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朱元璋一生都没有解决的明朝毛病,乾隆只用了这一招便轻松破解!

我们经常在看古装电视剧时,会发现类如代王刘恒、秦王李世民、宁王朱宸濠、醇亲王载沣等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王号称呼。这些仅次皇权的尊号到底有什么来头?各种不同头衔间又有什么区别?实际权力又如何?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捋捋他们之间的差异。

从王号尊称来看,古代封建社会等级界定有着清晰的标准,从细的方面来说,皇帝之下可分为藩王、亲王、郡王三个标准,不过郡王也是亲王的一类,只是地位稍低于亲王,故此我们可以粗略的分为藩王和亲王两大类。

但从远近亲疏层面来剖析,王爵尊号中,可分为同姓王和异姓王。同姓王也叫本姓王,顾名思义就是跟皇帝同一个姓,且具有血缘关系的王爵,这些藩王不仅有固定的封地,还有独立于朝廷的封国军队,甚至就连税收、行政大权都自成一国,可以说是国中之国。譬如西汉初期刘邦将自己的九个儿子赐予封地建立藩国,以期拱卫汉室江山,这就是藩王。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一千多年后,汉人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大明立国后,朱元璋本着“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于是一口气分封了24个儿子为藩王,他的目的跟刘邦如出一辙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捍卫本朝千秋万世。

朱元璋一生都没有解决的明朝毛病,乾隆只用了这一招便轻松破解!

但很不凑巧,大凡有着相同动机的帝王,他们的后代也就会遭到类似同室操戈的悲剧宿命。刘邦分封诸子结果招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内战整整打了三个月,双方以血流成河的惨烈代价才结束这起荒唐的闹剧,吴王刘濞等人也被周亚夫干成明日黄花菜。而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朱允炆则更不幸了,叔叔燕王朱棣得知侄子朱允炆要对他动手,立刻纠集一票人马直捣应天城,皇位还未坐热的朱允炆从此却下落不明。

可以说这都是分封藩王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明明刘邦血淋淋的惨痛教训摆在那里,雄才伟略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何再次重蹈覆辙?我相信其中很重点就是朱元璋太看重血缘关系纽带了。

根据《明史·列传四·诸王传一》记载,朱元璋认为“西北辽远 ,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 ,其他则分王内地 ,以资夹辅焉”,而另据朱元璋曾经亲自颁发的一道诏书中这样写道:“众建藩辅 ,所以广磐石之安 ,大封土疆 ,所以眷亲支之厚 ,古今通谊 ,朕何敢私 !”。

在朱元璋看来,血缘就是一条完美的纽带连接着明王朝宗室子弟的情义,他相信自己的亲子侄们都不会为了争权夺利大打出手,更信任他们能够为大明帝国万世江山不求回报的付出,以便在大厦将倾的时候挽狂澜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

然而,现实再次残酷的击碎了朱元璋自作多情的美梦。也就在他驾崩后的第八个年头,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却因为削藩与自己钦点的皇位继承人朱允炆叔侄俩斗的你死我活,上演了一段“煮豆燃豆萁”靖难之役的人间悲剧。

朱元璋一生都没有解决的明朝毛病,乾隆只用了这一招便轻松破解!

也许朱元璋做梦都没想到,当初分封同姓藩王的目的出发点便是考虑到“惩宋元孤立 ,失古封建意 ,于是择名城大都 ,豫王诸子 ,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明会要》),却没成想分封建藩反倒加速了骨肉亲情间的离心离德,朱元璋倘若泉下有知必然不知会作何感想。

朱棣造反成功后,也面临环伺周边的藩王,但他没有仿效朱允炆大张旗鼓以武力公然削藩,而是采取将兵力雄厚的边塞诸王迁入内地置于眼皮下,然后逐渐收回兵权的方式来瓦解藩王的实力,但封国和税收等待遇维持不变,只要你不造反,好吃好喝地像活佛一样供着你。

虽然朱棣的这把“软刀子”很奏效,根绝了藩王们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但此后的两百多年间,老朱家各大藩王们却开启了火箭般令人咂舌的造人速度,朱氏宗亲到明朝灭亡前人口硬是活生生达到了上百万人。这种庞大的人口基数放到现在拿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也绝对是轻而易举。以至于后世有人得出明王朝不是被人灭的,而是被老朱家自个儿人吃垮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确实说得过去。

藩王制度像箍在明王朝长达276年脑袋上的紧箍咒,也紧紧变相勒死了这个曾经武力值爆表的强大王朝,但后继者清王朝却没有这些束缚。从白山黑水里杀出的野蛮女真人可就没有明王朝那般悲悲戚戚了,他不敢你讲儿女情长,更不跟你谈君臣父子,要爵位?自己凭本事去挣呀!

在后金立国初期,努尔哈赤颁布了“勿论根基,见其心术正大者而荐之。莫拘血缘,见有才者即举为大臣”和“有临阵英勇者,用以治军。有益于国政之忠良者,用以辅理国政”等等大量唯才是举的政令。总之只要是你有真本事,无论血缘亲疏,立有大功于朝廷,升官发财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朱元璋一生都没有解决的明朝毛病,乾隆只用了这一招便轻松破解!

后金也正是在这些令人打了鸡血般的政令鼓舞下,人人奋勇争先,战场死不惜命。而取得不俗军功的有功之臣,凭借着赫赫战功跻身于人中龙凤,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虽然克服千难万险挤进亲王朋友圈,但清朝的亲王却与明朝有着本质的区别。满清规定大清亲王享受“副国级待遇”,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不得离开京城,更别谈分封建藩了。

为了避免走上明朝过于臃肿的藩王体系,清朝规定,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可以袭承爵禄,其他亲王一概采取“世袭递降”的方式裁剪皇室宗亲人数。

所谓“世袭递降”就是指清朝皇室采取“袭封”或者“考封”的方式,世子从亲王手中袭承爵位后必须降级一档,最低可以降至级别最低的镇国公或辅国公,而“考封”则是受封袭承爵位前,由宗人府出具“马、步、弓、箭”等类型的考题让世子参考,试题皆命中者,方可受袭爵位,否则有降级之虞。

可以说这种惨烈的亲王承袭制度,堪比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其竞争比例达到白热化的1:100,也正是这种令人两股颤颤的亲王历届海选政策的出台,满清皇室宗亲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壮举作死下刷掉了无数爱新觉罗族人,成为了皇室“减肥瘦身”的法宝。

朱元璋一生都没有解决的明朝毛病,乾隆只用了这一招便轻松破解!

然而这种制度在清朝前期依然处于试验阶段,直到乾隆爷登基以来,宗室王亲的“绩效考核”之法才最终得以固定,而伴随着清王朝的落寞和衰败,大清除了铁帽子王的后裔们过着斗鸡走狗优哉游哉的日子外,其余“世袭递降”下的亲王们早已变成了街头靠着游走“碰瓷儿”的破落户,直到辛亥革命隆隆的一声声炮响,满清才结束了自命不凡的铁帽子王生涯。

参考资料:《明史》、《明会要》、《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