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涉縣人的一天

2018-07-NO.152

這是一個坐落在清漳河畔,鳳凰山腳下的古老小鎮,這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小鎮。這裡有人盡皆知的南街老獅;有妙筆橫生的丁字街字燈;有威風凌然的北街武術,當然,還有古老的紡線技藝。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二三十年前,走在清晨的索堡老街,無論是打鐵鋪的鐵匠,還是做粉條的老師傅都是這清晨的風景線,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就屬十字街口東側的郭乃付,每天清晨,勤勞的郭師傅都早早撐起紡繩攤,在熱鬧嘈雜的鬧市開始一天的忙碌。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73歲高齡的郭乃付是涉縣索堡非遺紡繩的繼承人,郭師傅雖年逾古稀,身體有些消瘦,卻仍是鶴髮童顏,神采奕奕,談起他這瀕臨失傳的老手藝,更是神采飛揚,滔滔不絕。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紡繩可謂是郭師傅最有成就的一件事,要說紡繩技藝,首先得做出高質量的紡繩才行,做這個,首先得從原料說起:“麻繩的原料當然是麻(苘麻),但麻也要分夏麻、秋麻,我們一般用比較壯實的秋麻。每當苘麻成熟後,連根拔起,束成捆,然後在麻池裡浸泡,稱“漚麻”。要說一根麻的好壞最重要的就在於漚麻,夏麻要泡三天三夜,而秋麻至少要15天,這個事如果不是有經驗的師傅很難掌握。”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堂屋橫樑上架著的紡繩架、成繩拉車、瓜支都是郭師傅的制繩工具,正當我們言談起興時,郭師傅和他的搭檔取下他的“寶貝”支起來給我們表演了一段。只見郭師傅兩根鋼釺砸進地面固定一頭,另一頭是在地面滑動的,他把半成品的12股繩坯掛在固定機構的12個鉤子上展放,經過梭子,每3股組合成一組,郭師傅長滿老繭的手輕輕拔動紡麻車,動作是那樣的嫻熟,力道是那樣的均勻……不一會兒,四根十來米長的三合繩就合成了。“要不是有個老手搭檔還做不起來呢。”吱扭吱扭的聲響勾起了郭師傅幾十年前的回憶。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想當年為了學好這門手藝也是付出很多,記得有一次,大晚上我都已經睡著了,隱隱聽見我哥哥在哭,抬頭看我父親正拿著絡子在打哥哥,就因為我哥不會做絡子,那時候我才只有五六歲,所以印象中記得學不會就要捱打。那次以後,我就經常留心偷看父親做,直到有一天我大姨來找父親想做個絡子,趁父親不在家我就上手給做了一個,雖然不是很完美,但至少成功了。”郭師傅對於這件“自學成才”的經歷顯然是滿滿的驕傲。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現在郭師傅的手藝可是村裡的“壟斷戶”,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精湛的手藝,更是郭家世代傳承的“本事”,郭家的紡繩技藝從祖上到他這已經是第四代了。聽郭師傅講,他的祖籍是武安陽邑。清朝末年,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為了生存,他的爺爺攜家帶口逃荒至索堡並在此定居,因懷揣紡繩的技藝,並從此走上紡繩之路,這一做就是上百年。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郭師傅生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過去大家幹活多,用繩的地方很多,比如牲畜拉犁的套繩,拴牲口的韁繩,轆轤上的井繩,打“五靈脂”用的大繩,各家各戶用的三合繩、單肩繩,用扁擔挑麥秸使用的“絡子”,那時候我跟著父親每天就在十字街路口,一天就能做30多丈,每天還能賺五毛錢工錢嘞。”不過自從生產隊解散後的幾十年,由於用繩的人少了,他也就再沒有紡過繩了。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而今,沒有市場的紡繩漸退後,郭師傅儼然又換了另一種身份——新爺爺。“自打十年前俺家老二車禍沒了後,他就變了。以前不咋吭的人,送完老二後就時常叨叨個不停……每天接送接送孫子上下學,也還算精神。”提起郭師傅的改變,老伴兒總會眼淚縱橫。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這些至今還掛在郭師傅家房樑上的“老古董”,曾有一天老伴還給郭師傅打趣說:“都是些老木頭了,改天劈柴燒了火吧?”他當時可生氣了。是啊,這是他一輩子吃飯的傢伙;是家族四代人的心血;是過往時代的記憶,更是世世代代人傳承的憑證。儘管他不留餘力的把這門手藝傳給了下一輩人,可無用武之處的現實卻也讓“紡繩”變得很尷尬。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索堡73歲老人的手中玩物 現為涉縣非遺|涉縣人的一天 第152期

如今,紡繩已然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這是時代的車輪,街頭紡繩的場景已隨風而逝,留下的只是片段回憶;這是時間的名片,記錄著老一輩人艱辛的生活軌跡;這是生活的鏡子,折射出的更是時代的變遷,飛轉的紡繩機,見證的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