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傳統企業如何擁抱區塊鏈通證經濟?

分佈式記賬、加密算法、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關鍵詞,成為不少人介紹區塊鏈時的常用詞彙。

但再進一步問題一句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了。比如什麼是分佈式記賬?如何加密的算法?怎麼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什麼?

傳統企業如何擁抱區塊鏈通證經濟?

這種概念套概念的解讀下,往往會出現兩種極端——神化或妖魔化。區塊鏈目前的狀況也是如此。

本週,盒飯財經特策劃了“區塊鏈周”活動,從政策、技術、金融、風控、大數據、通證經濟等多個維度請來行業內大咖,輪番進行深度講解。今天便是趙大偉老師的《傳統企業如何擁抱區塊鏈通證經濟》。

傳統企業如何擁抱區塊鏈通證經濟?

各位讀書會的夥伴,大家下午好。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當下比較熱門的這個話題——區塊鏈。具體講的角度是區塊鏈通證經濟的本質與落地路徑。

所謂的“幣改”,就是推動一批非區塊鏈互聯網公司、傳統大型實體企業,進行通證經濟改造。那麼通證經濟到底有什麼魅力,為什麼這麼多的企業要去擁抱?

區塊鏈技術到底是什麼?

區塊鏈技術的本質,用一句話去概括就是分佈式賬本。說穿了,它就是一種記賬的技術。

那之前和現今通用的賬本是什麼?原來都是中央式記賬,都是銀行或者央行幫我們記賬。

那既然有銀行們在為我們記賬了,為什麼還需要分佈式賬本?

主要原因在於,中央式的賬本沒有那麼可信。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加密的、不可篡改的一種記賬方式,以此讓數據、賬務屬於自己。這也是設計比特幣成電子先進系統的初衷。

那這個記賬方式背後的技術和原理是什麼?

每個節點都共同去維護該賬本,保證該賬本的完整性。然後,它通過加密的技術,讓這個賬本不可篡改。也就是說,每個節點你都辦法去篡改該賬本。以此,形成了陌生人之間共同去維護一個賬本的技術。

記賬技術最早年的時候,是流水賬。然後到了大概是公元1500年左右,當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資本主義的萌芽。那個時候,意大利的商人、威尼斯商人,他們發明了複式記賬法。

但,不管是流水賬還是複式記賬,都是私賬,不是公賬,就是每個個人、組織都在記自己的賬。

那我們為什麼要相信你記的賬呢?萬一你的賬本造假呢?所以這種私賬的方式,無法獲得大量陌生人之間的信任。

但,區塊鏈的賬本它是個什麼特性?

首先,它是一個公賬。就是所有人共同用一個賬本。

其次,它是一個透明的賬本。就這個賬本如果你想去查看,每個節點都有權利,有能力去查看這個賬本,去保證這個賬本的數據是可信的。

第三,這個賬本誰也不能篡改。任何一個節點的參與者,都沒法去篡改這個賬本。

第四,隨著這個區塊鏈技術的越來越發達,這個賬本它會包含越來越多的信息。它不僅僅是單純的財務層面的數據,它有可能把你的交易過程都給放進來了。

所以它的核心是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去保障一個賬本的可信度,這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

區塊鏈和通證經濟的關係?

那這個賬本和我們講的通證經濟、生產關係變革又有什麼關係?

當我們能夠做到陌生人之間可以無條件的信任的時候,那我們很多的協作就都將得以展開。所以區塊鏈它的技術,它是推動人類大規模群體協作的這麼一種技術。

但是協作,第一代互聯網叫信息互聯網,它解決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問題,我可以輕鬆的把一個微信推到你面前,我可以輕鬆的去加到你的微信。但是,我加了你的微信之後,我說我賣給你這麼一個產品,你敢不敢相信我,或者說你先給我打一千塊錢,我把這個產品寄給你,你不相信,對吧。所以在古典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為了解決信任成本,又出現了很多的信用中介,像支付寶,我們通過這樣一個第三方的信用中介來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第一代互聯網它是信息互聯網,傳遞了信息,但是光傳遞信息我們還沒有辦法完成協作,我們剛才講的這種交易就是協作,那麼就必須解決信任問題。所以區塊鏈它就是通過分佈式賬本,解決了我們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問題。

第二點,區塊鏈裡面又引入了一種機制,叫token,通證。最早源自比特幣,比如說比特幣,我們讓大家都幫我們去記賬,這個動作叫挖礦。那每個幫我們記賬的這些節點,我都給你獎勵,你不能白幫我記賬,你不願意,所以你記賬我會給你獎勵一枚比特幣。他這種機制被後面的這些區塊鏈項目都沿用下來了,比如說US也好,以太坊也好,你幫我提供算力也好,你幫我去提供存儲也好,我都給你對應的這麼一個激勵,這個激勵的媒介表現形式就是token。

這個token我是發行token的這樣一個發行方,它是賦予這個token背後有很多的權益在裡邊的。所以,每個參與這個價值網絡,創造價值的這些角色,都因為你持有這個token,而去分享到了這個網絡的收益,或者分享到這個網絡的價值增值,這一點叫做通證。

通過引入通證激勵的方式,提高了每個個體參與協作的動力,這就是區塊鏈技術的作用——降低信任成本、提高參與動力,進而推動大規模的群體協作。

傳統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

傳統企業也好,普通組織也好,如何去擁抱區塊鏈?

大致有這麼三個方向:區塊鏈技術、區塊鏈的模式和區塊鏈的思維方式。其中區塊鏈的模式直接指向生產關係的變革,我認為是這三者中最需要注意的。

區塊鏈的技術,比如加密技術、安全性技術、可追溯技術,都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光有這些技術,完全沒有辦法讓這麼多人三點鐘不睡覺,這麼興奮。所以光用區塊鏈技術肯定是不夠的。

因技術帶來的生產關係維度的變化,才這麼多人興奮的原因。所以我們重點講區塊鏈模式層面的內容,其中要重點去講的便是通證(token)。

首先,通證是加密的、可流通的數字化的權益證明。它是一張權益證明,是一張憑證,再通俗一點,就是一張會員卡。意味著,有多少種資產便可以映射成多少種通證。

通證發行者,賦予通證或會員卡什麼權益,它就具備什麼權益。

投資一個區塊鏈項目時,或者當設計一個區塊鏈項目通證時,項目背後所投射的權益,是我們要重點去看的。因為每個區塊鏈項目所發行的通證,背後投射的權益是不一樣,這是特別根本的一個問題。不要以為所有的幣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幣都值得炒,所有的幣都會有未來的升值空間,一定是看它背後它投射了什麼權益。

其次,它是大規模群體協作的激勵媒介。

就是通過通證,激勵、引導每個人一起來幹活後,於是你要給他發一個獎勵。比如說我們很多人可能領到了一些糖果,那這個糖果它就是token,就是幣,就是通證。

那什麼叫通證經濟?其實就是把這個通證用起來經濟範式。

那它體現了兩個維度:一是在金融層面,基於通證的價值互聯網;二是在組織層面,基於通證的分佈式協作組織。具體通俗地說,就是金融體系怎麼運轉的,以及組織協作怎麼。所以我後面講生產關係變革,也是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

1.基於通證的價值互聯網,重塑傳統金融中介。

為什麼會產生中介?信息中介、信用中介為何會存在?

比如銀行,是因為我不敢直接把錢給到你,所以要通過銀行作為中介把錢借給你。如果一旦出了問題,便可以找銀行。其中,銀行扮演的便是信用中介的角色。

每多一層中介,便要從整體利潤中,分享一部分財富和收益,於是社會就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中介。

金融體系有金融體系的中介,各自的產業有產業中的中介,這些中介在歷史上都是有非常大的價值的。但是,在區塊鏈時代到來,這些中介都會面目全非。

那區塊鏈是如何去改變這些金融中介的?

先看貨幣。紙幣既然是一種債券,政府便能夠不斷地印。不斷地印之後,對於老百姓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典型的兩個維度,一是通貨膨脹。有一本書叫《小島經濟學》,講的就是有一個島,島上的居民,假設居民手裡面的錢能夠把這個島所有的商品都買完,這是一種均衡的狀態。假設一千塊錢就能搞定,但是島上的政府又新增發行了一千塊錢。那就意味著,每個人手上持有的這個貨幣的購買力就相對下降了,稀釋了每個人的購買力,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一個經濟學邏輯,叫通貨膨脹。

其次,貨幣的發行體系是央行到商業銀行,再到每個個體。那商業銀行向央行貸款一個點,然後商業銀行再用四個點、五個點、七個點、八個點貸給企業和個人。因為權限,個體和企業不能直接向央行貸款。所以本質上我們認為原來的這套貨幣體系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剝削可能。

現如今,這個問題越來越凸現。那能不能被解決,如何解決?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本聰和他的區塊鏈橫空出世。他認為,原來的這套貨幣體系存在問題,比如不斷印刷紙幣,老放水,老超發。那,我們能不能對此進行限制?

當時他就研究出了比特幣,點對點的電子先進系統。不需要在現實世界中,通過一個加密數字貨幣的形式,去替代原來的貨幣體系,這是中本聰的願望。

很不幸,目前來看,比特幣並沒有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不過,這個也屬於正常現象。比特幣類的分配機制存在問題,它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分配方式,讓每個人都去把手中的貨幣換成比特幣,它只能通過挖礦的方式去分配。這個能做到過程公平,但做不到結果公平,所以現在就變成了一種資產,甚至慢慢就變成了一種類似於古玩字畫的波動資產,它很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去被使用。

社會再繼續進化,傳統的貨幣體系可能面臨的第二個挑戰,叫資產通證化。

在未來,就這些公鏈都在提供發行通證的能力,就意味著每個生產者、勞動者,甚至每個個體都可以基於自己的生產力、勞動力和信用去發行通證。

然後這些不同的通證之間,在價值互聯網這個網絡中,點對點去中介地完成幣幣兌換,實現流轉,這是我們所暢想的一種未來的通證經濟的一個模型。而通證換通證,進化高階版本的以物易物。

那按照這個模型,實際上錨定的只是一種權益。那麼對早期購買通證早期參與者,肯定要給他一定的優惠,比如五折購買通證的資格。

那這個通證能不能變成錢,能不能流轉起來?是有這種流轉的可能的。

如果通證的流轉範圍不是侷限在小範圍的幾個人,而是在全社會範圍內去流轉;如果通證流轉期限不是侷限於一年半載,而是能跨在幾十之內去流轉,那就意味著通證和通證的“幣幣兌換”,可以當成以物易物的高階版本了,實際上它就是錢了。

你把生產力、勞動力、信用,映射成token,前提是我們彼此都可信,這樣我的幣換你的幣,就完成了彼此的交易。當然,這是區塊鏈美好未來的暢想。那通證也是一樣的,如果映射成token,具有足夠強的流動能力,它本質上就可以變成類貨幣的形態。

通證的好處總結起來便是,不可篡改、無限分割、高速流轉、智能分賬,這是通證的價值。

推動通證經濟,那就意味著我們實際上是在推動金融平權。

第一代的互聯網,做到的是讓信息平權。這個期間,人人都是自媒體,每個人都可以發微博,每個人都可以發朋友圈,我們都可以讓我們的聲音被更多人去知道。

那麼在區塊鏈時代,可以說人人都是銀行,人人都是自銀行。我們每個個體,每個勞動者,每個生產者,都可以讓自己的信用被高效流轉。如果能夠做到大家都可以進行信用和信用的流轉,那這個時候它是一種金融平權。

2.基於通證的分佈式協作,重塑傳統的組織形態。

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就是協作。人類從最開始走到現在,根據我們生產活動的變化,協作的這種組織經過幾次迭代。

狩獵時期,就是部落的方式去協作;手工業發展後,基於作坊的方式去合作;工業革命後,生產大分工,形成這種工業化的分工合作;互聯網後,又出現了基於信息互聯網時代的這種網狀協作的模型。

每一次生產力的變革,實際上都在推動協作關係的變革。

金融本身應該是賦能實體的,但如今,它已開始蠶食實體的利潤,這便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模型,區塊鏈技術便可以改變這種模型。

前幾年的互聯網革命,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但是,這僅僅在技術層面、信息層面實現了網狀的協作。在生產關係層面還是股份制公司,還是一個利潤制的模型,所以它會加劇壟斷,加劇中心化。

阿里巴巴也好,騰訊也好,都是進一步的中心化。現在很多創業者根本就沒有奔頭。滴滴、摩拜也好,最後都得去找哪一個靠山,去站隊。實際上,這便是一種壟斷。

所以,一些偏共享經濟的模型,偏分佈式的個體記賬的模型,有可能率先去形成區塊鏈的這種組織形態,這是我們去努力去推動的。

暢想到終局,區塊鏈其實帶來的是一種協作形式。原來基於組織進行銜接的協作模型,在未來可能就是基於人與人銜接的協作模型。真正實現自由人的自由聯合,人和人進行協作。

區塊鏈的社群,不論是比特幣社區,還是像US社區、以太坊社區,都不是一個公司,但是大家都在為網絡在創造價值。同時,因為為網絡創造價值,而分享到了通證帶來的收益。

這種協作方式,就沒有原來固定的公司制邊界,是個體和個體、team和team的協作。也就是說從原來的股份制公司,進化到區塊鏈社群,未來的組織形態可能會這樣演化。

區塊鏈核心在協議層,把契約用代碼來表達。那麼如果基於區塊鏈社群的一套契約體系,比原來基於公司制的一套契約體系更加有生命力,更加高效的話,是否就有可能會替代傳統的契約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