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中华民族的命脉,承担着“神圣的使命”

门道提醒:农历二月初三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药材的千变万化。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间采摘,药效也大不为同。中药药材大都来自自然界的生命里,通过采集、炮制、制剂三道程序制作而成,之后它们便带着使命到生命里去。门道君觉得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依托着另一个生命而活着,这也是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命脉,承担着“神圣的使命”

其实中药药材的来源并非都是有生命的,除了动植物外。矿物类也是中药的一员,比如我们最常见石膏、雄黄、朱砂等。由于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本草药。

中华民族的命脉,承担着“神圣的使命”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中华民族的命脉,承担着“神圣的使命”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明代(1368-164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中医药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它陪伴了我们上千年,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所积累的智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民族的命脉,承担着“神圣的使命”

说到这,你是否想更进一步了解中药呢?在这门道君为大家推荐一部关于中药的纪录片:《本草中国》,这是一部对中华儿女很有意义的纪录片,它以细致的表现手法完美的向观众呈现了每味中药的制作过程,相信你看过之后会对中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