與。

如何迴歸,是值得全社會深思的!實際上,解決家長群變質問題,需要遵守規則,家長和學校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讓學校教育迴歸本位,讓家長迴歸理性。有小學老師坦陳,學校明確不鼓勵班級建家長群,就是擔心異化成各種“戲臺”。建立群規則就可以避免家長群異化為各種“戲精群”。而群規則要有一個總的宗旨,就是搭建家校溝通的平臺,方便信息的溝通,老師和家長均不得發佈與孩子教育無關的內容。

作為父母,更要從自身做起,遵守群規,為孩子成長樹立榜樣。平時所謂的曬娃、曬旅遊、炫富、代購、投票等,更沒有必要在家長群裡秀了。對於家長群異化問題,錯不在微信群或各類家校聯繫平臺,問題是要讓學校教育迴歸本位,不能借家長群讓家庭教育過度扛起學校教育的責任。

望子成龍是每位家長的心願,家長的焦慮能夠理解。但減負除了家長群,更應該走到線下,其實只要對孩子成長有利,家長們都會歡迎。就如前不久媒體報道說杭州主城區開啟學校晚託班那樣,就是給家長減輕了一定的負擔。蕭山某學校的黃老師,她從孩子“讓學習‘負擔’成為熱愛”的角度,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降低家長們的負擔,如:她認為現在的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對孩子個體的關注與瞭解;老師和家長要知道導致孩子厭惡學習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知道孩子熱愛哪些知識和活動等。

我們期待著“家長群”的熱議能早日退燒,家長們的負擔能真正減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