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我们要学佛,不要学佛教

佛和佛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佛是通过修行得到彻底的究竟涅槃,也就是对真理达到了彻底的了悟,已经明心见性的生命。在大乘佛教中,人们甚至将菩萨、阿罗汉也称为佛。因为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修行,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果位层次的标准。也就是说,佛与凡人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了。而佛教只是许多的修行人组织起来一起修行的一个团体组织而已。

佛陀留下了指导凡人们往佛陀的境界修行的经书,这些经书统称为三藏,也就是“经、律、论”这三藏。人们只要依止佛陀留下的这些经书去修行,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的。也就是说,佛陀已经不在世间了,作为一种精神的留存形式,给人们的就只有他所留下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这些经书。

我们要学佛,不要学佛教

那么,佛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佛教当初的创立,是因为许多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有许多的疑问解不开,甚至连许多有本事的人也解答不了,只好请教佛陀来解答。佛陀当年在鹿野苑修建了一些精舍,这些精舍住了很多慕名而来的修行人。除了上午出去乞食外,到了下午,就是听佛陀讲法解法,以及在打坐中入定修行。

因为那个时候佛陀讲的是“过午不食”,也就是到了中午以后就不吃饭了。到了下午没事,就聚在一起,共同修行。因为那个时候修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模式,所以,在佛陀最初讲法的地方--鹿野苑,佛教的雏形就出现了。

我们要学佛,不要学佛教

后来,随着佛陀的名声逐渐的扩大,在古印度有很多地方也邀请佛陀去讲法。在讲法过后,同时觉得佛陀所留下的鹿野苑的那种修行模式很好,各个地方就跟着学,也修建了许多的精舍。其中就包括祇树给孤独园精舍等等,成为了佛教早期的楷模。

这种集体修行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许多人在没有经书指导的情况下,由那些听过佛陀讲法的人进一步宣传,弘扬,也能够对佛法生起正信与了解。所以,让在那个时候,精舍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由听过佛法的人反复向那些没有听过佛法的人作宣传,同时让出家的弟子们在一起参悟佛法。

我们要学佛,不要学佛教

佛陀涅槃以后,他所留下的教法已经如日中天。当时最负盛名的婆罗门教,也有些低挡不住佛教的兴盛,逐渐的走向衰败。但是由于婆罗门教的种姓观念一直深植于印度各阶层,始终都处在不被瓦解的地步。直到后来,也就是五百年后穆斯林的侵入,婆罗门教和穆斯林联手将佛教在印度铲除了。

不过在这一时期,僧人们对于佛陀的信仰,一直是坚如磐石的。这从佛教被入侵的时候,无数的僧人们不肯倒戈,反而通过这种形式向周围的许多国家进行扩散、宣传佛陀的教义可以看得出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是可以消亡的。因为佛教仅仅只是一种团体形式的存在,只要将这种团体解散,佛教就没有了。印度佛教的消亡就很清楚的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要学佛,不要学佛教

佛教可以灭亡,不光是印度有,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数次,其中在北魏太武帝的时候,也有一次灭佛行动。在那个时候,将所有的沙门进行充军,并焚毁天下一切与佛有关的经像,甚至佛教寺庙被毁掉。那个时候,佛教也处于灭亡的状态。

但是,佛教虽然被历次毁掉,但是信仰佛陀的人们并没有断绝,而且一次一次的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为佛陀所讲过的那些经,除了让人修到各种境界之外,还能让人们不断的行善,这对于普遍的社会道德还是起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当然不排除很多的修行人由于无法把握自己的德行,做出一些违背佛教教义的事情来。但是这种情况不光是佛教中有,在其它任何一种宗教中都有出现。

我们要学佛,不要学佛教

也就是说,佛教只是一种修行的人组织起来的一种宗教团体,它对于人们的修行有时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佛教中的没有做好,反而会败坏佛教的形象。因为佛教本身是没有贬义和褒义的划分的。

同时也说明,佛教不是佛,也不能代替佛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所以,佛和佛教是不能混为一谈。人们要想信佛,可以看佛经,研究修行的人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比如行善积德,修心了悟等等。但是也不是说只要一看了佛经,就是一个修行的人,只有不断的深入去学,不断的在生活中实践,改掉许多不良的坏习惯,才是真正的修佛。这与皈依不皈依佛教,皈依不皈依僧人,没有半点的关系。

我们要学佛,不要学佛教

佛陀是对世间真理的了悟者,是教人们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可以忍辱的人,一个与世无争但是又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佛教只是一个让人聚在一起,同时有宗教仪式的修行宗教团体。

所以信佛,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