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簡介

霞山區,隸屬於廣東省湛江市,湛江市中心城區。面積116.97平方公里。位於廣東省西南雷州半島,瀕臨南海。東隔麻斜海與坡頭區相望,北與赤坎區接壤,西與麻章區毗鄰,南擁湛江港與東海島相連。

霞山區地處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北緣,屬北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基本無霜期。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簡介

  • 中文名稱

  • 霞山區

  • 外文名稱

  • Xiashan District

  • 別 名

  • 舊稱西營 ,法殖曾稱白雅特城

  • 行政區類別

  • 市轄區

  • 所屬地區

  • 廣東省湛江市

  • 下轄地區

  • 轄12個街道

  • 政府駐地

  • 解放西路22號

  • 電話區號

  • 0759

  • 郵政區碼

  • 524002

  • 地理位置

  • 雷州半島東北部,東臨湛江港灣

  • 面 積

  • 116.97平方公里

  • 人 口

  • 42.28萬

  • 方 言

  • 粵語-高陽片-湛江話、雷州話

  • 氣候條件

  • 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觀海長廊、海濱公園、漁港公園等

  • 機 場

  • 粵西國際機場

  • 火車站

  • 湛江南站

  • 車牌代碼

  • 粵G

  • 行政代碼

  • 440803

歷史沿革

隋唐

隋至唐初,遂溪縣域曾先後設置扇沙、椹川、鐵杷三縣。唐貞觀元二年(628年),省扇沙、椹川併入鐵杷縣。唐天寶二年(743年),改鐵杷縣為遂溪縣,霞山區自唐至清,一直為遂溪縣所轄,屬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二都。

清末

19世紀末,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麻斜海與周邊原屬吳川、遂溪的部分陸地劃為租借地,稱“廣州灣”,租與法國。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為西營市,即霞山區前身。

民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20日,日本侵佔廣州灣,西營淪為日本殖民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日在西營設立“廣州灣自治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16日,湛江市政府在西營正式成立。

新中國

1949年1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營。1950年成立了湛江市西營區人民政府。1957年,撤銷西營區人民政府,改設西營街道。1958年,西營街道改為霞山街道。1960年成立霞山人民公社。1967年,成立霞山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撤銷霞山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霞山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撤銷霞山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政府。1984年6月,霞山區成為市轄區。

1996年,霞山區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30萬人。轄6個街道、1個鎮:愛國街道、工農街道、解放街道、友誼街道、海濱街道、新興街道、海頭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霞山區(轄8個街道、1個鎮)總人口383643人,其中:解放街道74226人,愛國街道28858人,工農街道61211人,友誼街道36030人,新興街道48176人,海濱街道15846人,泉莊街道17540人,樂華街道24854人,海頭鎮51457人,湛江港務局25445人。

2002年,霞山區轄解放、愛國、工農、友誼、新興、海濱、泉莊、樂華8個街道和海頭1個鎮,32個村委會、54個居委會。

2005年末,霞山區轄解放、愛國、工農、友誼、新興、海濱、樂華、新園、建設、東新、海頭11個街道。

2009年末,霞山區面積128.9平方千米,轄12個街道: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新興街道、海濱街道、建設街道、東新街道、新園街道、海頭街道、泉莊街道、樂華街道,共有47個社區、34個行政村。區政府駐解放西路。其中,泉莊、樂華2個街道委託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特色美食

蛤蔞飯是廣東湛江地區的常見食品,這種飯油而不膩,並有一股特異的香氣。蛤蔞是湛江人耳熟能詳的食材。蛤蔞飯的原料叫蛤蔞葉,而蛤蔞葉,是一種野生低矮植物,分佈於湛江各地,尤其是丘陵地勢明顯的灌木叢中。

蛤蔞有滋陰,於女性減少色斑、調節內分泌、產後補血氣等食用功效。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簡介

蛤蔞飯

田艾米籺是廣東湛江地區常見的食品,當地一般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田艾米籺。開春時節,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釐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給人毛絨絨的感覺。

據《食物本草》裡記述,田艾具有祛溼、暖胃、清腸及避邪氣、驅寒毒等功效。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簡介

田艾米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