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中國近代社會早期,存在一批社會精英,他們認為民眾需要接受實物教育“啟發民智”,為此精英們有責任舉辦和建設博物館,並且會把自己收藏的古董和標本捐獻給博物館,由此形成了中國博物館的捐獻傳統。

如今文物價值通過拍賣等形式日漸得到承認的同時,它直接帶來了兩個後果:文物價格的上漲速度超乎想象;個人捐贈的數量越來越少。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作為國內藏品數量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截止到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藏品規模已達180萬件。這其中1939年至今,來自個人的捐贈近800人次,捐贈文物3萬餘件。個人捐贈已成為故宮豐富藏品的重要來源,這段歷史也可作為國內博物館接受捐贈歷史的縮影。

▌ 故宮捐贈史上的三個高潮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景仁宮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景仁榜”木雕屏風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景仁榜上的捐獻者名錄

如今曾作為清代后妃居所、康熙帝的誕生之地的景仁宮中,面積並不算大的一面牆壁上,鐫刻著曾向故宮捐贈個人藏品的捐贈者姓名,名曰景仁榜。榜單上,王世襄、史樹青、馬衡、鄭振鐸、章乃器、朱家溍、陳半丁等在收藏界如雷貫耳的名字悉數在列。

故宮博物院的個人捐贈文物是從1939年外國人文納開始的。回顧70餘年的歷史,期間有三次高潮,分別為從1949年到“文革”前、“文革”時期和“文革”結束落實政策時期。

第一階段:

194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第一次捐贈高潮為之到來。長久的戰亂結束後,隨著新政權獲得人們的日益認可,文物捐贈也異常踴躍。根據景仁榜上的名字統計,僅僅1950年的捐贈就達到15次,是此前十年之和。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梁金生,原故宮文物管理處處長

梁金生,原故宮文物管理處處長。據他介紹,這時候的捐贈者心態最為複雜。有的是出於對新政權的感恩,有的出於保護文物的拳拳之心,當然也有一些是出於積極表現的心態。從捐贈者身份來看,文物專家、文物商人是主體。

“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宣德大王”孫瀛洲、學者鄭振鐸、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馬衡等,都是捐獻大家,他們所捐文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極其珍貴。

在收藏界,張伯駒傾囊收藏、無私捐贈的故事有口皆碑。1937年,他幾經周折以4萬大洋的價格收藏了西晉陸機的《平復帖》;1946年他將公學衚衕的一所宅院賣給輔仁大學,再加上妻子潘素變賣的首飾,湊成黃金二百四十兩,從玉池山秀老闆處購得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而從郭世五處購買的李白書法《上陽臺帖》和唐寅《蜀官妓圖》,僅定金就6萬大洋;范仲淹手書《道服贊》也花費了他110兩黃金。1956年,為收藏這些字畫而傾家蕩產的張伯駒,一舉將《平復帖》等8件國寶級書畫捐出。包括《平復帖》、《遊春圖》在內的國寶級文物,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陸機《平復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展子虔《遊春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位知名政治活動家、實業家章乃器,也憑藉實業所積攢的殷實財富成為著名收藏家。到1954年捐贈之前,章乃器的個人收藏已經積存了三個房間,且門類相當齊全。

章乃器之子章立凡曾披露了一份其父於1953年12月致鄭振鐸的信函底稿,從中我們或可品味到當時章乃器捐贈的心境:

▌ 送 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鄭振鐸局長

西諦我兄:

我四十天以後就要搬家。為圖省事,我希望您局能在搬家前或搬家後不久,將我的一批文物接收過去。否則,一起搬過去將來又搬到您們那裡去,十分費力;放在原處過久又不放心,佔了別人房子問題也多。

如何先請考慮,不久將面謁作決。

章乃器 1953.12.9

之後,鄭振鐸從故宮派六位專家來接收文物,在章乃器敞開的所有櫥櫃中,精心篩選了一個月,共選走藏品1100餘件。其中就包括如今故宮館藏的青銅器商代毓祖丁卣、亞(父乙)簋、西周奪卣、春秋越王劍、清代竹雕饕餮紋鼎,以及邢窯白釉瓶、龍泉窯青釉五孔蓋瓶等珍貴精品。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商代後期 亞(父乙)簋 故宮博物院藏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春秋後期 越王者旨於賜劍 故宮博物院藏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清代 竹雕饕餮紋三足雙耳鼎 故宮博物院藏

公開資料顯示,那段時間,個人除了捐贈給故宮的珍貴藏品外,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受贈文物也數量不少、價值不菲。

在解放初期的捐贈浪潮中,1953年-1956年期間,個人捐贈故宮累計83人次,而之後的1957年,更是至今為止捐贈人數最多的一年,僅僅一年就多達40人次。這種高潮一直延續到自然災害時期。

1961年,國務院頒佈《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明文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內,一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都由國家保護。這個條例中還提到,對保護重要文物有功或者捐贈重要文物的單位或人員,可以給予表揚或者適當的物質獎勵。在這一約束下,當時的文物具有了國有屬性,私人不再擁有收藏的權利。

第二階段:

文革期間,散落在民間各地的字畫、瓷器、飾品、古籍首當其衝,被砸爛、燒燬者不計其數。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晚年曾回憶過被抄家的場景:

“他們撕字畫、砸古玩,還一面撕一面唾罵是‘封建主義的玩意兒’。最後是一聲號令,把我曾祖父、祖父和我父親在清朝三代為官購置的書籍和字畫,還有我自己保存的文物,統統堆到院裡付之一炬。”

曾被收藏者極為珍愛的藏品,此時卻成了招致迫害的由頭,緊迫的時刻人們不得不做出抉擇,一些人將文物自行毀掉,以除後患。一些人選擇捐贈,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

當時,湧現了不少出於保護文物目的而紛紛傾囊捐贈的收藏者。梁金生統計說,這一時期的捐贈以學者為主,尤為特別的是,有些人捐贈了物品,連個接收證明都不要,更有甚者,直接將文物匿名寄到故宮來。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朱家溍

曾經於1950年給故宮捐贈文物,有著“京城第一玩家”稱號的王世襄,為保護個人藏品,甚至兵行險招,主動申請抄家。根據1966年9月2日的清單記錄,王世襄家中被查抄的文物共有2567件、字畫1242件、圖書8156件,其中24捆被抄沒。這些文物,直到落實政策後的1986年才得以歸還。

著名收藏家朱家溍先生晚年接受採訪時對於自己捐贈的原因的回答,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那個時代多數者的心境。朱先生說,一是房子太小裝不下了,如果賣給文物販子,也是流出境外,同時,也怕招來災禍。

據景仁榜所列,“文革”十年,個人捐贈文物為71人次,儘管在人數上難與之前的高潮相提並論,但在數量和品級上,皆很可觀。

第三階段:

“文革”結束後,根據政策,被抄家的文物要歸還所有者。在這種背景下,一部分被查抄的文物重歸主人的懷抱。但也有心有餘悸的收藏者,選擇將文物繼續留在故宮。

“有些藏品甚至都沒有動地方,所有者直接辦個轉為捐贈的手續,就完事了。”梁金生回憶,“經過十年動亂,這些人可能仍擔憂這些藏品會再起事端,而另一種考慮就是為了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那麼留在故宮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新時代的尷尬

從1982年《文物法》的出臺,到1992年北京市政府組織的文物拍賣會開幕,文物價值通過商業手段,價值日益凸顯。而對於博物館而言,這種變化帶來的是徵集難度的加大,捐贈人數的減少,以及捐贈物品質量的下降。

1995年,梁金生代表故宮競拍宋代張先的《十詠圖》,600萬起價的一幅畫,經過多輪舉牌,最後以1800萬的高價,被故宮競得。事後梁金生回憶,“如果不是代表故宮,可能還會有人舉牌,因為知道我是代表故宮競拍,所以旁邊的人當時都在喊‘就給故宮吧’,這樣後來才沒有人舉牌。”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宋 張先《十詠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明 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藏品最好的歸宿:捐贈或私人收藏?你怎麼看

隋人書《出師頌》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後,梁金生經受回購的藏品還有1996年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和2003年的隋人書《出師頌》,二者分別以600萬元和2300萬元的價格成交。然而,故宮也常受制於經費,許多曾經從故宮流失的文物,也不能放開了去競拍。

“出自故宮舊藏”已經成為天價拍品最好的背書之一。被炒高的價格,也讓一部分收藏者欣喜異常,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他們捐贈的可能性。過去七十餘年中的捐贈文物高潮,彷彿有著一股戛然而止的跡象。但在梁金生看來,今天個人捐贈的傳承歷史,雖然難稱樂觀,但也不至於斷裂。

以明清宮廷舊藏為主要收藏範圍的故宮,近年來也開始收藏近當代藏品。“無論民國時期,還是現在的,只要品類齊全且具有代表性,都應該兼收幷蓄。現在的國寶在它們所處的時代,不也就是普通的東西嘛!”梁金生的觀點,揭開了故宮近年來從明清宮廷收藏轉而向多門類收藏延展的原因。畢竟,國寶級的文物並非時時有,即使有,也未必都會被捐贈。

其實,新時期的捐贈者並不鮮見,只是出現了一種新情況——魚龍混雜。這讓文物管理者們倍感吃力。有些藝術家,可能出於名利的需要去故宮捐贈。因為能入藏故宮,相當於獲得另一種大師資格證,也有人譁眾取寵,以假亂真,甚至有人拿著一副《清明上河圖》到故宮,說故宮所藏的那幅是假的,令人哭笑不得。

那麼,在商品社會,捐贈會不會中斷呢?梁金生說不會。大的藏家在晚年大多數都會選擇將藏品奉獻給國家。這是對於文物最好的保護方式,也是文化的最佳傳承方式。不過樑金生也承認,“如今捐贈者的確是越來越少了。”

當收藏從單純的愛好變成一夜致富的行當之後,人們的關注往往只停留在獻寶行為的本身。王世襄先生的收藏觀認為,“只要我對它進行過研究,獲得知識,歸宿得當,能起作用,我不但捨得,而且會很高興。”比如其傢俱收藏已經成為經典,萬一被拆散則有失價值。而博物館是永久性機構,能夠完成將這一收藏研究、保護、展示的責任,所以可稱是收藏最好的歸宿。

收藏從根本上說是追求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通過捐贈博物館,將個人的收藏昇華到了集體記憶和社會遺產的高度,是精神世界對物質世界的超越,是個體獨立於群體、又復歸於群體的表現。而捐獻給博物館的文物,也會被認為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世代積累下去(與私人收藏時常面對易手或散失的威脅,博物館收藏具有穩定性),而顯現出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和自然界發展的連續性、多樣性、規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