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中秋—紫砂壺藝術的人文內涵

時值中秋佳節,親朋好友之間總免不了走訪聚會,除了賞月吃月餅,品茶閒聊也必不可少。對藏家來說,品茶,品的也許就不單單是茶,還有收藏界的舊愛新寵、壺具佳作——紫砂壺。

中秋—紫砂壺藝術的人文內涵

如今,越來越多的藏家鍾情於紫砂壺,他們不光把玩欣賞,還投入其中。在他們眼中,紫砂壺不僅是一件件造型精巧的藝術品,其蘊涵的文化內涵更讓人著迷。藉此佳節,追隨嫦娥奔月的足跡,我們也探詢一下紫砂壺久遠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自紫砂壺問世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之喜愛,所以,紫砂壺藝術的文人內涵也早有淵源。

中秋—紫砂壺藝術的人文內涵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紫砂壺始於宋盛於明。當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選,一玖玖,伍六零零,六零二三,王先生!致力民間藏品出手渠道建設。到了萬曆年間,紫砂工藝盛極一時,良師名匠,畢智究工,以獨有的傳統文化深層的文人化內涵,開始步入文人藝術的行列。據《宜興志》載,北宋蘇東坡謫居宜興時,也愛飲茶。由於有梅堯臣、蘇東坡以及後代士大夫文人的參與和鼓吹,使得宜興紫砂壺風靡全國及至世界。唐末陸羽的《茶經》改變了飲茶的方式,使末後的文人雅士已遠非停留在解渴提神的初級階段,而是上升為一種文化活動。

中秋—紫砂壺藝術的人文內涵

飲茶必須有器具,在各種質地器皿中為什麼紫砂壺能後來居上而備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睞呢?明代學問家周高起在他的《陽羨茗壺系》中說:“近百年中,壺黜銀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陶個曷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泥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雲‘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以免俗也。”紫砂壺能發真茶之香味,那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紫砂泥壺經過1100多度左右的高溫燒成後,表面光挺平整之中有小顆粒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眼看砂質起伏的表面,手摸卻是光潤如嬰兒肌膚的兩種迥然不同的視、觸矛盾的感受。更奇怪的是,別的物件用久必舊會棄之不顧,但紫砂壺卻是用之愈久,則愈光亮。這些特質,正是那些士大夫文人們傾心的風韻。

中秋—紫砂壺藝術的人文內涵

縱觀古代及近代的中國畫作品,文人們都是在追求高遠邊的格調。從現存的紫砂壺和文獻記載可以看到,明清兩朝的著名人物,如趙宦先、董其昌等人曾都在紫砂上親筆題詩作畫刻字。而把紫砂壺從民間工藝正式推入文人藝術品行列,並且可以和中國文人繪畫平起平坐的人,便是清嘉慶、道光年間書畫篆刻家陳曼生。他把詩、書、畫與紫砂壺的造型設汁融為一體,使紫砂壺藝真正成為了文人化的藝術品。

中秋—紫砂壺藝術的人文內涵

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用宣(絹)、筆、墨、印就能在他們手裡千變萬化,有“意在筆先”、“氣韻生動”、“墨分五色,計白當黑”等古代書畫的理論。當下藏品想送至國內一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可詢:壹玖玖,伍六零零,六零二三,王先生。這些也哈好在這小小紫砂壺中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邊是絹紙,那邊是泥。一張白紙可以“無不為而無不為”,一塊紫沙泥也同樣可以“無為”,也可以“無不為”。一邊是落墨成以形,這邊是“掏細土摶胚”成其型。一邊是計白當黑,而紫砂壺是以外形與空間、一實一虛的對比。畫以印來補白,而紫砂壺卻把印藏在蓋中、壺底、把尾與書畫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